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可怕的自律人》丨如何把拖延瞬間變自律


各位書友大家好,這里是金獸讀書,愛讀書愛分享。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是《成為可怕的自律人》。
我們?yōu)槭裁礇]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呢?
我們不鍛煉,是因為“這不好玩”或者“太忙了”。我們遲到了,是因為“堵車”或者“有急事”。我們傷害別人,是因為“沒有選擇余地”。這些借口基本上都和小學生說“我的作業(yè)被狗吃了”沒多大差別,一聽就知道是胡編,即使當事人沒說謊,別人也很難相信。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失敗之后的借口。其實造成我們失敗的內(nèi)心想法,往往在失敗來臨之前,就產(chǎn)生了。
比如認為“如果我知道,我就能做到”,或者“至少我比某某人強”,還有“一次頓悟?qū)⑺查g改變我的生活”,“我的努力會得到公正的回報”,“如果我改變自己,就會失去真正的自我”等等。
我們內(nèi)心中的過度自信、頑固、一廂情愿、悔恨、拖延……這些都是我們改變路上的沉重負擔。
這些思維誤區(qū),有的深奧,有的愚蠢,但依然不能徹底回答根本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礇]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為什么我們有時計劃要成為更好的人,但只過了幾天甚至幾小時就把這計劃拋之腦后。
我們?yōu)槭裁礇]能做出我們想做出的改變,除了借口、思維誤區(qū)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
福格行為模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改變行為的框架,它認為行為的發(fā)生需要三個因素同時具備:動機、能力和觸發(fā)。
我們明明擁有改變的動機和能力,那么讓我們失敗的唯一可能就來自于觸發(fā)。根據(jù)本書作者的觀點,這里的觸發(fā),其實就是環(huán)境對我們的影響。
大多數(shù)人在生活中都沒有察覺到,我們的環(huán)境如何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比如,當我們在擁堵的高速公路上出現(xiàn)路怒癥時,并不是因為我們是反社會的怪物,而是因為車開不快,我們緊跟在一輛車屁股后面,周圍都是粗魯不耐煩的司機,這改變了我們文明的行為。我們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置身于一個缺乏耐心、好斗和敵意的環(huán)境里。我們的環(huán)境是一臺無情的誘發(fā)機器。如果我們不去塑造環(huán)境、控制環(huán)境,環(huán)境就會塑造并控制我們,把我們變成一個自己都不認識的陌生人。
好消息是,我們永遠擁有改變的權(quán)利。
作者強調(diào)了積極提問對于激發(fā)自己和他人改變行為習慣的巨大作用。
積極提問指的是用開放式問題引導對方或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比如問問自己: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去實現(xiàn)我的目標了,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尋求快樂和人生意義了,我今天是否盡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了。
每天晚上誠實地回答這些問題,讓我們可以堅持專注于自己的目標,成為更快樂、更健康的人。每日問答能迫使我們面對自己的不完美。承認它們,并把它們寫下來,我們才有機會變得更好。
作者指出了許多人在制定規(guī)劃時容易犯的錯誤,在于規(guī)劃過于復雜、過于理想化。他建議我們采用SMART原則來制定規(guī)劃,即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達成(Achievable),相關(guān)(Relevant)和有時限(Time-bound)。這部分的內(nèi)容和培養(yǎng)微習慣的理論十分接近,都是用微小改變的積累帶來巨大成果。特別是如果我們想要改變,但是處于容易放棄的起步階段,那么不要讓規(guī)劃太復雜,太理想化,用小到不能再小的微習慣當做杠桿會是更有效的方式。
雖然作者認為很多時候我們失敗的原因都在于環(huán)境的影響,但是作者也反對我們把環(huán)境當成失敗的替罪羊。比如以下的想法。我們沒有設(shè)定明確的目標,是因為我們要對很多人負責任。我們不快樂,是因為我們的工作沒有前途。我們沒有構(gòu)建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是因為別人不肯與我們妥協(xié)。我們在工作中不全身心投入,是因為同事拒絕幫助我們等等。
我們總是擅長原諒自己的缺點?!碍h(huán)境”這個替罪羊用起來太容易,導致我們很少責備自己犯下的錯誤。我們很少在工作不順心時,主動承擔責任,說“我真是個笨蛋”,相反,我們覺得問題也許在這兒,也許在那兒,但肯定不在我們自己身上。
作者認為,實事求是地衡量生活中的這兩股力量:環(huán)境和我們自己,就是成為可怕的自律人的方法。
謝謝大家的閱讀,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可怕的自律人。這里是金獸讀書,愛讀書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