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歷史百年戰(zhàn)亂(208年)】
十分巧合地,東方的所有重要勢力在這個時間點都遇到了他們的機遇。而他們更意想不到的是,一年后的一場地方戰(zhàn)爭,將會出乎意料地擴大化,最終將所有東方勢力拖入戰(zhàn)爭泥潭。
魏大公和曹家互送外交使節(jié),秘密簽訂了軍事同盟,并提出了未來聯(lián)姻的提案,曹操允諾。雙方就近年將要進行的軍事活動進行磋商。
魏大公得知曹操將要南下攻吳后有些猶豫,他覺得這不符合同盟協(xié)議。一方面魏國還沒有獲利卻要倒貼兵力去千里之外參與一場大戰(zhàn),一方面,魏大公有種預感,這次戰(zhàn)役將會席卷整個漢洲南北。
然而曹操否決了他的建議。曹操認為現(xiàn)如今南下是最好的時機,并認為他是在杞人憂天。魏大公搖搖頭,撥去萬余軍馬助曹。
盡管曹操回信中盡顯自大,但實際上他認真的考慮了一番可能性,并認為魏大公的擔憂極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作為應對手段,他提醒魏國與遼東郡提防肅慎,并與劉表通信,確認了劉表的中立態(tài)度。
劉備第三次拜門,終于得到了諸葛家的認可,臥龍孔明與劉備暢談一番天下局勢,指點迷津,使他頓覺撥云見日,茅塞頓開。劉備激動的當場握住諸葛亮的手,連連稱贊。
然而激情過后,劉備卻還要面對那慘痛的現(xiàn)實——劉表在孫曹之間又一次選擇了偏安中立。關張二人氣的跳腳,劉備冷笑,也不上表勸諫了。
他在等,等劉表病死。
孫權和漢商共構建了軍事同盟后,立刻批準了對漢商共商品降低關稅并解除漢商共商人在吳買地建鋪的限制。作為交換,孫權從漢商共低價購買和雇用了近百艘大小戰(zhàn)艦。
孫權很清楚,他上任以來改精騎為水軍,目前陸軍實力遠遠不如曹操,更何況他本人還是一個戰(zhàn)爭白癡。必須把曹賊攔在長江北岸,否則江東必敗。
————————
〔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漢商共盡占海外,秘而曖昧,成大一統(tǒng)之能,毋妄圖也。孫權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盟于漢商共,此可以為用而不可兼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領世俗,然其暗弱不能為政,張道陵領道,德教興旺。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入益,制張道陵與之相議,時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漢越,外衡孫曹,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或東伐,或北向,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復高祖旗號,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
漢帝四百一十年,漢商共三十七年,魏一百零五年,儒略歷208年。
曹操實際領任了整個中原之地,卻只有區(qū)區(qū)州牧名號,這讓他的統(tǒng)治缺乏了極大的權威性與正當性。況且州牧和天子、朝官之間的距離還是很大的,為了便利統(tǒng)治,曹操上表漢帝,言有功云云,請求封賞。
不久,因征守有功,曹操受封大漢丞相,督中外諸軍政,可自行選官任官。
曹操拜三拜謝恩,打出旗號率軍百萬,親征吳齊。
漢獻帝麻木地坐在龍椅上,眼望著唯一一位退朝后仍在朝堂上佇立的官員——史官。
“朕孰與平王有辱?”漢獻帝莫名想起了當年周平王一幕,不由得好笑。
史官保持著冷漠的神情,只是奮筆疾書,沒有搭話。
“唉……”
————————
魏大公向肅慎總督發(fā)送外交國書,言辭懇切的套話字里行間卻都寫滿了魏與曹的親昵關系,同時也勸導肅慎總督“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要徒為情義而空做嫁衣。
肅慎總督顯然很認可魏大公的言論,但也暗示魏大公同樣不要過多干涉南國戰(zhàn)事尤其是遼東局勢,避免影響多邊平衡。魏大公應諾。
整個北朝經(jīng)過兼并,也步入彼此威懾的發(fā)展期,目前只剩下四大勢力和一些夾縫間惶惶不可終日的小諸侯。這四大勢力分別是西南的北涼公國、西部的羯公國、北部的北海公國、東部的魏公國。三公國先后得知了魏曹聯(lián)盟的消息,隱隱組成了一個對魏的包圍網(wǎng),約定暫停兼并、共同進退。魏公國也必須提防這些敵人,所以無暇他顧。
正事之外,魏大公還有些哭笑不得,因為他收到了曹操的問信,旨在讓他規(guī)范化用語,加深學習漢語。
曹操也是一番無言。當時魏大公信誓旦旦說要派萬余軍馬助戰(zhàn),曹操還高興了好半天,要知道這可是一萬北國草原騎兵,馳騁疆場無人能敵。
結果貨到了,卻是零星幾十個人趕著一萬多匹戰(zhàn)馬。
“‘軍馬’乎?軍‘馬’也!……”曹操啞然失笑。
盡管不如預期,但南國還是很缺戰(zhàn)馬的。曹操給騎兵部隊補充了馬源,又訓練了一些步卒成為輕騎兵,剩余軍馬留作持久經(jīng)營。
————————
劉備眼見時間一天天過去,心情不由得焦慮起來。但諸葛亮卻信誓旦旦,說劉表三日之內必因舊疾復發(fā)而死,屆時主公可取而代之。
果不出所料,劉表真就突發(fā)病重,托荊州給劉備。一番推辭,劉備接過荊州印,正式成為一方之主。
現(xiàn)在,劉備正以自己的意愿,大刀闊斧地改造荊州局勢,肅清保守派官僚并轉移戰(zhàn)略方向,逐步由守轉攻。他這幾年和主戰(zhàn)派、激進派組成了密切的利益同盟,劉備也成為了他們在劉表中央的代言人。有這些地方官僚的支持,劉備的改革高歌猛進地推行著。
劉備清楚,這些改革完成的越快越好。只有在戰(zhàn)爭爆發(fā)之前轉型并和江東建立聯(lián)系,他才能介入這場戰(zhàn)爭并從中謀求最大利益。
“孔明已經(jīng)先一步去往江東,希望他能成事?!?/p>
————————
當赤壁之戰(zhàn)將要臨近這個消息被傳出時,孫吳朝堂上還爆發(fā)了幾次主戰(zhàn)派主和派的大論戰(zhàn),而且主和派的人數(shù)占絕對優(yōu)勢,只有寥寥幾個武官和孫權本人主戰(zhàn)。這也不難理解,孫權一旦投降他絕對沒有好下場,而作為一方宗族的官僚階層卻不擔心曹操會卸磨殺驢。想要治理江東,不依靠他們是不可能的。如果殺了他們,那么曹操的名望將一敗涂地,也就別想再擴張分毫了。
然而沒過幾天,形式就出現(xiàn)了大逆轉。
孫權公開宣布東吳成為漢商共的加盟成員,一口氣又買又雇地進貨了近百艘先進戰(zhàn)艦,令保守官僚又驚又懼。
同時漢商的各項產業(yè)店鋪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在各州各縣,作為跨宗族的族長與地方仲裁公信力的代表,漢商們在基層的威望仁望很快超過了他們這些原本的各族族長,徹底斷掉了他們的后路與底牌。
緊接著,孫權又發(fā)表了一篇檄文昭告天下,著重統(tǒng)計各地方上下官僚,尤其是保守派官僚的失職情況,將許多陰暗面的丑惡揭露,頓時引起民憤。孫權又舉薦了許多有能之士,尤其是地方漢商作為這些官位的替補,并讓這些替補者競價買官。
結果自然是顯而易見的,地方保守派紛紛落馬,漢商家財萬貫競過了絕大多數(shù)的候選人,把守中下層,成為了孫權中央忠實的政治盟友。
中央的保守派老臣知道自己身居高位,孫權不會太針對自己,但心有不安要表示一番忠心,所以慷慨解囊為國獻財,也不再多言朝政,自覺淡化了自己的影響力。
地方上盡喪,中央上被架空,孫權終于斬斷了這些保守派官僚對他的束縛。同時孫權還保留了一些溫和保守派作為制衡的工具,并沒有下死手。作為進一步鞏固同盟的措施,孫權還引進了許多漢商作為官僚,但實質依舊沒有讓他們染指上層,在讓他們與地方勢力制衡的同時還不會導致中央失權。
同時,這也是對漢商共極大的示好。無論肅慎還是大不列顛,無一不隱隱排斥外來漢商,唯有孫吳不但不排斥甚至還積極融合,簡直太好了。至于中央權力,不允許觸碰是理所應當?shù)摹?/p>
打一批,立一批,穩(wěn)一批,拉一批,還充實了府庫,孫權又一次彰顯了他的政治水準。
〔政治,就是靈巧妥協(xié)的藝術,關鍵在于向誰妥協(xié),而又向誰不妥協(xié)?!场睹翊恻h宣言》導論
就在官場肅清后的第一天,孔明登上了東吳的岸。
————————
當孫權直接下表請孔明上殿時,諸葛亮知道,他原定的計劃已經(jīng)不適應當今局勢了。
按照他原本的設想,此時東吳應當處于主戰(zhàn)主和相爭,孫權勢弱沒有底牌,被群臣威懾不能直接見他,需要借助他的力量去辯服群臣,借此達成孫劉聯(lián)盟。
哪怕他不來,憑借天時地利孫權也能達成削弱主和派的目的,這正是劉備和孔明都十萬火急的原因。結果,他們還是低估了孫權的能力。
一路上那些喜悅的漢商更證實了孔明的猜想,孫權借漢商共的刀做了一票雙贏的順水人情。
“孫吳已經(jīng)完成了蛻變,看起來我們還是晚了一步。既然如此,我們便只能兵行險招了?!?/p>
————————
劉備疑惑地拆開孔明寄來的信封。
這封信寄來的太早了,像是孔明剛剛登岸就寫成的,莫非江東發(fā)生了什么變故?
劉備再細細一讀信中所書,更是皺眉。江東孫權過于有能,電光火石之間就瓦解了主和派勢力,讓劉備再無可乘之機。
接著,信中還寫出了孔明的替補計劃。如今江東勢大,能與曹操鼎力抗衡不落下風,原先孫劉平等聯(lián)盟的作風已然落于空想。
孔明建議劉備提前操作隆中對所述方案,與張道陵相商結盟,哪怕關中暫且不能受主公所控,也當盡全速構建出一個荊蜀利益集團,這樣主公才有與孫曹分庭抗禮提條件的余地。
同時,孔明還建議劉備廣派外交使者去往諸國,能主動干預國際大事,而非被動地聽聞消息,這樣才能為我方奪得主動權。
信的最后,孔明也提醒劉備,務必小心行事,兵行險招未必能成。
前兩條提議劉備認真地去實施,然而他并沒有在意最后一句。
倘若凡事都要顧前顧后,那便只能一敗涂地。
〔物不定,則不知形;人不做,則不知成?!场獎?/p>
————————
張道陵經(jīng)營蜀中多年,后與張角合家共同精進黃老道,教義教觀多汲取道家精華,趨向完善。因此,張道陵更改教稱,借道家之名,稱道教。道教綜合了道家的哲學內核、張道陵的發(fā)展哲學詮釋、張角的政治性與入世性,仙風道骨、鶴發(fā)童顏的仙人形象被塑造為人人皆想成為的偶像與祖先崇拜,無為而治的思想深入人心,蜀中人民因此與世無爭。
世俗的地方官僚、富農地主在一開始和張道陵合作時并沒有太在意他,只當成尋常諸侯作風,必須依靠他們這些農業(yè)地主。當張道陵讓利搞政教分離,世俗宗教分治時,地主們都覺得這小伙太淳樸太上道了,簡直就是大善人。為了爭奪世俗統(tǒng)治權,地主們展開了殘酷的政治斗爭,你方唱罷我登場,導致原本有所復興的地方經(jīng)濟再次崩塌。人民剛享了幾天安生日子又被官僚地主們攪得一塌糊涂,而那一直以救世為旗號,已經(jīng)救過他們一次的五斗米教卻又一次布施救民。不知從哪傳出的輿論還說,張道陵張?zhí)鞄煴贿@些丑惡的官僚地主排擠,無法掌握實權,才致使餓殍遍地。
人民心中自有一桿秤,相較之下,天師與地主孰輕孰重便有了明確的答案。
張道陵趁熱打鐵,推出教民法案,意在詮釋一種“大和諧,大平等,互助共享,人人有所耕,人人有所食”的美好田園牧歌圖景,把民眾對官僚宗族地主的情感寄托轉移到更具吸引力的和諧大家族上,徹底割裂了世俗官僚的統(tǒng)治基礎。
又一次振臂一呼,百萬民眾齊舉義,不消幾日便斃了幾十個官僚地主,打土豪分田地,各家莊子改頭換新顏。張道陵在這時順理成章地出現(xiàn),接過權柄,重新劃分了一套較為平等的宗教統(tǒng)制結構,道士兼調解與地方長官,政教合一。
劉璋作為名義上的世俗派領袖,實際上已經(jīng)毫無實權,與平民別無二樣,其他官僚地主也是如此。
作為一方樂土,張蜀吸納了許多內陸的災民難民,勢力更上一層樓。對地方基層更具管轄力度的宗教統(tǒng)制結構與宗教精神歸宿客觀上防御了漢商共對基層的篡取,抑制了漢商的影響力。時任南洋總督給予了張蜀極高的贊譽,認為其“制不同,型類吾,尤龍潛之勢”。
然而,正如漢洲諸侯對漢商共的封鎖一樣,張蜀也受到了周邊諸侯的聯(lián)合敵視。巴蜀盆地天險雖把外人阻斷,卻也限制了張蜀的發(fā)展空間。張道陵自己也明白,他的這套政教合一方法治理一州還算得心應手,可若推廣至全國,且不說有什么嶄新的治理方式,反正是絕無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的可能了。
張道陵的觀念很矛盾,他想要將道教推廣到普世宗教,但又不愿意放棄令人垂涎三尺的專制權力。不是所有人都有田乾那樣魄力的。
諸侯聯(lián)合敵視、民眾無爭不外擴、張道陵觀念矛盾三方面相結合,致使張蜀偏安一隅。
然而,劉備發(fā)來的結誼信讓張道陵看到了突破口。
“也許,在王權治下另一個獨立的神權,會達到我所設想的目的?!?/p>
————————
劉備表面鎮(zhèn)定,內心卻滿臉黑線,欲言又止。
這張道陵可真是獅子大開口,我只是為了短期聯(lián)盟,他卻直接設想到了未來大一統(tǒng)去,還說要大力推廣道教,給甚么歷任教主封國自治?若不是江東出了差池,張蜀日后彈指可滅的事!
著惱了一陣,劉備卻也意識到道教對君主權威性的增強與助力社會穩(wěn)定的益處,于是同意了張道陵關于傳教的條件,但對封國自治頗有微詞。
張道陵也清楚封建帝王不可能允許一個郡國變數(shù)存在,只是漫天要價坐地還錢。于是他退一步,道教體系與禮司合流,掌禮儀祭祀等事務,同時要求保留蜀地的宗教底蘊與傳統(tǒng)。這很合情理,劉備同意了。
期間,劉備也向其他諸侯國度發(fā)送了外交使節(jié),并與他們進行了友好磋商。其中,北朝三公國與劉備就對魏、曹方針達成了共識。南洋總督領的南越州長則和劉備達成了經(jīng)濟互助協(xié)議,并上表總督,為荊蜀爭取到了比加盟國次一級的觀察員國,促使?jié)h商共在荊蜀—孫吳方面采取較中立的態(tài)度。
敲敲打打之下,一個以荊蜀為主體的泛漢洲利益聯(lián)合體初見雛形,與東吳集團,魏曹集團三足鼎立。盡管軍事實力目前較弱,但其動員潛能則遠大于雙方。
正在長江南北岸對峙的孫曹兩家為之一震,對這個新興的勢力保持警惕,竟默契地暫時休戰(zhàn)了。
曹操長嘆一聲。他此時是真有些悔意了,悔自己不應該如此匆匆的挑起南征,加速了兩個心頭大患的成長。
孫權不置可否。荊蜀集團的成員,北朝三公國反魏曹,南越州隸屬漢商共,整體明顯是傾向反曹的,對他實質威脅不大。然而誰也無法確保劉備是否會發(fā)起局部戰(zhàn)爭,孫吳的主力都是長江防線的水軍,如果從荊蜀方向發(fā)起進攻,大概率孫吳會敗亡。
孫曹本想就此止戈,先滅了荊蜀搞成南北朝再談大一統(tǒng),但駐東吳的孔明暗中攪局,致使休戰(zhàn)成了不可能。
北國原本平衡的局面,由于荊蜀集團的出現(xiàn)導致了失衡。肅慎蠢蠢欲動,魏公國受兩面威脅,不堪重負。
槍打出頭鳥,三方你瞪我我瞪你,都在等對方露出破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