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階梯》第32集——柏拉圖的辯證法
原創(chuàng)通識課|《哲學階梯》第32集——柏拉圖的辯證法
? ? ?
哲學即哲學史——黑格爾
《哲學階梯》第32集
之
柏拉圖的辯證法
(視頻版)
,時長09:51
(文字版)
柏拉圖的辯證法
文/曾斌
蘇格拉底曾經(jīng)指出,要過合理和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具有善的知識,而獲得這種知識是可能的。他沒有提供取得知識方法的理論,只是采取了以對話的形式引伸出真理的藝術(shù)。柏拉圖在他的著作中運用這種方法,達到了驚人的藝術(shù)效果。他還思索這種方法和真理的意義,概要地論述了方法論、辯證法、邏輯學,討論了形成和結(jié)合概念的藝術(shù),亦即,為把握真理而運用的邏輯推演。這是認識論和形式邏輯的開端。不過,柏拉圖并不滿足于表明如何可以獲得真實的概念和判斷,他的主要目標是要取得真實的概念和判斷,以便從物理、精神和道德等等方面來認識實在,從統(tǒng)一和整體上來把握它。顯然,他認為不了解宇宙的性質(zhì),就不能解決知識問題。為此,他根據(jù)那成為他的理想的偉大思想家學說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一個包羅萬象的體系。雖然柏拉圖沒有明顯地把哲學分成邏輯學(工具論、方法論、辯證法)、形而上學(理論學科,包括物理學)和倫理學(實用哲學,包括政治學),但他在著作中運用了這種劃分法。因此,我們一般將按照這種次序來剖析他的思想,并從邏輯學或辯證法開始。
柏拉圖很清楚,在他那個時代的哲學中,知識問題極為重要。一個思想家關(guān)于知識的性質(zhì)和起源的思想,多半決定他對待那個時代重大問題的態(tài)度。柏拉圖認為,如果我們的命題產(chǎn)生于感官知覺和意見,那么,智者所提出的沒有真正知識的觀點就十分正確。感官知覺不能揭示事物的真象,只能顯露事物的現(xiàn)象。意見有真?zhèn)危瑑H僅是意見,毫無價值。它不是知識,而是建立在信念和感情之上的。它不知道自己是真是假,找不出為自己辯解的理由。真正的知識是以理性為基礎的,這種知識知道自己是知識,即能確證自己為真的知識,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大多數(shù)人思維,而不知道為什么那樣思維,他們的觀點是沒有根據(jù)的。一般德性的情況并不比這好一點。它也是建立在感官知覺和意見之上的,沒有意識到它的原理。人們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茨菢幼?,他們根?jù)本能,遵循風俗習慣而行動,有如螞蟻、蜜蜂和黃蜂。他們的行動是自私的,為謀求快樂和利益。因此,廣大群眾是無意識的大智者。智者的錯誤在于混淆現(xiàn)象和實在、快樂和善。
?

(Pic/Google)
?
我們必須由感官知覺和意見前進,達到真正的知識。這一點是做不到的,除非我們有一種欲望或者對真理的愛,也就是所謂的厄洛斯:由探索美的觀念所激起的愛慕之情,從探索美過渡到探索真理。對真理的愛迫使我們接受辯證法,迫使我們超越感官知覺而趨向觀念,趨向概念的知識,即由個別到一般。辯證法首先在于用一個理性概念來涵括零散的個別事物,其次在于把這種理性概念劃分為類別,這就是概括和分類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有清楚和前后一致的思維。從概念到概念,上行和下達,概括和細論,結(jié)合和區(qū)劃,綜合和分析,雕刻出概念,正如雕刻家用一塊大理石雕刻出美好的形象一樣。在推理的過程中,判斷表示概念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把概念與概念聯(lián)系起來,而三段論法則把判斷與判斷連結(jié)起來。辯證法是用概念進行思維的藝術(shù),思維的根本對象是概念,而不是感覺或影象。例如,除非我們有一個關(guān)于正直的觀念或概念,知道什么是正直,否則我們就不能說一個人正直或不正直。我們知道以后,才能判斷一個人正直或不正直。
但是,柏拉圖告誡我們,像正直這樣的觀念或概念并非起源于經(jīng)驗,不是通過歸納,由關(guān)于正直的個別情況抽繹出來的;個別的情況只是一種手段,用它把已經(jīng)模糊或隱晦地存在于靈魂中的正直的觀念清理一下,使人意識到它,把它弄得明顯起來而已。當這個觀念引伸出來后,可以從中演繹出其他的觀念。我們展開它的涵義或意義,從而取得絕對確實的新知識。的確,人是萬物和一切真理的尺度,因為在人的靈魂中蘊藏著作為他一切知識起點的某些普遍的原理、觀念、概念或理念。
經(jīng)驗不是觀念的來源,在經(jīng)驗或感官世界中沒有與真、善、美那樣的觀念恰好相符的東西;任何具體的東西都不是絕對地美或善的。我們根據(jù)真、善、美的理想或標準來考察感官世界。除去這些觀念以外,柏拉圖還認為數(shù)學概念、邏輯概念以及范疇是天賦的或先驗的,例如,存在和非存在,同一和差別,統(tǒng)一和雜多。
概念的知識是唯一的真知識,這是蘇格拉底的觀點。于是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它的真理性的保證是什么?柏拉圖根據(jù)他的某些前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知識是思想與實在或存在的一致性:它必須有一個對象。因此,如果觀念或概念要有作為知識的價值的話,某種實在的東西必然與它相符合。舉例來說,必然有純粹的絕對的美本身。必然存在著與我們一般的觀念相符合的實在。換句話說,這種觀念不可能僅僅是我們頭腦中轉(zhuǎn)瞬即逝的思想;數(shù)學的真理,真、善、美的理想,必然是實在的,必然有獨立的存在。如果我們觀念的對象不是實在的,知識就不能成為知識,因此,它們必然是實在的。
用另一種方式可以達到同樣的結(jié)果。真理是關(guān)于實在、存在本身和實際的存在的知識。感官所知覺的世界不是真實的世界,它是變化流動的世界,今日如此,明天變成別樣(赫拉克利特);它無非是現(xiàn)象、虛幻。真實的存在是常住不變和永恒的東西(巴門尼德)。因此,要取得真知識,必須認識事物常住不變的本質(zhì)。只有思維、運用概念的思維,才能把握永恒不變的存在;它認識本然的存在、在萬變和繁雜中保持始終如一的東西,即事物的根本形式。
?

(Pic/Google)
總之,要證明知識的確實性,柏拉圖認為有必要求助于形而上學,求助于他的世界觀。智者所信賴的感官知識提供給我們流動、變化、個別和偶然的東西,那不是真知識。它不指明真理,不能抓住實在的核心。概念的知識揭示事物中的一般、不變和基本的因素,因而是真知識。哲學的目的在于認識一般、不變和永恒的東西。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