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與《藥性歌括四百味》的對(duì)比
一。簡介
《本草綱目》,藥學(xué)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shí)珍撰,刊于1590年。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yī)方11096個(gè),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jié)以前本草學(xué)成就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作者長期學(xué)習(xí)、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xué)知識(shí),經(jīng)過實(shí)踐和鉆研,歷時(shí)數(shù)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xué)著作。
《藥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闡釋性讀物,是明代醫(yī)家龔?fù)①t所著。每味藥物下分原文、注釋、語譯、按語四個(gè)部分。全書以現(xiàn)代語言對(duì)每味藥物的品種、來源、產(chǎn)地、藥性、功能主治、臨床應(yīng)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項(xiàng)等內(nèi)容進(jìn)行了全面的闡釋。內(nèi)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實(shí)用性強(qiáng),適合于中醫(yī)藥工作者、醫(yī)藥院校廣大師生及中醫(yī)藥愛好者閱讀、參考。
二.內(nèi)容
本草綱目
草部·人參?
釋名
亦名黃參、血參、人銜、鬼蓋、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皺面還丹。
氣味
(根)甘、微寒、無毒。
主治
陰虧陽絕之癥(昏眩、自汗、痰鳴、脈大)。用人參十兩細(xì)切,加水二十碗浸透,以桑柴火緩煎成膏。每服一至三碗。持續(xù)服至病愈。以方名“人參膏”。
胸中痞堅(jiān),脅下逆氣搶心。用人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各三兩,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此方名“治中湯”(理中湯)。
脾胃氣虛,不思飲食。用人參一錢、白術(shù)二錢、茯苓一錢、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棗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飯前溫服。此方名“四君子湯”(按:各藥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開胃化痰。用人參二兩(焙)、半夏五錢(姜汁浸后焙干),共研為末,和面揉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姜湯送下。飯后服。一天服三次。藥中加陳皮五錢亦可。
胃寒氣滿,饑不能食。用人參二錢、生附子半錢、生姜二錢,加水七合煎成二合,調(diào)入雞蛋清一個(gè),空心服下。
胃虛惡習(xí),或嘔吐有痰。用人參一兩,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竹瀝一杯、姜汁三匙。溫服。此方最宜老人。
反胃(飲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無力)。用人參三兩,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熱服。同時(shí)用人參汁加雞蛋白、薤白(即 頭)煮粟米粥吃。
妊婦腹痛吐酸,不能飲食。用人參、炮干姜,等分為末。加生地黃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
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用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加月二碗,煎成一碗,溫服。
喘急欲絕。用人參末煎湯,每服一茶匙。一天服五至六次。
產(chǎn)后發(fā)喘。用人參末一兩;另有蘇木二兩,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后,調(diào)參末內(nèi)服。有特效。
產(chǎn)后諸虛、發(fā)熱、自汁。用人參、當(dāng)歸,等分為末;另以水三升,加豬腰子一個(gè)(切片),糯米半合,蔥白二個(gè),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將人參、當(dāng)歸藥末調(diào)入煎湯,飯前溫服。
產(chǎn)后大便不能,出血很多。用人參、麻子仁、枳殼(麥麩炒過),共研細(xì),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送下。
橫生倒產(chǎn)。用人參末、乳香末各一我,丹砂五分,共研細(xì),加雞蛋白一個(gè),生姜汁三匙,攪勻后冷服。有特效。
怔忡自汗,心氣不足。用人參、當(dāng)歸各半兩,和閹豬腰子一對(duì)(切片)同煎,空心服。藥渣焙干為末,以山藥末作糊和藥成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棗湯送下。藥中亦可加乳香二錢。
肺虛久咳。用人參二兩、鹿角膠(灸過)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薄荷豉湯(如蔥)送下。
喘嗽咳血,脈弱無力。用人參末三錢,雞蛋白調(diào)勻,清晨服下,服后即去枕仰臥。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兩服有效。以烏雞蛋的蛋白調(diào)藥。效果更佳。
咳嗽吐血。用人參、黃芪、面粉各一兩,百合五錢,共研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飯前服,茅根湯送下。又方:人參、乳香、丹砂,等分為末,加烏梅肉和成丸子,如彈子大,每天服一丸,開水送下。
吐血下血,血如泉涌。用人參五錢(焙)、側(cè)柏葉(先蒸后焙)、荊芥穗(燒存性)各五錢,共研為末。每取二錢加入面粉二錢中,以水調(diào)成稀糊吃下。
鼻血不止。用人參、嫩柳枝,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日服三次。無柳枝可用蓮子心代。
陰虛尿血。用人參(焙)、黃芪(鹽水灸),等分為末;另用紅皮蘿卜一枚,切成四片蜜灸,灸過再灸,以用盡二兩蜂蜜為止。每服以蘿卜一片蘸藥末吃,鹽開水送下。
水渴。用人參末,蛋白調(diào)勻。每服一錢。一天服三、四次。又方:人參、栝樓根等分,生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飯前以麥門冬煎湯送下。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玉壺丸”。又方:人參一兩,甘草二兩(雄豬膽汁浸后加灸),腦子半錢,共研為末,調(diào)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嚼一丸,冷開水送下。又方:人參一兩,葛粉二兩,共研為末。同時(shí),在 豬湯一升中,加藥三錢、蜜二兩,慢火熬成膏子。每夜含咽一匙。三次見效。
痢久暈厥,六脈沉香。用人參、附子各一兩半,每次取半兩,加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在水二碗中煎至一碗半,空心溫服。
禁口痢。用人參、蓮肉各三錢,水煎成濃湯,一口一口細(xì)吞之?;蚣咏催^黃連三錢同煎亦可。
老人虛痢不止,不能飲食。用人參一兩、鹿角一兩、鹿角(去皮,炒過)五錢,共研為末,每服一茶匙,米湯調(diào)下。一天服三次。
傷寒壞癥(傷寒癥或其他時(shí)疫,病久體弱,脈沉伏,不省人事)。用人參一兩,加水二杯,煎至一杯,以井水浸冷后服下。不久,鼻梁出汗,既藥有效。此方名“奪命散”(即“復(fù)脈湯”)。
傷寒厥逆(身有微熱,煩躁,六脈沉細(xì))。用人參半兩,水煮,調(diào)牛膽南星末二錢,熱服。
筋骨風(fēng)痛。用人參四兩,酒泡三天,取出曬干,與土茯苓一斤、山慈姑一兩,共研為末,煉蜜和藥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飯前服,米湯送下。
小兒風(fēng) 抽筋。用人參、蛤粉、丹砂,等分為末,加母豬血和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銀湯送下。一天服兩次。
小兒驚后眼斜。用人參、阿膠、糯米(炒成珠)各一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一天服兩次。
蜈蚣、蜂蠆螫傷。用人參末涂敷。
藥性歌括四百味:
1.人參
人參味甘,大補(bǔ)元?dú)?,止渴生津,調(diào)營養(yǎng)衛(wèi)。
再來一個(gè)甘草
本草綱目:
草部·甘草?
釋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 草、靈通、國老。
氣味
(根)甘、平、無毒。
主治
傷寒咽痛(少陰癥)。用甘草二兩,蜜水灸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甘草湯”。
肺熱喉痛(有灸熱)。用炒甘草二兩、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兩,加入阿膠半斤。每服五錢,水煎服。
肺痿(頭昏眩,吐涎沫,小便頻數(shù),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兩、炮干姜二兩,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幾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湯”。
肺痿久嗽(惡寒發(fā)燒,骨節(jié)不適,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兩,研細(xì)。每日取一錢,童便三合調(diào)下。
小兒熱嗽。用甘草二兩,在豬膽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細(xì),和蜜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飯后服,薄荷湯送下。此方名“涼隔丸”。
嬰兒初生便閉。用甘草、枳殼各一錢,水半碗煎服。
小兒撮口風(fēng)。用甘草二錢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茹汁點(diǎn)兒口中。
嬰兒慢肝風(fēng)(目澀、畏光、腫閉,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長,豬膽汁灸過,研細(xì)。以米汁調(diào)少許灌下。
兒童遺尿。用大甘草頭煎湯,每夜臨睡前服之。
小兒尿中帶血。用甘草一兩二錢,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歲兒一天服盡。
小兒干瘦。用甘草三兩,灸焦,研細(xì),和蜜成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赤白痢。甘草一尺長,灸后劈破,以淡漿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舌腫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險(xiǎn))。用甘草煎成濃湯,熱嗽,隨時(shí)吐出涎汁。
口瘡。用甘草二寸、白礬一塊(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細(xì)嚼,汁咽下。
背疽。用甘草三兩,搗碎,加大麥粉九兩,共研細(xì)。滴入好醋少許和開水不許,做成餅子,熱敷疽上。冷了再換。未成膿者可內(nèi)消,已成膿者早熟破。體虛的人可加服黃芪粥。又方:甘草一兩,微灸,搗碎,浸入一升水中,經(jīng)過一夜,攪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飲甘草水。
各種癰疽。用甘劃三兩,微灸,切細(xì),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鉛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復(fù)九次。令病人飲此酒至醉,癰疽自漸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濃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國老膏”。消腫去毒,功效顯著。
初起茹癰。用灸甘草二錢,新汲水煎服。外咂茹頭,免致阻塞。
痘瘡。用灸甘草、栝樓根等分,煎水服。
**垂癰(生于肛門前后,初發(fā)如松子大,漸如蓮子,漸紅腫如桃子。成膿破口,便難治好)。用甘劃一兩、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盡為度。劈開檢視,甘草中心已有水潤即可。取出細(xì)銼,再放入兩碗酒中煎成一碗。溫服。兩劑之后,病熱好轉(zhuǎn),但須經(jīng)二十天,腫痛才會(huì)消盡。
**溫癢。用甘草煎湯,一天洗三、五次。
凍瘡發(fā)裂。先用甘草湯洗過,然后用黃連、黃 、黃芩,共研為末,加水銀粉、麻油調(diào)敷。
湯火傷。用甘草煎蜜涂搽。
藥性歌括四百味:
甘草
甘草甘溫,調(diào)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再換一個(gè):
本草綱目:
水部·露水?
釋名
在秋露重的時(shí)候,早晨去花草間收取。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用以煎煮潤肺殺蟲的藥劑,或把治療疥癬、蟲癩的散劑調(diào)成外敷藥,可以增強(qiáng)療效。
白花露:止消渴。
百花露:能令皮膚健好。
柏葉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強(qiáng)視力。
韭葉露:治白癜風(fēng)。每天早晨涂患處。
藥性歌括四百味:無
順帶一個(gè)跟金貴要略的比較:{重點(diǎn)看其用藥}
卷中·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十二?
(論一首 脈二十一條 方十八首)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痛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jiān)筑,短氣,惡水不欲飲。
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
水在脾,少氣身重。
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
水在腎,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zhuǎn)甚)。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
脈沉者,有留飲。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fā)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閏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
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
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支飲亦喘而不能臥,加短氣,其脈平也。
病痰飲者,當(dāng)以溫藥和之。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
苓桂術(shù)甘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夫短氣有微飲,當(dāng)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方見上);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jiān)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脈浮而細(xì)滑,傷飲。
脈弦數(shù)者,有寒飲,冬夏難治。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九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qiáng)人服一錢匕,贏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后,糜粥自養(yǎng)。
病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gè)(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 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芍藥三兩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兩 甘草三兩(炙)細(xì)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jiān),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dāng)?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shí)者三日復(fù)發(fā),復(fù)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已湯方
木防已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木防已二兩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芒硝三合 茯苓四兩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
澤瀉五兩 白術(shù)二兩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
厚樸大黃湯方
厚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shí)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方見肺癰篇中)。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湯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腹?jié)M,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已椒藶黃丸主之。
己椒藶黃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收呒用⑾醢雰?。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術(shù)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臺(tái)》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三兩 枳實(shí)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jìn)之。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方見上)
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歲,宜十棗湯(方見上)。
久咳數(shù)歲,其脈弱者可治,實(shí)大數(shù)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方見上文肺癰中)。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f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shí)復(fù)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沖。
桂苓五味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溫服。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xì)辛,以治其咳滿。
苓甘五味姜辛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咳滿即止,而更復(fù)渴,沖氣復(fù)發(fā)者,以細(xì)辛、干姜為熱藥也。服之當(dāng)遂渴,而渴反止老,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dāng)冒,冒者必嘔,嘔者復(fù)內(nèi)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細(xì)辛二兩 干姜二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yīng)內(nèi)麻黃,以其人逐痹,故不內(nèi)之。若逆而內(nèi)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fā)其陽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開,日三。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方
茯苓四兩 甘草三兩 五味半升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黃三兩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方見上)。
三。我的結(jié)論
本草綱目臭就臭在他太追求大而全,把經(jīng)典的藥和亂七八糟的藥混在一起,把正方和偏方混在一起,缺乏為醫(yī)者最基本的嚴(yán)謹(jǐn)。
就如藥性歌括四百味開篇說的:
諸藥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bǔ)瀉宜通。
君臣佐使,運(yùn)用于衷,相反畏惡,立見吉兇。
你要跟我說露水有藥性,那不是開玩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