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者養(yǎng)也》作者:行德學派創(chuàng)始人·李向東

? ? ? ? ?孔子在《論語·季氏篇》有云:“不學禮,無以立?!庇纱丝芍Y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另外荀子也在《荀子·禮論》篇有云:“禮者養(yǎng)也?!边@里的意思是說:禮儀是一個人素養(yǎng)的外在表現。中國人喜歡透過現象看本質,對于這種禮的作用《孟子·離婁章句下》有云: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 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這里孟子的“敬人者人恒敬之”正好體現出牛頓的物理學第三定律,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的表述是: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恰恰說明牛頓弟三定律的實質是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這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儒家經典《禮記-大學》篇中的表述是:“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币馑际?用違背情理的話去責備別人,別人也會用違背情理的話去回報你;用違背情理的手法得到的財物,也會不合情理的失去。所以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孔子有云:“知(通“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边@段話的意思是說:“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會喪失。憑借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嚴肅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會不敬。聰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嚴肅態(tài)度來治理百姓,但動員百姓時不照禮的要求,那是不完善的,所以事情的最終完善和完成,是得益于禮的落實。
? ? ? ??《禮記-曲禮上》對違禮者的忠告是:“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太上貴其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禮記中這段話意思是:所以,圣人興起時,才制定禮儀來教化人們,使人們有了禮,從而懂得把自己與禽獸區(qū)別開來。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后來卻講求施報,禮則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于自己,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guī)范,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
? ? ? ?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明白對于那些不懂得禮尚往來的人,就是沒有基本的素養(yǎng),就是等于把自己降格到禽獸的地位,還不以為恥。進一步來講,對于那種不懂禮尚往來的人也是不值得人們去尊重的,并且是因為他們自己不遵守禮儀,而間接的放棄了受人尊重的權利。因為禮是法的基礎,合起來叫做禮法,我們現行的法律,都是人類在生活與交往中產生的約定俗成的禮基礎上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而對禮的破壞就是對法的藐視。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把禮作為四維之一,并且而放到了第一的位置,其目的是為了讓禮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書中指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在道家對禮的重要性上有老子在《道德經》弟38章的講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在句末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意思是說對禮的踐踏是失德的人,是沒有道德的人。而不遵守禮儀的人,正是忠信衰薄的表現,也是禍亂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