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耳機“偷走”的聽力,還有挽救的可能嗎?
健康并非第一!而是唯一!關(guān)注健康排雷季,健康隱患不踩雷!
著名作家毛姆曾經(jīng)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而對于現(xiàn)在很多人來說,耳機也是一座避難所,因為我們的耳朵每天要忍受的噪音實在是太多了。
餐廳里嘈雜的說話聲,馬路上刺耳的鳴笛聲,辦公室里噼里啪啦的鍵盤敲擊聲......每一種噪音都讓耳朵受罪、思緒混亂。
所以,很多人習(xí)慣整日戴著耳機,甚至不斷地把音量調(diào)大。
殊不知,您的聽力正在被耳機“偷走”!

編輯
知識科普
01聽覺是怎么產(chǎn)生的?
外部的聲音會沿著耳道引起鼓膜震動,接著由聽小骨傳到耳蝸,最后再由耳蝸里的毛細胞將震動轉(zhuǎn)化為神經(jīng)信號傳遞給大腦。如果音量過大.會讓耳膜和聽小骨產(chǎn)生更強烈的震動,進而直接損傷耳蝸毛細胞。然而,毛細胞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一旦死亡就不會再生,所以說,噪音對聽力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編輯切換為居中
02在什么情況下聽力容易受損呢?
一般來說當音量超過85分貝時,可能會造成聽覺疲勞:當音量超過110分貝時,就可能致使耳蝸毛細胞死亡.進而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損傷。而耳機的音量輸出一般在84分貝左右,有些高頻范圍能達到120分貝,這樣的音量對聽力的影響是很大的。

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全球大約有11億12-35歲的青年人因使用智能手機以及配套的耳機,面臨著聽力損傷的風(fēng)險。
患者
這么說來,難道忍受噪音和聽力受損,我們必須要承受一個嗎?
專業(yè)解答
并不是的
其實,選擇對耳朵更友好的耳機以及注意使用方式和時長,都能一定程度上減少戴耳機對聽力的損傷。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耳罩式耳機,一方面它能罩住耳廓防止噪聲進入,另一方面能使傳出的聲音距離鼓膜更遠、對耳蝸的刺激更小,因此相對更加安全。
在人聲嘈雜的公共場所可以佩戴降噪耳機,能幫助我們以更低的音量聽清耳機傳來的聲音,對耳朵也是一種保護。
相對而言,不推薦戴有耳塞的入耳式耳機,因為它會使耳道內(nèi)形成一個密閉的空間,容易引起外耳道發(fā)炎造成耳朵癢、疼痛等情況。
此外,由于聲音更集中地傳遞到鼓膜,對耳蝸毛細胞的刺激也會更大。
03
如何保護聽力不受損呢?

編輯切換為居中
選擇完合適的耳機后,還要注意在使用過程中遵守“60-60-60”原則,即耳機音量不要超過總音量的60%,每次聽的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 60 分貝。另外,專家建議成年人每天戴耳機的時間不要超過3個小時,未成年人則建議不超過2個小時,才能降低耳機可能帶來的損傷。
特別注意
常常佩戴耳機的朋友們,請合理的安排使用耳機時間的同時,也請別忘了,定期做聽力檢查。
END
健康排雷季 | 民生周刊主辦
民生周刊主辦
健康排雷季|刷新健康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