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列島縱斷2!10日日本鐵道旅!|D3-5| 淺間(下)(舊信越本線橫川輕井澤穿越)

第三日(五) 淺間(下)舊信越本線橫川輕井澤徒步(后半,熊平—輕井澤)
經過碓冰第三橋梁后繼續(xù)向上爬坡,來到長度為546米的6號隧道,在隧道群中是較長的一個。


隧道頂端設有通風口,在蒸汽時代,列車上坡的走行速度相當慢,以10km/h計算,這個隧道大約需要4分鐘才能通過。如果長大隧道內通風不暢,煤的不完全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再加上一氧化碳不能及時排出,真的曾經因此憋死過人的。

10號隧道之后,就是信越本線橫川輕井澤段的重要結點——熊平站。齒軌時代的熊平車站是重要車站,橫川輕井澤間單線十余公里,為增加通過能力,設置了這個會車的車站,并設熊平變電所起到穩(wěn)壓作用;進入粘著運轉時代后,熊平仍然是位于橫川與輕井澤中點處的重要線路所。畫面左側是我上來的隧道,右側這個隧道并不是舊線的第二線,而是舊線的避難線。

正前方的兩條線路和隧道是熊平線路所直到1997年廢線之前都仍然在使用的線路,即新線上下行線。畫面中可以看見三個隧道口,正前方的新線兩個,右前方的舊線一個。

熊平變電所遺址,現在完全廢棄。

熊平站內的“Abt式齒軌”開通紀念碑。紀念碑的碑文詳細的記敘了信越本線輕井澤到橫川段修建的經緯,碑文完全用漢字書寫,而且句法很近似現代漢語句法,不知當時的日本是否有相關的特殊文化背景。

1950年熊平站邊坡塌方事故的慰靈碑

熊平站再向前就沒有步道了,前方是鐵絲網和“立入禁止”四個字。事實上信越本線新線的橫川輕井澤段完全具備鐵道通行的能力,這一區(qū)間恢復觀光性運轉的呼聲也一直很高,當然因為沒有金主的緣故而雷聲大雨點小,不過能有這個提案就說明至少在技術上不存在障礙。(最終應該是確定了至少近期實施“廢線探訪”以及“助力軌道車”的活用方式,上一篇文章已經做了比較詳細的說明了)。
從這個步道下來就是就中山道的18號線。

熊平這里的路標。從碓冰第三橋梁起,已經走了2.6公里;而這個點距離碓冰峠,也就是最高點還有7公里的距離;到海拔970米的碓冰峠之后還有1公里多一點下坡到輕井澤站。7公里的距離不是很長,爬高還是有些小難度的,這里的海拔大約是650米左右,還有大約320米的爬升。

這條國道18號線舊中山道對于大家或許并不陌生,漫畫《頭文字D》之中,由各種發(fā)夾彎組成的舊中山道是拓海、真子、沙雪對戰(zhàn)的賽場,也是因為要來這邊所以才略微惡補了一下動畫。徒步的過程中也能親身體會到兇險,比如這樣的發(fā)夾彎+陡坡在線路上非常普遍。這里確實是很好的兜風場所,日本人的代步車都很簡單,但這一段徒步的路上可是看到了不少的豪車,不僅有豪車還有哈雷的車隊。這種險路限速當然是很低,汽車方面再豪的車都開的相當謹慎,反而是哈雷一直在飚速。

有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信越本線廢線段的痕跡,就比如照片中的這一段。從公路向上爬5-6米能夠爬到路基上,只有象征性的鐵欄桿做阻擋,日本有些瘋狂的鐵道迷是翻進去過,之后沿著線路一路翻欄桿到輕井澤的。

其實選擇徒步到輕井澤,主要是覺得嶺頂的海拔應該夠紅葉見頃了,但楓況正如照片一樣,最多就只到這種程度而已,還是略微失望的。

標高900米!接近坡頂!

抵達碓冰峠!碓冰峠是長野縣和群馬縣的縣界,徒步到頂拍下這兩張界碑的時候有絕對的成就感!群馬縣選取的就是剛剛經過的碓冰第三橋梁;長野縣選取的則是中阿爾卑斯山的雪景。


碓冰峠修路紀念碑,我也真切的體會到了這種艱難,尤其是我有負重差不多8公斤。。。

最后,看到這個牌子的時候實在是太感動了!10多公里的徒步之后,我終于知道“輕井澤184馬拉松”中184的含義,原來是這個碓冰峠坡頂的184號彎道路標!用這樣的方式解答心中的疑問,雖然無比疲憊,其實還是非常爽的。

同時,鐵道也在第26號隧道這里完成了爬坡,這里是原先叫做“矢崎信號所”的地方。

抵達輕井澤,即使只是路過,也能夠感受到度假勝地的特別風情。太陽即將落山,忙里偷閑的在湖邊略微休息幾分鐘,享受著輕井澤的湖景與涼風的吹拂。

輕井澤的葉子已經紅了,總覺得這邊紅到如此鮮艷,碓冰峠那里卻完全不是一個概念,似乎和樹的種類關系很大,不過反正已經過去了,就不去想原因了。

終于抵達今天舊信越本線橫川輕井澤徒步穿越的終點——JR東日本/信濃鐵道輕井澤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