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發(fā)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以現(xiàn)在科學水平,人類是否能抗衡

大約在6000多萬年以前,恐龍便突然滅絕了,科學家至今都在猜測其滅絕的真正原因,在以后的時間里,又有大批的動植物滅絕了,諸如歐洲野牛、袋狼、嘟嘟鳥等生物不勝枚舉。
目前,地球已經經歷了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數(shù)以千萬種生物曾出現(xiàn)過,又悄然滅絕了,那么如果發(fā)生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事件,以現(xiàn)在科學水平,人類是否能夠抗衡物種大滅絕?
人類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同時也嘗到了過度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的苦果,從上一個冰河時代至今已經過去了一萬多年,眾多的昆蟲、植物、鳥類、哺乳動物等迅速滅絕,每年約有14萬種生物永遠消失。

這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人類如何未雨綢繆,應對物種多樣性的問題。
13年前,瑞典斯德哥爾摩應變中心的科學家得出結論,確定了人類首先要面臨的問題:
大氣層污染、土壤酸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全球變暖、森林減少等諸多方面,生態(tài)系統(tǒng)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如果地球崩潰,那么人類也將不復存在。
其實人類一直在行動,積極應對物種多樣性的問題。早在幾十年前,近170個國家共同簽署了《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肯定了物種多樣性的保護是全人類必須承擔的責任,也促使世界各國盡可能地保護物種多樣性。


18年前,各國還通過了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植物的條約,從而保護人類食品安全,將糧食危機降至最低,確保糧食和農業(yè)植物多樣性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各國努力將特定的植物種子集中起來進行保護。
因為氣候災害具有不可預測的特點,而農作物生產可能隨時遇到氣溫升高或者降低、雨水減少或者增加、病蟲害等問題。
所以科學家和作物育種專家必須有預見性地保護這些植物的種子,以備不時之需,如果因為災害導致種子消失,未來的農業(yè)基礎也就不復存在了。


位于挪威北極的斯瓦爾巴群島之上的“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是世界上第一座屬于全人類的種子庫,也是目前全球最安全的末日農作物備份種子庫,是糧食安全的最后保障。
在其中的種子儲存了來自230多個國家的5000多種具有繁殖能力的植物種子,幾乎涵蓋了全球所有的植物種類。當?shù)厍蛲话l(fā)災難時(戰(zhàn)爭、自然災害),這些種子可以無償提供給科學家、農民。


種子庫的選址經過科學家們的深思熟慮,首先離北極較近,溫度非常低,太陽照射的時間不會超過120天,建造在冰凍的地表上,相當于天然冰箱,有利于長期儲存種子。
種子庫的入口比海平面高出100多米,如果南北極冰層全部融化,海平面持續(xù)上升,也影響不到種子庫。這里氣候惡劣,人跡罕至,有助于減少其他人的蓄意破壞。
種子庫建造得非常安全堅固,可以抵御地震和武器攻擊,人類的最后的希望就保存在此。


科學家考慮周到,以相同的方式也保護著動物的物種多樣性?!袄鋬鰟游飯@”坐落在美國的圣地亞哥。46年前,就800多個品種的8500只動物樣品,一直保存在液氮中。
這些冰封的動物可以無限期保存,在應對未來災難時,可以用于人工授精或者生物克隆,使人類不至于孤獨地生存在地球之上。

動物雖然已經冰封備份,但那些瀕危的動物也要一直生存發(fā)展,科學家們認為保護瀕危動物的最佳方式,就是讓其在自然保護區(qū)中生活繁衍,大自然才是最適合它們的棲息地。
但目前保護區(qū)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片面的,不足以應對目前生物多樣性持續(xù)減少的問題,一些國家開始嘗試新的方法。


比如建立嵌入式動物保護區(qū),以野生動物走廊為連接樞紐,將一片片與人類生活區(qū)域隔絕的自然保護區(qū)連接起來。讓這些野生動物在走廊之間互相遷徙,孤立的動物種群也能尋找到新的伙伴。
歐洲正在實施一個叫做“歐洲綠色地帶”的項目,希望能從歐洲的最北端貫穿近30個國家,一直到達地中海地區(qū),形成一條龐大的綠色走廊,便于野生動物生存遷徙和繁衍。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lián)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