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給李蓮花:困在殘破的身體里的、驕傲的靈魂
本文具體情節(jié)主要基于原著小說《蓮花樓》
每每想到李蓮花,內(nèi)心都會潮濕一片。 除了‘美好’我想不到更適配的詞來形容這朵‘蓮花’。 曾經(jīng)在b站評論區(qū)看到一位友友的感慨,她/他說李蓮花就像一縷殘魂,輕飄飄,一陣風(fēng)起就散了。(評論出處見文末) 這個形容立刻就擊中了我的心:一縷游魂在世間飄蕩,輕飄飄無依無著,隨時都會消散,不留一點痕跡,就好像他從未來過。李蓮花給自己安排的歸處就是茫茫大海,他一個人在小船上順流飄蕩,等風(fēng)吹、等雨打、等浪搖,等最后一點星輝沉入他的眼底,等船身傾覆,而他一點點墮入海底,不在世間留下一縷青絲一片衣角。 這是李蓮花的選擇,也是李相夷的選擇;李蓮花就是李相夷,從未改變,也不曾割裂,他們只不過展現(xiàn)了人生的兩個階段,兩種生活態(tài)度。 雖然失去了神的光環(huán),褪去了耀眼的鋒芒,但他的風(fēng)骨仍在,是李蓮花的風(fēng)骨,也是李相夷的風(fēng)骨。 而這份風(fēng)骨的內(nèi)核是:驕傲和灑脫。 這里的驕傲不是傲慢,而是傲骨,是寧折不彎,是不懼怕不依戀,是清醒堅定的獨立自賞。說到這里,我突然悟到了‘李蓮花’這個名字的內(nèi)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李相夷是驕傲的,東海大戰(zhàn)之后他努力活了下來,但他所中之毒無解,他會逐漸失去功力,失去視力,失去神志,直至失去生命的最后一絲活力。而這一切,他了然于心,他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他的余生不長。 曾經(jīng)強大的生命之軀已殘,李蓮花,你拿什么支撐余下的人生? 答案是:骨子里的驕傲。(當(dāng)然還有悲憫之心,另一篇小文專門吧啦了一下李蓮花的神性) 李蓮花是驕傲的,所以他選擇放下仇恨放下情愛,因為他不愿意別人因為他愧疚,他更不愿意活在別人同情的目光下,所以最后他選擇一個人離開。 在‘離州小遠鎮(zhèn)’的亂葬崗之上駐樓的時候,在一個清風(fēng)明月的夜晚,小花突然聽到了如鬼哭狼嚎般的怪聲,看到了始終在眼前飄忽不散的黑影,他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恐懼。然后,等恐懼漸消,他意識到這一切都是他的幻覺,是“笛飛聲那一掌的后患終于開始發(fā)作”,而他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 小花啊,你怕了嗎?你也是害怕的吧?你也是不舍的吧? 可是,一口涼茶之后,他豪情又生,以杯擊木桌長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此刻,是李蓮花,也是李相夷!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 思考李蓮花的人生,總有一些其它的念頭跳出來。比如,我想到了《長安三萬里》中的李白,放蕩不羈、自由灑脫的靈魂受困于俗世的名利紛擾,他一生起起伏伏、顛沛流離,但他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他的仙道。我又想到了《漫長的季節(jié)》里的王響,歷盡人間苦難,看盡人間不平,但是故事的最后他穿過玉米田和年輕的自己相遇,他笑著對他說,“向前看,別回頭!”當(dāng)《漫長的季節(jié)》最后一集真相大白、塵埃落定,我突然想到一句話:一曲浪漫主義的悲歌。 對,李蓮花、李白、王響,他們有著相同的內(nèi)核,他們的靈魂都在追求一種極致的浪漫。這里的浪漫,不是花前月下、你儂我儂,而是一種內(nèi)心的追求,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種哪怕遍體鱗傷也要沖破束縛、追求自己的道,不放棄不妥協(xié)的堅持。當(dāng)無法沖破束縛,不能再堅持,不得不放棄的時候,那么浪漫最后的底線是保留那份遺世獨立的驕傲。
后記
其實讀《蓮花樓》我最初想到的是電影《遇見你之前》"Me before you",那里的男主也曾經(jīng)和李相夷一樣,是天之驕子,光彩照人,所以當(dāng)他不能再如往日一樣神采飛揚,不能再自由駕馭自己的身體,他選擇用安樂死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給自己留下最后一份驕傲和尊嚴。 又及:不由自主的想到蕭承煦,一個多么驕傲的人啊!但是,他的一生“仇也不能去報,愛也不能去愛”,這又是多么不堪的人生!所以,在成毅所有的角色中,蕭承煦在我心里是最具悲劇性的人物,是我心里最深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