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秋考|探索,不僅僅為了好奇
【23上海秋考】
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請寫一篇文章,談?wù)勀銓@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這篇文章本身其實難度并不是非常的復(fù)雜,我們在這次押題過程中其實同學(xué)結(jié)果還是非常不錯的,這篇文章很難寫偏,而在文章的內(nèi)容中來看,很多地方都是可以被準備過的。
對于文章審題第一步,我們要對于題目本身所具有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進行梳理,其中一個技巧是尋找對于文本中一些絕對化的表達,證偽絕對化的表達是一種相對比較重要的做題策略。
那我們來看一下題目:
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這篇文章的言外之意是對于好奇作為探索世界的動力是必要條件這樣一種判斷我們要進行證偽。
正常寫作,根據(jù)僅僅這個限制詞語進行批判,可以得到這樣結(jié)論:
除了好奇之外,應(yīng)該會有別的變量同樣作為探索世界的動力,我們要批判單一化的用好奇作為唯一價值變量的認知,追求多樣化價值的兌現(xiàn)。
但是多樣兩個字容易導(dǎo)致文章寫作相對比較空,因為多樣兩個字不是具體的行為。
所以在這里建議用我們押題班中提到過的內(nèi)容對于文章概念進行進一步的深化——
首先,是我們要對于文章進行形而上的升級,這樣對于文章的構(gòu)建來說比較具有幫助,而從形而上的升級來看,為什么好奇能夠讓我們樂于去探索世界?
其實邏輯上來說很簡單,好奇去探索世界的核心原因,是在于好奇能夠讓我們對于客觀世界被解釋,從而獲得一定的可控性。
當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的時候,人對于客觀世界幾乎是沒有任何解釋能力的,比如說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感到餓的時候只會哭,而哭了媽媽就會給我們食物來解決我們生存的需要。
但是作為嬰兒的我們,并不知道為什么哭和生存資料的供給能夠形成必然關(guān)系,所以我們對于這個世界就會具有非常強大的不安全感——我們不知道客觀反饋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我們沒有辦法對于自己行動的結(jié)果可控。
這個時候好奇就產(chǎn)生了作用——好奇讓我們行動和結(jié)果之間形成解釋,讓我們在做事情之前能夠?qū)τ谛袨榻Y(jié)果做到可控,這樣能夠讓我們在這樣一種不可控的世界中獲得安全感,而這個就是好奇所具有的意義。
那么接下來寫起來就比較簡單了,為什么好奇心不能成為唯一的探索動機?因為從實用主義的立場上來說,單純的了解世界是不夠的。
我們在押題班中曾經(jīng)在講義中給過一個概念的解釋——我們在這個世界中,認知世界本身沒有太大的價值,因為認知世界是不能給我們帶來賦能的,而重要的是用自己有限的認知來盡可能的對于世界進行改造。
這個是一種源自于實用主義價值觀的自省,而同樣,在這里也是有用的——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好奇只能夠幫助我們解釋世界,但是更加重要的,應(yīng)該是對于客觀世界的改變。
于是我們就可以用杜威所說的黑暗森林的例子對于文章進行解釋——杜威在黑暗森林理論中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解釋-我們認識世界本身,目標是為了找到相對最優(yōu)的策略,正如當我們生活在充滿危險和不確定的黑暗森林之中時,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的所有探索以及對于客觀世界的認知,目的不是為了讓我們認識世界,而是為了讓我們獲得走出森林的方法。
也因此,好奇作為動力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做的是用好奇解釋來為我們找到針對當下的相對最優(yōu)解。
隨后文章構(gòu)建本體論,理性人應(yīng)該讓好奇賦能,那么如何賦能呢?
我們在押題班中說過兩個概念,一個叫做本質(zhì)因和表面因,一個叫做第二事實沖突,這兩個概念都能夠很好的解釋文章,而這兩個概念在文章中協(xié)作的時候,也是非常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所以對于文章的整體推薦寫作攻略就大體產(chǎn)生了——
首先辯證:確實好奇是具有合理性的,因為好奇能夠讓我們對于單獨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而當我們能夠被解釋,我們能夠讓我們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更加穩(wěn)定。因為單詞行為本身可能具有偶然性,而生活在偶然性之中,不能獲得是合適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在這里可以用工具黑箱理論去論證,也可以用現(xiàn)象界和物自體之間差異去論證,基本都能夠?qū)τ谖恼逻M行改進。
隨后批判:如果單一化得用好奇作為我們行動的唯一依據(jù)是非理性的。因為結(jié)果被解釋雖然能夠給我們帶來一定的穩(wěn)定,但是客觀來說,我們單純的認知提升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實質(zhì)的收益,因為認識世界更重要的是將自己的認知和客觀世界進行結(jié)合。
隨后用上文的杜威的實用主義和本質(zhì)主義去說,來說出單純的被解釋本身,并不能帶來意義,而用認知帶來的有限理性來改造世界,才會給我們帶來價值。
然后寫本體論:好奇是有用的,我們也認為好奇能夠幫助我們認知世界,但是好奇之外,我們還需要的是讓好奇帶來的感知來為這個世界進行賦能。在這里我們可以用黑格爾的第二事實去說——
黑格爾將我們后天對于世界的認知所感受到的判斷稱之為第二事實,而同時黑格爾告訴我們,任何第二事實都是存在客觀謬誤的,這些認知會和現(xiàn)實世界具有本質(zhì)特點產(chǎn)生偏差,但是正是這種具有偏差的認知,會讓我們對于原來共識性的“第二事實”產(chǎn)生沖突,而這個沖突過程正是一個人認知螺旋上升的過程——借由沖突,我們不斷的將一些相對正確的觀念取代客觀謬誤,而在這樣一種取代過程中,我們可以改變對于世界的客觀偏誤,從而讓因為好奇而探索到的客觀認知,成為人類集體認知蛻變的可能性。
這個才是好奇認知之外,其他動力的可能性,也才是對于將探索動力局限于好奇者最好的解決方案。
這個就是這篇文章本體論的論證,隨后最后再寫建設(shè)性意見就行了。
那么大致對于這篇文章我們構(gòu)建邏輯就是這樣了,基本上今年高考的東西還是比較簡單的,不容易寫偏,但是想要寫出比較優(yōu)勢還是需要一定的在智識上的質(zhì)量區(qū)別,所以這次考試之后,小朋友的反饋還是可喜的,很期待他們在高考中成績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