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人物志7:爽文男主角應該有什么配置 —— 王曾 (上)

在明朝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將在同一屆科舉中奪得鄉(xiāng)試的“解元”,會試的“會元”以及殿試的“狀元”稱為連中三元。在中國一千余年的科舉史上,僅有17位文狀元完成了這個成就。

出身清苦
和我們講過的其他主角相比,王曾的身世不算好,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他出生于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市)。其祖上是山西王氏的一支,但是因為五代的戰(zhàn)亂,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已經(jīng)是普通的農(nóng)民了。他的父親雖然沒怎么讀過什么書,卻堅定的認為他就是孔子的門生曾子轉世。然而在王曾8歲時,他的父親就早早的過世了,王曾被過繼給了他的叔父王宗元。叔父對王曾很好,待之若親子,王曾也事之如父。盡管叔父家里仍然貧窮,但沒有放棄對王曾的教育,當時的鄉(xiāng)先生張震年逾九十,門人弟子填其室,他卻一眼看出了王曾的天賦發(fā)出了“老矣,未嘗見如是兒,觀其識致宏遠,終任將相。”的感慨。當然,除了天賦王曾的個人努力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家中貧寒,到了冬天連棉衣都沒有,王曾只能和弟弟物理意義上的抱團取暖才能繼續(xù)讀書。
經(jīng)過了漫長的貧苦歲月,24歲的王曾終于踏上了他的科舉之路。順利通過鄉(xiāng)試后,王曾以一篇《有教無類賦》震撼了當期考官陳恕。陳恕也是出了名的高標準嚴要求,在他手下取仕極少,但看到了這篇文章后,陳恕直言“吾得曾,不愧知人矣?!?。到了殿試上,王曾又用一篇《有物混成賦》給主考官楊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錯就是那個和寇準商量干掉丁謂的楊億。楊億評價王曾為“這是輔佐帝王的人才?!薄>瓦@樣,王曾成為了北宋歷史上第二位連中三元的狀元。有的同學可能要問了,那第一位是誰呢?其實也是我們的老熟人了,他就是和柳永相熟的時任杭州知府,孫何。

榜下捉婿
連中三元的王曾并沒有因高中狀元而目空一切,在寫給叔父王宗元的信中寫到“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積德,大人不必過喜?!薄5撬牡驼{(diào)并沒有讓朝中的各位大臣忽視他的才華。
之前我們說過,有宋一朝文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這使得科舉中各位進士的身價也水漲船高,于是就有了達官顯貴榜下捉婿的行為。但由于宋朝三年一開科,每屆取仕人數(shù)不過寥寥數(shù)百,各家為了搶人鬧出了不少笑話。例如,有家富商不管三七二十一綁了個進士回來,上來就說“我只有一個女兒,長得并不丑陋,愿意嫁與公子為妻,不知可否?”,進士倒是非常淡定答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說,怎么樣?”,說罷引得眾人哄堂大笑。榜下捉婿這種事情甚至不考慮年齡,比如一名高中學子韓南老在被人提親時就寫了一首絕句“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余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保梢姰敃r的人們?yōu)榱税雅畠杭藿o進士有多瘋狂。當然,有人失敗就會有人成功,例如名臣薛奎就成功抓到了北宋初代文宗歐陽修做了自己的女婿。

像王曾這種才氣外露還未曾嫁娶的年輕人那更是成為了搶手貨,可謂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還沒有等殿試開始各方人馬就已經(jīng)摩肩接踵踏破了王曾的家門。最終,賢相李沆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成功在殿試之前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王曾。
除了賢相李沆外,像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寇準,楊億,呂蒙正,甚至宋真宗本人都對王曾非常青睞。王曾本人則延續(xù)了自己低調(diào)務實的作風,翰林學士劉子儀就調(diào)侃過他“狀元試三場,一生吃著不盡。”,不得不說和王曾相比劉大人的格局還是小了點,王曾回答道“曾平生之志,不在溫飽?!?。那么志向遠大又受到各路大佬推舉的王曾的仕途生涯又會怎樣呢,我們下期再見。

附:《有物混成賦》

有物混成是《道德經(jīng)》中的第二十五卷,大意是描述了宇宙生成的過程,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