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禪定的誤區(qū) 阿姜納(隆波帕默禪定最棒的弟子)

2022-10-25 12:32 作者:青泉石上_  | 我要投稿

阿姜納 (隆波帕默尊者禪定最棒的弟子) 第十一屆泰國四念處禪修課程 2019.03.16A 今天是禪修課程的最后一天,依然如同過往一般,老師受委托在禪定這一部份做一些教導,所以講課的主題為“禪定”。 對于已參加過好幾期課程的舊生們便會知曉,“禪定”與我們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修習寧靜”不同。那稱之為禪定(samādhi)的寧靜,在佛教中乃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份之一。在此類禪定中有安住、覺知、覺醒,清楚地感覺到“身”或“心”,而且是在沒有刻意的情況之下。 事實上,“覺知”與“覺醒”的成份極為重要,又稱之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當我們的心處在這般狀態(tài)了,身心就會演示毗缽舍那給我們看,對身或心的覺知就會從四念處的層面來了知。因此,訓練“心安住”是極為重要的內(nèi)容。 若心要安住,則必須具備正確的覺性(sati)。對于培養(yǎng)及發(fā)展覺性這一部份的教導,大家應(yīng)已在禪修課程中聽聞許多。 在修習寧靜時,亦需仰賴于覺性。我們?yōu)樾恼乙粋€禪修所緣,讓心有臨時的工作可以履行,這是為了讓心能與單一的所緣在一起。但在單一的所緣中,是帶著覺知的成份。讓心獲得寧靜,但寧靜的同時,伴隨著覺知。 我們并沒有讓“心”與“靜止”黏合,如同某某學員現(xiàn)在正在修習的一般。“心”與“靜止”,或是“覺知”與“靜止”是不同的部份。“靜止”是被覺知的對象,“寧靜”同樣也是被覺知的對象,“寧靜”或“靜止”屬于所緣。 “覺知”(??????????)、“寧靜”(???????)與“靜止”(????????)是不同的部份。我們出現(xiàn)的誤差是:一旦寧靜出現(xiàn),我們就會將“心”與“寧靜”合而為一,因為我們想要寧靜。由此,我們確實獲得了寧靜,但我們沒有覺知。 若我們看到“寧靜”與“覺知”是分離的,我們就會既獲得寧靜,又具有覺知。心會寧靜于心,而不會寧靜于所緣。 一旦心寧靜于心,就會生起“知者的心”,那顆心履行“知道”的職責。寧靜僅僅是一種助緣。心隨時準備履行工作——如實地照見身心的實相,那才堪稱為真正地修習毗缽舍那(vipassana)或四念處。 因此,讓我們回到如何生起這類型的禪定,或會與上一期講說得一樣。 念誦與觀呼吸 在起點上的差異

總的來說,當今我們訓練禪定時,主要使用兩種禪修所緣:念誦及觀呼吸。 事實上,讓心寧靜的禪修所緣數(shù)也數(shù)不清,但已不太適合我們現(xiàn)今時代。念誦或觀呼吸,并不需要提前準備或?qū)ふ遥瑹o論去到何處都能修習。若修習遍處(kasi?a)或以其他對象作為訓練,那是訓練寧靜的工具,但也許并不適合現(xiàn)今時代。無論去到何處,我們可能無法隨身攜帶它們。 因此,今天老師主要講解念誦和觀呼吸的方法。老師估計在課堂內(nèi),一部份人以念誦為所緣,一部份則以觀呼吸。 觀呼吸及念誦各有優(yōu)缺點,雖稱其為“缺點”,但也并不完全是缺點。 念誦可以訓練心抵達一定程度的寧靜,但若寧靜進一步加深,就無法再依靠念誦的內(nèi)容了,因為念誦的內(nèi)容是粗糙的所緣,屬于念頭,那是刻意想出來的。當心寧靜,心的所緣就會越來越微細,心就不會黏著于那些粗糙的所緣,念誦的內(nèi)容就會消失。因此,讓心進一步寧靜的工具已沒有了。 相比之下,觀呼吸…… 呼吸是色,但屬于微細的色,無形,但能感覺到?!案杏X”(??????)這個詞先暫擱,但記住我們能感覺得到。呼吸是微細的色,若我們以看不見、摸不著的呼吸來修行,實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呼吸非常微細。 在初階修行時,我們往往會選擇較為粗糙的禪修所緣。當抓住呼吸,心與呼吸之間尚未有很大的關(guān)聯(lián),心往往會從呼吸上掉脫,隨后或犯迷糊、昏沉,或散亂。然而,對于那些嫻熟之人,在觀呼吸中,他們?nèi)荒芤院粑鳛樗?,而達至寧靜;能以呼吸作為所緣,而進入禪那。 因此,這就是觀呼吸與念誦之間的區(qū)別,一開始就有以上的不同。 因此,若我們覺得有一些昏沉、犯迷糊時,用觀呼吸的方法,往往無法繼續(xù)前進,反之,采用念誦的方法則能更容易捉得?。ㄋ墸? 因此,先講解念誦這一部份。 以念誦獲得禪定

念誦的內(nèi)容,是我們刻意思維出來的。由于是我們刻意想出來的,我們必須使用讓心能保持中立(的內(nèi)容),或是心會獲得善法的所緣。若念誦的內(nèi)容會讓心散亂,寧靜就不會生起。 念誦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目標在于獲得禪定。因此,“覺知狀態(tài)的生起”必然是非常重要的。在開始訓練念誦時,就必須具有覺知的狀態(tài)。 當我們開始念誦,心必然會有刻意的成份,要去看到念誦的內(nèi)容,同時也要看到“心有刻意”。 有人問:“如何才能看到心有刻意的成份呢?” 在開始念誦之前,先觀察自己的心處在什么狀態(tài)。心在念誦之前,我們的心并沒有沉重感,因為沒有意圖(cetan?。?。當念誦時,心就會有沉重,就會聚焦。我們要記住——當念誦時,此類狀態(tài)的心出現(xiàn)了。我們并不阻止,但必須做到“如實觀”。 試著修習亦可。誰還未看到?應(yīng)該看到了。 因此,我們念誦一會兒后,就返回覺知自己的心——心有刻意的成份生起了。我們將了解,若刻意的成份過多,就會憋悶;若強迫心快些寧靜下來,也會憋悶。 其實,這些狀態(tài)在教導我們——刻意成份至何等程度,才恰好合適于念誦。所運用的原則即是——輕松舒服,快樂必然緊隨而至。 “快樂”是禪定生起的近因。因此,我們必須輕松自在地念誦,而不是極為認真地念誦,猶如進入戰(zhàn)場一般。反之,想著猶如游戲般地在做,別苦悶! 當我們輕松舒服地持續(xù)念誦,心必然會去尋找其他的所緣,也就是——迷失去想,或迷失去聽。那時我們也許并沒有迷失去看,因為正閉上眼睛,大部份是迷失去想。 當迷失去想,我們?nèi)绾沃馈懊允ハ搿蹦兀恳驗槟钫b的內(nèi)容消失了,而且有意圖、聚焦、緊盯的心也同時消失了。當前新生起的心是“失念”和“迷失”,這是新生起的心。 我們要知道“走神的心”或“迷失的心”,當意識到“走神的心”或“迷失的心”,我們已完成了“如實觀”,“覺知的任務(wù)”在那一刻已完成了。我們并沒有將心拉回來,因為工作已完成了。 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再一次重新念誦,聚焦、有意圖的心又會重新出現(xiàn)。我們再次知道——此類的心又生起了。如此持續(xù)地交替進行,以輕松自在的心(去做)。 當我們很輕松、有快樂,念誦持續(xù)的時間就會越久,寧靜的狀態(tài)就在當前生起。 “寧靜的心”亦是另一個需學習與了知的對象,知道“寧靜的心生起了”,就只是知道,就只是感覺。 至于念誦這一部份,則繼續(xù)地念誦,當念誦持續(xù)得越久,聚焦、有意圖念誦的心,也許越加沉重了,也去“如實觀”。 持續(xù)不斷地念誦下去,時間久了,念誦也許會變得越來越輕,或是徹底地消失,不時地會出現(xiàn)如此的狀況。某些片段也許會非常清楚,某些片段也許會十分模糊,我們不去干預,而去“如實觀”。 我們就會看到——當“寧靜的心”力量愈強,想要憶起念誦內(nèi)容的難度則愈高。 此時會出現(xiàn)的誤差點就是——若沒有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干預,也就是心沉浸到寧靜里,而沒有及時地知道“想要寧靜”生起了。這是很多人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誤差點。 因此,必須提醒自己——別讓心以追求寧靜為目標,讓它看到——寧靜也是被覺知的對象。 如果明白此原則,然后繼續(xù)念誦,最后念誦的內(nèi)容就會逐漸消失,寧靜的心會越來越有力量,而覺知的力量也同樣愈加強大,直至最后,念誦徹底地消失。 在這間中,有些人可能會生起光明。生起的光明,也僅僅只是所緣或生起的一種現(xiàn)象(sabhāva),要知道“有光明生起了”。 此處可能會再次出現(xiàn)誤差點,當中有些人出現(xiàn)了光明,在禪定的語言中,稱之為“禪相”(nimitta),心往往會直奔尋找光明,然后忘了心。 我們的職責即是——當心跑進去而失念,要知道“心跑進去”。若尚未來得及看見“心跑進去”,而有看到“心喜歡”,就知道“心喜歡”。無論看到“心沖進去”,或“心喜歡”,皆被視為已完成“知道心”。 若我們未及時地意識到,心就會浸泡在光明中,寧靜也同樣會生起。但原本應(yīng)是“伴隨著覺知的寧靜”,就變成了“靜止不動的寧靜”。 再回到前面所提,當心寧靜時,有些人在光明生起之前,可能會生起快樂,這時也要知道“心喜歡”。在我們知道“心喜歡”時,“知道心”已完成。 以上講解的是——在修行過程中,出現(xiàn)“光明”和“快樂”這兩個狀況。如果我們依然在“及時地知道心”,透過剛才老師所教導的那些技巧,寧靜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強大,覺知力量也會越來越強大。 寧靜的心就會逐漸沉下來,而覺知的狀態(tài)則會愈加明顯,類似于要抽身成為“知者”。當“寧靜的心”滅去,“覺知的心”就會獨立凸顯。 然而,以上老師所講解的這些內(nèi)容,并不是說——我們修行一次,所有的狀況都會出現(xiàn)。在我們剛開始訓練時,有可能心寧靜一會兒就跑去想了,或有可能覺知其他摻雜進來的現(xiàn)象(sabhāva)。總而言之,在這時刻生起的任何現(xiàn)象干擾,或在心運行的時刻,我們都有職責去及時地知道心。 最后,當我們的心如同剛才所闡述般,心抵達獨立凸顯,成為“知者”,“獲得知者的心”之過程就已完成。此時,覺知將會清楚地抵達身心,心靈活、柔軟、適合工作、積極、有活力。 那時刻不存在任何苦悶的成份,那時也沒有任何的念頭,不會去界定“這是身、這是心”,不存在任何界定的成份,也不會進一步地界定——這是身體,身體穿著衣服……不會有下一個連續(xù)的思維或界定生起。

有的僅是“老老實實地知道”這一個狀態(tài)

。

一旦如此的心接觸到身體,就會看見——身體是外來的物質(zhì),在那一刻不存在“這是我的身體”的界定,有的僅是——覺知到有一堆物質(zhì)、有某些東西是被覺知的對象。 心就會照見——界定的念頭,僅是某一些被造作出來、生滅的狀態(tài),如此照見的過程,稱之為“照見三相(tilakkha?a)”。若以術(shù)語或注解,就稱之為全然地“分離名色”,所謂毗缽舍那的智慧必然會繼續(xù)地往前發(fā)展。 以上所講解的,屬于禪定的重要性。 如果心沒有生起覺知的狀態(tài),就會沉浸在光明或快樂之中,心會很快樂,但快樂或?qū)庫o將全然地控制心,于是就不會照見之前所提及的“名色分離”。 心僅是一味地想著——如何才能讓快樂及寧靜維持得更久?如何造作才可以讓這些事物持續(xù)更久?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修習寧靜”或奢摩他(samatha)。 如此行者必然會有快樂、有寧靜,但心并沒有準備好開發(fā)智慧,因為僅有一個職責,也就是——如何做才能讓寧靜持續(xù)得更久?因為他知道一旦寧靜下來,就會獲得巨大的快樂。 但他不了解實相,這必然會退失。當退失時就會苦,因為不希望與“帶來快樂的事物”分離,那時就會痛苦不堪。 走,修行吧! 以觀呼吸獲得禪定

接下來,講解觀呼吸。 呼吸本身是難以捕捉的東西,沒有誰能透過眼睛看到風。我們是透過感覺知道有風。比如:風吹在我們身上,或是從風扇吹出來的風、或是呼吸的氣息。 呼吸的氣息也是源于外在的空氣。這身體暫時借用外在的空氣,僅是為了氧氣及二氧化碳的交換過程,但都必須歸還給大自然。 然而,為何我們知道有氣息?我們是透過感覺而知道,如同老師一開始所說,要注意的是感覺(?????)或覺知。 因此,若我們想訓練禪定,我們必須重視感覺或覺知。若我們關(guān)注禪相或僅關(guān)注呼吸,心就會努力地與呼吸捆在一起。若想讓“心”與“呼吸”在一起,則必須努力地讓心微細至與呼吸等同。 由于在那一刻,一些人的心并無法微細至那般程度,他們能做的即是努力地強迫或緊盯呼吸,以便捉住呼吸,讓它存在。 然而呼吸處在流動的狀態(tài),微細且極易遷流變化,因此源于強迫及緊捉的覺性(sati)極其容易從呼吸中掉脫。 尤其是不嫻熟于觀呼吸的人,或心容易處在散亂或昏沉的狀態(tài)的人,一旦覺性(sati)從呼吸中掉脫,就會十分散亂或昏沉。若身體疲憊就睡著了,最后經(jīng)??吹接^呼吸的人坐著打盹兒。 若有些人擅長于觀呼吸,或許具備過去曾受過訓練的潛能,心就能很好地依偎及依附在呼吸上。呼吸就轉(zhuǎn)變?yōu)樵絹碓轿⒓毜纳?,粗重的呼吸就會變得愈加微細,直至最后變成極為微細、看不見且摸不著的色。 呼吸有多微細,心就有多微細,最后呼吸就從微細之色轉(zhuǎn)為心方面的所緣,變成禪相、快樂。若未及時地意識到,心就會沉浸在快樂和光明中。 此狀態(tài)與老師在闡述念誦時所提及的“心沉浸在光明與寧靜中”的狀態(tài)是一樣的。此類的心自然有力量,有寧靜,但沒有覺知與覺醒。 因此,觀呼吸且不在此點上走偏,則必須著重于覺知。 覺知來自于何處?覺知來自于我們可以感覺到呼吸,我們必須去感覺。覺知也來自于對身體的感覺、覺知。 呼吸是色,身體也是色,色與色接觸,必然有感覺生起。例如:我們以雙手摩擦,或以手觸摸自己的脖子,看到嗎?我們會感覺得更清楚,這稱之為“覺知”(??????????),是經(jīng)由刺激身體的接觸而產(chǎn)生的覺知(??????????)。因此,我們必須運用這一點來發(fā)揮其利益。 當有感覺生起,且觀察,當摩擦手或搓脖子時,迷糊或昏沉消失了,因為那是在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刺激覺知生起。原本走神的心就會經(jīng)由觸摸的感覺而回到身體上。 因此,若我們要將覺知帶回到到觀呼吸上。試著舒服地坐著,吸氣、呼氣,別緊盯,輕松自在。 吸氣、呼氣,看到了嗎?我們要觀到呼吸,我們必須有覺知,因此“呼吸”與“覺知”一直是齊頭并進的。 有人問:“覺知什么?”,就覺知有呼吸,就看到覺知是一個,呼吸是一個。誰沒看到? 因此,我們吸氣和呼氣,要有覺知,努力與呼吸同步,以此滋養(yǎng)覺知。我們就會逐漸變得聰明一些,知道“覺知”與“緊盯”具有不同的長相。 一旦我們習慣于覺知了,就會照見“覺知”與“走神的心”具有不同的長相。當我們帶著覺知觀呼吸時,一旦心走神,我們就知道“心走神了”——“失念”是如此的一副長相!然后就再回來知道呼吸,如同之前一般,同時觀照感覺的生起。 如此逐步地觀呼吸,同時也觀察心的狀態(tài)(sabhāva)。于是就會了知,源于接觸生起的感覺,自然由心在感知,那變成了心的所緣。那樣的覺知必然是名法(nāma),氣息是色法(rūpa),身體是色法,迷失或走神的心是名法。 對于“名色”(nāmarūpa)的觀察,從觀呼吸開始就已進行了。我們?nèi)绱擞柧氂^呼吸,生起的寧靜,就會是帶著覺知的寧靜。當心持續(xù)用功,呼吸就會逐漸微細。 然而,借助于一開始就具有覺知的訓練,心就會聰明地了知——“覺知”與“寧靜”是不同的部份;“覺知”與“緊盯”是不同的部份;“覺知”與“呼吸”是不同的部份。 最終,呼吸微細至再也捉不住,覺知就會更加突出,逐步越清楚地抵達至心。其余的與所講解的念誦是一樣的,名色就會清楚地分離,就必然會抵達這一點——“名色的分離”,與念誦一樣。 如實觀,不干預

對于初級的闡述就到此,現(xiàn)在讓大家試一試,誰要念誦就念誦,誰要觀呼吸就去觀,試著練習,給大家十分鐘時間。 那些曾經(jīng)修行過的人,切謹慎于自己的舊習慣。心習慣于什么樣子,就會步入原來的舊慣性當中。 時間差不多了,誰瞌睡了?有一些人昏沉,有好些人觀呼吸,但強迫氣息。 必須記住!如前所說,呼吸屬于大自然的事物,吸進來就呼出去了,與我們無關(guān)。否則我們呼吸沒幾次就會憋悶,因為我們干預自然的運作。 因此,一開始就提及,讓大家觀身、觀感覺(??????????),觀呼吸,看到身體是自己呼吸的,隨著呼吸同時生起覺知。 別打壓呼吸,要看到呼吸自己進來,自己出去,要寬廣地覺知全身,如同有一具身體坐著,那個身體正在呼吸。 如此就會照見——我們能知道,因為我們有感覺(??????????)。而且,我們重視的是感覺或覺知。 覺知的同時,看到身體氣息進出,并沒有說讓大家打壓呼吸,我們并不是在練習瑜伽,我們僅是依照自然的狀況如實觀。 佛陀開示:“呼吸長,知道呼吸長;呼吸短,知道呼吸短……”并沒有說讓我們強迫使呼吸變長,或強迫使呼吸變短?!? 若我們?nèi)鐚嵱^,呼吸是長或短,它們是自行運作的。 不久,智慧的視角才會生起——呼吸本身,我們無法強迫,它是“吸長、呼長”或“吸短、呼短”或“吸長、呼短……”那是身體的事。 若我們干預它們的自然運作,我們就會憋悶或有苦生起。呼吸會演示三相(tilakkha?a)給我們看,因此自然地呼吸,別打壓呼吸。 老師看到有些人念誦,也念誦得十分緊繃,努力拼死拼活地念誦?。ù蟊娦Γ┩死蠋熣f過,訓練時要輕松自在,這不是在戰(zhàn)場上。輕松舒服,快樂才會生起,“快樂”是禪定生起的近因。 我們并沒有去阻止心跑去想,而我們念誦是為了看到心。因此,念誦的技巧在于輕松自在,心的負擔要減至最低程度。 有些人拼命地念誦,有些人則忘記了,一旦有寧靜,就像過往一般緊盯寧靜。這是源于過往的慣性,因為以前就是這么訓練的,心就會如過往一般黏著于寧靜。必須自我觀察! 念誦也必須輕松舒服,有些人念誦得十分苦悶、心神不定。 讓心有快樂的方法,就必須憶起:念誦的內(nèi)容,乃是傳達我們敬重的對象,又或是善法的所緣。當我們憶起善法的所緣,心就會有快樂,心就不會干澀。一旦心干澀,就會緊繃,怎么念誦都不會寧靜。 但并不是說要以寧靜為主要目標,寧靜必須伴隨著覺知。 阿姜納(Ajahn Nat)

禪定的誤區(qū) 阿姜納(隆波帕默禪定最棒的弟子)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沁源县| 丰原市| 丹巴县| 荥阳市| 驻马店市| 九龙县| 搜索| 金山区| 屏边| 泸州市| 延川县| 循化| 淅川县| 台州市| 瑞金市| 嘉祥县| 新闻| 麦盖提县| 耒阳市| 巴林左旗| 汾阳市| 桦川县| 宝兴县| 托里县| 孟州市| 泾川县| 昌图县| 收藏| 麻栗坡县| 隆昌县| 长沙市| 隆化县| 图木舒克市| 衢州市| 新闻| 府谷县| 保康县| 枣强县| 广元市| 和龙市|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