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銅上春暖花開:“中國最后的詩人”——海子

1964年的3月24日。
一個叫查海生的孩子,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zhèn)查灣村。
1968年在公社參加“毛澤東語錄背誦比賽”,4歲
1969年在查灣村讀小學,5歲
1974年在高河中學讀中學,10歲
1979年考上北京大學法律系,15歲
1981年結識駱一禾;駱一禾時年21歲,查海生17歲
1982年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
至
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關臥軌自殺

不到7年的時間里,海子創(chuàng)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準確說,是從1984年的《亞洲銅》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詩《春天,十個海子》。
《亞洲銅》(節(jié)選)
亞洲銅 亞洲銅
愛懷疑和飛翔的是鳥 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 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 亞洲銅
看見了嗎? 那兩只白鴿子 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
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銅 這個意象,一般理解是在視覺形象上,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北方貧瘠廣袤的黃土地,而海子本人又常常把北方當成心目中的祖國;同時,又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形象命名與概括。
1989年3月24日,海子25歲生日;3月25日,去往山海關,之后在山海關徘徊了一個下午和一個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開始向臥軌的地方走去,并最終選擇了黃昏時分。
海子身邊帶著四本書:《新舊約全書》、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
同時,他陸陸續(xù)續(xù)地寫了五加一六封遺書,分別是1989.3.24、1989.3.24夜5點、1989.3.25(爸爸、媽媽、弟弟)、1989.3.25(一禾兄,即詩人駱一禾)、1989.3.25(校領導)和“遺言”: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教師,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
海子的死亡被賦予各種各樣的意義,詩評家李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詩歌轉折點的標志,海子死后,中國詩歌的先鋒性不復存在,詩歌神性的年代結束,泛娛樂和詩歌娛樂化時代到來。
我查了一下,這個 李震 應該是現(xiàn)任陜西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現(xiàn)在,電視、手機、網(wǎng)絡,壟斷了人所有的閱讀時間,這個環(huán)境變化非常之大,市場化、媒介化,讓理想主義停滯,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代替了美好單純的理想主義。
“從環(huán)境角度來講,現(xiàn)在不適合詩歌生存。詩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怎樣以詩歌的方式去生存,比怎么樣寫詩、寫什么樣的詩還重要。進一步說,如果沒有一個詩的方式生存,寫出的詩都不真實?!崩钫鹫f。
海子自殺的同年,1989年5月31日,駱一禾死于腦血管大面積出血(腦溢血),年僅28歲。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1989年3月海子之死為標志性事件,中國現(xiàn)代 詩歌 史計69歲,比2021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只差8.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