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園林 水北胡氏園




水北胡氏園實際上是相距十余步的二個園林,是胡姓大老板的私人園林,位于邙山之麓,瀍河從水北胡氏園旁邊流過。
水北胡氏園處的位置是極佳的建造園林的處所,這里本身就有山有水,根本就不用造山造水,順勢改造一下就可以了。下面就介紹一下這里的山、這里的水。
這個山就是邙山,邙山是黃土高原余脈,覆蓋著幾十米到100多米的黃土。這個黃土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構(gòu)成,少數(shù)地帶黃土層里夾雜有極少的很薄的料礓石。也就是說這里的黃土土質(zhì)結(jié)構(gòu)十分緊密,堅固耐用,非常適合鑿挖窯洞。于是,這里不僅出現(xiàn)了中原獨一無二的窯院,冬暖夏涼。而且,還出現(xiàn)了世界上近萬個最大規(guī)模的邙山陵墓群,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
這個水就是瀍河。瀍河發(fā)源于瀍河發(fā)源于發(fā)源于橫水鄉(xiāng)寒亮村。流經(jīng)橫水、馬屯、城關(guān)、朝陽4個鄉(xiāng)鎮(zhèn),至洛陽老城東關(guān)注入洛河。流域面積141.5平方公里,由洛陽瀍河區(qū)的下園匯入洛河。歷史上瀍河水量很大。公元1559年,明朝宦官黃錦在洛陽東關(guān)出資修建廣濟橋,方便百姓出入洛陽城。隨著歲月的累積,在邙山上形成了很多小山支脈,陡峭的土林。
瀍河是文化名河,是洛陽四大河流的伊洛瀍澗之一。自古以來瀍河兩岸崖壁峭立,溝壑深邃。人們在溝底、溝坡的種植早櫻,晚櫻,吉野櫻等多個品種,每當櫻桃開花成熟時,滿溝滿壑滿岸,全是耀眼的紅色。2008年9月至10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對水北胡氏園附近的北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一個距今20萬年左右的新的文化層。《尚書?召誥》記載:成王五年(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周公到洛邑“相宅”。周公開始營建洛邑新城,位置就在今洛陽瀍河兩岸。在瀍河兩岸考古發(fā)現(xiàn)了西周鑄銅遺址。西周祭祀遺址。瀍河兩岸還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生活三十幾年的地方,老子在這里孕育了道德經(jīng)?,F(xiàn)在仍有上清宮遺跡。
水北胡氏園利用邙山瀍河的自然地形條件,因地制宜挖了兩個很大的窯洞,窯洞深百余尺,非常堅固。在臨近水的一面設置一些窗戶,在藍天白云的時候,可以看到清澈的急流,瀑布,池水,也可以在水里嬉戲;在寂靜的夜晚,可以聽到嘩嘩的流水聲音。這個就如現(xiàn)在的海景房一樣。但水北胡氏園比海邊美多了。水北胡氏園的老板依據(jù)這里的山勢,在窯洞的東邊建有亭臺樓榭,栽植花木。登園中北邙山麓的“玩月臺”四望,百余里內(nèi)林木薈蔚,煙云掩映,水在水北胡氏園彎彎曲曲,就如美女的曲線一般,亭臺樓閣時隱時現(xiàn),視野極為開闊,百余里外的伊河、洛河盡收眼底,不時可以聽到鳥鳴的聲音。淹沒在綠林松檜藤葛之中的“學古庵”,打開窗戶透過林間縫隙向遠望去,就如站在高臺上看到的一樣。水北胡氏園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條件,重視建筑的位置經(jīng)營,戶牖的視覺景觀,達到屏俗收佳的效果。
附《洛陽名園記》水北胡氏園:
水北胡氏二園,相距十許步,在邙山之麓,瀍水經(jīng)其旁,因岸穿二土,室深百馀尺,堅完如埏埴,開軒窗其前,以臨水上,水清淺則鳴嗽,湍瀑則奔駛,皆可喜也。有臺榭花木率在二室之東,凡登覽徜徉俯瞰,而峭絕,天授地設,不待人力而巧者,洛陽獨有此園耳。但其亭臺之名,皆不足載,載之且亂,實如其臺,四望盡百馀里,而縈伊繚洛乎其間,林木薈蔚,煙云掩映,高樓曲榭,時隱時見,使畫工極思不可圖,而名之曰玩月臺,有庵在松檜藤葛之中,辟旁牖,則臺之所見亦畢,陳于前,避松檜搴藤葛的,然與人目相會而名之。曰學古庵其實皆此類
洛陽園林 水北胡氏園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