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書法節(jié)奏那一章,跟著音樂??欣賞書法,1:08:45老師即興創(chuàng)作,跟著音樂和用筆的節(jié)奏走,真是一種享受。借了寒鴉戲水,且書一卷?!端{歌頭》--蘇軾
古句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元代.趙孟頫
如錐畫沙,沉著痛快。 ?--米芾
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 ?--孫過庭《書譜》
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成一篇之準。 ?--孫過庭《書譜》
書法之始也,難以入貼;繼也,難以出貼。 ?--王鐸《廣陽雜記》
孫過庭《書譜》、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周星蓮《臨池管見》、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紅學家周汝昌《永字八法》(動作)、劉熙載《書概》
概論
一幅書法,是一個生命體的平衡與協(xié)調,也是陰陽黑白的相讓相生,還是一個宇宙世界的“擷影”--一書一世界。
造乎自然 ?--清.劉熙載 ?書法寫到后來,創(chuàng)造世界,開辟出屬于自己的那片天地。
基本思路:理性認知,藝術感覺,技法嫻熟,偶然天成
觀察書法不能只是靜態(tài)的看,更需要“動起來看“--觀察書寫時的筆鋒運動,就像看舞蹈演員、體操運動員的表演過程。沉浸中國藝術:動作與過程,跟著作者跳動。
藝術感覺(神氣)--進入書法世界(過程心境)--章法布白--跟著節(jié)奏一筆讀下去--字(神氣骨肉血)--點畫線條塊面
時代
時代造就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
百花齊放
感覺
從生命的角度欣賞書法:神、氣、骨、肉、血
陰陽對偶,中庸之道
共性美與個性美
恍惚有象,想象的空間
性情
作書者的個性+書法的共性法則->風格
境界:自然
情感:情感的多情而細膩+筆法的豐富而精熟
神氣
精氣神
共性神采和個性神采:筆力節(jié)奏結構用墨;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胸中有不凡。
士氣(理想人格)、逸氣(逍遙游)、清氣、靜氣、書卷氣和金石氣
臨帖
取法乎上
筆法關鍵在于動作,次要形跡;結構:八面拱心,字形協(xié)調能力;章法:陰陽對偶,變化協(xié)調
臨而思(反饋),選原大真跡與墨跡,筆紙材質接近范本。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學習筆法動作,從讀懂到錘煉,臨帖與創(chuàng)作動態(tài)融合。
臨帖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不再回頭。
專而博:一個一個階段地學。讀書法史,喜歡哪個點,再選擇,審美變化。
創(chuàng)作
書法是一種獨特的生命體驗。
初學者:集字、感覺順遷
放下“創(chuàng)作”之念,回歸“日常書寫”,偶然天成。
境界
境生象外,虛實相生,境由心生
美(給人愉快)、好看、漂亮等詞匯,是向外追尋和內心的欲望,與古代書法理解不同,斬去這些,境界由生。
臨時從宜,偶然天成,放下法,放下我,萬物與我為一。
章法
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wěn),章法要變而貫。 ?--劉熙載《書概》
陰陽對偶,虛實相生,空間美,心神流走
變化應該遵循字的“真態(tài)”(天性、客觀規(guī)律)
臨時從宜
節(jié)奏
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
心理節(jié)奏+技法精熟,才能將節(jié)奏之美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發(fā)力點,用筆既是上下運動,也是加速度運動
發(fā)力點的力,是有變化的,非常微妙。筆法越熟練(微肌肉的控制力強),力的變化就越豐富。
一氣呵成
筆法
八面用鋒妍美、篆籀質樸雄渾、碑刻樸厚斑駁、筆法簡約
筆法服從審美
筆法“變”中之“定”:圓渾飽滿+有骨力->遒勁,如錐畫沙,筆在紙上跳芭蕾舞。
過程
想象書者的心理過程,“心流”狀態(tài)(美國.米哈里)--全身心的投入,忘記一切
草書:痛快淋漓; 楷書:矜躁俱平
書法改變了我,我改變了書法
觀念影響書寫
骨力
書寫過程中,筆鋒處于運動中,全身之力貫注筆鋒,不論怎么行筆(作各種筆法動作),都盡量讓筆鋒立于紙上而不偃(倒)。
用筆有力之后的書寫感覺: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如錐畫沙,沉著痛快。
字勢、起筆側鋒中鋒、轉折、刀感
點畫
囊括萬殊,裁成一象
共性美:力、一氣貫注、形態(tài)、勢向、圓渾飽滿
點畫用筆:一筆成形,天趣
結構
結構:八面拱心
互參:不同字體之間,用筆、結構、章法、節(jié)奏等互相參取吸收,融會貫通。
想象的空間:這種動態(tài)的意象,具有不確定性,是“恍惚有象”。書法所蘊涵的意象沒有一個確定的指向性,賦予觀者的想象以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