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齋食單】大眼兒窩頭

一覺醒來,又到了飯點兒。可也沒什么想吃的,記得昨天奶奶家蒸了窩頭,我?guī)Я藥讉€回來放冰箱里。
于是一道素炒窩頭就有了。
正巧今天吃著窩頭,就來和大家聊聊窩頭的事兒。
窩頭,也叫窩窩頭,是北方的特色面點。之所以叫“窩窩”,是因為這東西不是實心的面坨,下面是個大眼兒,所以才有“大眼兒窩頭”的說法。
這東西不算啥好吃的食物?!段淞滞鈧鳌防锢习啄蔷洹笆掷锱踔C窩頭,菜里沒有一滴油”,足以見得此物不是什么美味,往往是窮人家乃至監(jiān)獄里的充饑食糧。
如果您看過情景喜劇《地下交通站》,必定能對這東西的滋味兒理解得更深刻。過去舊社會窮苦人家吃的窩頭是“棒子面窩頭”,也就是玉米面做的。捏好形狀,下面按出一個大眼兒來,然后上籠屜蒸熟。蒸出來的窩頭聞著噴香,黃澄澄金燦燦的一座座小金字塔,可是吃起來就……
過去的玉米面大多是很粗糙的,做出來的窩頭口感自然也不會很好。吃著費牙還拉(二聲,切割的意思)嗓子,保不齊還有沙子摻在里頭,那股牙磣勁兒就甭提了。可是不吃還不成,當(dāng)時人們都在饑餓與死亡中掙扎,吃好之前首先連吃飽都是問題,他們只有這個了。
但若是仔細(xì)考據(jù)起來,起初窩頭也不是這么“粗”的面點,而是精致的點心。據(jù)《鄉(xiāng)言解頤》記載,愛窩窩……也就是窩窩頭,要“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自粉”,原來這東西最早是糯米點心,還有糖餡兒!想來風(fēng)味不壞,喜歡甜品的同學(xué)不妨再現(xiàn)一下古人的這個做法,記得這東西是富貴人家的心頭好,所以名為“御愛窩窩”,簡稱“愛窩窩”。
而之所以讓窩窩頭與后世的貧窮印象產(chǎn)生聯(lián)系,只是因為“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面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舊而復(fù)之”。這頗有些山寨連累正版風(fēng)評被害的意味。
提起吃窩窩頭的歲月,祖輩們往往有很多話要說,那些話也許連著辛酸連著惆悵,或許連著一個個悲慘的故事。
因為窩頭這樣時代烙印鮮明的食物總能勾起一些回憶,大眼兒窩頭嘛,想必一定伴隨過很多饑饉歲月,陪伴著我們的祖輩父輩度過那些艱難的日子。
不少老人喜歡“憶苦思甜”,偶爾也會做幾次窩頭野菜這樣的“憶苦飯”。比如我家的爺爺奶奶。
現(xiàn)在家里爺爺奶奶偶爾也會蒸一次窩頭,就著大蔥蘸醬,我偶爾下班過去蹭飯也跟著吃了幾次,卻覺得風(fēng)味不壞。黃燦燦的窩頭,暗紅且油汪汪的大醬,青綠白碧的鮮蔥,這樣的構(gòu)圖形成一種粗狂的美感。
玉米面蒸出來的窩頭軟和喧騰,不用配別的菜,水靈靈的大蔥蘸著新出鍋熱騰騰的肉末炸醬足矣。當(dāng)然要是來根涼水泡過的黃瓜更好。
這頓飯食縱然粗疏簡單,比起百年前的窩頭,也已經(jīng)算是夠精致了。
說起吃窩頭的門道,以前老北京吃窩頭也有不少講究,最有名的是叫烤窩頭片。汪曾祺老先生《尋常茶話》里就寫過同為午門博物館同事的“老北京”們一大早去了單位,頭一件事就是燒水沏茉莉花茶(老北京管茉莉花叫茶葉花),順帶把窩頭片放在火上烤。
烤出來的窩頭片香酥香酥的,配著咸菜絲兒,稀粥或者豆汁兒,也算是粗糧細(xì)吃的一種做法了。
再比如仿膳飯莊做的栗子面小窩頭,那是相當(dāng)精致的宮廷點心。不得不說這真是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原本精致的“愛窩窩”流入民間成為貧苦人家的果腹之物,后來仿膳做出小窩頭又回到了廟堂之間,況且現(xiàn)今窩頭也不再是窮酸的代表食物,反而因為粗糧的營養(yǎng)價值而受到推崇,成為健康餐桌的新寵。
其中變遷浮沉,不禁令人感慨。
但我想窩頭如此受寵也許不僅僅是因為它營養(yǎng)健康,或者單純的好吃,更在于它包含的諸多精神財富。
說得大一點,窩頭是一系列時代的象征。
吃著窩頭,我們的祖輩戰(zhàn)勝了無數(shù)天災(zāi),幾多人禍;吃著窩頭,我們的祖輩趕走了吃大米白面的侵略者;吃著窩頭,我們的祖輩挨過了貧窮、落后和饑餓;吃著窩頭,我們迎接著富足而健康的新生活。
希望窩頭的味道能流傳下去,連同它承載的那些過往,那些記憶,那些不能被忘卻的精神財富,曰“窩頭精神”。
當(dāng)然了,對我們這些小老百姓而言,好吃健康足矣。
我常常在想等自己年紀(jì)大了,吃不動什么山珍海味大魚大肉的時候,就買二斤精細(xì)的棒子面,自己和面自己摶,摶出幾個大眼兒窩頭上屜蒸,蒸出來一座座金黃的小寶塔。
一杯淡茶,兩個窩頭,三根大蔥,四兩豆醬,看五六本閑書,聚七八個老友,放歌縱酒,亦十分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