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郭敬明與李誠儒的再次battle,真的有贏家嗎?

“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是還是請允許它的存在”。
終于,在時隔一年之后,我們再一次聽到了這段頗具特色的標志性發(fā)言。
同樣的節(jié)目,同樣的位置,同樣的表達者,以及同樣的表達對象。
隨著當晚的空降熱搜第一,郭敬明與李誠儒的第二輪battle,終于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第二期節(jié)目播出后,正式打響了。

一、有關(guān)“S卡”的關(guān)鍵,到底是什么?
如果說兩人在上一季的爭吵是對于“劇目”、“演技”等多方面的衡量皆有出入而造成的話,那么此次“battle 2.0”的產(chǎn)生原因就明顯簡單得多了。
無論李誠儒老師拿起了幾次話筒,又展現(xiàn)了幾次迷茫,也無論郭敬明導演選擇了用何種方式的作答來為自己的選擇辯解,其實他們都沒有脫離開整個爭論固定且不變的中心——這張屬于何昶希的“S卡”到底應(yīng)不應(yīng)該發(fā)?

也許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即這八張所謂的“S卡”到底意味著什么?
至少在我看來,“S”的存在必須應(yīng)該是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不止是給予臺上的表演者,也是給holding room里的演員們看的。
畢竟席位是有限的,趙薇導演一度壓制住了自己給辣目洋子S卡的沖動的行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但當然,郭導有自己的考慮與考量也完全ok,因為坐在導演席,就意味著他目前是拿到話語權(quán)的那一方。
只不過我始終認為這種(八張S卡為四名導演共有)“共有”、“共享”的設(shè)定的前提,一定是先“負責”。
當每一個人都能夠在這個環(huán)境中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之時,那些爭議也就不再是一種爭議了。
比如說,那個被費城76人的球迷們愛稱為“國父”的男人——薩姆·辛基。

在2013年的選秀夜上,新上任的費城76人總經(jīng)理做出了一個震驚聯(lián)盟的決定——將隊內(nèi)最好的球員交易到新奧爾良鵜鶘,以換取兩個選秀權(quán),并徹底開始了通過擺爛來積攢資產(chǎn)的重建之路——“相信過程”。
而后來的事情,你我都再清楚不過了。
暫且不論最近幾個賽季的運轉(zhuǎn)是否流暢,但至少在辛基離開費城之前,他幾乎是靠一己之力為這座城市帶來了繼艾弗森時代后最具沖擊力的陣容,以及一個看起來充滿潛力的未來。

誠然,他的這些足夠大膽且決絕的決策也為他引來了大量來自其他球隊老板、球員經(jīng)紀人甚至球員本身的“不滿”與“非議”,但辛基從一開始就明白且重視著責任的意義,所以他在郵件中清楚地寫到——“The PROCESS includes removing myself from the equation(‘過程’包括將我自己從等式中剔除)”。
于是在2016年的4月6日,他在留下了一封7000字的辭職信后,扛下了所有的負面壓力,淡然退位。

而如果我們把眼光拉回到影視領(lǐng)域的話,薩弗迪兄弟在去年執(zhí)導的電影《原鉆》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亞當·桑德勒飾演的主角霍華德幾乎將那種對選擇的“任性”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從不考慮其他當事人或從業(yè)者的思考方式和利益所得,他只是在一遍遍地做著自認為最“正確”的決定。
但他,最終還是沒能為這種任性的選擇買單。
當霍華德真的押中了人生中最大的一場賭注之后,他甚至還沒來得及興奮片刻,便慘然倒在了阿諾的槍口之下。

那么請問,節(jié)目里的郭敬明,做好這種“負責”的準備了么?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在面對董思怡的突然發(fā)問之時,他才會顯得是那般的手足無措。
前一秒還是因為“我選他是因為想要找他拍戲”。
后一秒就變成了“請允許我做出這個選擇”。
其實郭敬明導演向來是擅長“詭辯”的,而李誠儒在第一季的節(jié)目里其實就吃過這種“被偷換了概念而導致辯論不過”的虧,所以這一次他選擇了提前關(guān)上郭導身后的“那一扇門”。

縱使大鵬的幾句反問引得李誠儒的表述有些顯得“無理”和“前瞻”,但其實遠在針對“存在即合理”的論點進行battle之前,李誠儒就已經(jīng)一語中的般的打中了郭敬明的“七寸”。

“好,你可以借口說,我鼓勵那些演的差的,那你怎么就打擊了那些演得好的呢”?
郭敬明的選擇注定只是做到了對自己(主觀)和某一位選手的負責,卻忽視了這張“S卡”對于其他39名演員的意義。
于是乎董思怡的提問以及李誠儒的不解便化作了那一顆從阿諾的槍管中射出的“子彈”,片刻間便將這次爭吵頂?shù)搅水斖淼臒崴训谝弧?/strong>

二、流量制勝的時代里,真的還有簡單的勝負之分么?
既然熱搜的標題叫做“郭敬明與李誠儒的再次battle”,那似乎必然應(yīng)該分出個勝負結(jié)果。
但如果朋友你對這一話題關(guān)注的夠久,便會自然地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其實網(wǎng)友,或者說大眾對于這一事態(tài)其實始終都沒能達成一個共識。
這種情景的造成無關(guān)“嘩眾取寵”和“人云亦云的跟風”,而是在這個流量致勝的時代里的必然結(jié)果。

縱使單論這一件事兒而言,我會堅定不移地站在李誠儒老師的觀點一側(cè),但我也必須給予郭敬明導演的這一選擇足夠的尊重,因為他完全可以這么做。
郭敬明是坐在那四張導演席上的人物之一,他擁有著節(jié)目組賦予他的話語權(quán)。
可他的這份話語權(quán)被授予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三個月前的某個下午,《中國新說唱2020》以一種幾乎沒有預熱的情況空降了熱搜,突然而又急促。
那時的我在社交平臺上發(fā)了一條非常簡短的表述,“整活兒可以,造勢也可以,上熱搜更可以~但只求別回頭讓真的金子面臨一波‘無人喝彩’的境地?!?/strong>

而在后來的視頻版reaction中我也反復提到了一點,如果說節(jié)目組給予了“藥水哥”、“暴扣哥”和“Giao哥”這三個人足夠多的鏡頭優(yōu)待的話,那我希望節(jié)目組也能對那些真正的說唱“藝術(shù)家”們,那些真的為了這場比賽準備了大半年的地下rapper們一視同仁。
可事實自然是不能如愿。
畢竟在Acapella的海選階段,GALI那首秀到飛起的《獵豹》竟然都只是能將將換得兩三秒的畫面而已。

于是乎我們在這個說唱大熱的夏天“理所當然”地看到了這樣一番景象——隔壁的《說唱新世代》叫好不叫座,老牌種子選手《中國新說唱》雖然一季比一季的評分走低,但卻依然站在本領(lǐng)域的流量之巔上,泰然自得。
對于不太關(guān)注或了解這一行業(yè)的大眾而言,“新說唱”與“新世代”在流傳度方面幾乎都不存在進行比較的可能。
可明明嚴敏,才是真正更重視那些參賽者,并給予每一個rapper應(yīng)有的尊重的人。

在面對網(wǎng)友的提問之時,嚴敏的答案是那么的堅定卻又“奇怪”,因為將一次公演分三期完整的播給觀眾的這一做法,已經(jīng)顯得與這個偏浮躁的時代格格不入了。
所以我們幾乎可以預見得到,在未來,讓實力并不足以達標的“何昶希們”一次次地獲得“S卡”的場面依然會不停地上演,就如同明明僅靠一場表演就能輕易地得到大眾及導演的一致認可的溫崢嶸們,偏偏卻必須要從最困難的道路出發(fā)一樣。

我曾經(jīng)在聊到Kris(吳亦凡)對中文說唱行業(yè)的貢獻之時,反復地強調(diào)過流量與資本的引入從來都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會給予那些rapper和演員們更大的平臺與曝光機會,而這則正是某些節(jié)目的參與者們夢寐以求的東西。
但我們所同樣需要的,是一種流量與質(zhì)量的“平衡感”。
好在幸運的是,隨著普羅大眾對藝術(shù)等領(lǐng)域?qū)徝赖奶岣撸覀儼l(fā)現(xiàn)那種純粹靠流量明星帶動粉絲經(jīng)濟的電影已經(jīng)越來越不吃香,而那些“酒香可惜巷子深”的寶藏們也越來越容易被人們發(fā)掘和看到了。
又也許,距離那個被預見的未來被改寫的那天,也已經(jīng)愈來愈近了吧。
這里是自媒體人加七君,給你我的溫度,期待你的關(guān)注~
本文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