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第一章翻譯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翻譯:可以說的道,可以叫的名,都是可識可見的有形象的具體事物,它們都不是永恒的。所以真正的道是無法說的,也沒有名字。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王弼:凡有皆始于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翻譯:凡是可識可見的事物都來源于道,所以在沒有具體形象、不可名狀的時候,就是萬物的起始階段。等成為具體事物后,又得到道的生長、養(yǎng)育,所以道是萬物之母。道以無形無名的狀態(tài)促成了萬物,萬物從開始到完成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道真是冥默而又深遠。
原文: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王弼: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無而后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翻譯:妙,是精微至極。萬物從精微中成長,從虛無中誕生。所以保持虛靜無思無欲的狀態(tài),可以觀察到天地萬物的生成,從而了解萬物起始的奧妙。
原文:常有欲,以觀其徼。
王弼: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后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翻譯:徼,是最終結果。凡是具體的事物都能被人善用,但必須利用虛無才能發(fā)揮用途;萬物和思欲的根本是順應天道,然后才能有所歸止。所以從具體的事物和思慮中,可以了解到天地萬物的最終歸結。
原文: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王弼: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謂之然也。不可得而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玄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翻譯:這兩個事物,是天地之始和萬物之母。同出,是這兩者都來源于冥默無有的狀態(tài)。不一樣的名字,是因為安放的位置得不一樣。在頭部的叫萬物之始,在后面的叫萬物之母。玄,是冥默無有的狀態(tài),天地之始、萬物之母都從中誕生。無法理解也就無法命名,所以不能說它是某一具體事物的名稱。然而同樣叫玄的事物,是因為無法理解才這么叫它。無法理解才這么叫它,那么“玄”只是形容一種冥默無有的狀態(tài),而不是一個確定的名稱。如果把“玄”作為這種狀態(tài)的確定名稱,那么這個名稱就不足以表達冥默無有的狀態(tài)了。所以說玄之又玄,所有的奧妙都是從冥默無有中來的,所以說玄是眾妙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