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念:識別腦海里冒出的自動化想法,破除負面情緒的魔咒
現(xiàn)代人大抵逃不開壓力,但是也有很多人能夠從壓力中觸底反彈,絕境逢身,我們不禁要問,他們做對了什么?那些熱愛生活,跟壓力和諧共處的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當你問出這個問題時,歡迎來到成長型思維的國度。
很多時候,并不是那些人有多厲害,只是他們在對待壓力事件時,有自己的一套認知方法。我們都知道,有時候一個轉(zhuǎn)身,豁然開朗。外在事件的發(fā)生往往不受控制,我們很難改變它,比如考試、搬家和生病,我們能改變的唯有對事物的看法。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這幾年我一直在努力練習想要徹底理解和掌握的一個理論,即ABC認知理論。ABC這三個字母,分別代表A(Activating event),意指誘發(fā)事件,它是一種事實;B(belief),意指我們的主觀評價或想法;C,是consequences,即結果,意指我們對事件的行為反應結果。
這個理論可以歸納為一句話:有時候我們有了某種情緒或者做出某種行為,不是因為某個事件或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該事實的“想法”。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難道我不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才生氣的嗎?難道我不是因為老公在我們吵架時吼我才憤怒的嗎?難道我不是因為沒有得到老板的賞識才難過的嗎?
還真不是,這里請跟我一起,做以下的改寫,找出客觀事實和我們對客觀事件的評價或想法之間的差異:
主觀想法:孩子不聽話
客觀事實:孩子沒有做到我們要求他做的事。
主觀想法:老公在吵架時吼我
客觀事實:老公在我們爭辯的時候,抬高了音量。
主觀想法:老板不賞識我
客觀事實:老板沒有明確、大聲地說出我的貢獻和成績。
可能這么改寫,大家還是有點無法理解,下面看一個生活中常見場景:
小明的媽媽正在輔導孩子寫作業(yè)。結果孩子寫了一個多小時。在媽媽耐著性子教導了十遍之后,還是認為6-3=2,小明的媽媽忍無可忍,把孩子大罵了一頓。
這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為什么陪寫作業(yè)這件事,最終導致小明的媽媽情緒爆發(fā),以吼娃結束呢?
人類有歸因的傾向,我們認為萬事萬物的發(fā)生,都有一個理由。在這個簡單的場景中,我們往往會認為,是孩子寫作業(yè)這件事情,造成了最終的發(fā)脾氣行為。但是根據(jù)認知理論:人類不是自動化反應的機器,不像電腦,你輸出一個字母W,屏幕上就出來一個字母W,人類之所以做出某些行為,是因為我們萌生出了一系列想法,正是這些想法才導致了我們的行為。
例子中,陪寫作業(yè)的家長帶著一顆愛心開始。最初的教學一定是春風化雨般母慈子孝,漸漸地,在媽媽看起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數(shù)字加減,在娃眼里竟然成了難以逾越的高山,媽媽著急了。媽媽想,這孩子怎么這么笨?我不會是生了個傻子吧?我得把他教明白了。于是,媽媽按下怒火又教了幾次??墒遣还芡拊趺唇?,娃就是固執(zhí)地不會。
最后,媽媽想:這娃要不是太笨了,要不就是故意跟我唱反調(diào),這還得了,這娃還反了,于是媽媽提高嗓門,連吼了幾次娃,并且威脅娃,你要是再學不會,晚上就不要吃飯了。娃也很不明白啊,平時溫柔的媽媽,今天怎么又吼又兇的?在媽媽的斥責聲中,娃有點害怕,害怕這種情緒對學習沒有什么幫助……最后娃又一次犯了錯……
媽媽徹底崩潰了,覺得這小子一定是故意的,他是在挑戰(zhàn)我的底線,就是想氣死老娘……
這個念頭一出來,媽媽再也沒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狠狠地罵了娃。
很多陪孩子寫作業(yè)的老母親可能深有體會,我們以為是娃的不專心、墨跡、故意犯錯、態(tài)度不端正導致了我們的爆發(fā),然而鮮有人知道正是因為我們給娃隨意貼上的“不專心、墨跡、故意犯錯、態(tài)度不端正”這些充滿了評價色彩的標簽(也就是我們的想法),才是我們失控的真正原因。
ABC認知理論認為,當外在出現(xiàn)了一個誘發(fā)(情緒或反應)的事件時,造成這件事結果的不是這個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這個事件的想法。事件發(fā)生時,大腦會立刻對它進行一系列評估,評估什么呢?
1. ?????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2. ?????事件對我們造成的可能的影響;
3. ?????事件影響的程度;
4. ?????評估自己的感受,即對事件是喜歡還是不喜歡。
理解這一點,我們就知道,我們可以從哪里干預,從而更好地管理自己對事件的反應了。
再用陪寫作業(yè)為例:
A(客觀的事實):孩子寫作業(yè)教了幾遍算式之后,算錯了。
B (主觀的想法):1. 這孩子真的是太笨了,教了這么多遍,應該已經(jīng)學會了呀!2. 這孩子要么是太笨,要么就是故意跟我對著干,不帶腦子聽講,怎么可能做錯呢?
C(事件結果):媽媽很沮喪、很生氣,最后發(fā)脾氣,把孩子臭罵了一頓。
我們可以看到,媽媽的憤怒和沮喪情緒,正是媽媽對事件的想法引起的。試想一下,如果媽媽能夠記起孩子平常的表現(xiàn),知道孩子不是一個故意搗蛋的娃,他可能就是剛開始寫作業(yè)還不太理解數(shù)字之間的關系,那么媽媽完全不會失控。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案例,大家可以用心地留意自己在產(chǎn)生極端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之前的想法,最好是認真地記錄下自己在遇到一些事件時候的自動化想法。每個人都有一些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不愉快甚至情緒失控的自動化想法,識別這些自動化的想法,有利于我們更好管理壓力和情緒。
在這些自動化的想法中,有兩類特別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心理上稱之為“不合理信念”。
第一類:絕對化思維
比如,認為事件應該怎么怎么樣。當事件不按照我們的思路發(fā)生時,就引發(fā)了我們強烈的情緒。比如在例子中,媽媽就有一種絕對化思維,認為孩子上了課,自己又認真地教了幾遍,“應該”能夠掌握這種簡單的算式才對,怎么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呢?當事情不按照媽媽的想法來的時候,媽媽失控了。
第二類:災難化思維
這種災難化思維常見于那些悲觀主義者身上,認為發(fā)生了某件事,就會造成非常嚴重、無法挽回的后果。比如媽媽可能在陪孩子寫作業(yè)時,會產(chǎn)生:如果連這么簡單的算式都搞不懂,那么這孩子將來還怎么考上大學,怎么找到好工作?那將來肯定會有一個悲慘的人生,等等。這些災難化思維,也是引起媽媽沮喪和挫敗的原因,此時,媽媽可能想象孩子在寒風中要飯,凍得瑟瑟發(fā)抖的樣子,這樣的想象加速了媽媽的崩潰。
當這兩種思維出現(xiàn)時,我們就被“綁架”了,此時我們很難做出合理的響應和判斷??吹竭@里的朋友,希望你們能夠在接下來幾天做幾次記錄,記錄自己在情緒爆發(fā)(不管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時腦海里自動冒出來的想法。堅持幾次,我們就可以找出,那根總是引燃我們的引線,到底在哪里會失控。
今天沒有提到那些常見的壓力管理的方法,而是提到了認知和思維層面上的一個解決方案,因為我今天早上自己就嘗試著做了一次,依然覺得很有用。關鍵還是練習,練習,再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