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道德經(jīng)37~72

2021-02-05 10:19 作者:儒雅隨和的老頑童  | 我要投稿

37 道常無為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王侯將相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物將都能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去運化。當它的自生自長而產(chǎn)生貪欲時,就用道的真樸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樸來征服它,就不會產(chǎn)生貪欲之心了。如果萬事萬物都沒有了貪婪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wěn)定、安寧。

38 處實去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順應自然,不追求仁愛之德,因此確實有德;下德的人不失去仁愛之德,因此沒有德。 上德的人順應自然而無所作為,下德的人順應自然而有作為。 上仁的人想有作為而無所作為,上義的人想有作為而有所作為。 上禮的人想有作為而沒人回應,就用臂推搡強迫人服從。 所以,失道而后有德,失得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義,失義而后有禮。禮,標志著忠信的薄弱,混亂的開端。 所謂有先見之名的人,只是認識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身處敦厚,而不居于淺?。簧硖幒V實,而不居于虛華。所以,拋棄淺薄虛華,采取敦厚篤實。

39 賤為貴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安寧穩(wěn)定;神得到道而靈驗有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有生機;萬物得到道而生長;君王諸侯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使天下安定。推而言之,如果天不得清明,恐怕會崩裂;地不得安寧穩(wěn)定,恐怕要塌陷;神不能靈驗有效,恐怕就要消失;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就會滅絕;君王諸侯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政權恐怕就會被推翻。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谷”,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這樣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所以有道的人君不應追求美玉般的尊貴華麗,而應像石頭那樣樸質堅忍、不張揚。

40 有生于無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道的運動是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變化,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間萬物都是生于有形的物質,而有形的物質又產(chǎn)生于不可見的無形物質。

41 大器晚成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勤懇、堅持不懈地去實行它;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看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低矮的山谷;廣大的德好似有不足之處;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器具,反而最后完成;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42 或損或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tài),天下萬物就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chǎn)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轂”,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減損它有時反而會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時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自逞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43 無為之益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騰躍穿行于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安谎浴钡慕虒В盁o為”的好處,普天下很少有能夠認識到、做得到。

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聲名和自己的生命相比哪一樣更親呢?自己的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呢?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呢?過分的追求愛名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多的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所以說,人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住長久的平安。

45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天底下最完滿的東西,似乎也有殘缺,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天底下最充盈的東西,好似也很空虛,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筆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彎曲的;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能夠勝煩躁,寒冷能夠克酷熱,清靜為天下之正。

46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戰(zhàn)馬用來耕田種地。治理天下不合乎“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要送上戰(zhàn)場,在戰(zhàn)場的郊外生下馬駒子。最大的禍害莫過于不滿足,最大的過失莫過于貪得無厭。所以,知道欲望有度,不貪得無厭,才能保持恒久的滿足。

47 不為而成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看一眼窗外,就可以了解大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向外奔逐得越遠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用窺探就能明了“天道”,不去妄加施為就能夠有所成就。

48 為學日益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求學的人,能夠一天一天的增長學識;求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了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jīng)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jīng)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49 圣無常心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對于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對待他;于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良對待他,這樣天下人的品德都善良了。對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對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時,收斂自己的私語偏見,使天下的心思歸于渾樸。民眾都是注重耳喻目染,所以圣人要以對待孩童的方式對待之。

50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人從出生到去世。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這是什么原因呢呢?因為求生太過度了,酒肉饜飽,奉養(yǎng)過厚了。聽說善于養(yǎng)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zhàn)爭中也不會受到傷害。犀牛沒處用它的角,猛虎沒處用它的爪,士兵沒處用他的刀,這是什么原因?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51 尊道貴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yǎng)育萬事萬物。萬物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環(huán)境使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重視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重視,就在于它不加干涉而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yǎng)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fā)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yǎng)、保護。它產(chǎn)生了萬物卻不據(jù)為已有,養(yǎng)育了萬物卻不自恃其功,導引了萬物而不做萬物的主宰。就稱作自然無為最高深的德性。

52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天地萬物本身都有本始,這個始是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如果知道了萬物的根源,就能認識萬物;如果認識了萬事萬物,又把握著萬物的根本,那么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堵塞住欲念的孔穴,關閉欲念的心門,終身都不會有煩擾之事。打開嗜欲的孔,就會增添紛雜的事,使你終身不可救治。能夠察見到細微的叫做“明”;能夠守住柔弱的叫作“強”。運用外在的智慧的光’返照內(nèi)在的“明”。不會給自己帶來災難,這就叫做萬世不絕的“常道”。

53 行于大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假如我稍微地有了認識,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擔心害怕的是走了邪路。大道雖然平坦,但有的人就喜歡舍棄大道走小路。朝廷已腐敗不堪,農(nóng)田也已經(jīng)荒蕪,倉庫十分空虛,而人君仍穿著錦繡華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飲食,搜刮侵吞著財務,這就是盜魁賊首其所作所為實在是不合天道?。?/p>

54 善抱大道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于為自身制定合乎的道德規(guī)范的人,是堅決不會動搖;善于秉持自己所認識到的道德準則而行事的人,是不會氣餒,喪失自信。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么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身,他的德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家,他的德就會是豐盈有余的;把這個道理付諸于自鄉(xiāng),他的德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于一國,他的德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于天下,他的德就會無限普及。所以以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他人,以自家觀察他家,以自鄉(xiāng)觀察他鄉(xiāng),以自己的國家觀察其他的國家,以自己的天下觀察別人的天下。我怎么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55 壯則老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涵養(yǎng)渾厚的人,就好比剛剛出生的嬰孩。即使是蜂蟻蛇蝎這類毒蟲,也不會螫他;即使是虎豹這樣的猛獸,也不會用爪子傷害他;即使是鷹雕這樣的猛禽,也不會撲擊他。嬰兒雖然筋骨柔弱,但拳頭卻握得很牢固。他雖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卻勃然舉起,這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卻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元氣純厚。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保馈俺!钡慕凶觥懊鳌?。貪生縱欲就會遭殃,欲念主使精氣就叫做逞強。事物過于壯盛了就會變衰老,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會很快地死亡。

56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能描述出來的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心門。不顯露鋒芒,解除俗事的紛擾,收斂他們的光耀,混同他們的塵世,這就是玄妙齊同的境界。達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經(jīng)超脫親疏、利害、貴賤的世俗范圍,所以就為天下人所尊重。

57 以正治國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來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這種情形呢?根據(jù)就在這里: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容易陷于貧窮;人民的銳利武器越多,國家就越容易陷于混亂;人們的技巧越多,邪風怪事就越容易發(fā)生;法令越是森嚴,觸犯法律的人越是不斷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百姓自然就會走上正道;我若無事,百姓自然富足;我無欲望,百姓自然就變得淳樸?!?/p>

58 福禍相倚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政治寬厚包容,百姓就會淳樸忠誠;政治嚴厲苛刻,百姓就會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里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還是幸福呢?它們并沒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yōu)樾?,善忽然轉變?yōu)閻?。人們迷惑而不知其理太久了。所以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刺人。

59 長生久視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理百姓、養(yǎng)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力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力,萬事才能早做準備。早作準備,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能夠克服治人事天中的重重困難和風險,以為天下正。無法估計力量,他就可以擔當好治理國家的重任。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擔負治理國家的重任。有了治理國家的原則和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這就是國家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的道理。

60 治國烹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li:四聲)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理大國就好像烹調(diào)小魚,油鹽醬醋料要恰到好處,不能過頭,也不能缺位。用“道”治理天下,那些就鬼神起不了作用。不僅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祗也不傷害人。不僅神祗不傷害人,圣人也不侵越人。這樣,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傷害人,所以,就可以讓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澤。

61 各得其所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治理大國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匯在這里,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就在于它既能以靜制動又安于居下。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也能取得大國的信任和支持。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于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于大國。這樣大國小國都可以達到各自的愿望。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62 萬物之奧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的人把它當成寶貝珍惜它,不善的人也處處保住它。美好動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高尚的品行可以見重于人。那些不善的人,怎能把道拋棄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在后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清靜無為的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如此重視道是什么原因呢?不正是由于有求于它的就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的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63 為大于細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以“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攪擾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xiàn)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凡是天下的難事,一定從容易的地方做起;凡是天下的大事,必定從細微的部分做起。因此,有道的人始終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許諾的人,很少有能夠兌現(xiàn)的,必然會失去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人,勢必會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人遇到事情總是把它看得很難,所以反而沒有困難了。

64 慎終如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 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敢為。

當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當事情還未露先兆時容易謀劃。當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開,當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fā)生就處理妥當,處理事情要在禍亂產(chǎn)生以前就早做準備。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根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舉步開始走出來的。主觀妄為的將會招致失敗,強行把持的一定會失去。因此有道的人無所作為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zhí)著也不會遭受損失。人們做事情,總是在快要成功時遭受失敗,所以當事情快要完成的時候,也要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因此,有道的人追求別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難以得到的財貨,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經(jīng)常犯的過錯。以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guī)律自然發(fā)展而不會妄加干預。

65 善為道者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 至大順。

古代善于遵行“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樸實。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乃是因為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所以用智巧心機去治理國家,就必然會危害國家,成為國家的災禍;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jīng)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作“玄德”。玄德深不可測,遠不可及,和萬物一起復歸到道的真樸,然后才能極大地順乎自然。

66 不爭之爭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是因為它居于百川之下,所以才能成為千百河谷的統(tǒng)帥。因此“圣人”要領導人民,必須心口一致地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成為人民的表率,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后面。所以,有道的人雖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負擔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厭棄。因為他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67 持保三寶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wèi)之。

天下人都說,“道”太廣大了,大到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也正因為它的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東西。如果它像一種具體的事物的話,那么它就趨于細小而不是道了。我有三種寶貝,是應當永遠持有珍重的:第一是慈愛’第二是儉樸’第三就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愛,所以能勇武;有了簡樸,所以能寬廣;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F(xiàn)在丟棄了慈愛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儉嗇而追求寬廣;舍棄退讓而追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zhàn)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wèi)就會堅固。天將救助誰,就會用慈愛來保護它。

68 不爭之德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善于帶兵打仗的將帥,不崇尚勇武;善于打仗作戰(zhàn)的人,不會輕易被激怒;善于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善于用人的人,對人總是表示謙下。這叫作不與人爭的“德”,這叫作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作符合自然的道理,是古代德的準則。

69 哀者勝矣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笔侵^行無行,攘(rang:三聲)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用兵的人曾經(jīng)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后退一尺。”這就是說,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所以,當兩軍實力相當?shù)臅r候,懷有慈悲憐憫之心的一方能獲得勝利。

70 被褐懷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我的話很容易懂,很容易實行??墒翘煜聟s沒有人懂得我的話,沒有人照著去實行。說話是有宗旨的,做事是有根據(jù)的??烧怯捎谌藗儾焕斫膺@個道理,所以不了解我。懂得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所以有道的人總是外表穿著粗布衣服,而懷里卻揣著美玉。

71 知不知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道,這是最好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對待,所以他就沒有缺點了。

72 自知自愛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xia:二聲)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當人民不畏懼統(tǒng)治者的威壓時,那么可怕的禍亂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使人民不得安居,不要壓榨人民使人民無以生計。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厭惡統(tǒng)治者。因此,有道的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后者而保持前者。


道德經(jīng)37~72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滦平县| 光山县| 木里| 临朐县| 迭部县| 峨边| 米林县| 古蔺县| 东兴市| 大宁县| 德令哈市| 万山特区| 枣阳市| 大丰市| 望都县| 丹棱县| 旌德县| 视频| 开阳县| 巨野县| 清河县| 鹤山市| 扎赉特旗| 岳西县| 察隅县| 裕民县| 长沙市| 赞皇县| 修武县| 新巴尔虎左旗| 龙门县| 科技| 东平县| 瑞金市| 陇南市| 九台市| 辉县市| 砚山县| 丰城市| 从化市|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