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己) 作者:薛福成 清朝

卷六
光緒十七年辛卯正月丙寅朔記
謹率參贊、隨員等,向東南望闕叩頭,遙賀元旦。
歐美諸洲,從古與中國隔絕不通。歐洲近數(shù)百年來,稍稍能通中國;其往來通行無阻,不過在數(shù)十年之內(nèi)。然觀各國設(shè)官之意,頗有與中國暗合者。如英法義比等國辦事。亦各分厥部,每部設(shè)一尚書。有內(nèi)部、戶部、學部、兵部、刑部、工部、藩部等尚書。內(nèi)部即吏部,學部即禮部,藩部即理藩院也。又有外部、海部,中國近亦仿照其意,已設(shè)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總理海軍事務(wù)衙門矣。又戶部之外有農(nóng)部,頗見重農(nóng)之意。外部之外有商部,殆猶中國之通商大臣,惟在內(nèi)在外之不同耳。印度部尚書,軍機處尚書,惟英國有之。又英法義等國有郵部尚書,比國有所謂鐵路驛遞電報部者,核其義實即郵部;近年各國以此為要務(wù),故特設(shè)專官也。世襲之爵亦有五等,譯者即以公侯伯子國稱之;惟俄德等國有君主之全權(quán)者,五等之上又有王爵。王有二等,無異親王、郡王之分。丞相祇有一人;往往有以首相而兼一部尚書者,或內(nèi)部、或外部、或戶部、或兵部,各視其時所重而兼之,亦與中國相仿佛。惟出使一途,系屬專門。隨員可升參贊或總領(lǐng)事,參贊、總領(lǐng)事可升公使。亦有由外部侍郎及總辦,出為頭二等公使者;有由宰相、外部尚書,出為頭等公使者;有由侯伯等爵,簡授頭二等公使者;必視其嫻習外務(wù)者而用之。亦間有以王爵、公爵而充參贊、隨員者,則以其自愿借途以資歷練也。蓋西人平時多好講求公法,揣摩各國形勢,故凡出任使事,多不至辱命焉。
初二日記
中國之字,以形生義,故有一定之形之義。外國之字,以聲傳意,故凡字不必以形求,亦不能以義求;往往有以數(shù)音拼作一字者,有以數(shù)字縮作一音者。中國之字,分喉、舌、唇、齒、牙五音。而西人之音,又往往在喉舌之間、唇牙之間,或且多用鼻音。盡有西人有此音而中國并無此字者,故中西之文不能合一,天實限之,即有翻譯好手,祇能達其大意,斷不能逐字逐句一一吻合。今試以西人之文書書信,交數(shù)人翻之,則句語無一相同,即地名人名之字形,亦往往不同,但能使大意無甚訛舛而已,蓋斷不能強不齊者而使之齊也。
初三日記
西洋各國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凡男女八歲以上不入學堂者,罪其父母。男固無人不學,女亦無人不學,即殘疾聾瞽喑啞之人亦無不有學。其貧窮無力及幼孤無父母者,皆有義塾以收教之。在鄉(xiāng)則有鄉(xiāng)塾,至于一郡一省,以及國都之內(nèi),學堂林立,有大有中有小,自初學以至成材,及能研究精微者,無不有一定程限。文則有仕學院,武則有武學院,農(nóng)則有農(nóng)政院,工則有工藝院,商則有通商院。非僅為士者有學,即為兵為工為農(nóng)為商,亦莫不有學。其書多,曲折該備,有讀之十年不能罄其奧者。平時所見所聞,莫非專門名家之言,是以習之而無不成,成之而無不精。近數(shù)十年來,學校之盛,以德國為尤著,而諸大國亦無不競爽。德國之兵多出于學校,所以戰(zhàn)無不勝。推之于士農(nóng)工賈,何獨不然?推之于英法俄美等國,何獨不然?夫觀大局之興廢盛衰,必究其所以致此之本原。學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諸國所以勃興之本原歟?
初五日記
地球最大之城市有八。其一英京倫敦,約五百馀萬人。其二法京巴黎,約二百七十馀萬人。其三美國紐約埠,約一百六十馀萬人。其四中國京師,約一百五十馀萬人。其五日本東京,約一百五十馀萬人。其六德京柏林,約一百四十馀萬人。其七美國司嘎哥埠,約一百馀萬人。其八美國費厘爹露費亞埠(即費地里費城),約一百馀萬人。
陜甘電桿,現(xiàn)已由西安接至安定,再接至蘭州,又接至嘉嶺關(guān),均經(jīng)竣工。
廣東現(xiàn)擬創(chuàng)建鐵路,自九龍深水浦起,抵深州墟、石龍所,再至十字坳,由此過河,越大墩村,入番禺地面,至牛山炮臺,出烏浦,至省城外天字碼頭止,計長三百六十里。(此事旋聞停止。)
初六日記
輿地之學,本諸象緯。地球渾圓,界以三百六十度,其南北二點,正對天空南北二極。起度之處,各國皆有中線:中國以京師觀象臺為中,英國以格林威治(一作格林尼址,距倫敦東四十洋里)天文臺為中,法國以巴黎天文臺為中(西距格林威治二度二十分二十四秒)。由是而東而西,每六十洋里為一度。故天文臺者,測量之樞紐也。巴黎跨賽納江上,其北有亞拍歲候佛篤瑰爾天文臺建焉(一譯作凹孛受而回多矮爾天文臺)。余于昨夕,率使館各員往觀。
馬車約行五十分鐘到臺。總辦提督馬宣者,曾居中國多年,款接頗殷。先引觀各國古時儀象。次觀五星月彗諸圖。次展一巨幅,為中國渾天總星列次分野之圖,紙色樸舊,觀其題識,知為元代時物云。次觀法前王路易十四所制大地球一具。次觀仿制中國欽天監(jiān)渾天、地平諸儀。次至機器觀星房,一人運動機器,能自啟閉。中設(shè)大千里鏡,觀老人星光明如月。次至一機器房,四旁安輪,亦設(shè)千里鏡桿,下設(shè)風輪機器,晝夜旋轉(zhuǎn)。蓋因地球與眾星轉(zhuǎn)移不息,若以有定之鏡窺之,未免稍縱即逝;此風輪機器,能使鏡桿常隨所測之星而轉(zhuǎn),殆不爽分稍也。
又陟一百數(shù)十級,遂登臺巔,有圓頂鐵室一大間,界以三百六十度,于子午圓處中豁一線,闊約十度。如所窺諸曜,有不當隙者,僅一人手捩機器,圓室自能旋轉(zhuǎn)對準諸曜。千里鏡桿,長十五邁當(邁當為黃道四千萬分之一,十五邁當即黃道四千萬分之十五。每一邁當合中國二尺七寸九分三釐二毫九絲六忽。此鏡桿之長,合中國四丈一尺八寸九分九釐四毫四絲),鏡面十四英寸(英二十寸為一尺,每一英寸為工部營造尺八分二釐一毫四絲七忽五微)。窺天狗星,其光熊熊,更大于老人星。又窺婁星中之大星,其光與老人星相等;四角四星環(huán)繞,據(jù)西人云,此四星者,皆行星也,常繞婁星之大星而行。又窺見白光一片,蓋無數(shù)小星攢聚而成,似即所謂星氣者,因其相距過遠,故并不見星之形象。西人云,千萬年后,眾星合而為一,即又一大世界矣。最后移鏡窺月,大于尋常所見者約數(shù)十倍。光所映處,紋如冰裂,分出無數(shù)塊壘,西人謂皆月面上山影也。至于沙磧之痕,如大戈壁。惜月輪未滿,難窺全體耳。
近來西人測天,謂地球亦行星之一。其繞日而行者,如金、木、水、火、土、星及地球及天王、海王星,皆行星也。其有定位而不移動,如二十八宿者,謂之恒星。人但見恒星之旋轉(zhuǎn),不知乃地球之旋轉(zhuǎn)也。惟是恒星之旁亦有行星,以其離地過遠,人之目力有見有不見耳。行星之旁,亦更有繞行星而行者,如西人近測填星內(nèi)有八月,木星內(nèi)有四月是也。惟火、金、水三星離日較近,尚無所見;或本無之,或為日光所奪,隱而不顯,均未可知。西人之言天文者如此,爰追憶而書之。
初七日記
地球及諸行星,皆為日之吸力所吸引而行;月又為地球之吸力所吸引而行,實則皆日之吸力所統(tǒng)攝者也。西人近窺月中,謂萬馀年以前,或尚有人物,今則有山川而無人物,以其已無生氣也。蓋既不受天空之生氣,則不能生火,亦不能生水,其中成凹形者,皆旱海也。無水無火,人物不生,自然之理。
初八日記
地球即一行星,行星亦一地球。自他星上望吾地球,固炳然一星也。光從何發(fā)?借日之光以為光也。西人測望五星,謂皆有空中生氣,即皆當有人物。惟水星離日最近,受日之熱較地球多七倍;以常理測之,星中之水當盡變?yōu)闅?,其熱必更甚焉。木星離日較遠,受日之光與熱,較地球少二十五倍;土星離日更遠,受日之光與熱,較地球少九十倍。夫以吾地寒暑適均,所以人物蕃昌。假使于酷暑之時,加熱兩三倍,則人物不能存矣;嚴寒之時,加冷兩三倍,則人物不能生矣。若如水星之熱,土、木星之寒,人物萬無生存之理?;蛘咴煳镂恢么说鹊厍?,別有妙用,則誠非吾地球之人所能揣測矣?;蛴种^、土、木星中,皆別有日照之,非吾地球所見之日也。存之以備一說。
初九日記
或問地球在太空之中,四無倚著,即云為日之吸力所攝引,而以周圍九萬里如此重大之物,亙古虛懸,安能不墜乎?日之吸力,又安能若是之大乎?余據(jù)西人之說應(yīng)之曰:今人在地球者,習見重物下墜,此不過為天之壓力所壓、地之吸力所吸耳。壓力吸力,皆趨重地心。地心以外,上下四旁,六面均平,并無偏重之處;既無偏重之處,則雖推之九十萬里九百萬里之大,亦如鴻毛之浮于太空耳。況再有日力以攝引之,焉得墜?
十一日記
阿非利加一洲,其地三倍于歐羅巴。祇以近赤道之下,水土瘴毒,人民蠢陋。數(shù)千年來,僅迤北迤東與歐亞兩洲相鄰之地,開辟十之一二。而其內(nèi)地,則草昧狉榛,終古不與他國往來,雖歐洲之人,不知其中為何境,蓋欲其啟鴻荒為文明也,至不易矣。近三十年中,歐洲各國籌費遣官,分往阿洲境內(nèi),經(jīng)營墾辟。至今英之轄地十九處,共二百四十四萬英方里──每英一方里合中國十方里,人數(shù)約三十九兆。法之轄地九處,共二百七十八萬英方里,人數(shù)約二十二兆。德之轄地四處,共一百萬英方里,人數(shù)約五兆。葡萄牙轄地六處,共九十萬英方里,人數(shù)五兆有奇。比利時轄地僅剛果(一譯作孔戈)一處,共八十二萬英方里,人數(shù)十五兆。意大利轄地,止紅海南口以西,共三十一萬英方里,人數(shù)五兆有奇。西班牙轄地四處,共二十四萬英方里,人數(shù)約四十四萬。計阿洲之地為諸國所辟者,已有十之七八。西人皆云,洲內(nèi)水清土腴、氣候和平之地,亦甚不乏,將來即須通電線、造鐵路、集公司、開商埠,大抵除瘴癘沙漠之區(qū)無從經(jīng)理外,其馀則生聚教訓(xùn),日啟菁華,不難比亞歐諸洲文物之盛,當于數(shù)百年后觀之。夫西人果操何術(shù)以致是哉?彼所以能辟棄壤為神皋,變榛蕪為繁庶者,大要在不惜費、不畏難、不主故常之見而已。
十三日記
近聞西人談及,旅順口形勢不及威海衛(wèi)之扼要,將來北洋似應(yīng)以威海為戰(zhàn)艦屯泊之區(qū),而以旅順為修船之所,較為合宜。又聞大連灣業(yè)經(jīng)銘軍新筑炮臺六座,堅而且精,甲于北洋。老龍頭一座,當敵船之沖,三面臨水,填筑非易;和尚山東炮臺,徐家山旱炮臺,筑土取石,亦形艱窘。此三臺之精堅,尤勝于各臺,皆總統(tǒng)銘軍劉軍門盛休之所經(jīng)營也。英法兵艦駛閱各炮臺,皆嘖嘖稱之。
威海衛(wèi)距了蘆蛇島六十馀里,在雙公灘及深水灣之中,水土溫和,巨艦出入極便。門戶有二,雙公灘之東西各一,均設(shè)影燈以照船艘出入。城建于近西山麓,而西面門戶尤窄,水勢甚深。蓋威海在八年前,不過漁民耕戶所結(jié)茅屋耳;今則經(jīng)營周密,商旅輻湊,有屯營,有操場,有水師學堂,有巨店廣夏,有數(shù)日一往返煙臺之輪船,有通連內(nèi)地之電線。岸上要隘,建臺置炮;水面建筑鐵碼頭,為兵輪停泊之所。各輪寄碇皆在劉公島,以其水深風靜,雖遇東北風大作,無虞也。此島亦已度地議筑炮臺。由威海至煙臺,水路一百三十里,輪船行四點鐘,陸路乘馬約十點鐘可達。
十五日記
德自威廉第一,始以普魯斯國王為日耳曼列邦共主,晉號德意志皇帝,其先固日耳曼列邦之一也。然普早為日耳曼最大之國,地方已二千馀里,其幅員不過稍亞于奧斯馬加國,而國勢常足與抗衡。
嘉慶十一年,法王拿破侖第一以兵殘滅普國,盡取其地,盟日耳曼諸小邦于來因河上。又與俄皇亞力山德第一相會,互約俄稱北齊,法稱南帝;而普王啡哩特威廉第三,以失國之君侍立門外,執(zhí)事維謹。俄皇憐之,頗為緩頰。拿破侖許稍析故地封之,而未踐言也。會普王之后,攜其子赴拿破侖宮茶會,以無立錐之地自訴,拿破侖乃僅以一郡地封為附庸小國。普王至先王墓誓曰,此仇必報。然地既褊小,法人復(fù)定其兵額,不得逾所限之數(shù)。王行寓兵于民之法,募兵如額,訓(xùn)練精勤,三年后悉數(shù)散去;更募更練,又三年后復(fù)如之。其散去之兵,酌量給資,使之為農(nóng)為商,且戒以如有戰(zhàn)事,須一召即至。久之,則通國皆精兵,而法人尚未覺也。迨俄皇率諸國之師以伐法,普以區(qū)區(qū)之地,出兵至七八萬人,俄皇許以如蹶拿破侖,當盡還普故地。普兵每戰(zhàn)必為先驅(qū),精悍無前。英人復(fù)出兵攻法,法人果廢拿破侖,悉返各國侵地,而普之舊疆,一旦驟復(fù)。
王既卒,而啡哩特威廉第四即位,又卒,而威廉第一即位。數(shù)十年中,皆能勤修國政,日益強盛。是時,畢士馬克優(yōu)于謀略,以一出使隨員,屢上條議,骎骎向用,薦擢至首相兼外部尚書;沉鷙精敏,算無遺策。伐丹馬,敗之,割其膏腴之地。伐奧,復(fù)敗之,去其共主之名,俾日耳曼諸國,悉戴普為盟主。于是悉其精銳,深入法境,而拿破倉第三被擒,法人割地輸幣以和。普之威名震于地球,與英俄相匹敵。然則德皇洵古之燕昭王、越王句踐一流人也。余聞西人謂威廉第一無甚本領(lǐng),不過賴其所用數(shù)人以有大功。不知君人者,不必自雄其才智,惟知人善任,而才智乃宏。當是之時,畢士馬克嫻于外務(wù),用掌外部兼為首相;毛奇長于治軍,用為大將軍;欒特精于訓(xùn)練,用掌兵部;富列打力查魯士郡王智勇善戰(zhàn),用統(tǒng)大軍。祇須能用此數(shù)人,而霸業(yè)基諸此矣。然則德皇正不必自用其本領(lǐng),斯所以為絕大本領(lǐng)也。
十六日記
地球各國人民之數(shù),中國第一,英國第二,俄國第三。中國人數(shù)在四萬萬以外,大約四倍于英,五倍于俄。馀因考二千年來,以漢平帝、元世祖、明神宗為戶口最盛之時。漢平帝元始二年,民戶一千二百二十三萬有奇,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有奇。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民戶一千三百十九萬有奇,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有奇,而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明神宗萬歷六年,民戶一千六十二萬有奇,口六千六十九萬有奇。恭查本朝康熙四十九年,民數(shù)二千三百三十一萬有奇。乾隆五十七年,民數(shù)三萬七百四十六萬有奇,較之康熙年間已增十三倍之多。高宗純皇帝諭旨,謂以一人耕種而供十數(shù)人之食,必致日形拮據(jù)。有牧民之責者,務(wù)當剴切化導(dǎo),俾皆儉樸成風,服勤稼穡而盡地利,共享升平之福。道光二十八年,會計天下民數(shù),除臺灣未報外,通共四萬二千六百七十三萬馀名口,則較之乾隆年間,又增一萬一千九百馀萬人矣。
自粵撚苗回各寇迭起弄兵,潢池已皆蕩定,今又休養(yǎng)二十馀年,戶口漸復(fù)舊觀。余嘗聞父老談及乾隆中葉之盛,其時物產(chǎn)之豐,謀生之易,較之今日如在天上;再追溯康熙初年,物產(chǎn)之豐,謀生之易,則由乾隆年間視之,又如在天上焉。無他,以昔供一人之衣食,而今供二十人焉,以昔居一人之店舍,而今居二十人焉。即考之漢元明戶口極盛之時,又不啻析一人所用,以供七八人之用。蓋我國家列圣相承,德威所暨,罔間內(nèi)外,煦濡涵育,澤及群萌,民生不見兵革,戶口蕃衍,實中國數(shù)千年來所未有。然生計之艱,和力之竭,物力之竭,日甚一日,蓋利病相倚,豐耗相因,循環(huán)之理也。今欲籌補苴之策,謂中國地有遺利歟?則凡山之坡,水之滸,暨海中沙田,江中洲沚,均已墾辟無馀;抑謂人有遺力歟?則因中國人數(shù)眾多,所以人工之廉,減于外洋十倍,竭一人終歲勤動之力,往往不能仰事俯畜。彼知力難自贍,則竟好逸惡勞,或流為游手、為傭丐、為會匪者,所在多有。蓋倉廩不實,不知禮節(jié),衣食不足,不知榮辱,亦理勢之所必然。竊嘗橫覽地球,盱衡全局,而得補偏救弊之術(shù)焉。
方今美洲初辟,地廣人稀,招徠遠氓,不遺馀力,即如墨西哥、巴西兩國,疆域之廣,合計其建方里數(shù),較中國尚有贏無絀,而其民數(shù)尚不能當中國二十分之一。其地多神皋沃壤,氣候和平,不異中國。而土曠未墾,勤于招致,且無苛待遠人之例,立法頗為公允。誠乘此時與彼諸國妥訂條約,許其招納華民,或傭工,或藝植,或開礦,或經(jīng)商。設(shè)立領(lǐng)事官以保護而約束之,并須與訂專條:彼既招我華民,借以開荒,功成之后,當始終優(yōu)待,毋許如美國設(shè)法驅(qū)逐。夫有官保護,則遇事理論,駁其苛例,不至為遠人所欺;有官約束,則隨時教督,阻其不法,不至為遠人所憎。華民在此,皆可買田宅,長子孫,或有數(shù)世不忘故土,輦運馀財輸之中國者。如此,則合于古之王者有分土無分民之意,且不啻于中國之外,又辟一中國之地,以居吾民,以養(yǎng)吾民也。于以張國勢,厚民生,紓內(nèi)憂,阜財用,廣聲氣,一舉而五善備焉。救時之要,莫切于此。若夫歐洲人滿之患,不亞于中國,阿非利加一洲,鴻荒未盡辟,瘴氣未盡除,華民之愿往者尚寡;美國有驅(qū)逐華民之舉;秘魯一國及荷蘭、西班牙所屬諸島,或迫之入籍,或拘之為奴;而澳大利亞一洲,亦有薄待華民之意,自當就其舊有之華民而保護之,不必導(dǎo)之前往也。
十八日記
李傅相來函云:瑯威理因要求不遂,自行告退?,F(xiàn)擬托藍博德、布勒塞(二人系英國水師學堂教習)另募曾充兵船管駕、技精品優(yōu)者為總教習。至瑯威理書,謂兵船管駕不應(yīng)專用閩人,近日談時務(wù)者,多論及此。黎召民言“閩學生如詞林”,哂其不類材武也。然海軍人材必由學堂造就,閩廠開學堂最早,故不得不就中擇用。曩者臺灣之平,海寇之靖,閩將輩出,赫耀于時,誰謂閩人不可用邪?但不應(yīng)專取之一隅耳。沿海七千里,何地無才,而閩開風氣獨先,前二十年之學生,積資當為裨將。張孝達力言用北將,究未求教練之法,不足驟領(lǐng)舟師。現(xiàn)在津?qū)W堂中多取北廣,粵學堂亦兼用閩廣。前移書沅帥,謂南洋選士,宜在寧粵各處,不必專主用閩。異時南北教練有成,自無偏重之慮矣。
二十日記
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來書云:英使華爾身,來議華民入英籍一節(jié)。緣閩商蔡得喜,住居海澄,未經(jīng)出籍;而領(lǐng)事謂其生長新嘉坡,已入英籍,應(yīng)照英商納稅。廈門道未經(jīng)允許,因此華使來署,請定華民入籍章程。本處以約章所無,拒之。嗣蔡得喜案,外間亦已通融了結(jié),英使亦不再提矣。商設(shè)領(lǐng)事之議,緣近年各島樂華工之賤價,而又患其不法,旋招旋禁,無所依歸。我欲合此數(shù)十萬之華民,約束而保護之,舍此別無他計。前年本處議復(fù)香濤折,請先由切要之小呂宋,由使臣與日國熟商,該外部始允終宕,迄無成議;理延律師,與小呂宋辯論重收華人身稅之事。法屬西貢,亦應(yīng)議及。
二十一日記
英使華爾身,前到總理衙門求定華民入英籍章程。謂須分三等:一、生長中華,寄居英境,呈請入英籍者;二、生長英國,呈請入英籍者;三、其祖父即住英境年久,其子孫呈請入英籍者。此三等人如來中國,必先在英請領(lǐng)執(zhí)照,到口岸呈英領(lǐng)事請驗,知照關(guān)道,便同英民一樣看待。但其住華,卻分三樣:一第一等,須立在華限期,逾限則仍為華民,歸華管束;第二等,年限可稍寬,逾限不回英,亦仍歸華管束;第三等,居英已一二代。則不能立限期,緣此等與英民一樣也。告以昔年與英前使阿禮國,曾定華民入英籍章程,迄今英未照行。至華人入英籍,其父兄仍系華籍,應(yīng)如何辦法;或華人有罪逃入英籍;或華人已入英籍,其原有之中國田產(chǎn),不得爭論:此數(shù)層皆須想到。此事為條約所無,仍須抱定前議章程,斟酌辦理。
二十二日記
羅馬教王,昔時權(quán)力最大,隱操歐洲各國君主廢立之權(quán)。自法敗于德,撤回保護教王之兵,意大時國王遂入據(jù)羅馬,建為國都,盡奪教王產(chǎn)業(yè),防制頗嚴,教王惴惴然敢怒而不敢言。德國多立新法,限制天主教民,既而法國立法,亦寓裁抑之意。二十年來,教王之勢大衰矣。近聞德相畢士馬克告退以后,德之新法頗行不動;德國南境天主教民,與國家浸不能相安,遂議除去新法,漸復(fù)舊章。而法自茹勒斐禮告退以后,限制之法亦稍寬。惟意國與教王已成不解之仇,一旦歐洲有事,教王有遷往他國之意。
二十四日記
今歐羅巴一洲,有頭等之國五:曰英,曰俄,曰德,曰法,曰奧。二等之國四:曰意大里,曰荷蘭,曰西班牙,曰土耳其;意國雖在二等,骎骎乎有欲列頭等之勢。三等之國五:曰葡萄牙,曰丹馬,曰瑞典挪威,曰比利時,曰瑞士。又有土耳其分出之四國:曰羅馬尼亞,曰布加利亞,曰希臘,曰塞爾斐亞,殆皆四等之國也。以上共十八國,大小相維,強弱相制,盟約相聯(lián),莫能相并。今日歐洲之形勢,與昔日之中國相衡,其猶春秋戰(zhàn)國之間乎!此外,尚有日耳曼諸邦,均已統(tǒng)屬于德;其中一二國尚有調(diào)兵遣使之權(quán),然要不過四等之國,且為德所鈐制矣。匈牙利,即馬加,本系大國,今已與奧地利亞并為一國,故曰奧斯馬加國云。
二十五日記
越南之紅江,轉(zhuǎn)運貨物之民船約有一百六十只。其船可載二百石至四百五十石不等,沿途行駛,或因避劫而停,或至市鎮(zhèn)而泊。自河內(nèi)至云南邊界之保勝(洋文譯音作老開),通計往返程期須六十日。云南土產(chǎn)與河內(nèi)洋貨,往往淹滯不能速運。法報謂宜購辦應(yīng)用各器,俾得行船稍速,且用竹樁攔水,俾敷行船之用。至紅江上游頗多險處,若能興工修治,并令換船二次,一在陽培,一在大喊急溜處,則河內(nèi)至保勝,中汛時七日可達,小汛時十三日可至,再于起碇處用小火輪拖帶民船以達上游。估購各種材料,約須洋銀十二萬員,必于商務(wù)大有裨益。
二十六日記
拜發(fā)緬甸分界通商事宜、并擬催英員呈進方物一折一片,香港新嘉坡添設(shè)領(lǐng)事、總領(lǐng)事官調(diào)員充補、暨擬刑給關(guān)防一折一片。
巴西國政改為民主,法美二國已先認之,因其皆系民主,且巴西曾許以分界利益也。惟歐洲君主各國,未肯遽認,今聞英德二國亦有將認之意。
二十七日記
英外部侍郎山特生,函約參贊馬格里赴外部晤談。據(jù)云,清釐檔案,或有華文要件,屬其代認也。余屬馬君,如有要件,可暫攜至英館,交張聽帆錄一清稿見示。既而馬君來至巴黎,告余曰,外部有一匣,黃綾包裹重疊,庋存室中七十馀年矣。但相傳由中國寄來,并不知為何物。今啟視之,則匣內(nèi)復(fù)以黃綾包裹竹筒,筒內(nèi)有函軸,展視則嘉慶二十一年仁宗?;实圪n英吉利國王敕諭也。系清文、漢文、臘丁文三樣合璧。余恭閱鈔稿,乃與王益吾祭酒《東華續(xù)錄》所載,一字不殊。當時英使進抵宮門,上已御寶座;接伴大臣告以須行拜跪禮,英使司當冬遂辭以疾,召副使,亦辭以疾,不獲成禮而退;停其筵宴賜物,斥令回國,仍派員護送至廣東登舟。其國王表文,交使牙赍回,但將貢物內(nèi)地理圖、畫像、山水、人像收納。而敕諭則隨后由粵海關(guān)監(jiān)督,交洋商赍寄倫敦,并賜國王白玉如意一柄,翡翠玉朝珠一盤,大荷包二對,小荷包八個,以示懷柔。厥后,仁宗召見廷臣,始知英使由通州直至朝房,行走一夜,自云進見朝服在后,尚未趕到,便服不能瞻謁;而理藩院尚書和世泰等,含混具奏,以至誤事,于是下吏部議予處分,降謫有差。自是,英之貢使不復(fù)航海來庭。恭讀敕諭,辭義正大,洵足折服遠人。但昔年風氣未開,中西語言文字莫相通曉;觀其包裹完好,久庋外部,蓋英廷固無人能讀者,實未嘗啟視也。
二十八日記
湖北鐵政局先造貝色麻鋼廠及做鋼路廠,兩廠所需鐵料,諦塞德廠原估價英金一萬九千六百馀磅,不肯再減。今在英國斯大福省渾司伯里地方貝丁沙甫阿克司爾滴是公司,訂定制造貝色麻鋼廠及拉鋼路廠屋頂一切鑄鐵熟鐵料件、底板、方墊、圓柱、扁柱、橫梁、斜架、撐竿、水溜、水管、螺絲釘、帽釘、彎紋鐵板等件,于五個月內(nèi)造成,計價英金一萬三千七百三十五磅。
又接薌帥電,請代定機器、家伙、房料。因查諦塞德廠清單,其鑄鐵房、樣子房、裝配房、打鐵房,各種制造修理機器之家具,原價英金八千二百六十三磅,又鑄錢房,裝配房、樣子房、汽機房、打鐵房、修理鍋爐房所用之屋頂料件及彎紋鐵板之頂及玻璃,又彎紋鐵板之壁及門,原價五千五百磅,共計一萬三千七百六十三磅。今與諦廠再三約核,訂立合同,每百磅減去七磅半,凈價一萬二千七百三十磅十五仙令六本士,五個月內(nèi)分二批交貨。蓋有此等機器房,則鋼鐵廠內(nèi)之器設(shè)有損壞,可自修理添補,免得動到洋廠購制,實萬不可緩之舉也。
又接薌帥電,在喜克哈葛里甫廠代訂織布廠救火機器,價七百七十五磅;送棉花機器,價三十磅;空中懸行起重機器,價三百七十五磅。惟小汽機管汽機器、添油抽筒、抽水機器,尚未訂定。
駐法二等參贊陳季同,緣事撤退,調(diào)駐俄參贊慶常靄堂代之。
二十九日記
法報接華盛頓電報云,美國管理牛喊潑沙事務(wù)之上議院卿白來,派為駐華公使,以繼田貝之任。中國政府電告崔大臣,知照外部,謂白來(一譯作布雷爾)前往,礙難接收。蓋因其挑唆美民,不許華工入境也。美民怨華工取值太廉,攙奪生計,甚于怨華民之敗壞風俗。白來迎合眾情,創(chuàng)立新例,禁絕華工,實與條約命意相悖。中國之不接收美使,原非創(chuàng)舉。昔阿爾丟兒為美總統(tǒng)時,奧國亦曾有其事。
總理衙門二十六日來電云,各使昨日覲見,今日筵宴,均如禮,希達外部,并分電洪、許、崔大臣知照。
二月乙未朔記
前奉出使英法義比四國之命,英法比三國國書已早遞。惟義國羅馬都城,夏秋多瘴,其國王及外部尚書等皆避在外,必俟八月以后,陸續(xù)回國。而余去年馳赴英比,已在春夏之交,迨九月間與英交涉,頗多緊要事件,急切不能歇手;臘月初旬始抵巴黎,既到法館,又不能不摒擋館事,且與法之官紳酬酢,稍示停留;入春以后,余感冒寒氣,咳嗽頗劇,不可以風。今外感雖去,而咳嗽未已,然赴義之役不能再緩矣。義國即意大里亞國。《瀛環(huán)志略》及中外譯音,多作意大里;而中國案牘及條約,往往作義大利,故今從之。余率英文兼法文參贊馬格里清臣、三等翻譯官吳宗濂挹青、學生陳星庚鈞侯、武弁王鐸,并一隨丁,于夜八點十五分鐘乘馬車行半點鐘至里昂(一譯作立墉)車棧,登火輪車。凡夜行者,可買輜軿臥息之車,其票價較頭等坐位稍昂。九點鐘開行,夜半一點四十三分鐘至提從(《萬國輿圖》作宋秩,屬法國苦多阿郡),三點三十九分鐘至馬昆(屬法國順厄洛哇郡)。
初二日記
黎明五點五十九分鐘至居祿(屬法國),六點二十八分鐘至愛來培(屬法國),九點四十二分鐘至馬達恩(屬法國),穿法義界之阿爾魄士(一譯作亞爾伯)山,下午一點五十八分鐘至丟來(《萬國輿圖》作佗利諾,屬義國丕厄蒙納省)。阿爾魄士山勢盤礴,劃分義法二國之界,東起奧地利亞,橫亙?nèi)鹗磕暇?,袤延三千馀里。鐵路蜿蜒于山谷中,卷簾四望,皆高峰環(huán)繞,積雪彌溫一白無際。盡日穿行山洞,頃刻即過者約數(shù)十處,最后穿一洞,長十七啟羅邁當(約中國三十三里),行二十五分鐘始豁然開朗。山之北為法之馬達恩,義國設(shè)關(guān)查驗客貨于此;洞之南口為義之丟來,法國亦設(shè)關(guān)查驗焉。既出南口,氣候溫和,岡巒回互,絕澗鳴湍,頗饒佳景。六點十分鐘至然恩(《萬國輿圖》作箋諾伐,德國譯音作折努阿,屬義國里沽力阿省)。此處為地中海要口,阛阓帆檣,嚴于法之馬賽,與亞力山德、拿波利兩處,均稱義國之大埠焉。夜十點五十分鐘至必士,即往歲二月十一日輪舟所經(jīng)之波賽也(《萬國輿圖》作帔薩,屬義國拖士卞納省)。由然恩至此,鐵路逼近海岸,火車遵海而行,距水近處僅咫尺耳。
初三日記
晨七點鐘,至羅馬,義國都城也。寓大客棧,名基里那耳,以義國王宮之名名之也。臨納徐亞那耳街。街形宏整,兩旁多新構(gòu)巨廈,直抵阜尼斯場。下午,遣馬清臣等赴外部遞照會,詢以何日可會晤。
羅馬在赤道北四十一度五十四人,京師西一百零四度,巴黎東十度九分,近地中海之濱。城跨泰擺江上,聯(lián)合七山之址,故西人亦謂之七山城。在昔周之中葉,羅馬經(jīng)營締造,日漸強大;至漢而武功文治稱極盛焉。歐洲大國,此為最古。厥后,國勢衰亂,分為兩國,西羅馬仍都于此,而東羅馬都于君士但丁峽城。西羅馬亡于劉宋之世,東羅馬則于前明景泰年間,始為土耳其所滅。蓋自羅馬衰滅,而法英俄德諸國始鼎興焉,義國則僅得羅馬一隅之地耳。其地之大勢,已在歐洲之東;觀其人民形狀服式,似稍與亞洲相近。然羅馬城中瑰貨之充實,阛阓之完麗,街道之整潔,非但不如英法兩國,亦并不如比利時,且貧苦之民較多。推原其故,義之通國方里,僅逮奧法等國之半,而以地勢扼要,四鄰窺伺,陸防海防,皆不能不加意綢繆,養(yǎng)兵較多,糜餉斯巨;國債日積,償息倍繁,所以通籌國用,常有竭蹶不遑之勢。其國雖沃土,然物產(chǎn)豐饒,尚不如法;講求工藝,又不如比人;精會計、善于經(jīng)商,則更不如英;境內(nèi)并無可開之礦,茲其所以稍貧也。
初四日記
近數(shù)百年來,義國全境為法奧及西班牙三國侵割分據(jù);羅馬及附近諸邑則屬教王;其馀數(shù)小國稱王侯者,地狹權(quán)輕,均非自主之國也。道光年間,義地尚為奧所轄。撒地尼亞(一譯作撒丁)國王阿爾勃脫(一譯作甲列亞伯多),修政練兵,銳意振興國勢。會諸小國起兵拒奧,為奧所敗而懼。傳位于其子伊曼奴核第二(一譯作以馬努利第二),用賢相加費爾,除弊修教,阜財惠工,聲譽踔起。既而法主拿破侖第三助撒敗奧,稍復(fù)舊地。
先是嘉慶十九年,拿破侖第一之敗也,法人棄義大利全地,諸國王侯皆得復(fù)其故土。其王國曰撒地尼亞,曰拿波利,曰威尼斯,曰倫巴多,侯國曰多加納,曰巴馬摩德拿。迨撒王國勢日強,嘗進圍羅馬,教王出走,又盡并拿波利王之地。咸豐十一年,始自稱義大利王。同治七年,義國議院公議,迎立伊曼奴核第二為義大利國君主,合諸小國為一統(tǒng),分全國為六十八州。越二年,法兵為普魯斯所敗,法人調(diào)其護衛(wèi)教王之軍回國;義王遂乘機入羅馬,據(jù)為都城,盡奪教王轄地及其所有產(chǎn)業(yè)。自是教王之勢大衰,僅能主持教務(wù)而已。光緒四年,伊曼奴核第二卒,國人甚感慕之,其子漢恩培德第一(一譯作桓孛督),即位已十有四年矣。
午后,率同人覓向?qū)в纬侵?,觀谷祿胥塢(義人音作科魯斯)搏獸院遺址。此院原為羅馬前王尼羅花園之池塘。漢明帝時,羅馬國王弗司排山(一譯作腓士巴山)與猶太國戰(zhàn)勝,歸造此院,未竣而卒。其子地朵(一作第度)續(xù)成之,役俘虜數(shù)千人,閱數(shù)十年而工竣。締造之初,使罪人與猛獸格鬬百日,獅虎五千頭(皆從阿非利加運來),獄囚一萬馀,皆斃焉,亦慘酷之政也。自是以搏獸為歲例,閱四百馀年而始停止。院周五百二十七邁當,高五十二邁當,中為鬬場,設(shè)銅柵啟閉之;鬬場之外有大圍墻,形如城堡,分上中下三層,每層夾以游廊,可容觀者八萬四千人。當昔全盛之時,金鋪玉砌,鏤檻雕楹,想稱杰構(gòu);乃千數(shù)百年以來,迭遭蹂躪,折毀傾圯,非止一次,今其遺模屹然如故,可見古時工程之堅致,材料之閎巨焉。
又觀一泄水陰溝,蓋一千七百年前所造者,至今完固如新,深廣皆逾三丈,濁水流行甚駛,晝夜不息。昔城中沮沼之地頗多積水,自營此溝,而民不苦卑濕,穢氣亦有所渫,始少疾病。水由一古橋下流出涵洞,入泰擺江(一名提斐里河)。江源出阿遍乃因士山(義國全境由西北至東南中間橫亙之山),羅馬城蓋跨其下流云。
又觀柴語斯搿特利勿龍牌坊,羅馬前王賽浮爾第七所造也。坊質(zhì)純用白石,形甚堅壯。巴黎城中拿破侖紀功坊,亦仿此式。坊穿四門四壁舊嵌銅像四十八,今俱移以鑄錢矣。
又觀“特來昌撫羅”?!疤貋聿保ㄒ蛔鞔蟠倘溃┱撸巴踔?,羅馬極盛時之賢主也,漢章帝時即位?!皳崃_”,譯言場也。四址長廣,中有古時通衢一條,然低于現(xiàn)時街道約數(shù)丈,蓋似為泥沙所壅,后乃在地下挖出者。傍衢存巨廈遺址,石柱半斷。其后有極長圓柱一座,柱紋如螺絲盤旋而上,蓋紀功碑也,鑿當時戰(zhàn)將形狀于旋螺中,計二千五百人。石柱之基,系白石八塊合為大方,熔鋼釘貫之。基上以二十三塊圓石疊而為柱,中鑿石梯,亦二十三盤一百八十二級,直通至巔。巔設(shè)大石一方,笵銅肖特來昌之形,手擎地球。由基至銅像頂,高四十二邁當有奇。厥后銅像被人移去,教王乃置散比愛(耶穌第一大弟子)銅像于此云。
又游拜西阿高阜,羅馬人營花園于此以供游玩。樹木陰翳,車行綠天中。山高四十二邁當,路如“之”字。山頂可俯瞰全城,有石柱碑甚長,矗立其巔焉。
初五日記
游“拜雷特擺而安時”。拜雷者,譯言宮也。特者,語助辭。擺而安時者,人姓也。法王拿破侖第一娶其女為后。外洋例用倒文,猶言某氏宅云爾。宅在高阜,前為正廳,用五采棋塊石砌地,遍為人物形,工致如繪。四旁各室,列古人石像,裸立者半之。最后見古王石杅一,色如瑪瑙,長約一丈,深中圓底。又列石器大小無數(shù),皆得自千馀年巨壙中者。
又游邦堆塕古廟。其屋渾圓,對徑四十二邁當有奇。從地至頂,亦四十二邁當有奇。周圍無窗,光從透頂圓孔而入。雨至,則地平上有細孔泄之。四阿之墻,厚五邁當有奇。通頂有梯百九十級。貼圓屋之外為門屋,棟宇宏敞。石柱八,皆東方美石,長條無斷痕,高十二邁當有奇,圍四邁當有奇,礎(chǔ)與承盤尚不在內(nèi),承盤之石尤佳。艾儒略《職方外紀》曰:“意大里亞曾建一大殿,圜形寬大,壯麗無比,圓頂悉用磚石,上加鉛版。頂之正中,鑿空二丈馀以透天光,顯其巧妙?!苯裼^之,乃一一吻合。此廟為羅馬王該撒阿臺非(一作該撒屋大維)之婿埃搿里拜所造,迄今一千八百馀年。屋頂銅梁銅椽,或已移往教堂,或已熔鑄大炮。然而舊構(gòu)終存,建造之精,今猶可溯。鋪地用白石砌花紋,四圍置神龕八,昔祠群神,今俱改奉耶穌矣。
又游散比愛大教堂。“散”者,譯言圣也。“比愛”者,耶穌高弟(法語作比愛爾,英語譯作比德)。當時耶穌教未盛行,為官民所深惡,比愛被殺葬此。前明時乃建教堂于上,推為地球各國第一,而倫敦教堂稱第二焉?!堵毞酵饧o》曰:“伯多錄圣人之殿,悉用精石制造,花素奇巧,寬大可容五六萬人。”今觀此堂碝磩高甍,層構(gòu)巍然,頗極營飾之美,但未知“伯多錄”者,即殿名邪?抑散比愛之別稱邪?堂高四十五邁當有奇,南北直長一百八十七邁當,兩翼東西橫長一百三十與邁當,中闊二十八邁當,石像無數(shù)。各國奉教之民,誦經(jīng)瞻禮,皆有分地,其神甫無異僧道也。
初六日記
拜會首相兼外部尚書侯爵呂提宜,與言:“五六百年以來,常有貴國深通學問之人,在中國仕至高官、焯著名望者,是中義兩國交情,實在泰西諸國之先?!眳翁嵋酥^:“此足征中國之善于用人,實系敝國榮幸之事,至今猶覺增光也。”復(fù)寒暄片時而別。又拜會外部侍郎伯爵特爾谷。其人雅嫻酬應(yīng),亦頗諳各國交涉事,談?wù)撋跃?。又拜總辦麥爾佛拿,未晤。
羅馬城內(nèi)之七山,曰蒙克比朵爾,曰蒙拜賴戴,曰蒙基利那耳(今義王宮用其名),曰蒙押望丹,曰蒙賽利亞,曰蒙班西夏,曰蒙石囡斯。高者,頂離泰擺江水面八十八邁當;低者,離水面四十二邁當。又有小山三,皆培??也。西人謂山曰“蒙”,艾儒略紀七山中有“瑪山”,或即“蒙”之轉(zhuǎn)音歟?聞克比朵爾山上有大博物院,馳往觀焉。院仙巨石像甚夥,不暇詳考。曲折登樓,四壁碑碣多系拉丁文字;琉璃廚十數(shù),映列古銅器、刀匕、權(quán)衡、燈臺之屬,紺碧盎然。又至一所,儲歷代錢幣及黃金什物,大都皆出于古壙云。院之對面為南銳功綏侯博物院,大致相同,有千五百年前男女骸骨全具,齒發(fā)尚存,掩心金扣及指環(huán)猶貫于骨上,蓋皆貴人也。又登一樓,油畫數(shù)百幅,馬清臣謂均系珍品之不易購者。
又循泰擺江岸之亞斯底大路,至散巴爾教堂?!吧ⅰ闭撸ヒ??!鞍蜖枴币蛔鳌氨A_”,亦耶穌私淑弟子也。當時官民憎而殺之,其墓在此。教王建大教堂于其上,千數(shù)百年矣。道光三年毀于火,各國教民捐貲修復(fù),乃益閎麗,迄今逾五十年,尚未竣工。其高廣稍遜于散比愛教堂,而華美過之。講經(jīng)堂四柱之石色如瑪瑙,基用大方綠玉,俄王所贈也。兩廊白石圓柱八十,大皆數(shù)圍。柱上五采云母窗二十檻。承盤及礎(chǔ)石,皆瑩潔如玉。其上頂板,涂飾黃金。橫梁之上,四周繪歷代教王神甫像二千三百六十人。堂后一室,藏散巴爾之骨,映以玻璃匣。引者燃燈參拜,始啟之。中設(shè)黃金十字架,遍嵌百寶。到此者必稍有布施。余指問堂下散巴爾之墓,尚有棺壙乎?答云無有,蓋其骸骨已被諸教堂分析供奉矣。
羅馬系二千馀年舊國,古亦重神祗之祀,如所謂日神、月神、雷神、火神、海神、土神、谷神、財神、和合神、詩文神各廟,往往多有遺址。今或荒廢,或改為天主教堂矣。羅馬前王之有功德于民者,向有大廟,今亦改為教堂。并聞前王有大墓一區(qū),今亦發(fā)掘而建教堂于其上。蓋耶穌之學,墨子愛無差等之學也。墨子知養(yǎng)生而不知送死,其論喪葬,以薄為道;耶穌之教,又加甚焉。彼謂朽骨無知,棄之斯已矣。甚至帝王將相之有功德、素為西人所稱頌者,不難取其骸骨,置之博物院中以供生人之觀玩;其墓中古器,則備學者之考證焉。且彼日夜所希慕、稱之為圣堅者,亦不難析其骸骨,供人玩覽,以便生者之稍得布施。然則元代西僧楊璉真伽之事,士民無不凄愴,而在彼則見慣不驚,皆厚于生者、薄于死者之一說啟之也。究其根源,不過見理未真,而其教之偏僻,一至于此。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豈不信哉。
耶穌之徒,又尊耶穌為天主,謂人惟當敬天與天主而已。由是則一切諸神可廢也,由是則祖宗之祭祀可輟也,由是則父母之墳?zāi)箍蓷壱玻幸d而已矣。余睹羅馬神祠盡改為教堂,不禁為之瞿然,為之愀然焉。惟余謂西國天主等教,亦已早失耶穌之真?zhèn)鳌S^其修造教堂之閎侈,厚斂教民,財殫力痡,實與耶穌崇儉愛人之旨,大相刺謬;而貴賤老幼,虔誠趨赴,舉國若狂,甚屬無謂。蓋西人于措注國政之要,及講求一切富強之術(shù),具有本末,不能不謂之智;而獨于奉教一事,胡不深思其理也?吁,何其愚也!
初七日記
游伐底岡教王宮。宮在散比愛大教堂之后,周圍二百八十邁當,名“伐底岡”(譯言眾宮叢聚,參錯不齊也)。有廳堂、走廊、書庫及博物等院,天井二十六,大梯二,小梯二百。博物院笵銅為門,右為埃及國博物院,正中為希臘十字架廳。殿宇廣邃,推為泰西第一。惟無大門,藉散比愛大教堂之長廊,以壯觀瞻??傞T之內(nèi),有整塊紫肝石所鑿巨棺二外鏤人物形、希臘人所造石柱六。再進為石器室,琢成獅子、鱷魚、駱駝、孔雀之形,羅列百數(shù),又有銅制龍蝦等物。室之對面為石像排立之所,其下皆教王墓云。石柱之質(zhì),有紋如紅木、花梨者,不加雕鏤,自成文采,又有瑪瑙、綠玉者。進內(nèi)一室,為物囡斯之像,西國稱為天神者也。中鋪細石為五采人物。游廊外俯瞰一池,有銅制三桅船一只,仿古式也。又一室,置五千年以前木棺十馀具,皆由埃及運來者。古尸二,骸骨尚未化,想有藥水之故,包裹如舊,金勒貼于胸前。其馀殉葬石人、石獸、器皿之屬,羅列數(shù)千百件。
又一室,懸古字橫條二十七幅,皆埃及文也,亦自右至左,但橫書耳。細審埃及文字,形模已與中國篆書相近,大抵會意象形者為多。書庫在宮之左,每日啟門三四點鐘,任人游覽,有常住肄業(yè)者。自歷代教王搜羅遺籍,歲積月增,明萬歷十六年始造書庫,聚書至二萬五千六百種,凡印板之書二十二萬卷,鈔本尚不在內(nèi)。其書廳長六十九邁當,寬十五邁當;書廚傍壁而立,計三萬廚,高低尺寸皆一式。每廚設(shè)門二扇,內(nèi)又設(shè)鐵絲門二扇,可通風,以免霉爛,各有鎖鑰以便啟閉。其東方各書之內(nèi),有阿刺伯書九百種,波斯書六十五種,土耳其書六十四種,西里愛書四百五十九種,愛伯來克書六百零九種,愛底亞比愛書七十一種,賽買里丹書一種、鈔本七十九種,埃而美尼愛書十三種,伊培里愛書二種,印度書二十四種,中國書十種,俄羅斯書十八種。書廚之旁,頗列各國所贈教王寶器,不少希世之珍,因未暇細觀,茲不具載。此宮甚大,今日所覽僅得十之一二也。蓋自耶穌沒后,即有教王,今在位者曰雷容第十三,已為二百五十八世。即從前各國戰(zhàn)爭之時,皆以其在外而不之忌,故不甚被兵燹。是殆積千八百馀年之物力,集歐美諸洲各大國之贈獻,締造經(jīng)營,非一時一人之力,宜其規(guī)模之閎壯若斯也。
初八日記
探西比揚阿非利該古壙?!拔鞅葥P”(一譯作昔比遙)者,其姓;“阿非利該”者,其名,羅馬名將也,嘗大敗漢尼巴(一譯作盎尼擺爾,羅馬敵國加爾達額之大將,嘗屢破羅馬軍,名城多陷)之軍,名震四境?!跺h(huán)志略》曾記其事。后被人誣盜內(nèi)庫錢,流海島以死,不得還葬其墓,時漢高后五年也。旋有人歸骨于其故鄉(xiāng),距羅馬稍遠。此其所自營之壙,乃為妻子家人所葬。秉燭入其隧道,勢頗曲折,約有棺十馀,皆在四壁中。壙盡處,舊有大門,門外有大街之跡。從前羅馬七次被火愈填愈高,此墓沒于土中二千馀年,迨乾隆四十五年始掘得之,石制明器,盡移于伐底岡博物院矣。去西比揚古壙數(shù)十武,有小阜,歷級而上,為加隆排底愛火葬古壙,道光十年始挖得之。其壙穴地甃石為方形,嵌壁累石計有九層,環(huán)作轎形而置儲骨之瓶焉,鐫名瓶上,每層為橋形者十馀。壙有三處,一為前王亞格斯多(一作屋蘧斯脫,為西羅馬末季之君,亡于劉宋元徽四年)所葬,一即王之從人所葬,一按其碑文,為前王該撒地必留(新莽七年即位,在位二十四年)時之字。
又探城外散綏排底愛叢墓。周圍十四啟羅邁當(合中國二十八里有奇),有二百萬人葬此。秉燭歷級而下,隧道繚曲,縱橫相通;其大街甚閎闊,半為泥壅,行處極窄。隧旁各室,磚石四甃,藻繪尚大,或庋石棺木棺,或僅存白骨。教王宮所陳最精致之石槨及古物,大都由此掘去。石鑿巨獅足跡,其大如箕,可征當時飾壟之巨麗。余行不及十分之一,引導(dǎo)者興未稍倦,且聞其下尚有第二層第三層,其曲折廣遠亦與第一層無異,更未遑旋繞而下。余恐久受陰氣或致疾病,且慮火之將滅也,亟尋別道而出,經(jīng)阿比野吳大道回寓。此道自出城后,古墓夾路,計長六十中里,皆帝王將相名人之墓也。當羅馬強盛時,四征不庭,剪滅歐亞阿三洲諸大國,所獲珍器重寶瑰怪之物不可勝計,其置之墟墓者十有六七。厥后國勢衰微,法奧俄英土日諸國運去大半;其平時所搜得者,則教王取之。今夾道之古墓,或刬為平地,或稍存遺跡,可慨也。
初九日記
谷祿胥塢搏獸院之北,有羅馬王尼魯舊宮。“尼魯”一作“該撒克老投尼羅”,“該撒”其創(chuàng)業(yè)之王之姓,“克老投”其所嗣之王之姓,“尼羅”其名也。西洋立嗣之法,傳子而外,或立義子,或立戚黨,名為繼世,實早易姓。尼羅嗣客老投以嗣該撒,故兼蒙兩王之姓云。尼羅為羅馬著名昏暴之主。漢明帝永平十一年,為臣下所逼,自刎而死,該撒朝由此遂亡。后十馀年,羅馬王地朵(一作第度,又作底丟斯),焚毀尼羅所造金殿,用土填塞而建宮于其上,并為國民洗祓之所。二百年前,人謂地下有硝礦,始掘得尼羅舊殿,因其久埋土中,遺址屹然如故,法王拿破侖第一曾令軍士搜挖積土,頗得珍器古物以去;然今塞土尚有未全發(fā)者,而垣墉矗立,藻繪精良,四壁所畫人物,猶隱約可辨,迥非時手所及。惟古時屋制,并無天井,但于每室之頂,留圓隙以放光明;入其中者,深邃奧折,難辨門戶,則當時閎麗可想見焉。宮之西北有高阜,曰愛斯既來。其地本為尼羅花園,今已高于舊址約十丈,再北即為搏獸院云。余游覽既畢,復(fù)觀散帶底愛爾教堂、散集杭特賴脫郎教堂,陳設(shè)均極精麗。
初十日記
羅馬兵官有游歷檀香山而返者述及百年以前,檀香山各島尚有土人四十萬;自華民及歐人、美人來者日多,今土番人口僅存十分之一。余謂自古以來,地球大勢皆如此矣。中國春秋之世,有赤狄、白狄、長狄等族,錯居中原者甚多,今皆絕無此種;其馀氐、羌、戎、蠻、羯、貊之類,近世亦不少概見。又如日本之蝦夷,美利駕之紅夷,始未嘗不致死力爭,以決一旦之勝負,繼乃漸漸驅(qū)入山谷險阻之境,終則衰耗不振,在若有若無之間。將謂專用兵威斬刈攻擊,以殄滅其丑類乎?非也。且果若此,則上干造物之和,遠激異族之憤,必致事變頻生,豈能若是靜謚哉!大抵中國之民,皆神明之胄,最為貴和。而歐洲開辟,不過稍后于中國,亦既英俊迭興。且溯歐洲人類之始,頗有謂由亞入歐者,故其人之聰明秀拔,足與中國相頡頏,外此無能及者。即如南北美洲各國,開辟不過二三百年,今其通國士商兵農(nóng),類皆英人種也,否則西班牙諸國人種也。各處土番殆已日即銷耗,不僅紅夷而已。即有土番稍自樹立,能列于士商者,必與歐人婚姻數(shù)世,稍變其種類矣。
余嘗讀《氏族譜》,竊怪天下姓氏,皆出自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后,以謂失之傅會。果若此,則開辟以來之庶民,皆將無后矣。今而知事雖不必盡然,卻未嘗無此理。蓋人之種類,貴賤不同。若各分畛域,則其氣固不相錯雜,如中國之苗、徭、僮、僚,自生自育于深山之中也。儻既錯雜群居,則種之貴者,不期蕃昌而自蕃昌;種之賤者,不期衰耗而自衰耗。猶之松柏茂則荊棘日枯,禾黍榮則荑稗日萎,自然之理也。檀香山自華人西人入居僅百年,土人祇存十分之一;再閱百年,將僅存百分之一矣。其日就銷亡之故,即土人亦不自知其所以然也。中國氐、羌、戎、蠻、羯、貊之類之湮沒無聞,大率類此。亦有十之一二,已漸化為華種人,亦無從知其為戎、蠻、羯、貊、氐、羌也。由此推之,臺灣之生番,楚粵黔滇之苗、徭、僮、僚、仡佬、裸裸,若能永踞其山峒,則終古可自生自育;萬一與華民錯處,其必如檀香山之土番無疑也。又推之阿非利加一洲,經(jīng)西人墾辟者十有七八,再閱一二百年,則歐洲諸國之人必日旺,土人必日耗無疑也。又推之澳大利亞一洲及南洋各島,分屬英荷日三國,而農(nóng)商牧礦之事半賴華民,再閱一二百年,則西人華人必日旺,土人必日耗無疑也?;蛑^:華民被各國之人苛待驅(qū)逐久矣,其他則又何望?答之曰:此因經(jīng)理之無法,綏馭之無政也。若經(jīng)理綏馭果得其宜,則華民興旺蕃盛之機,實尚在西人之上。
西人傳言,丹國近來于都城之外,多筑營墻,約可屯兵十馀萬人。聞已與俄訂立密約,倘一旦歐洲各國有事,則此地借與俄國屯兵,其海峽亦可任俄戰(zhàn)艦往來。蓋丹自知弱小已甚,恐為他國所滅,今借與俄屯兵,俄皇即丹王之婿,必無惡意,且可得其保護之力。
閱邸鈔,李傅相奏稱:已故道員李金墉,前經(jīng)奏派辦理黑龍江漠河金礦事務(wù)。自光緒十三年五月,由墨爾根入山勘道,披榛伐木,皆自古行跡所未經(jīng)。歷四十馀日,開路千九百里,始達漠河。十四年十二月,招集股分,設(shè)廠開工;于向無人煙之地,鑿險縋幽,規(guī)模粗具。十五年出金一萬九千馀兩;十六年正月至八月,出金一萬八千馀兩。其初,礦丁不耐工作,旋集旋逃,設(shè)法駕馭,招回民人二三千,悉恃礦務(wù)以為生計,調(diào)練防勇,藉壯聲威,商販漸興,兵民相習。查李金墉首倡義賑,實開風氣之先,創(chuàng)辦各善舉,利賴至今;而直東之救災(zāi),吉林、長春之治行,尤卓然可傳。擬請照軍營立功后積勞病故例,從優(yōu)議恤,并將事跡宣付史館,仍準在無錫原籍自行建祠,以為絕域勤事者勸。
十一日記
游擺而安時油畫院,院為義之巨族擺而安時所建。前所游擺而安時之宅,石像各極其妙。此則集古今最精之畫,其價無在英金五千磅以下者;凡珍貴難得之品,則值至五六萬磅。蓋羅馬為教王所居,舊時每造一教堂,不惜巨貲以購名畫,故畫手之高者咸集焉,為泰西精華所萃。昔法王拿破倉第一以兵入羅馬,盡取古畫運至巴黎;英人既敗法兵,勒令送還,謂此系天下公共之物,非一國所得而私。法人頗摹得其副本,而羅馬各院之畫,幸未毀失。今英法習畫已成家者,必至羅馬一兩年,始臻超詣,以其有古本可臨也。惟彼所最推重者,必畫耶穌與耶穌之母及教門諸人,余不甚知其妙。雖摹繪各狀,務(wù)竭精能,然究嫌數(shù)見不鮮。若其尋常所畫山水人物花卉,轉(zhuǎn)為有目所共賞焉。
中國之有畫,亦數(shù)千年矣,然重意不重形,后世所推神品者,專以超脫高淡為宗。如倪云林、唐伯虎之用水墨作畫,惟其寫意,斯稱大雅。又如王石谷之山水,惲南田之花卉,雖著顏色,而務(wù)取遠神、顯真趣,亦得于虛處者為多。西人之油畫,專于實處見長。舊法尚無出色之處,四百馀年前,義國人辣飛爾(一譯作賴飛野耏)創(chuàng)尋丈尺寸之法,務(wù)分淺深遠近,陰陽凹凸,不失分秒,始覺層層凌空。數(shù)十步外望之,但見為真山川、真人物、真樓臺、真樹林,正側(cè)向背,次第不爽,氣象萬千。并能繪天日之光,云霞之彩,水火之形。及即而諦視之,始知油畫一大幅耳。此詣為中國畫家所未到,實開未辟之門徑。
院中油畫縱橫大小數(shù)十百幅,尤以辣飛爾真跡為貴。男婦數(shù)輩到此臨習,日日有之。前歲英人有以英金七萬磅購得辣君手跡者,頗秘為希世之寶云。又有以細石合成山水城郭形者,有織人物于綢絹者,亦甚工致。
又游邦非利搽愛高阜,在桑邦克賴徐亞門外一啟羅邁當,山水清幽,林壑佳勝,為玩覽者所必至焉。行經(jīng)義國人喀拉擺爾提(一譯作戛利巴底)與奧法兩國接仗之所,義人立坊以旌其功,并名其街曰喀拉擺爾提街,而喀君之舊宅亦在焉。
又經(jīng)引水高梁,梁亦在高阜上。周赧王五年,羅馬城中苦無泉水,乃筑石堤如梁,橫亙十六啟羅邁當(合中國三十二里),引潑雷南斯脫之水以注城中。漢景帝中五年,又造引水堤曰麥西亞,其源在低復(fù)利及蘇排谷中間,水流有九十啟羅邁當之長?!堵毞酵饧o》云:羅馬造一高梁,梁上立溝長六十里,接遠山之水如通流之河,殆指此梁而言。惟艾儒略謂系當時所造者,意者此梁壞而復(fù)修,非一次歟?然以二千三百年前之遺跡,至今完固可用,其積水處瀑布懸流,水聲汩汩,亦可謂經(jīng)久矣。石梁之基,皆以火山凈石砌成云。
十二日記
義國功臣喀拉擺爾提,本一船主耳。當義大利分裂之時,國人不服奧人約束,羅馬諸邑亦叛教王??瓟[爾提倡起民兵,遙奉撒地尼亞王號令,嘗進圍羅馬,走教王。又與奧人戰(zhàn),敗之,復(fù)擊敗法兵。撒王畀以大將之名,攻逐拿波里國王,盡并其地以歸于撒。迨通國全定,撒王改稱義大利國王,入纘大統(tǒng)??瓟[爾提乃辭官爵,歸隱小島,躬耕以給衣食。義王召之不至,賞之亦不受。十馀年前病卒。義人至今推混壹全國之功,必曰喀君;而又服其志高識遠,不受羈束,博物院皆制石像焉。
下午游“拜雷加爾西尼”──“拜雷”,譯言宮也?!凹訝栁髂帷闭?,人名,前教王之侄也。洋法多用倒文,猶言加爾西尼之宅云爾,為羅馬著名閎敞之宮,列室十馀間,懸油畫大小數(shù)百幅,皆稱珍本。宮之右為藏書所,創(chuàng)于元初,藏書一千三百種,計六萬冊,出中國書十馀種見示焉。又游勿爾南徐吳室,本前教王之別墅,后為西班牙公爵禮拜爾大所得。四壁繪畫,皆云出辣飛爾之手,鋪設(shè)閎麗,錦幕四遮,亦游人玩憩之所也。
十三日記
己丑之冬,余在上海行館。或云義國拿波里城有中華書院,昔年圣祖仁皇帝遣華人往習西學,特籌巨款為置產(chǎn)業(yè),以供負笈者之用費,近年義王奪教王權(quán)利,并將書院公產(chǎn)入官,此事應(yīng)與義國外部理論。余深以為然。及抵使館查閱接管案卷,劉前大臣任內(nèi),中華收院學長郭棟臣等數(shù)人稟稱:“康熙年間,義國教士馬國賢,以善繪油畫馳名,居中國京都十有三年,供奉內(nèi)延,頒賜大緞、馬匹等物,并發(fā)路引,許攜華生五名航海西歸。雍正二年抵拿波里城,捐貲構(gòu)造中華書院。后得教門善士捐輸,院業(yè)漸豐。定例,可留中國生徒二十二名,土耳其、希臘共十二名。近二十年來,義國朝廷派學政二員,會同教士二人,經(jīng)理書院,漸欲侵蝕院產(chǎn)。本院教士控之上下各衙門,經(jīng)刑司秉公判斷。該學官延抗不遵,自繕新例五條,謂中華書院宜改名亞洲學館,或改為東方學館,作為義人學習東土方言并有益通商之事。因議政院意見不同,尚未了結(jié)。擬請據(jù)情照會義國外務(wù)大臣,轉(zhuǎn)咨議政院首相,查照和約,悉遵舊章辦理”等語。余詢法館參贊等,劉前大臣何未核辦?據(jù)云以其牽涉教士,未便措辭也。
此次行抵羅馬,余即遣馬清臣赴教王之外部,詳詢顛末。始知書院擴充經(jīng)久,實由教門佽助巨款所致;而其所招中國學生,專以習天主教為本業(yè),其于格致星算之學,不過兼涉。昨聞議院已定議,將院產(chǎn)入官,不能再改。今日郭棟臣由拿波里來謁,則其發(fā)種種,已改西洋教士服矣。據(jù)稱馬國賢初造書院時,僅集貲三萬佛郎(約合銀五千兩),大抵在中國所積存者。厥后,自教王以下,迭有所輸,院產(chǎn)之本,至值二百萬佛郎;每年入款約十二萬佛郎,用款約五萬佛郎。每一華生在院肄業(yè),歲給千二百佛郎。皆由教王所屬官員,致書中國各省主教招致資送。余詢棟臣蹤跡,據(jù)稱湖北潛江縣人,先在此肄業(yè)十二年,回華傳教十三年,今再來為學長又四年矣。余問中國人入天主教者共有幾何,據(jù)稱共有五十萬人,江蘇、四川兩省最多,各有十萬左右。湖北一省,約有二萬三千人。蓋自雍正年間驅(qū)禁以后,咸豐十年與各國立約,復(fù)許傳教,迄今僅三十年,所以止有此數(shù)也。余籌思再四,書院之產(chǎn),實系教門之產(chǎn),既非中國所籌,欲與理論,較無把柄。且義國之封奪教產(chǎn),通行既久,實為彼大局所關(guān)系,計議早定,豈能驟改?即令保護此書院,亦祇為中國歲增教民數(shù)人,無裨實政。然既有華人在此,環(huán)求保護,不可無以稍慰其心,遂為繕牘照會外部,允為設(shè)法清理焉。
十四日記
拜賴戴山,為羅馬城內(nèi)七山之一,山頂距平地三十五邁當,距海面五十二邁當,周圍一千八百邁當,古時王宮多在其上。余往觀其遺址。有亞古司朵(即該撒阿臺非,系羅馬之始稱帝者。國人上尊號曰“亞古司朵”,一作“奧古士都”,譯言帝也,立于漢元帝初元三年)宮,百馀年前法人始發(fā)掘得之。法王拿破侖第一,使精識古跡者督工開墾,歷代舊物,攘剔殆盡。宮為樓二層,僅存墻腳,有無數(shù)名畫文石,尚見規(guī)模之閎敞。左有楂米尼西愛場,為觀軍士演習超距之所,四周門樓石柱尚有存者。又有賽浮爾第七(立于漢獻帝興平元年)宮,舊址絕大,長廊尚完好。又有地必留(立于新莽七年)宮,階砌井闌尚存,進歷石梯六級,有六廳尚完整,五采小石砌地,墻上藻飾精美。山上古宮,此其僅存者矣。
又有該撒克力古耳(立于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宮,臘丁史家稱其最極華美,石像皆取于希臘廟中,今惟飯廳石梯猶存。又有大米山(立于漢章帝建初六年)宮,珍物盡移至物而南時博物院,惟存頹垣斷柱。又有尼羅宮,基構(gòu)最大,全山不敷居住,直通至愛期既來高阜;亦與初九日所游之尼羅宮,本合為一,蓋包谷祿胥塢搏獸院于其中也。全宮占地約十四中國里。今其屋址皆在地下,而地上則大半建造民房,且有教王于其宮頂筑土栽樹,今成大林矣。
至賽浮爾第七宮,地上四層,地下七層,共有十一層之多;非其本在地下也,年代久遠為積土所壅也。又有壽比堆(雷神)廢廟,未克朵(戰(zhàn)勝之神)廢廟,其馀名人古跡甚多。而羅馬第一王羅慕路(一作六母路)所筑舊城(造于周平王十八年),尚有遺址在山之西隅。古有三門,今尚可認其二,一名羅馬那,一名慕谷尼亞。
十五日記
今泰西諸國文字,往往以羅馬臘丁文字為宗。一切格致之學,未嘗不溯源羅馬。蓋羅馬為歐洲大一統(tǒng)之國,昔時英法德奧皆其屬地,制度文物濫觴有素,勢所必然。然羅馬文明之啟肇于希臘,以其初開辟名臣大半自希臘來也。當希臘開國之始,政教之源取法埃及,則埃及文字又為其鼻祖焉。嘗考埃及創(chuàng)國于上古,而制作在唐虞之世;希臘創(chuàng)國于唐虞,而制作在夏商之世;羅馬創(chuàng)國于成周,而制作在兩漢之世。彼皆數(shù)千年舊國,其間賢智挺生,創(chuàng)垂久遠,良非偶然。
夫以埃及之學與希臘校,則埃及為樸略矣;以希臘之學與羅馬校,則希臘亦樸略矣;以羅馬之學與今英法德美諸國校,則諸國于近百年內(nèi),迭啟神奇,窺造化之靈機,擴宇宙之妙用,其勝于羅馬之學者,又奚翅十倍。譬之造七級浮圖,后來者因前人基址愈積愈高,亦自然之理勢。然由英法德美諸國而溯羅馬,溯希臘,溯埃及,其根源有不可沒者。猶之觀水者見黃河下流之浩淼,不能謂其非導(dǎo)源星宿海也。埃及在阿非利加洲之北境,希臘在歐羅巴洲東境,當時疆域兼涉亞細亞洲之西境,羅馬兼跨亞歐阿三洲之境,則諸國學術(shù)之由東而西,益顯然可證焉。
十六日記
游邦非利宮,前教王之別業(yè)也。周圍游廊中有九廳,廳內(nèi)各分數(shù)室,陳列石像、石棺、油畫之屬,璀璨滿目。又游朵羅尼亞別墅,亦近城佳勝之處,正廳七間,巡檐白石,鏤刻極工。樓上流丹錯采,陳高富麗。南臨大園,畦徑交互,綠草繽紛,方廣約百馀丈。中設(shè)機器,激水四射,噴沫為雨。廳外東西皆長廊,由東廊而左,叢石像為一室。稍南,四壁琉璃,小軒啟焉,角抵之所也。異卉名葩,紛布檻外,茶花大如杯碗。又南山,涉草畦數(shù)十武而至南廳。屋瓴之脊,懸報時鐘,響聞數(shù)里。由此而西,為墅之西園,編樹為墻,小石如橫,鋪徑皆滿。高柏八株矗立,亭亭如華蓋。其北為茂林,植巨木數(shù)百本,蓊郁陰翳,蒙絡(luò)聯(lián)綴,漫天皆綠。縱覽天際,極幽邃之勝。林盡處,即廳之西廊也。園周圍可逾百畝。百馀年來,已五六易主矣。
羅馬山水清秀,天氣溫和,向稱福地。今值春分節(jié)候,而已如谷雨之末、立夏之初。余到此才兩日,咳嗽即已全愈。蓋倫敦、巴黎皆距海稍遠,而羅馬濱臨地中海,人受海氣,大有裨于養(yǎng)生。惟自五月至七月,頗有瘴氣。大抵阿洲沙漠炎熱之風,由紅海以入地中海,不免蒸為疾癘。富貴之家,多出避之。若自九月至四月,則天氣較倫敦為清朗,較巴黎為和煦,于養(yǎng)病者尤相宜也。
十七日記
拿破侖親王惹陸姆者,法前主拿破侖第三之猶子也。曾經(jīng)受封親王,后乃出居羅馬。義王之姊,即其妻也。惹陸姆于初七日病卒,義王因系懿親,持服十四日。又值巴克節(jié)(巴克節(jié)即耶穌死期,西人視為最大之節(jié),議政院人皆散去,諸事停罷)內(nèi),不能見客。今日接御前掌儀大臣照會,稱義王定于二十一日午后二點鐘接見,實西洋之三月三十日也。
義國在歐洲之東偏,與中國往來最早。元明以來,多有入仕中國者。元世祖時,威尼斯(義屬小國)人波羅馬哥,為世祖所寵任,洊膺封圻之寄。所欲回國,世祖不許,乃微服由蘇門答臘經(jīng)印度洋涉土耳其而歸。尋著一書,備述聞見,歐洲之人始知中國之大。厥后,利瑪竇、熊三撥、艾儒略、湯若望、羅雅谷、南懷仁等,相繼東游,以其格致、輿地、星、算、醫(yī)、畫之學,取高官,著顯跡,大抵皆教會中人。自湯若望、南懷仁而外,則皆義國人也。雍正年間,驅(qū)禁天主教,以后西人頗絕跡焉。迨咸豐年間立約開禁,迄今義國并無績學之士來中國者,蓋其人才亦稍衰矣。
十八日記
自西羅馬亡,而羅馬之故家遺族相率遷多惱河上,占地而居,生齒日漸蕃盛,屬于東羅馬。閱千馀年而東羅馬又亡,常為土耳其人所陵虐,心滋不服。三十年前,國人協(xié)力起兵,叛土耳其。后仍服屬于土,為附庸之國,號羅馬尼亞,然猶難免土人之羈軛也。光緒初年,俄土交兵,迨立約議和,俄人勒令土人立羅馬尼亞為自主之國,并割數(shù)地以附益之。今羅馬尼亞遣使分駐各邦,儼然自立,且其地較丹馬、比利時諸國為大。然溯其淵源,實古羅馬之遺裔也;其土俗,則古羅馬之遺風也。羅馬之氣脈亦長矣。
十九日記
首相兼外務(wù)大臣侯爵呂提宜來答拜,敘談稍久。觀其為人,才調(diào)雖不甚宏,而德性純厚,故議院左右兩黨皆服之,推為首相,未兩月也。
歐洲各國,英謂中國人曰“采宜斯”,法謂中國人曰“細納愛”。其稱中國之名,英人曰“采衣納”(一作恰衣納);義人曰“期納”;德人曰“赫依納”;臘丁之音曰“兩奈”。問其何所取義,則皆“秦”字之譯音也?!拔髂巍敝D(zhuǎn)音為“支那”。日本之稱中國為支那出自佛經(jīng),蓋梵音又實與西音相通者。
余謂秦始皇之時,國勢雖極強盛,其兵威并未達于歐洲,何以歐人稱中國為秦,如西北塞外之呼中國為漢,東南洋各國之呼中國為唐也?揆厥由來,始皇迫逐匈奴,馀威震于殊俗。匈奴逐水草而居,其流徒極遠者,往往至歐洲北境;今俄、奧、日耳曼、土耳其諸國,未必無匈奴遺種。匈奴畏秦而永指中國為秦,歐洲諸國亦競沿其稱而稱之也。《后漢書》稱羅馬為大秦,羅馬并無大秦之號,且更與秦絕不相蒙,則又似因中國之稱為秦,而輾轉(zhuǎn)相襲也。蓋西人既稱中國為秦,積久遂忘其本義,但能知其約略,猶曰亞洲大一統(tǒng)之強國云爾。中國為亞洲大一統(tǒng)之國,羅馬亦為歐洲大一統(tǒng)之國,東西并立,聲勢相等?;蛘邭W洲之人以為羅馬之大,足與亞洲之秦相匹,而競標大秦之稱;東方之人偶至其國,誤謂其國號如此,而史家亦誤仍之耳。追溯源流,大抵如斯。惟俄人稱中國曰“迄代斯克”,短音曰“迄代”,即契丹之轉(zhuǎn)音。蓋俄之創(chuàng)國較晚,正值契丹強盛之世;其時猶與西洋隔絕,彼但知東方最強之國為契丹,因即以之呼中國也。
二十日記
頃接京信,知正月二十五日各使覲見之儀。以六國實任公使為一班,四國署任公使為一班,一切仿照同治十二年成案辦理。茲錄其禮節(jié)如左:
凡實任署任各大臣,帶翻譯官一員,在福華三座門外下轎下馬??偫硌瞄T堂官相接同行,先至時應(yīng)宮稍憩。隨弁在福華三座門外帳房坐落,有人接待;隨從人役亦于近處等候。俟駕至紫光閣,總理衙門堂官同各實任署任大臣、翻譯官,至紫光閣西行幄稍候。俟駕御紫光閣,總理衙門堂官同各大臣、翻譯官,由西階進紫光閣西門,以次立御案前。各大臣致辭后,各將所奉國書,恭陳御案上。大皇帝答以國書已經(jīng)接收,并溫語慰問,王大臣敬謹轉(zhuǎn)傳。各大臣、翻譯官,仍自西階下。自入門、致辭、申名并問答之際,至臨退時,行五鞠躬禮??偫硌瞄T堂官仍偕各大臣至時應(yīng)宮會齊,再送出福華門。次日,總理衙門遵旨筵宴,禮成。
又接友人來書云:各使覲見之舉,夏初醇邸本有此意,未及商辦,大疏適至,署中九月初十日代遞,奉旨留中,而圣意因是而決。辦法悉照同治十二年成案,惟不赴使館議禮;以既不繩以拜跪,無須議也。從前各使所奉國書,但將副本陸續(xù)送署,其正本皆留待親遞。初議認國書不認人,而此次系酌照外洋賀歲之例,故無國書之代辦公使,亦得進見。此次禮節(jié),務(wù)使西人容易成禮,不致失儀,斷不強以萬不能行之事。
二十一日記
未刻,禮官帶雙馬朝車來迎。余恭赍國書,率同參贊官馬格里、翻譯官吳宗濂,至宮門內(nèi)下車。掌儀大臣導(dǎo)入內(nèi)殿。義王出見,慰勞殷勤,立刻兩刻之久。大旨謂“義與中國,數(shù)百年來交誼最先,我雖未至中國,意極企慕。聞貴大臣聲望甚好,幸蒙大皇帝派來本國,自此兩國當益親睦矣?!庇衷疲骸拔矣^地圖,始知中國之大,義國之地不及中國十分之一也?!币蛟冊跉W洲幾何年矣?英法兩國事務(wù)繁簡如何?此間水土能否服習?中國鐵路已否造成?余一一答之。查照舊例,不用頌辭,鞠躬致遞國書,王免冠鞠躬接受。復(fù)與參贊敘談二十馀語,與翻譯寒暄十馀語,余乃鞠躬而退。自進至退,凡三鞠躬。王復(fù)握手不釋者久之,且曰:“又得一中國好朋友也。”茲恭錄國書如左: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義國大君主好。貴國與中國換約以來,夙稱和睦。茲特簡二品頂戴、候補三品京堂薛福成,為欽差出使大臣,前往貴國都城通問。并令親赍國書,以表真心和好之據(jù)。朕稔知該大臣老成練達,公正和平,辦理交涉事件,必能悉臻妥協(xié)。朕恭膺天命,寅紹丕基,中外一家,罔有歧禮。嗣后,當與貴國益敦友誼,長享升平,朕有厚望焉。
二十二日記
西例,謁見國王致遞國書之后,尚須訂期謁見王后。前接王宮來信,訂于今日未刻。余復(fù)率參贊翻譯入宮,禮官導(dǎo)見王后。后儀度端詳,辭令溫雅,酬應(yīng)亦數(shù)十言。余進退各一鞠躬,后亦鞠躬迎送焉。
距羅馬輪車半日程,有拿波里城,亦義國之都會也。拿波里之旁約二十中里,古有名城一座,近城素有火山,光焰常閃爍騰起。二千馀年之前,忽一火山迸裂,山中涌出無數(shù)塵土及已焚木石之灰,習騰半空,霎時間將名城填壅,湮沒不見。周圍數(shù)十百里田疇宮室人民,皆沉壓無蹤,蓋開辟以來不恒見之奇災(zāi)也。厥后土人復(fù)于所填之上,墾田疇,筑宮室,但相傳其下有古城而不能確指其所在。近時稍挖得其遺址,乃相率盡力發(fā)掘,而古城一座遂顯露焉。城門、橋梁、街衢、廟宇、廬舍無不如故,有衣冠會集筵宴者,有執(zhí)鞭策馬馳車者,有縫匠手針線縫衣者,因猝為塵沙所埋,氣悶而死,故其尸并不腐壞,并可考古時衣服器具之式焉。今義人悉留此古跡,不稍移改,其古尸皆傅以藥水,以便游人觀玩。凡欲入此城者,均須買票,集其貲為看守之費。惟城中掘得最精之希臘石像,往往分置羅馬博物各院中。余亟欲往觀此古城,然往返必須兩日,竟無閑暇。因憶客秋在倫敦,見油畫二十馀幅,即繪此新掘古城景象。其法,以畫幅分懸暗室四壁,而自室頂炳巨燭,透光準對各畫。人人暗室,自玻璃外視之,則以上所述形象,一一羅列,幾疑身在城中,不知其為畫也,亦竟無庸親往也。余因不暇遠訪,特追志于此,以代游焉。
二十三日記
拜會土耳其公使徐亞培、奧斯馬加公使男爵白呂克、法蘭西公使皮亞、德意志公使伯爵宋納佛爾克。惟俄使病甚重,英使回國,西班牙公使出外游歷,皆未得晤。以上七國,皆頭等公使也,均須三日前訂期往見。其馀二三等公使,但當過門留刺,亦系西國通例。
羅馬開國之初,曾于近城各地,掘得古時兵器如刀箭劍戟之屬,有以石為之者,有以骨角為之者。蓋三四千年以前,羅馬人民與野番無異,彼時不知用銅鐵之法。而諦審其骨,則皆獅虎之骨也;上古榛狉初辟,故野獸尚多于人云。
數(shù)百年來,羅馬財耗民貧,頗有凋敝景象。國人皆云,自義王入都以后,漸見興旺,廣廈既多增建,商務(wù)亦稍繁盛矣。詢其何故,則謂從前教王管理羅馬,絕無教養(yǎng)之政也。大抵教王究竟如中國之僧道,于所謂牧民治民之法,茫無所知。而羅馬為其所轄已千馀年,但掇拾耶穌之緒馀,以愚弄其民。其說謂敬事天主,即可獲福,而一切學問,一切本業(yè),皆非所尚,以致民情偷惰,生計日蹙。其初,教王勢焰烜赫,四方獻贈之深贐,絡(luò)繹而來,民亦得沾其馀潤,借以存活者不少。迨歷代教王時時增竄私說,并大背乎耶穌之旨,西人之稍智者,亦頗覺之。遂有所謂耶穌教者起而與之相爭,而天主教之勢已披其半。
教王知其教之將衰也,于是立峻法以防其民。諸不在天主教中,凡所謂希臘教、猶太教、耶穌教者,皆抑之甚嚴,待之頗虐,制其婚喪之禮,不得齒乎齊民。且其言曰:“上帝委教王天堂地獄之管鑰,凡入我教者即登天堂,不入我教者即歸地獄”,奚問其他。既見晚近學術(shù)大進,心益忌之。無論農(nóng)商牧礦制造之法毫無講求,即偶談格致星算輿地之學,必遭摧折,甚至并種痘術(shù)禁之,大有秦皇愚黔首之意。民窮俗敝,職此之由。嗟彼群黎,豈無知覺?始稍受其駕馭,繼乃苦其拘制。所以二十年前,群起叛之,遂迎義王入都羅馬也。
二十四日記
前接洪文卿侍郎來信,謂三月三日可抵折努阿???,尚思一為羅馬之游,屬余稍待以便晤談。余謂公事已竣,與其留此久待,不如由瑞士繞赴柏林,再回巴黎,不過多兩日程耳。近聞德國有方興氣象,久欲入境一觀。申初至車棧,登火車行十里許,即至阿遍乃因士山之麓。蓋義國全境,若人股著屐,橫展于地中海,山乃股之骨也。重岡復(fù)??,迎面而起,有大溪潺潺,蓋泰擺江上流也。穿山洞約數(shù)十,亥初十分至勿羅郎斯(屬義之土斯街尼省)。丑初十五分至蒲錄尼(屬義之愛米省),蓋已度阿遍乃因士山而北矣。
二十五日記
卯正十分至密蘭諾(一譯作迷郎,屬義之郎拜而底省),義國北境通商大埠也,東達奧都,北通瑞士。所出之絲,供歐洲各國之用,其富庶景象,與法之立墉城相伯仲。行客至此,皆須換車。因以其暇,乘馬車游密蘭大教堂,觚棱矗起,峻宇宏深。復(fù)繞行街衢,則洋樓皆六七層,廛市云連,樹林陰翳,洵稱勝境。
辰初三十分登火車,遙望小山簇峙,遠近連亙,村民多繅絲釀酒為業(yè)。女桑布野,一律剪齊,高三尺許,柔條初芽,行數(shù)百里不絕。葡萄支棚,互相聯(lián)屬。巳正,至果穆,義界盡處也。遂入瑞士國境,抵阿耳魄士山之麓,層巒疊嶂,積雪皚然,一白無際。山路由漸而高,鐵軌斜上。俯視絕壑,深杳無底。林麓人家,蹲若雞塒。側(cè)道褊峽,車行亦緩。午正至柳街諾(一譯作羅卡諾,屬瑞士之迭山?。f山之中,忽開空曠。晴湖如鏡,明凈無塵,倒影澄碧。濱湖萬家,阛阓相連。蓋各國王公卿相以及文人、學士、富商、巨族,無不駕飛車,挾重貲,僦居數(shù)月,徜徉于翠嵐綠漪之中,亦多有營別墅于此者。
車行益北,路益高,峰益峻,雪益深,景亦奇麗?;疖嚦鋈肷蕉粗?,忽然窅黑,忽然開朗,霎時之間,明滅百態(tài),如圖畫之忽展忽收,令閱者應(yīng)接不暇。凡穿數(shù)十洞,有行五六秒鐘者,有行四五分鐘者;惟山果得捺爾洞為最長,行至二十馀分鐘。此處山高二千一百十四邁當,洞當山心,南口為愛羅羅(屬瑞士之德散省,即迭山?。?。出北口過盎堆而買特,又經(jīng)小洞數(shù)十,至果斯雪囊(屬瑞士之越利?。?,始穿阿耳魄士山之背矣。地勢漸下,雪山萬疊,拔地插天。又經(jīng)山洞二十馀,濱徂揩湖(一譯作蘇克湖)及揩脫爾缸東湖而行。酉正,度越勒嶺。自入瑞士國境以后,車行終日,太抵皆阿耳魄士山也。
山中吐納萬景,變幻不可名狀,搜奇挹勝,俄頃忽殊。縱眺諸峰,或遙障如城墉,或巍峨如殿闕,或攢簇如列笏,或分峙如置棋,或雄踞如虎豹,或蜿蜒如龍蛇,或旋折如蝸螺,或昂企如獅象,或樓閣如镵云,或溪澗如轟雷,或噴瀑如拖練,或嗽石如鳴玉,或密林如帷幄,或吐花如錦繡,或麥疇如翻浪,或松風如洪濤。青靄迎人,湖光欽綠,宜其名勝甲于歐洲。西人羨瑞士為洞天福地,良有以也。
戌初五十四分至伯勒(一譯作巴勒,亦作排而)。伯勒為四國交衢,過客如織。凡赴法、赴德、赴瑞士、赴比利時者,均于此分道焉。又換車入德之新疆挨勒賽斯省,關(guān)吏譏察嚴密,驗照方許入境。其地蓋同治九年師丹之役,與法國議和之后所得者也。
二十六日記
寅初過海奪拉陪爾(屬日耳曼列邦之拜晏)。卯初四十分,至法郎克福爾(一譯作佛郎渡,又作法蘭團,屬日耳曼列邦中之海琛。海琛一作挨塞,又作黑辛)。地居日耳曼適中,嘉慶年間為大都會,各國公使昔皆駐此。峻宇凌霄,大道如砥,喬木周列,行人不嘩,街政一端,亦可見德國精神氣象焉。有大河一道,名曰曼恩,下流通來因河,較巴黎之賽納江,廣約倍之。跨石梁數(shù)座,工程巨麗,兩旁鐵柵,闊容五車。橋下環(huán)洞十馀,傍岸之洞即火車道也。辰正四十五分,由法郎克福爾換車啟行,沿途漸見平疇,電桿林立,紛布交錯。未初入普魯斯國境,繁華不如英法諸國,房屋之式亦較儉樸,然頗有整靜嚴肅氣象。夾道樹林陸續(xù)相接,枝柯繁密,松柏尤多。酉正,至柏林,寓培爾巫大客棧,臨泡斯帶模斯脫賴腮街。詢知中國舊使署在望兌海特脫街(一譯作黃大海斯脫拉賽)十八號,洪文卿星使尚居于此。新使署在法郎培侯銳街十號,許竹筼星使已駐于此。余于戌初先往訪洪星使晤談要務(wù),至丑正始歸寓。
二十七日記
德國都城名百爾靈,譯音省一字曰百靈,近時公牘每作柏林。外洋地名,不過譯音,本無字義。然余自入境以后,直抵德都,見其樹林最廣,柏樹尤多;則核以中國字義,謂之柏林,誰曰非宜?柏林氣候,向視巴黎為稍寒,而天氣晴朗則過之。城中街衢寬闊,道路整治,望而知為振興之象。惟瑰貸之闐溢,阛阓之富麗,不如英法兩國。蓋普魯斯雖稱舊邦,而其統(tǒng)屬日耳曼諸國,僅二十年,取未精而用未宏。即其巨室廣廈,亦多新造者。貧民見中國衣冠,非但不敢玩侮,或往往免冠為禮,猶可睹樸實之風氣焉。至其學堂林立,武備整肅,當推歐洲第一。余未及周覽,僅驅(qū)車九達之衢,并至皇宮前一瞻眺而已。
因偕洪星使同游蠟人館。撚蠟為人,或立或坐,驟視與生人無異,殆西國之絕技也。星使邀余適大館同飽洋餐,味甚適口,暢談良久而別。遂訪許竹筼星使,會商要務(wù)。是晚,許星使為洪星使餞行,邀余與新舊兩館之參贊、隨員,同赴洋館,設(shè)為廣筵,酬酢盡歡,夜分始散。游數(shù)萬里重洋之外,而華員雅集至三十馀人之多,亦盛事也。
二十八日記
午初五十三分發(fā)柏林,赴火車棧登車起程,仍經(jīng)大樹林而行。申初四十五分至漢諾威(一譯作海挪威,又名亞諾威爾,本日耳曼列邦之一,同治五年為普所滅),亦大鎮(zhèn)也。酉初四十五分至阿模(屬普國之沙而龍?。?,始經(jīng)山麓,居民房屋皆銳其上,如剡圭形。戌初四十五分,過一機器大廠,遍燃電燈,熔鐵所五六處,火光燭天,基址絕大,惜未知其何名也。戌正十五分,至皮斯婆克。亥初十五分至稠式查夫(一譯作杜就爾對甫,濱來因河),車度來因河上之長轎。亥初四十五分,至果羅尼(一譯作寇倫,又作科?。?,地當孔道,水陸交沖(濱來因河)。德法兩國鐵軌不同,于此必換車焉。又登車前行,至俾爾惟愛,德界盡處也。譏察嚴密,非護照不能前進,即火車伺候之德人,盡易法人焉。火車之由法界來者,亦必于此盡易德人,否則必遭呵禁。再西越比利時北境,至法之慕耳亞孫,入法國界。法關(guān)亦驗照放行。時已夜深,所過關(guān)隘村鎮(zhèn),不能觀其形勝,察其利病,殊可惜也。
二十九日記
辰刻還至巴黎使館。征裝甫卸,清釐積件,復(fù)撥冗與慶靄堂參贊暢談,詢以俄國近事。俄之東境與中國以阿爾泰山為界。阿爾泰山即古之金山,延袤數(shù)千里,俄人于山之北麓開礦煉金,特派大臣駐西伯利以經(jīng)理之,余既志其詳矣。俄之西境近南者,多產(chǎn)米麥雜糧,頗供德奧義法等國之用,每歲出口之價,約值銀二萬萬兩。今俄人治田,以三畝抵一畝之用,蓋三年中僅以一年播種,而其先兩年,則以放青燒枯,為肥田之本,此惟國中多曠土者,能用此法。今地球各邦米糧出口者,以俄國、美國、印度為最旺。三國之中有一國報荒歉者,則其馀兩國必更得善價,贏馀不啻倍蓰焉。俄之富國之道如此,大抵本富多而未富少也。
三十日記
俄羅斯一國商務(wù)之旺不如英,水師之盛亦不如英;地產(chǎn)之富不如法,工藝之良亦不如法;陸師之練不如德,學問之精亦不如德。然則俄當為英法德諸國所弱矣,而諸國非但不敢蔑視之,且嚴憚之者,何也?俄之地形廣博無垠,以一面制三面,有長駕遠馭之威,有居高臨下之勢;且曠土既多,以其地之產(chǎn),養(yǎng)其地之人而有馀,是得地利。秋冬結(jié)冰,入夏始解,雖有強兵猛將,不足以病俄、拿破侖第一墨斯科之役,乃其前鑒,是得天時。俄之君權(quán)特重,非若各國有上下議院之牽制;且其開國較遲,所用將相大臣,頗有純樸風氣,是得人和。惟俄之立國有與西洋諸國不同者,所以一切要務(wù),雖多不如諸國,而諸國終無如彼何,且視俄為頭等強國,各有膛乎其后之勢。況俄與西洋諸國政俗略同,講求要務(wù)數(shù)十年后,商務(wù)未必不日旺,武備未必不日精,工藝未必不日良,學問未必不日新。以俄之諸務(wù)不如西國,尚得最強之勝勢;若其一旦諸務(wù)與西國相頡頏,則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矣。此英德諸國所以長慮卻顧,而隱憂莫釋者也。
夫俄不有事于天下則已,俄若有事于天下,東則中國當其沖,西則土耳其當其沖,中則印度當其沖。而細察俄之隱謀,則注意印度為尤甚。然果使印度折而入于俄,則中國與土耳其亦豈能一日高枕而臥?英之執(zhí)政知俄之覬覦印度也,早已密為之防。余竊聞俄皇之論,亦頗躊躇審顧,不欲輕動。其用意在綏撫其民人,輯和其部族,墾辟其荒地,聯(lián)絡(luò)其邦交,沈幾觀變,引而不發(fā),固有虎豹在山之威;然后以其全力,生聚教訓(xùn),積至數(shù)十百年之后,地廣人眾,勢力且十倍英德諸國,相機而動,縱橫四出,誰能阻之?昔者戰(zhàn)國之初,六國合力擯秦;而秦乃閉關(guān)息民,養(yǎng)精蓄銳者數(shù)世。迨開關(guān)出師,六國皆從風而靡,莫之能敵。俄之機勢,大與秦類,蓋積之愈厚則基愈固,蓄之愈久則勢愈雄。今日者,俄如多事,固天下之患也;俄竟息事,尤俄國之利也。然則中西各國將若之何?曰:盡其自治自強之道而已矣。若俄之所以自謀,則非他國所能與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