一口氣看完方孝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用誅十族成全文人風(fēng)骨

一口氣看完方孝孺
他是一代名儒,被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他是千古忠臣,死守氣節(jié),卻落得個“誅十族”的下場,本期文章讓我們一口氣看完方孝孺的一生。1357年,方孝孺出生在一個名儒世家,父親方克勤是元末明初有名的儒家學(xué)者,明太祖洪武年間方父做過山東濟(jì)寧的知府,在任期間恪守本分,奉公守法,被寫進(jìn)《明史●循吏傳》是個受人愛戴的“父母官”,從小在父親的教誨下,方孝孺深諳儒道,立志以天下為己任,因為父親的關(guān)系,小芳從小就穿梭在儒學(xué)界的名流之間,對于儒學(xué)有了很多自己的見解,這些名流們對他也多有贊譽,當(dāng)時曹國公李文忠更是預(yù)言他能成為“國士”,這是多么高的期許,不過方孝孺確實配得上,方孝孺學(xué)習(xí)十分刻苦,從小負(fù)有“卷王”的稱號,寫的一手好字,小楷《默庵記》取法正宗,線條骨力上頗有柳公權(quán)之風(fēng),字如其人,充滿正直之氣,有一股寧折不彎的骨氣,要想寫好文章,首先得有閱讀量,方孝孺每天能看一寸厚以上的書,由于做文章做學(xué)問都很厲害、遠(yuǎn)近聞名,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將他比作“小韓愈”,《明史》中便是這樣寫他:孝儒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為文雄邁深醇,鄉(xiāng)人呼為小韓子,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nèi)爭相傳誦。讀一個人的文字,往往能感受到一個人的內(nèi)心力量,方孝孺便是將自己的志向和“世界觀”都寫進(jìn)了自己的作品里,政論、史論、散文、詩歌沒有他不擅長的,他擅長拖物言志,在他的詩歌中,我們常??吹剿麑τ谌松?、對于官場的思考,比如在《鸚鵡》中,他以鸚鵡的處境映照自己的職場生涯,認(rèn)為自己“解言語”,于是被囚入“雕籠”,進(jìn)入不夠自由的職場,表達(dá)了禍福相因的思考,是富有哲思的人生感悟:幽琴兀自囀佳音,玉立雕籠萬里心。只為從前解言語,半生不得在山林。他在《豫讓論》中大談為人臣子的職責(zé),他認(rèn)為,應(yīng)盡忠,應(yīng)竭智,死后才能問心無愧。這也確實成為他一生為官的宗旨。方孝孺不但家學(xué)淵源,而且?guī)煶雒T,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方父被貶江浦,為了讓兒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和熏陶,就讓方孝孺去京師拜見宋濂,沒錯,就是那個“幼時即嗜學(xué)”的宋濂,相傳兩人初見時便促膝長談了三個小時,可見宋濂對這個后生十分的看好,方孝孺年輕時便有如此才氣和志向,又寫得了公文,做得了學(xué)問,簡直就是“天選打工人”,入仕,仿佛是上天為方孝孺選好的路。
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早已名聲在外的方孝孺第一次收到舉薦,見過方孝孺后,朱元璋也承認(rèn)“這是一個可以用到老的人才”,朱元璋還特地命人“欹斜幾具,試其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細(xì)節(jié)控”狠狠拿捏了朱元璋,不過他暫時沒有啟用方孝孺的打算,就把方孝孺送了回去,不久,方孝孺被仇家盯上,想要置他于死地,朱元璋在名冊上看到方孝孺的名字,本著為子孫后代儲備力量的原則,他下令釋放方孝孺,洪武25年(公元1392年),方孝孺再次被舉薦,仍未受到重用,但為了穩(wěn)定人才,朱元璋授予方孝孺漢中教授的職務(wù),負(fù)責(zé)給儒生學(xué)員們講學(xué),后來,朱元璋的第十一個兒子蜀王朱椿看中了方孝孺的教學(xué)本領(lǐng),聘請他做蜀王世子的老師,蜀王禮遇孝孺,還給他讀書的廬舍取名“正學(xué)”,因此方孝孺又被稱為“正學(xué)先生”,洪武31年(公元1398年),朱允炆即位,方孝孺應(yīng)召做了翰林講學(xué),主要職責(zé)是為皇帝講解經(jīng)義,第二年又升調(diào)他做講師學(xué)士,侍奉皇帝左右,為其講學(xué),朱允炆十分信任和重用方孝孺,重要的大事都和他商討,相傳,在朝堂之上,朱允炆有時會讓方孝孺在他的座位前批復(fù)文書,可見對其重視,除了工作上的事,朱允炆還會和方孝孺討論做學(xué)問的事,對于方孝孺的文學(xué)功底,朱允炆是十分崇拜的,當(dāng)時修撰《太祖實錄》以及《類要》諸多典籍,他都命方孝孺任總裁,把握全局,后來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朝廷決議討伐,詔令、檄文也都是方孝孺所作。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因?qū)ο鞣露嘤胁粷M,起兵造反,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三年,方孝孺向建文帝建議,趁燕軍士兵疲憊,營造一些動亂,逼朱棣罷兵回老家,但壞在派去的使者薛巖不堪重任,計劃沒能成功,不久,方孝孺又想利用朱棣兩個兒子不同的秉性,試圖使用“離間計”,讓燕軍之間內(nèi)訌,他向建文帝建議敕封燕世子朱高熾,讓朱高煦、朱高熾兩兄弟之間產(chǎn)生嫌隙,不過朱棣的大兒子收到詔令后,直接原封不動給了自己的老爸朱棣,讓他來做判斷,致使離間計也破產(chǎn)了。建文四年,燕王朱棣逼近南京,方孝孺提出緩兵之計,希望可以用“割地議和”的方式為朱允炆集團(tuán)爭取一點時間,但此時的朱棣明顯已經(jīng)不再滿足于做一個王,他想要皇位了,此時也有人勸朱允炆先出逃再謀劃,但方孝孺堅決要求守衛(wèi)南京,即使沒有成功,他也愿意為社稷而死,不做逃兵,很快燕軍入城,朱允炆自焚,方孝孺也被抓進(jìn)監(jiān)獄,對于建文帝朱允炆的結(jié)局歷來有諸多猜測,我們暫且認(rèn)為他死了吧,畢竟他已經(jīng)無法再坐回那個位置了,朱允炆落敗后,朱棣最先抓起來的就是他的老部下,其中他最恨的就是力主削藩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幾人,因之前“黑衣宰相”姚廣孝極力保護(hù)方孝孺,說他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朱棣并沒有立刻殺掉方孝孺,而是希望方孝孺能給自己寫“即位詔書”,朱棣此舉倒是很聰明,他擔(dān)心別人說他不孝不仁,想堵住天下的悠悠眾口,你要問天底下最難堵住的是誰的口?那肯定是讀書人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原則,對于朱棣這名不正言不順的皇位,肯定是要“敲鍵盤”說幾句的,如果由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憑借方孝孺的名聲,朱棣能夠獲得“名正”,那么天下讀書人對他的接受度也會提高,不過方孝孺可不配合他唱這出戲,他命人把方孝孺帶到面前時,方孝孺正披麻戴孝紀(jì)念死去的建文帝,朱棣本想給自己謀個“輔佐成王”的好理由,但方孝孺步步緊逼,問他“成王在哪里?”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兒子?”朱棣說“國家需要成年的君王”,方孝孺就問“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朱棣答道:“這是我們朱家的事兒”,此時,朱棣已經(jīng)失去耐心,他命令左右的人給方孝孺紙筆,方孝孺硬氣地把筆摔在地上,誓死不寫,朱棣發(fā)怒了,“你難道不怕誅九族嗎?”方孝孺回應(yīng)“誅十族又如何”!于是便有了歷史上第一次血腥暴力的誅十族,誅十族是什么?包括父親四祖(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一族、出嫁的姐妹一族、出嫁女兒一族),母三祖(外祖父一族、外祖母一族、姨媽一族),妻兩族(岳父一族、岳母一族),門客、學(xué)生、朋友們?yōu)榈谑澹@些朋友學(xué)生真是謝謝你方孝孺,據(jù)統(tǒng)計,受牽連者多達(dá)873人,光是行刑就持續(xù)了8天之久,整個南京城都彌漫著血腥味兒,每一個人行刑,都是在方孝孺的眼前,殘暴的朱棣企圖通過這種方式逼迫方孝孺妥協(xié),但那鐵骨錚錚的氣節(jié)似乎渲染了每一個與他相關(guān)的人,他們皆是英勇就義,方孝孺的妻子鄭氏以及兩個兒子中憲、中愈都在行刑前自縊,兩個女兒也都跳進(jìn)秦淮河溺死,“死何足懼”仿佛融入他們的骨血,弟弟方孝友在死前甚至還留下一首詩寬慰自己的兄長: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到家山??粗H朋好友們一個個倒在自己的面前,方孝孺悲痛無奈,卻仍慷慨激昂作寫《絕命詞》: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庶不我尤?。?/strong>天降混亂啊,誰知道其原因?奸臣得意算計啊,謀國之計仍在使用。忠臣發(fā)憤啊,用血淚交流。為此殉君啊,還有何求!哀嘆啊,庶民不應(yīng)該怪罪于我!)老天啊,你緣何降禍!天意難測啊,就像他在《深慮論》里寫的那樣:“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智慧可以用來謀劃人間的事情,卻不能夠謀劃天上的事情)。方孝孺給人生畫上了一個血紅的句號,年僅46歲,成全了氣節(jié),卻也應(yīng)了自己那句:今之為士者,不患其無才,而患其無氣。當(dāng)朱棣問他“不怕誅九族嗎”?以他的智慧肯定有更好的話術(shù)可以避禍,但他選擇硬剛。有人說他因“愚忠”害了十族人的性命,說這些話的人太狹隘,他不是“愚忠”,他做的是“殺身成仁”,是“成就一個是,完天下之責(zé)”,他忠的、他捍衛(wèi)的從來都不僅僅是建文帝朱允炆,而是“儒道”,是“正統(tǒng)”,是“天下”,自他死后,又能再有幾個有骨氣的殉道者,縱觀方孝孺這一生,才氣過人,本該仕途璀璨,偏生是個硬骨頭,說一不二,我們?yōu)樗牟粓A滑而遺憾,卻也被他的“不圓滑”而感動,因他遵從本心、絕不肯同流合污而感動,他一直都在做那個堅守儒道的“方孝孺”,以天下為己任!看吧,只要堅持,正義雖遲但到!萬歷十三年(公元1585年),神宗朱翊鈞下令赦免因方孝孺案被貶謫者的后裔,浙江、江西、四川、廣東等地有1300多人得以重回故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