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中醫(yī):5.7問飲食口味

5.7問飲食口味
同學們好,下面我們繼續(xù)學習中醫(yī)問診之問飲食口味。

問飲食口味,是指對病理情況下的口渴與飲水、食欲與食量、口中氣味等進行詢問的方法。問飲食口味主要是為了解體內(nèi)津液的盈虧及輸布情況,脾胃運化功能及疾病的寒熱虛實性質(zhì)。

(一)問口渴和飲水

⑴我們首先來看看,第一個就是問口渴和飲水。
問口渴和飲水,主要是用來辨別疾病的寒熱虛實,以及津液的盈虧及輸布的情況。
首先我們看看第一個就是口不渴飲。
正常人,津液沒有損傷,是不會出現(xiàn)口渴的,也不想喝水。
但是在病變的時候,也會出現(xiàn)口不渴,不想喝水??诓豢剩f明津液沒有受傷。津液在什么情況下不會受傷呢?通常感受寒邪或者濕邪,引起的寒證、或者濕證的時候,是不會損傷人體的津液,所以也會出現(xiàn)口不渴飲。
口渴欲飲,根據(jù)它的表現(xiàn),可分成3種:微渴、大渴,以及渴不多飲。
我們來看第一種口渴:微渴。
微渴,是指一般的口渴,想喝水。通常表明津液有損傷,但并不嚴重。常見于熱邪和燥邪,損傷了津液,但并不嚴重。
另外一種微渴是,口干微渴,同時兼有發(fā)熱,微有惡寒。這是外感溫病初起,熱邪損傷津液也不太嚴重,而表現(xiàn)出的微渴證。
第二種口渴:大渴。
大渴,有兩種表現(xiàn)。
如果口渴非常明顯,而且,喜歡喝冷飲,常見于里熱熾盛的陽明經(jīng)證。里熱熾盛,津液大傷,所以,口渴表現(xiàn)很嚴重,而且,喜歡冷飲;
另外還有一種大渴,喝水很多,伴有多食多尿,同時身體逐漸消瘦,這是消渴病。相當于西醫(yī)上所說的糖尿病病人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癥狀。
第三種口渴,就是渴不多飲。
渴不多飲,有4種表現(xiàn):
一種是渴不多飲,伴有身熱不揚、心中煩悶、苔黃膩者,通常是濕熱證導致的。這是因為熱邪傷津,所以口渴;因為體內(nèi)有濕,所以不會多飲;
另外一種渴不多飲,伴有身熱夜甚,(就是發(fā)燒,在晚上的時候,會比較明顯),同時,也有心煩睡不著覺,舌紅絳的表現(xiàn),這見于熱病、溫熱之邪進入了營分證。因為熱邪耗損陰津,所以口渴;但是又由于熱邪,能夠蒸騰營陰,上承于口,所以渴,卻不想多喝水;
再一種渴不多飲,表現(xiàn)出雖然有飲水,但是喝進去的水,會把水它吐出來,我們稱為水入即吐,通常見于痰飲停于胃。這是因為痰飲內(nèi)阻,津液不能夠上承于口,所以口渴;體內(nèi)有飲邪,飲與津液同樣是屬于陰液,體內(nèi)并不缺水,所以,渴不多飲,水入即吐;
最后一種渴不多飲,表現(xiàn)出口干,但是漱水不欲咽。也就是說,他口里面含著一口水,但是不會把它吞下去。這種病人會伴有面色黧黑,肌膚甲錯的表現(xiàn),與瘀血阻滯有關(guān)。因為瘀血內(nèi)阻,津液失去輸布,而出現(xiàn)口干。但是體內(nèi)津液并沒有虧乏。所以喝不進去水,只是漱水,不欲下咽。
以上是口渴和飲水的意義。

(二)食欲和食量
下面,我們來看看食欲和食量。

食欲,是指進食的要求和對進食的欣快感覺,通常是指想不想吃;
食量,是指實際的進食量,通常是指吃飯,吃的多不多。
想不想吃,吃的多不多,這是判斷脾胃功能強弱以及疾病的預后和轉(zhuǎn)歸的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這里我們要強調(diào)一下,就是胃氣。胃氣,就是指脾胃的功能,也就是脾胃的運化水谷津微的功能。
中醫(y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就是說,當脾胃功能強的時候,表明有胃氣,那么這個人要么就是健康的,要么即使他有病,病情也比較輕,預后也比較好。
而當脾胃功能不足的時候,既不想吃,吃的也很少,這表明無胃氣。無胃氣表明病人病情比較重,預后不太好。
當然,這里“無胃氣則死”,并不表明胃口不好,吃的很少的人就一定會死。只是說脾胃功能正常與否,對于疾病的預后和轉(zhuǎn)歸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們要判斷一個病人的疾病的輕重和預后轉(zhuǎn)歸,就要看他的脾胃功能到底好不好,他想不想吃,吃的多不多。
關(guān)于食欲和食量,我們這里分成3個部分來學習,
第一個,我們來學習食欲減退和厭食。
食欲減退,是指進食的欲望減退,甚至不想進食。中醫(yī)又稱之為不欲食,食欲不振,納少、納呆、納差等。
通常只要脾胃有病變,都一定會有食欲減退的表現(xiàn)。比如:脾胃虛弱,濕邪困脾,飲食停滯等等,都可以導致食欲減退。
另外,肝膽濕熱,也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導致食欲減退。
厭食,是指厭惡食物,甚至是聞到食物的味道,就不想吃飯了。
這與飲食積滯,脾胃濕熱、肝膽濕熱所引起脾胃的病變密切相關(guān)。
但是在臨床上面,我們碰到有一些早孕的孕婦,如果有厭食的表現(xiàn),這屬于生理的現(xiàn)象,不屬于病態(tài)。
第二,我們來看看,就是饑餓的表現(xiàn)。
饑餓的表現(xiàn),有兩種,一種是消谷善饑,一種是饑不欲食。
消谷善饑,是指食欲過于旺盛,進食量多,食后不久又會覺得饑餓。這種吃的多,餓的快的癥狀,又稱為多食易饑;
而饑不欲食,是指雖感饑餓,但不欲食,勉強進食,但是食量很少。
饑餓與胃的受納腐熟的功能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一般來講,胃火比較明顯的時候,通常會使胃的受納腐食的功能增強。胃火有兩種:一個是實火,一個是虛火。
當胃實火亢盛,腐熟太過,它就會表現(xiàn)出來多食易饑的癥狀。
如果多食、伴有多飲、多尿以及身體消瘦,這是消渴病典型的癥狀。
如果吃得多,但是大便稀溏,這是屬于胃的腐熟功能正常,但是脾的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弱,我們稱為胃強脾弱。
饑不欲食,也是由于火熱導致了胃的腐熟功能太過。但這種火熱,不是實火,而是由于胃陰不足的虛火。虛火內(nèi)擾,同樣可以使胃的腐熟太過引起饑餓感。而人體的陰液虧虛,陰虛失潤,胃的受納功能減退,所以不想吃。這種病人通常會這樣描述病情:人已經(jīng)餓的不行了,但就是吃不下?;蛘呒词挂?,也只能吃一些流質(zhì)食物。
第三個,就是偏食食物和異物以及食欲的變化。
通常偏食食物和異物,比如:嗜食生米、泥土、紙屑等等,與小兒的蟲病有關(guān)系。
食欲的變化,要分3種情況來看,
1.如果,在疾病中,食欲慢慢減退,食量也慢慢減少,這是胃氣減退,疾病加重的表現(xiàn);
2.如果,在疾病過程中間,食欲漸漸地恢復,食量漸漸地增加,就是胃氣漸復,疾病向好一個標志;
3.如果,久病重病的病人,本來是不能夠吃飯,但突然想吃,而且吃的還很多,中醫(yī)這種現(xiàn)象稱為除中。它是胃氣將絕,病危的一種征象。

(三)口味
下面,我們來學習問口味的意義。
口味,是指口中異常味覺或者氣味。

口味,可以反映脾胃的功能,因為脾開竅于口。另外,五味合五臟,所以口味還可以反映五臟的病變。

口淡,是指口中乏味甚至無味。
請注意,有些人覺得自己口中沒有異味,這是否就是口中無味的口淡呢?其實不是的??诘?,是指什么味道都嘗不出。正常人口中沒有異味。但是,如果吃甜的,可以感覺到甜味;吃酸的,可以感覺到酸味等等。所以,我們不能夠把正常人口中的沒有異味,來稱為口淡。
口淡,是指口中沒有味道,而且也嘗不出任何味道。通常是指虛證和寒證的病變。比如:脾胃虛寒、運化失職或者是寒濕中阻,以及寒邪犯胃,導致的陰邪不損耗陰液,引起的口淡。
口酸,酸入肝。所以,肝胃郁熱的病人,比較容易見到口酸,泛吐酸水。
另外,吃多了,飲食積滯,它會出現(xiàn)噯腐吞酸表現(xiàn)。
口苦,苦屬火。所以,肝膽火旺,或者心火上炎,都會表現(xiàn)出來口苦。
口甜,甜入脾。所以口甜,通常是與脾病有關(guān)。比如:脾胃濕熱,或者脾氣虧虛,都可以感到口甜。
口粘膩,是指口中總是感覺到不爽。通常與濕熱、痰熱、飲食積滯有關(guān)。
口中黏膩,常常與味覺異常同時并見。
如果口黏膩,伴有甜的味道,通常表明了濕熱、痰熱在脾胃;
如果口黏膩,伴有苦的味道,通常代表了濕熱、痰熱在肝膽。
口澀,澀,是干燥的意思??跐?,就是口中沒有水分。燥熱傷津,陽熱氣火上逆,都會表現(xiàn)出口澀。而且口澀通常與舌燥同時出現(xiàn)。
口咸,是指口中有咸的味道。咸入腎。所以口中有咸味,通常代表的是腎虛水泛的病變。
以上是我們學習的飲食口味的病變及其意義。 本節(jié)課就講到這里。
?
各位同道,本人自學中醫(yī)并取得了行醫(yī)資格,其中走了很多彎路,這是暨南大學孫立老師講的課程,我認為這個課程非常優(yōu)秀,我整理制作,同道共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