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名字引發(fā)的血案,晉國就這么埋下分裂的禍根

今天山西簡稱為“晉”,那是由于春秋時代晉國的存在。晉國在春秋可是個變態(tài)一樣的存在,國土面積幾乎覆蓋整個山西省還占了河南河北一部分。這就相當(dāng)于校園里的校霸??!膀大腰圓,還根正苗紅。坐在他前面的你,時不時就感覺脊背冒寒氣。能跟這個變態(tài)一較高下就只有一樣膀大腰圓的楚國了??墒浅靥幠戏介_發(fā)較晚,跟晉國開發(fā)千年的耕地是沒法比的。不過我們翻翻歷史,發(fā)現(xiàn)在晉文公之前晉國并沒有稱霸,而是不知道在琢磨什么。那晉國如此低調(diào),他到底在干什么呢?這件事對晉國影響很深遠,預(yù)示分裂的必然。
這個事還得從倔強的晉穆侯說起。因為晉國處在北部邊疆地區(qū),所以為了生存就要沒事去外面跟胡人對砍。畢竟,你不砍人家,人家就搶你。有一次晉穆侯討伐條地時候失敗了,這個時候夫人齊姜生了個孩子。為了銘記失敗,就給兒子取名叫仇,就是公子仇。因為是老大就是將來的儲君。這里插個廣告,話說這個齊國的女兒還是很受各大諸侯國歡迎的??赡芤驗椴皇羌盏脑虬桑ㄗ约捍y)。后來,晉穆侯又去外面砍人,這次在千畝大敗胡人。齊姜也是很應(yīng)景,又生了個兒子。為了紀(jì)念勝利,晉穆侯就給兒子取名叫成師。名字是取完了,但是大臣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了。這就是心理暗示呀!誰給孩子取名字都喜歡好聽的,都有美好的寓意。不會有人叫自己兒子大名是狗蛋的。這就不經(jīng)意間喜歡小兒子,疏遠大兒子了。大臣是看出來了,就跟晉穆侯說:“主公呀,我覺得你給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名字好像取反了,禍亂可能就是名字引起的?!钡菚x穆侯很倔強,我給兒子取名字你也管?我叫姬狗蛋也是我兒子。

任性的晉穆侯是這么就去世了,但是兒子的問題還是顯示出來了。由于對儲君公子仇關(guān)愛和教育過少,大量的資源都傾斜給了公子成師。所以,晉穆侯一撒手人寰,他弟弟殤叔就把大位給搶了。沒辦法的公子仇就只能跑路?!熬訄蟪?,十年不晚”三年后,公子仇就帶著祖國人民把殤叔給趕跑,自己登了大位,這就是晉文侯。晉文侯還是可以的,在位期間護送平王東遷洛陽,出了大力。晉國政治地位陡然提升。晉國得的好處,我們這里不提。接下來,偉大的晉文侯死了。晉昭侯封他叔叔公子成師到了曲沃。曲沃是個好地方,好到比都城翼都大!首先,這個有違禮制就不說了。這個時候晉國的政治地位很高,再加上已經(jīng)是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了。再者,這對統(tǒng)治是個很大的威脅。我們說說大宗小宗的問題。
西周的大宗小宗
插段廣告,說說這個大宗小宗。大宗就是嫡長子繼承,小宗就是其他血脈。一般大宗就是將來的諸侯,小宗由于不能繼承就變成了卿大夫或者分封出去。這樣,就維系了諸侯的傳承在自己的族群內(nèi)。雖然,可能發(fā)生像鄭國或者衛(wèi)國那樣的內(nèi)亂,但是還是在公室內(nèi)部的事情。這個制度也是萬惡的舊社會西周的統(tǒng)治基礎(chǔ)之一。

現(xiàn)在好了,把自己叔叔分封出去了,但是分封到了大城曲沃。我們想想為什么晉昭侯會這么做,原因只有兩個:第一,公子成師在朝野勢力太大,還是封出去眼不見心不煩;第二,公子成師在晉文侯一朝兩個大事,趕走殤叔和“平王東遷”出力最多。其實,想想也就知道了。擁有更多資源的公子成師肯定是幫里公子仇所以才奪回大位的。不然,當(dāng)初公子仇就不會把諸侯位置給丟了。無論是公子成師主動要求還是晉昭侯不想看到他叔叔在眼前亂晃,反正就是封到了曲沃。晉昭侯真是太對得起他的“昭”字了,我真懷疑這是公子成師給他取的。這件事將徹底葬送了晉昭侯這一脈。
我們看看接下來的事,用晉昭侯手下說的一句話就概括了:“晉之亂其在曲沃矣。末大於本而得民心,不亂何待!”前兩代晉昭侯和晉孝侯都被曲沃小宗“斬首行動”干掉,但是實力沒有那么強的曲沃小宗沒有成功竊國。到了后來的曲沃武公時候,終于成功了。雖然受到了周桓王和虢國的干涉,但是曲沃武公憑借自己的英明和曲沃越來越強的實力,篡奪晉國大位。然后大量賄賂周釐王,周王室自周桓王權(quán)威掃地一直過得就不是很好。這一次見錢眼開的周釐王就同意了曲沃武公的請求,這就是晉武公。這個曲沃幾代人的努力影響對晉國相當(dāng)大。我們看看,他的影響是些啥?
得位不正的恐懼
這個得位不正的恐懼,歷代帝王都是有的。這個晉國也不能例外。畢竟自己的位子,是通過在曲沃種地打拼,耗時幾代人才得來的。所以,到了晉武公兒子晉獻公時候,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fā)生,就把幾個兒子都派(流放)出去了。在都城就留了自己寵幸的驪姬的兒子準(zhǔn)備繼承諸侯位。非但如此,晉獻公大量清除公室成員。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晉國出現(xiàn)了無公族的局面。在后來晉文公也就是公子重耳的時候,只能用自己流亡的老兄弟,也就是后來的晉國六卿。這六個人都是外姓,他們不僅在朝堂有很大話語權(quán),還在晉國有自己龐大的封地。在郡縣制還沒有橫空出世的春秋時代,只能通過這種方式管理,也就是傳說中的“家國天下”的劃分。在晉文公時候,大家都是兄弟。但是,后來就出現(xiàn)了六卿與公室爭權(quán)的局面。才有了“趙穿弒君”“趙氏孤兒”這樣事情的發(fā)生,最終晉國只能走向兩個方向,一個就是“三家分晉”或者另一條路“田氏代齊”。

下克上的惡性循環(huán)
曲沃小宗取代大宗,也給了晉國君臣另一個啟示就是下是可以克上的。尤其是周天子王權(quán)從衰微到最后忽略不計的東周時代。沒有的外力的束縛,大家都是自由發(fā)揮。自由發(fā)揮怕的就是始作俑者,這會給大家開個先例。而曲沃小宗取代大宗給出的先例就是,只要實力強大就是可以取代國君的。后來的“三家分晉”難道就不是另一個小宗取代大宗的例子嗎?只是曲沃換成了韓趙魏,換句話說如果是智家勝利了那就是“田氏代齊”的另一個版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