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常識午餐】
1.(單選)《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俺o”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梢娭吝t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zhàn)國時(???)的創(chuàng)作為代表的新詩體。
A.楚國靳尚
B.楚國屈原
C.楚國宋玉
D.楚國毛遂
【答案】B
【三級知識點】人文科技-人文歷史-文學常識
【解析】
第一步,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第二步,《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楚辭”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可見至遲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zhàn)國時楚國屈原的創(chuàng)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共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后世通行本。
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
A項:靳尚,羋姓,靳氏,名尚,郢都(今湖北江陵紀南城)人,戰(zhàn)國時期楚國大臣。楚懷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派張儀誘使懷王絕齊,懷王發(fā)覺受騙,欲殺張儀。他接受張儀厚賂,通過懷王寵姬鄭袖進言,張儀得以釋歸。他自請監(jiān)視張儀,隨同去秦。途中被魏人張旄殺死。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C項:宋玉,字子淵,宋國公族后裔,楚國文人,辭賦作家,楚國士大夫。曾事楚頃襄王。宋玉與唐勒、景差齊名?!稘h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辯》、《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后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因他而來。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D項:毛遂年輕時游趙國,為趙國公子平原君趙勝門下的食客,在平原君門下三年沒有名聲,不被人所知。典故:毛遂自薦、脫穎而出。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
?
2.(單選)(???),清政府正式宣布:“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敝链?,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最終結束。
A.1901年
B.1905年
C.1909年
D.1911年
【答案】B
【三級知識點】人文科技-人文歷史-中國歷史
【解析】
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歷史知識。
第二步,科舉制度始于隋,興于唐,于宋、元之際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明、清兩朝因襲。然而,隨著清朝文字獄的興起,科舉考試內容逐漸僵化,成為統治者禁錮士人思想、規(guī)范士人倫理的工具。1905年清廷頒布諭旨:“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xiāng)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痹谥袊鴮嵭辛?300多年的科舉制最終廢止。
因此,選擇B選項。
?
3.(單選)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尸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chuàng)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這場兵變指的是:
A.大同兵變
B.陳橋兵變
C.涇原兵變
D.寧遠兵變
【答案】B
【三級知識點】人文科技-人文歷史-中國歷史
【解析】
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歷史知識。
第二步,陳橋兵變是公元960年2月3日趙匡胤發(fā)動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變事件,此典故又稱黃袍加身。公元960年恭帝年幼政局不穩(wěn),趙匡胤假借抗敵為名率大軍出城。行軍至陳橋驛趙匡胤煽動士兵發(fā)起兵變。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改國號為“宋”,定都開封。這場兵變創(chuàng)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跡”。
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
A項:大同兵變是明嘉靖年間兵變之一。嘉靖三年(1524),大同巡撫張文錦為加強戰(zhàn)備,命鎮(zhèn)卒戍守城北五堡,參將資鑒催督甚急,激起眾怒。鎮(zhèn)卒郭鑒、柳忠等起而暴動,擊殺張文錦、賈鑒。朝廷以蔡天佑為大同巡撫,桂勇為總兵官,前往安撫。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C項:涇原兵變,是唐代中期的兵變事件。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地方士兵兵變,變軍攻陷帝都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陜西乾縣),更引發(fā)皇帝被變軍包圍一月馀,史稱奉天之難。自此事件后朝廷威嚴掃地,唐朝皇帝又開始重用宦官。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D項:寧遠兵變,又稱十三營兵變,是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遼東的一場兵變,后為袁崇煥平定。崇禎元年,寧遠十三營的蜀、楚士卒,以張正朝、張思順為首,歃血為盟,欲討回欠發(fā)的四個月薪餉,他們攻入幕府,捉了巡撫畢自肅、總兵朱梅等,向兩人索錢。畢自肅表示無力支應,事實上在此之前,畢自肅曾經九次向朝廷申報欠餉,朝廷都不理會。其實畢自肅親兄畢自嚴是戶部尚書,主管財政,因為財政吃緊,也只能不聞不問。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
4.(單選)(???)在位晚年,多遭兵敗,階級矛盾日益加深,關東流民達二百萬,農民起義頻繁。宮廷發(fā)生“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自殺。
A.漢高祖
B.漢武帝
C.漢文帝
D.漢景帝
【答案】B
【三級知識點】人文科技-人文歷史-中國歷史
【解析】
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歷史知識。
第二步,漢武帝劉徹在位晚年,多遭兵敗,階級矛盾日益加深,關東流民達二百萬,農民起義頻繁。宮廷發(fā)生“巫蠱之禍”,導致太子劉據自殺。征和四年(前89年)下輪臺詔,拒絕桑弘羊募民屯田輪臺的建議。后元二年(前87年)去世,臨終前立幼子劉弗陵為太子。謚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于茂陵。
因此,選擇B選項。
【拓展】
A項: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人,政治家、戰(zhàn)略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開拓者之一。他初仕秦朝,授沛縣泗水亭長,陳勝起義之后,率兵響應,攻占沛縣,自稱沛公。其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滅亡秦朝,后贏得楚漢之爭,建立西漢。公元前195年6月1日,劉邦駕崩,謚號高皇帝,廟號太祖。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C項:漢文帝(前202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姬,出生于長安,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前196年被封為代王。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迎立代王劉恒入京,是為漢文帝。其即位后,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jié)h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劉恒登基三月后(文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死后葬于霸陵,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D項:漢景帝(公元前188年3月4日-公元前141年3月9日),名劉啟,生于代地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是漢文帝劉恒的長子,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劉啟在位期間,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fā)展生產。他統治時期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合稱為文景之治,并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謚號孝景皇帝,無廟號,終年48歲。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
?
?
5.(單選)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開始,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以中國戰(zhàn)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
A.《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答案】C
【三級知識點】人文科技-人文歷史-中國歷史
【解析】
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歷史知識。
第二步,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zhàn)爆發(fā),甲午戰(zhàn)爭開始,由于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以中國戰(zhàn)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甲午戰(zhàn)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
A項:《北京條約》是指中國清朝政府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于1860年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在北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包含《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條約包含了開放商埠、割讓領土、允許外國設立領事館和允許華工出國等內容。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人民的災難日益深重。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B項:《天津條約》是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條約包含了開設通商口岸、允許傳教、協定關稅、賠償賠款等,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了。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D項:《辛丑條約》,是指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美、日、俄、法、德、意、奧、比、西、荷十一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共有12款,另加19個附件。該條約被認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失權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缎脸髼l約》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
?
6.(單選)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fā)動九一八事變,中國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并利用前清廢皇帝(???)在東北建立滿洲國傀儡政權,導致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進入抗日戰(zhàn)爭的局部戰(zhàn)爭階段。
A.溥儀
B.載灃
C.載湉
D.溥杰
【答案】A
【三級知識點】人文科技-人文歷史-中國歷史
【解析】
第一步,本題考查中國歷史知識。
第二步,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曜之,號浩然,出生于北京醇親王府(現北京市西城區(qū)后海北沿44號),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清朝末代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皇帝。民國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溥儀于同年十一月在日本駐屯軍司令官土肥原賢二的幫助下從天津潛赴旅順,不久到奉天。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一日,日本扶持溥儀在滿洲地區(qū)建立偽滿洲國。九月與日本簽訂了《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正式承認偽滿洲國,而偽滿洲國承認日本在滿洲的特殊利益。溥儀自是年三月一日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二十八日任偽滿洲國執(zhí)政,建年號為“大同”。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改國號為偽“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元“康德”。三月一日登基。還兼任偽“滿洲帝國”陸??哲姶笤獛?、偽“滿洲帝國”協和會名譽總裁。溥儀作為當時亞洲一個政治人物兩次登上《時代》周刊,特別是該周刊有關“解決遠東危機的四個人”的畫像中。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
B項:愛新覺羅·載灃(載靜云,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號靜云,晚年自號書癖,生于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宣統帝溥儀生父,清朝宗室。1908年11月其子溥儀繼位,其成為清廷掌權者。之后他罷黜袁世凱,并開始軍事改革和組閣立憲,但因其親貴攬權而被人民排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他將軍政大權拱讓與袁世凱,并于次年同意溥儀退位,之后回關內居住。1951年初,病故。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C項: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帝,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出生于北京醇王府,醇親王奕譞之子,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光緒”。載湉1875年1月被立為皇帝,在位期間歷經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極力支持維新派變法以圖強,實行“戊戌變法”,但卻受到保守派的反對,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臺。1908年載湉駕崩,廟號德宗(謚號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C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D項:愛新覺羅·溥杰(1907.4-1994.2),清皇室成員,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的同母弟。溥杰生于北京清皇室醇親王府,溥杰的祖父為道光帝七子、咸豐帝之弟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伯父為光緒帝,其父醇親王載灃是光緒帝載湉之五弟,為清末監(jiān)國攝政王,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是正白旗瓜爾佳氏榮祿(即戊戌變法中的朝廷重臣榮祿)之女。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D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