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夸張的「性別偏見」,藏在兒童繪本里


最近刷到一個視頻,博主采訪了孩子們眼中的「性別刻板印象」。
幾名學生對著鏡頭說:當男生腦子好用,空間思維能力強。當女生就是空間思維能力較弱一些。

「男生哭很丟臉,因為哭是女生做的事情?!?/p>
「我想成為女漢子,因為有些男孩能做好的事情,女生也可以做好?!?/p>
「老師說我怎么又穿了女孩衣服?我說粉色不是只有女孩才能穿的,粉色是所有人都可以穿的顏色?!?/p>
「性別偏見」的形成,可能比你想象的還早。
Martin(2004)等人的研究顯示,兒童到 2 歲時就已經(jīng)開始形成了一系列的性別刻板印象——包括男孩更擅長數(shù)學,女孩更擅長閱讀。在選玩具的時候,女孩們會為自己選擇洋娃娃,而把變形金剛遞給男孩。
研究認為,刻板印象主要有 2 個來源:兒童與成年人的互動、兒童觀察成年人的言行。
在一則 BBC 短片《性別差異:男孩玩具 vs 女孩玩具》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性別差異」是如何被人為制造的。

一些小嬰兒互換了性別和著裝。這下,在志愿者眼里,男寶寶 Edward 變女寶寶,女寶寶 Marine 變男寶寶。
志愿者們?yōu)閮蓚€孩子挑選玩具時,為 Marine 準備的都是機器人、汽車等男孩玩具,為 Edward 選擇的都是娃娃和毛絨玩具等女孩玩具。
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當孩子玩更多關(guān)于空間認知的游戲,他們的大腦會在短短 3 個月內(nèi)出現(xiàn)生理性變化。但是,當男寶 Edward 自己拿起機器人玩具時,志愿者仍選擇用毛絨搖鈴吸引「她」的注意,并換走了小機器人。
整個過程中,志愿者都沒給 Edward 任何可以鍛煉空間認知或肢體運動(以增強身體自信)的玩具。陪玩結(jié)束后志愿者告訴實驗人員:「我覺得她特別喜歡那個娃娃呢!」

近日,卡內(nèi)基梅隆大學發(fā)表在《Psychological Science》的一項研究警示:兒童讀物,正在固化性別刻板印象。
在這項研究中,Lewis 和同事們選取了 247 本流行兒童讀物(5 歲以下),形成了一個 20 萬字的語料庫,并計算了性別偏見得分。
令人震驚的發(fā)現(xiàn)是,語料庫中 40% 的詞匯與傳統(tǒng)「性別偏見」有關(guān)。女性化詞匯通常與心理狀態(tài)(情緒、感覺)、互動(如溝通,護理)、藝術(shù)、語言聯(lián)系在一起。男性化詞匯則與身體事件(如運動、工具、交通)、數(shù)學、職場的關(guān)系更密切。

Lewis 總結(jié)道:這些兒童讀物中所反映出的「性別偏見」,相對于成人讀物更夸張。
01
童書中,被無視的性別刻板印象
1)男孩做「主人公」的概率,大約是女孩的 4.75 倍
Berry(2017)回顧 1930-2017 年出版的 103 本童書發(fā)現(xiàn),有 76 本的主要角色是男性,只有 16 本的主要角色是女性。換句話說,以男性為主人公的童書是女性的 4.75 倍。
其中,超一半(52%)的男孩角色被賦予了「傳統(tǒng)男性氣質(zhì)」相關(guān)的品質(zhì)。比如身體高大而強壯,是有能力的領(lǐng)導者,完成了某個英雄壯舉。

然而,在以女孩為主角的 16 本書中,存在 6 本(38%)將女孩描繪為自信、英勇和渴望冒險,但在其余 10 本(63%)中,女孩角色被描繪為「不安全」「情緒化」。
根據(jù)秦國浩等人的研究,中國獲獎兒童圖畫書中,男性角色數(shù)量是女性角色數(shù)量的兩倍多,在美國凱迪克獎圖畫書中這一比例也非常明顯。

2)圍裙是大多女性的固定搭配不少童書都在加固「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刻板印象。Hamilton 等人在對 2001 年以來出版的 200 本童書的回顧中發(fā)現(xiàn):
爸爸更多地與「戶外」「職場」相關(guān);媽媽則更多待在室內(nèi)做家務,處理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年幼女孩,還是年長女性,幾乎都是以穿著裙子的形象出現(xiàn)的,且往往被塑造為溫柔、膽小、需要保護的形象。年幼男孩基本是穿著短袖短褲,年長男性穿著襯衫、馬甲、西裝等服飾,被塑造為勇敢、忙碌、智慧的形象。

3) 有些職業(yè)是「男生限定」,有些是「女生限定」
繪本故事《老鼠牙醫(yī)》中,「地嗖頭」是有名的牙醫(yī),太太是他的助理,負責協(xié)助丈夫為病人看病——可以看到,在繪本中作為助理工作的地嗖頭太太,也依然穿著圍裙。

這并非偶然。研究指出,童書里男性在傳統(tǒng)工作(如司機、消防員、警察)出現(xiàn)的頻率是非傳統(tǒng)工作的 9 倍多,女性被描繪成傳統(tǒng)工作(護士、老師、助理等)的頻率是她們被描繪成從事非傳統(tǒng)工作的 10 倍以上。
兒童通過兒童文學了解世界。當兒童讀物強化社會中的性別分化時,孩子們開始將這些分化視為正?,F(xiàn)象——當女孩內(nèi)化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會挫敗她們追求這些職業(yè)的信心,因為她們相信,這些職業(yè)是男性的領(lǐng)域(Bian,2017)。
4)不易察覺的視覺性別歧視研究還在幾本童書里發(fā)現(xiàn)了微妙視覺性別歧視的例子。例如,在《Pigs at Odds》(Axelrod,2000)的扉頁上,男性為女性打開車門,女性在抓著錢包時抬頭看著男性。

在《三個強盜》中,強盜來襲時,女人暈倒了,「勇敢的」男人拖著她逃跑。

微觀上,性別刻板印象將加重男性生活壓力,限制女性發(fā)展空間,不利于實現(xiàn)教育公平。在宏觀上,它可能會導致社會分工的失衡,阻礙民主社會的發(fā)展。對此,美國社會心理學專家 Claude M.Steele 將這一危害命名為——身份威脅。
這些發(fā)現(xiàn)之所以重要,因為兒童讀物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jīng)開始尋找關(guān)于性別的線索了。
Spencer 等人曾在實驗中,給數(shù)學水平相同的男女大學生出相同的數(shù)學題,當告訴他們本測試沒有性別差異的時候,女學生的成績與男生相同;如果故意告訴他們該測試確實存在性別差異,女學生的成績就會神奇地應聲下滑。
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就是「刻板印象威脅」:一個人擔心刻板印象會威脅到自己的發(fā)揮,擔心自己會應驗那些壞印象,結(jié)果反而導致表現(xiàn)不佳以及內(nèi)心的自我不認同。
那些學不好數(shù)學的女孩和學不好語文的男孩,有多少人是在自己真正學不好之前,就接受到了「我競爭不過另一個性別」的刻板印象呢?
02
是時候給我們的下一代
提供「性別中立育兒」了
性別中立育兒,并不意味著否定孩子的生理性別(Sex),而是指放棄對兒童基于「社會性別(gender)」的要求,讓兒童自己選擇更喜歡的顏色、玩具、衣服、運動、學科、職業(yè)……從而自行探索性別表達,不被束縛地開始自己的人生。
「我有個女兒。我會告訴她她是個女孩,但是她也喜歡被我們的社會傳統(tǒng)定性為『男孩的領(lǐng)域』」,一位采用性別中立育兒的家長說。
性別中立育兒的概念并不新奇。十多年前,Lotta Rajalin 和她的朋友在瑞典成立了第一所性別中立幼兒園,男孩和女孩的玩具不分區(qū),恐龍,汽車模型和芭比娃娃,全都放在一起,孩子們想玩兒哪個都可以。書架上擺放的都是沒有性別偏見、沒有傳統(tǒng)公主和王子的現(xiàn)代童書。?

這家幼兒園的老師們更喜歡用「朋友」來稱呼孩子。當男孩子難過失落的時候,老師會用其它方式疏導,而不是告訴他們「男子漢,忍一忍就過去了」,也不會對小女孩說「不能沒有女孩樣」。
幸運的是,近年來也出現(xiàn)了很多繪本,正在努力淡化性別刻板印象。正如 Lewis 研究中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繪本中「性別刻板印象淡化」成為趨勢:

比如在《我爸爸》中,爸爸的形象是既強壯又柔軟的?!赣袝r他又很溫柔,就像我的泰迪熊一樣」。

《紐約時報》暢銷書《寫給叛逆女孩的睡前故事》別出心裁地講述了 100 個特立獨行的女性的故事,其中不僅包括科學家、律師、政治領(lǐng)袖、藝術(shù)家、運動員搖滾明星等等,甚至還有海盜!每個故事都是按照童話的文體寫成,重新定義了現(xiàn)代女性形象,彰顯了女性的獨立、智慧、勇敢。

再比如平權(quán)漫畫《紙袋公主》中,王子被惡龍抓走,公主穿上紙袋和噴火龍斗智斗勇,救出了王子,王子卻上下打量著她說:你真是一團糟!你全身都是煙灰味,頭發(fā)亂七八糟,還穿著一個又臟又破的紙袋!等你穿的像個公主再來吧!
公主說:你的衣服是很漂亮,你的頭發(fā)非常整潔。你看起來真像個王子,但你卻是個沒用的家伙!
在故事的最后,公主沒有和王子委屈地生活在一起,而是自己奔向了自由光明的未來。

03
性別中立教育,并不會導致孩子
混淆自己的「性別身份」
周國平說:「最優(yōu)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體的」。
這里的雌雄同體并非指生理層面。精神分析心理學中,榮格最早觀察到人類心理的雌雄同體現(xiàn)象,阿尼瑪(Anima)意為「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特質(zhì)」,阿尼姆斯(Animus)意為「女性無意識中的男性特質(zhì)」。正是因為兩性的無意識中都有可與對方契合的原型,所以愛情的發(fā)生成為可能。
「一個人身上越是蘊含異性的特質(zhì),在人性上就越是豐富和完整。優(yōu)秀的男女往往集兩性優(yōu)點于一身,如果沒有另一性別的特質(zhì),你就會覺得這個人有缺憾。男人只剛不柔,你會覺得他生硬,女人只柔不剛,你會覺得她軟弱」。
過早的告訴孩子「你是男孩/女孩,你應該怎么做」,規(guī)定單一的性別氣質(zhì),會抑制孩子的潛意識中的異性氣質(zhì),壓抑自己的喜好和潛能。
在一檔名為《少年說》的綜藝中,這個女孩子感到很痛苦。因為她覺得,老公明明也可以做家務,但為什么他不能幫我,全要我來做呢?

性別中立教育或許可以告訴這個小女孩:家務沒有「指定的性別」,所以丈夫也不存在「幫你」一說。
也許有人要問:性別中立,會不會導致小孩混淆自己的性別身份?
答案是:不會。
根據(jù) 2017 年的一項研究,在瑞典性別中立幼兒園上學的兒童對身份的困惑和在主流傳統(tǒng)學校成長的兒童沒有什么區(qū)別?!?strong>他們也會注意到他人的性別,他們只是在性別刻板印象測試中的得分更低,而且他們更愿意和陌生的異性兒童一起玩」。論文作者之一本·肯沃德說道,社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但成長在一個性別中立的環(huán)境肯定有好處。
社會和社會中的我們也是一本大書。呼吁兒童讀物減少性別偏見的同時,我們也希望更多的家長能認識到:
比起成為符合規(guī)范的「男子漢」「大家閨秀」,真正的自由是:男孩也可以玩洋娃娃,也需要圍上圍裙做家務。女孩也能玩機器人、開挖掘機,體驗以自己為主體的廣闊人生。
參考文獻
————————
Hamilton, M.C., Anderson, D., Broaddus, M. et al.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Under-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200 Popular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 Twenty-first Century Update. Sex Roles 55, 757–765 (2006). https://doi.org/10.1007/s11199-006-9128-6
Lewis, M., Borkenhagen, M. C., Converse, E., Lupyan, G., & Seidenberg, M. S. (2021). What might books be teaching young children about gender? Psychological Scienc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177/09567976211024643
Berry, T., & Wilkins, J. (2017). The Gendered Portrayal of Inanimate Characters in Children's Books.?Journal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43(2), 4-15.
Spencer, S. J., Steele, C. M., & Quinn, D. M. (1999). Stereotype threat and women’s math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5, 4-28. doi:10.1006/jesp.1998.1373
Shutts, Kristin et al. “Early preschool environments and gender: Effects of gender pedagogy in Swed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vol. 162 (2017): 1-17. doi:10.1016/j.jecp.2017.04.014
秦國浩,楊智君,王依萌,等. 中美兒童圖畫書中性別刻板印象的比較分析[J]. 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18(4):49-53.
作者:多莉
編輯:江湖邊
責編:kuma
封面:《紙袋公主》

「公眾號回復B站,即刻體驗心理評估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