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優(yōu)秀的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日本現(xiàn)代文化輸出
熱血,是感情的噴泉。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tǒng)熱血有沒落的傾向,大家都看膩了,都長大了,都知道問題不是一股腦沖就能解決的了,然而文化作品的高尚之處卻正是感情的共鳴,如何平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就是后來者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事。
普羅米亞為什么能在這個2021時代重新讓大眾熱血沸騰?有兩點:
第一,好好塑造主角。男主的形象一方面是傳統(tǒng)的熱血**,大家能想出的特點比我多,另一方面可以說是一個熱愛工作認真負責的成年人,他熱血上頭的時候知道冷靜,他不能給他有養(yǎng)育之恩而且是救命恩人的人添麻煩,只是這點就足夠了,拉進了一點距離就是巨大的飛躍。能帶入就是成功。
第二,機械降神。近年來有很多反套路的作品經常把故事中的主要矛盾復雜化以求更強烈的劇情沖突,這本身是大家認識世界方式的進步,同時時代進步后,給傳統(tǒng)熱血也出了難題:觀眾懂得多了,世界觀有一點問題就能揪出來,無數(shù)涼水如磅礴大雨而下,沒有氛圍還談什么感情呢?其實《普羅米亞》是廣義的機械降神,它只在開頭埋了一個小伏筆,可以說幾乎沒有,也完全不想讓觀眾猜出來,這是平衡,世界觀其實可以不重要,因為永遠比不過現(xiàn)實世界,將世界觀的所有問題都推給一個偉大的科學家解決,編劇就可以發(fā)揮特長,使得《普羅米亞》的熱血酣暢淋漓、一氣呵成,揚長避短用優(yōu)勢贏下票房與口碑。
解析完了作品本身,再談談思考。接下來都是想到哪里說道哪里。
我一開始看到男主介紹自己的裝扮的設計原型是就感到了這是舒暢的文化輸出了,喜聞樂見。但回頭一想不對,我為什么在擔心日本的文化輸出?國內我們自己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破圈的都在游戲區(qū),其實只有了解一下就知道各大省份的博物館都很努力,就是太貴,破圈不多,而且熱度過了。現(xiàn)在我們回想一下日本的情況,學院生活、各種祭典、《龍女仆》代表的日常生活、高中生拯救世界(被批判的最多,《普羅米亞》其實是優(yōu)化這個模式)還有嗎?對了還有勇者斗惡龍,歡迎補充。
日本的文化輸出多長時間沒變過了,基本模式最多打補丁,當我們開始夸贊日本文化輸出的成功時,就代表時代變了。
而且近年來,疫情時代,屬實是天堂制造了。
一句話,我喜歡日配男主的戲腔,討厭東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陰間戲。
日本社會的分裂越來越嚴重了啊。
在說一下彈幕,電影前中期的彈幕有很多談及7*1的,只能說日本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自己做的惡,自己不去消滅,別人就會去消滅。
在關于民族問題的彈幕中,大致兩類:“非我族類”、“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不過要是沒法更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那也只是被批判的“高中生拯救世界”而已,大家要是都討厭諫山創(chuàng),也一定會希望了解為什么諫山創(chuàng)不行吧,冒用一下,沒有冒犯“北海啊,要多想,要多想?!?/p>
強烈推薦毛爺爺?shù)闹髋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