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寧武府歷任知府考
清代寧武府歷任知府考
董常保
阿壩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9-06-30
摘要:寧武府于雍正三年(1725)設(shè)置,隸屬山西省。(乾隆《寧武府志》卷六“職官”中的“知府”條首次記載歷任知府,但僅至乾隆十七年(1752)。從乾隆十七年至宣統(tǒng)三年,時間跨度達159年,均無寧武府歷任知府的成體系記載。鑒于地方文獻的散佚,歷任寧武府知府的任職離職年限亦殘缺。通過查檢雍正至宣統(tǒng)朝的相關(guān)史料文獻,考究并理清歷任知府的任離時間,既可彌補其缺漏,又可為相關(guān)學(xué)者提供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研究史料。關(guān)鍵詞:清代;寧武府;知府;考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707(2019)02-0095-09
明代中葉以來,蒙古部落南侵頻繁,明朝統(tǒng)治者為了保障山西全境的安危,進而加強京師防務(wù),于成化二年(1466)在“寧武古軍口”始設(shè)寧武關(guān)。寧武關(guān)北控大同,南障太原,與雁門關(guān)、偏頭關(guān)構(gòu)成山西北部一條重要軍事防御屏障。嘉靖二十年(1541),九邊重鎮(zhèn)之山西鎮(zhèn)(亦名太原鎮(zhèn)或三關(guān)鎮(zhèn))改設(shè)駐扎寧武,轄寧武關(guān)、雁門關(guān)、偏頭關(guān),時號“外三關(guān)”,與今河北境內(nèi)沿內(nèi)長城之居庸關(guān)、倒馬關(guān)、紫荊關(guān)“內(nèi)三關(guān)”相對,共同構(gòu)成保衛(wèi)京師的屏翰。清承明制,屯衛(wèi)如故。清雍正三年(1725)新置寧武府,轄寧武、偏關(guān)、神池、五寨四縣。寧武設(shè)府后的知府,從雍正三年至乾隆十七年雖有記載,但因避諱和抄寫之誤,還需商榷;從乾隆十七年至宜統(tǒng)三年,歷任寧武府知府均文獻不存,實為可惜。作為“三晉屏翰”之寧武府,考證梳理出歷任知府,既補其官員傳承缺失的遺憾,又可從任職知府的出身、民族、籍貫以及仕宦功績等探究清王朝任用寧武知府的規(guī)律。
雍正朝
張淮,雍正三年至四年署(暫時代理)。(乾隆)《寧武府志》"職官”中“知府”條載“府初設(shè),以中糧同知署府事,雍正三年任。” ?按:張淮于寧武府新設(shè)之雍正三年,以中糧同知署知府,雍正四年交卸。
郎瀚,雍正四年至十一年任。(乾隆)《寧武府志》“職官”中“知府”條載:“郎瀚,漢軍,雍正四年自京師親赍府印任事?!?據(jù)《清代吏治史料(目錄二)》中“《為署山西大同府事、寧武府知府郎瀚不能審出實情,請照例降級調(diào)用》(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九日)”四6,再據(jù)《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⑤》載:“郎瀚,年五十二歲,鑲紅旗漢軍祖尚佐領(lǐng)下人……四年解餉到京,戶部引見。旨:郎瀚人去得,著補授山西寧武府知府。十一年署大同府事,因應(yīng)州劫墓一案,降一級調(diào)用……乾隆二年八月初一日。”5-綜上,郎瀚于雍正四年任,雍正十一年六月署理大同知府期間,未審出應(yīng)州劫墓案的實情,被降一級調(diào)任。
宋廷佐,雍正十一年至十二年任。(乾隆)《寧武府志》“職官”中“知府”條載:“宋廷佐,漢軍,雍正十一年任?!盵據(jù)《清代吏治史料·目錄一》中“《請準(zhǔn)宋廷佐補授山西寧武府知府》(雍正十一年十月初三日,兼管禮部尚書事張廷玉)',再據(jù)《清代吏治史料·目錄二》中“《為寧武府知府宋廷佐患病難以供職請休致》雍正十二年三月初五日”四2。綜上,宋廷佐于雍正十一年十月補任,在任期間參與纂修(雍正)《山西通志》,雍正十二年三月因病休致。
楊弘志,雍正十二年至乾隆三年任。(乾隆)《寧武府志》“職官”中“知府”條載:“楊志,漢軍,雍正十二年任?!? 按:《寧武府志》所載“楊志”當(dāng)為楊弘志。據(jù)《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九輯)載“楊弘志,鑲紅旗漢軍金琯佐領(lǐng)下人,年三十八……奉旨補授山西直隸代州知州。十一年大計,山西巡撫石鱗薦舉卓異,于(雍正)十二年二月內(nèi),給咨赴部。四月二十日,吏部帶領(lǐng)引見,奉旨補授寧武府知府。” 再據(jù)《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①》載:“楊弘志,鑲紅旗漢軍人,年三十二歲。由官學(xué)生雍正四年三月內(nèi)補用吏部筆帖式,雍正六年五月內(nèi)考試各部院漢軍筆帖式,考中一等第一名。引見,奉旨特用山西直隸代州知州?!? 從雍正朝史料可知,楊志當(dāng)為楊弘志避乾隆皇帝諱而省。另據(jù)(乾隆)《建昌府志》卷二十四“秩官”載:“楊宏志,鑲紅旗漢軍官生,(乾隆)五年由寧武府知府服闕任,十年卒。”團楊宏志亦當(dāng)為避乾隆皇帝諱而改。綜上,楊弘志于雍正十二年二月補授寧武知府,乾隆三年因丁憂卸任。
乾隆朝
魏元樞,乾隆三年至十二年任。(乾隆)《寧武府志》“職官”中“知府”條載:“直隸豐潤人,進士,乾隆八年任?!薄鞍础秾幬涓尽匪d魏元樞“乾隆八年任”誤。據(jù)《與我周旋集》中《份州太守魏公傳》載:“乾隆三年外轉(zhuǎn)寧武府知府,府固新改,至即請創(chuàng)寧武廟學(xué),起鶴鳴書院……明年(乾隆十二年)調(diào)繁汾州?!眹鴵?jù)《寧武府志》黃佑原序“寧武太守同年魏君臛庵……君以乾隆三年來守是土……” 及《寧武府志》“藝文志”魏元樞《望華樓記》中“乾隆三年戊午秋,元樞自西曹郎來守此土?!? ?再據(jù)《縉紳全書(乾隆十三年春)》在“汾州府知府”條中載:“魏元樞,直隸豐潤人,進士,乾隆十二年七月調(diào)。”B20
綜上,魏元樞于乾隆三年秋任,期間編纂(乾隆)《寧武府志》初稿,于乾隆十二年七月調(diào)汾州府。
周琬,乾隆十二年任。(乾隆)《寧武府志》"職官”中“知府”條載:“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二年任?!睋?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①》中《縉紳全書(乾隆十三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周琬,順天大興人,廩生,乾隆十二年十月調(diào)?!?綜上,因前任知府魏元樞調(diào)任汾州府,周琬于乾隆十二年十月調(diào)任寧武府知府,十三年離任。周景柱,乾隆十三年至十七年任。(乾隆)《寧武府志》"職官”中“知府”條載:“周景柱,浙江遂安人,舉人,乾隆十三年任?!? "周景柱于乾隆十三年任,期間修纂(乾隆)《寧武府志》,十七年轉(zhuǎn)任蒲州知府。
李維梓,乾隆十七年至十八年署。(乾隆)《寧武府志》"職官”中“知府”條載:“李維梓,山東長山人,監(jiān)生,乾隆十七年署任。”"按:李維梓于乾隆十七年至十八年署寧武知府,期間刊刻(乾隆)《寧武府志》,二十二年調(diào)任汾州府同知。
張鐘,乾隆十八年至約二十三年任。《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②》載:(乾隆二十六年六月年內(nèi)用江蘇蘇州府同知)張鐘,正白旗漢軍人,年五十三歲。由緡?yán)[生員,現(xiàn)任戶部郎中,保送道府,引見,奉旨記名,以簡缺用。乾隆十八年五月內(nèi)簽升寧武府知府?!盵 據(jù)《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⑩》載:“張鐘,正白旗漢軍姜紹美佐領(lǐng)下人,年五十三歲。原任山西寧武府知府,因?qū)賳T虧空革職……乾隆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九日。”]450綜上,張鐘于乾隆十八年任寧武知府,約于二十三年因?qū)賳T虧空被革職。
薄岱,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六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⑩》載:“薄岱,順天府大興縣進士,年五十歲,現(xiàn)任吏部驗封司員外郎。乾隆二十三年六月十五日引見,奉旨記名,以簡缺知府用。今簽升山西寧武府知府缺……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八日?!盵i]!“據(jù)色布騰巴爾珠爾等《奏報伴同并照料投誠土爾扈特特臺吉等官員昏庸且辦事不力折》(乾隆三十六年九月)[文獻編號014876,寧武知府薄岱在處理土爾扈特部族回歸事宜上,辦事不力,推諉敷衍,被指責(zé)年老衰退,難以勝任,于乾隆三十六年被革職。綜上,薄岱于乾隆二十三年六月任,三十六年九月因辦事不力被革職。
陳嵩年,乾隆三十六年至三十九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②》載:“陳嵩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進士,年四十三歲,現(xiàn)任禮部儀制司郎中。乾隆三十六年七月報送引見,記名,以簡缺知府用。今簽升山西寧武府知府缺……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九日。”[]42按:陳嵩年于乾隆三十七年正月任,三十九年春調(diào)任他處。
胡紹南,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任。《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②》載:“胡紹南,河南汝寧府汝陽縣進士,年四十八歲,現(xiàn)任刑部陜西司郎中。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報送引見,以繁缺知府用,今簽升山西寧武府知府缺……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國據(jù)(乾隆)《太原府志》卷三十一“職官”中“知府”條載“胡紹南,進士,乾隆四十一年任,河南汝陽人?!? 綜上,胡紹南于乾隆三十九四月年任,四十一年左右調(diào)任太原府知府。
沈之燮,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五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②》載:“沈之燮,江蘇人,現(xiàn)年六十一歲……四十一年九月內(nèi),奉旨山西太原府,員缺緊要……前任巡撫巴延三奏補寧武府知府,四十四年奏調(diào)山西平陽府知府?!?再據(jù)錢大昕撰寫的《山西分守冀寧道沈公墓志銘》載:“諱之燮,字汝枚,蔭園其號。(乾隆)四十一年,引見記名,即擢山西寧武府知府。四十五年,調(diào)平陽府?!? ? 綜上,沈之燮于乾隆四十一年任,四十五年調(diào)平陽府。
李鐸,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六年署?!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⑩》載:“李鐸,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進士,年三十六歲。遵川運軍糧例捐同知,本班先用。今簽掣山西寧武府同知缺……乾隆四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據(jù)(民國《壽光縣志》卷十二載有富陽董文恭撰《琪園李太史傳》"公諱鐸,字振文,琪園其號也……升授寧武府同知,署理知府之官,以疾卒于官?!眻F綜上,李鐸于乾隆四十五年知府沈之燮調(diào)任平陽后,署理寧武府知府事,約乾隆四十六年卒于署任。
吳重光,乾隆四十七年署?!吨苤椅涔珜嵱洝分小罢钬摇陛d有:“江烈孤忠。乾隆四十七年,署寧武府、知直隸代州事,吳重光敬。”4按:當(dāng)為原寧武同知李鐸卒于署任后,直隸代州知州吳重光繼而署理寧武府事。
盛祿,乾隆四十七年至五十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②》載:“盛祿,鑲紅旗滿洲人,年四十四歲,由副榜考取方略館議敘中書……四十七年五月內(nèi)用山西寧武府知府,五十年正月內(nèi)調(diào)太原府知府。”[d按:盛祿乾隆四十七年五月任,五十年正月調(diào)任太原府知府。
王秉韜,乾隆五十年署?!吨苤椅涔珜嵱洝分小罢钬摇陛d有:“識春秋義。乾隆乙巳(乾隆五十年),署知府王秉韜題?!?《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②》載:“王秉韜,鑲紅旗漢軍人,年六十五……乾隆四十九年題升山西直隸保德州知州……五十九年九月內(nèi)用安徽潁州府知府?!盵4按:原任知府盛祿于乾隆五十年調(diào)任后,時任直隸保德州知州王秉韜署理寧武府事。
裘行簡,乾隆五十年至五十三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②》載:“裘行簡,江西人,年三十一……五十年四月內(nèi)命往山西補用知府?!盵d?據(jù)《滿漢名臣傳》(續(xù)集)第七十五卷“裘行簡傳”載:“裘行簡,字敬之,江西新建人……五十年擢山西寧武府知府,五十三年調(diào)平陽府……” ? 綜上,裘行簡于乾隆五十年四月前往山西以候補知府用,同年擢升寧武府知府,五十三年調(diào)平陽府。
高璨,乾隆五十三年至五十六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②》載:“高璨,鑲黃旗漢軍人,年五十三歲……(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內(nèi)用山西太原府知府。”[]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③》中《縉紳全書(乾隆五十三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高璨,鑲黃旗漢軍人,五十二年十月升?!? ? 另據(jù)《高宗純皇帝(乾隆)實錄(一八)》(乾隆五十六年九月下)載:“……詢明高璨在寧武府任內(nèi),聽伊兄高瑋與代州丁憂知縣賈輝結(jié)姻一折……且高瑋現(xiàn)已病故,無從究問。高璨著交部議處。” ? 綜上,高璨于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到太原赴任,因前任知府裘行簡調(diào)任他處,故調(diào)補寧武知府。乾隆五十六年九月,因其兄事件牽連被革職并交部議處。
張力行,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②》載:(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內(nèi)用山西寧武府知府,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內(nèi)調(diào)汾州府知府)張力行,湖南人,年五十七歲……五十六年五月服闕,赴部候補。十月內(nèi)命往山西以知府補
用?!盵w]27按:張力行于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到任,五十七年十二月調(diào)汾州府。
李奕疇,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②》載:“李奕疇,河南人,三十九歲由進士改庶吉士……五十七年十二月內(nèi)命往山西,以知府補用?!盵ds《清史稿》列傳一百四十六本傳載“李奕疇,字書年,河南夏邑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大考改禮部主事,典貴州鄉(xiāng)試,游遷郎中。五十七年,出為山西寧武知府,調(diào)平陽,有政聲?!? ? 綜上,李奕疇于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補授,五十九年調(diào)平陽府。
張端城,乾隆五十九年至六十二年任。《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②》載:“張端城,直隸人,年三十八歲,由進士分部學(xué)習(xí)……(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內(nèi)用山西平陽府知府。”[5據(jù)(民國)《南皮縣志》卷八“文獻志二”中“學(xué)歷”載:“張端城,字研溪,號梅坪。乾隆癸卯甲辰聯(lián)捷進士……授山西寧武知府,多所興除,聘名儒主講書院,士皆感奮。署太原府,旋署雁平道……尋升陜西督糧道?!? 《清代縉紳錄集成④》中《縉紳全書(嘉慶元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張端城,研溪,直隸南皮人,五十九年三月升?!? 綜上,張端城于“(乾隆)五十九年二月內(nèi)用平陽府知府”,到山西后,李奕疇調(diào)任平陽府,故張端城轉(zhuǎn)任寧武府知府,于乾隆六十二年(嘉慶二年)調(diào)任他處。
嘉慶朝
麻永年,嘉慶二年至六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絲》載:“麻永年,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監(jiān)生,年五十六歲,現(xiàn)任刑部湖廣司郎中………今簽升山西寧武府知府缺……嘉慶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 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⑤》中《縉紳全書(嘉慶五年冬)》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麻永年,保舉,江西廬陵人,二年二月升。” ?再據(jù)《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②》載在“麻永年”履歷旁批注:(麻永年)乾隆六十二年內(nèi)用寧武府知府,休致?!? ? 綜上,麻永年于嘉慶二年任,嘉慶五年冬仍在知府任上,下任知府鄒文琳于嘉慶六年秋任,故其當(dāng)為嘉慶六年休致。
鄒文琳,嘉慶六年至九年任。《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罵》載:“臣鄒文琳,江蘇鎮(zhèn)江府丹徒縣監(jiān)生,年四十六歲。川楚例捐知府,單雙月即用,今掣得山西寧武府知府缺……嘉慶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據(jù)情代縉紳錄集成⑤》中《縉紳全書(嘉慶九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鄒文琳,江蘇丹徒人,六年九月選?!? ? 綜上,鄒文琳于嘉慶六年九月任,到嘉慶九年春仍在知府任上,下任知府戈瑤于同年三月選任,其當(dāng)于同時離任。
戈瑤,嘉慶九年至十七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④》載:“戈瑤,直隸河間府景州貢生,年四十一歲……今簽掣山西寧武府知府缺……嘉慶九年三月初一日?!盷1再據(jù)《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②》“戈瑤”條批注“嘉慶九年三月內(nèi)用山西寧武府知府,終養(yǎng)。嘉慶九年三月內(nèi)引見,中才;嘉慶十六年三月內(nèi)引見,平常;嘉慶十七年十一月內(nèi)引見,中才?!盵w]502綜上,戈瑤于嘉慶九年三月任,分別在嘉慶十六年和十七年兩次引見,御批均一般,當(dāng)于十七年終養(yǎng)。
德克精阿,嘉慶十七年至十八年初署。《山西神池縣民李幗因工人吳顯拔苗偷懶毆傷其身死案》(嘉慶十七年七月)“據(jù)署寧武府知府德克精阿呈…"[s]據(jù)周忠武公實記》中“寢宮圓”:“雙忠千古。嘉慶癸酉(嘉慶十八年),署寧武府德克精阿敬書?!盵a]4綜上,德克精阿于嘉慶十七年戈瑤離任后,至十八年正月,署理寧武知府事。
李汝楹,嘉慶十八年至嘉慶二十年任。《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④》載:“李汝櫃,陜西同州府大荔縣監(jiān)生,年四十八歲……于嘉慶十七年十二月分簽掣山西寧武府知府缺……嘉慶十八年正月二十八日?!盷再據(jù)《周忠武公實記》中“大門對”載有“嘉慶甲戌(嘉慶十九年),知寧武府事李汝櫃敬題?!盵d]4綜上,李汝福于嘉慶十八年正月任,嘉慶十九年為周遇吉祠題寫對聯(lián),于嘉慶二十年卸任。
嵩山,嘉慶二十年至道光元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5》載:“覺羅嵩山,正藍旗滿洲覺羅毓昌佐領(lǐng)下監(jiān)生,年四十二歲……嘉慶二十年二月分簽升山西寧武府知府缺?!盵3]24《清代縉紳錄集成⑧》中《縉紳全書(嘉慶二十五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嵩山,滿洲正藍旗人,二十年二月選?!? ?綜上,嵩山于嘉慶二十年二月簽升,二十五年仍在任,按清代官員三年任期計算,其卸任時間當(dāng)在道光元年。
道光朝
曹貽桂,道光元年至三年任?!吨苤椅涔珜嵱洝分小罢顚Α陛d有:“道光二年,知寧武府事,津門曹貽桂敬題并書?!眘]42綜上,曹貽桂在道光二年在任寧武知府,前任知府嵩山于道光元年離任,而繼任知府李成禮于道光三年任。按清代官員任期三年計算,曹貽桂于道光元年任,三年離任。
李成禮,道光三年至十六年任?!肚宕N紳錄集成⑨》中《縉紳全書(道光四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李成禮,山東聊城人,監(jiān)生,(道光)三年四月選?!? 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②》中《縉紳全書·中樞備覽(道光十六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李成禮,山東聊城人,監(jiān)生,(道光)三年四月選?!? ?再查檢歷年《清代縉紳錄集成》,所載在任知府均為李成禮。綜上,李成禮于道光三年四月選任,十六年夏離任。
王有壬,道光十六年至十七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③》載:“王有壬,現(xiàn)年六十三歲,系浙江海寧州人……(道光)十六年補寧武府知府,十七年調(diào)太原府知府……”9-"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⑩》中《縉紳全書(道光十七年秋)》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知府加一級王有壬,浙江海寧州人,丁卯,十六年五月升。” ?綜上,王有壬于道光十六年五月升任,十七年調(diào)任太原府知府。
虞協(xié),道光十七年署《周忠武公實記》中“劉夫人墓對”載有“道光丁酉(十七年),署寧武府知府虞協(xié)敬題?!?可知,虞協(xié)于道光十七年前任知府王有壬調(diào)任后,繼任知府李光涵上任前,署理寧武府事。
李光涵,道光十七年至二十九年任。光緒《順天府志》卷一百三載:“李光涵,初名攀龍,字蕓圃,大興人……道光九年成進士……十七年,簡授山西太原遺缺知府,補授寧武府知府……在寧武任十二年,上游倚重,保薦卓越。” 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⑩》中《縉紳全書(道光十八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知府加一級李光涵,蕓圃,順天大興人,丁卯,己丑,十七年九月授?!? ?再據(jù)情代縉紳錄集成@》中縉紳全書(道光二十九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知府加一級李光涵,順天大興人,己丑,十
七年九月授?!盵x]s"再查檢歷年《清代縉紳錄集成》所載,在任知府均為李光涵。綜上,李光涵于道光十七年九月補授寧武知府,在任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九年六月離任。
丁國鼐,道光二十五年署?!吨苤椅涔珜嵱洝分小罢顚Α陛d有:“道光乙已(道光二十五年),署寧武府,候補知府丁國鼐熏沐并書?!盵450按:道光二十五年夏及二十六年寧武知府是李光涵,當(dāng)為李光涵因公事暫時離開寧武,丁國鼐以候補知府身份署理寧武府事。
李元慶,道光二十九年至三十年任?!肚宕N紳錄集成⑩》中《縉紳全書(道光二十九年秋)》中“寧武府”條“知府”載:“李元慶,湖北竹溪人,戊子,二十九年六月授?!? ? 據(jù)《文宗顯皇帝(咸豐)實錄(一)》(道光三十年十二月下)載:“有人奏參陜西臬司多慧,性情貪鄙,在山西多年把持公事等語……該員因知府李元慶患病,代為彌縫?!? ? 再據(jù)《文宗顯皇帝(咸豐)實錄(一)》(咸豐元年二月上)載:“多慧在山西……及為休致知府李元慶,彌縫病狀…"[]綜上,李元慶于道光二十九年六月任,到任后身患疾病,雖經(jīng)山西按察使多慧多方彌縫,但終因多慧被參,患病事實泄露,于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因病休致。
咸豐朝
保齡,咸豐元年至五年任。《清代縉紳錄集成②)中爵秩全覽(咸豐二年冬)》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保齡,滿洲正紅旗人,附生,元年四月補?!盵]4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①》中《縉紳全書(咸豐四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保齡,滿洲正紅旗人,附生,元年四月補?!盵再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②》中《爵秩全覽(咸豐六年春)》在“太原府知府”條中載:“保齡,滿洲正紅旗人,貢生,五年十一月調(diào)?!盵]綜上,保齡于咸豐元年四月補任,五年十一月調(diào)任太原府知府。
介昌,咸豐三年署?!吨苤椅涔珜嵱洝分小皩媽m對”載有“咸豐三年,署寧武府事,遼州直隸州知州介昌敬撰?!?按:咸豐三年寧武知府是保齡,當(dāng)為保齡因公事暫時離開寧武,介昌以遼州知州身份署理寧武府事。
奎文,咸豐五年至六年任。《清代縉紳錄集成②)中《嚼秩全覽(咸豐六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奎文,蒙古廂黃旗人,五年十二月選?!盵m?6按:奎文于咸豐五年十二月選任,六年離任。
鈴祥,咸豐六年至九年任。《清代縉紳錄集成②》中爵秩全覽(咸豐六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鈴祥,滿洲紅旗人,六年十一月授。”[4]”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②》中《縉紳全書(咸豐九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鈴祥,滿洲紅旗人,六年十一月授?!? ? 綜上,鈴祥于咸豐六年十一月任,九年四月左右離任。
常文遴、阿克達春,咸豐七年署?!肚宕N紳錄集成②》中《爵秩全覽(咸豐七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缺?!盵4]據(jù)(咸豐)《續(xù)寧武府志》常文遴《序》曰:“未事葳,適于卸任,代者旭東阿君。……咸豐丁巳孟秋上浣山左常文遴題?!? 再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罵》中《爵秩全覽(咸豐七年秋)》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鈴祥,滿洲紅旗人,六年十一月授?!?綜上,鈴祥于咸豐六年十一月授寧武府知府,因故未能及時到任,咸豐七年夏仍無在任知府,直到咸豐七年秋才上任。在此期間由常文遴和阿克達春先后署理。二人在署理寧武府事期間,共同編纂完成寧武府第一部續(xù)志。
劉武,咸豐九年至同治二年任?!肚宕N紳錄集成5》中《縉紳全書(咸豐十年秋)》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劉武,陜西朝邑人,附貢,九年四月授?!? ?綜上,劉武于咸豐九年任,約于同治二年離任。
同治朝
文梁,同治二年至光緒二年任?!肚宕N紳錄集成小》中《縉紳全書(同治四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文梁,滿洲正藍旗人,監(jiān)生,二年三月
補。”15《清代縉紳錄集成》中《爵秩全覽(光緒二年冬)》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文梁,滿洲正藍旗人,監(jiān)生,(同治)二年三月補。”[]7綜上,文梁于同治二年三月補任,光緒二年冬或三年春離任。文梁在任期間,于同治六年編纂的《周忠武公實記》,保存大量周遇吉祠的珍貴史料。
光緒朝
郝重慶,光緒三年至七年任?!肚宕N紳錄集成》中《縉紳全書·中樞備覽》(光緒三年夏)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郝重慶,山東高唐人,貢生,三年正月補。” ?據(jù)《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一“光緒七年六月”載:“山西巡撫衛(wèi)榮光奏:甄別庸劣不職各員,寧武府知府郝重慶應(yīng)請以同知降選?!? 再據(jù)光緒《神池縣志》卷九“事考”載:(光緒)四年朔州教匪熊六盤距寧武之上白泉村,邑令田金峰奉郡守郝重慶檄飭防守?!盵]綜上,郝重慶于光緒三年正月補任,四年參與鎮(zhèn)壓寧武下白泉熊六的白蓮教起義,七年六月被降職。
王守愚,光緒七年至九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幻》載:“王守愚,河南開封府祥符縣監(jiān)生,年四十一歲……今簽掣山西寧武府知府缺……光緒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 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④》中《縉紳全書》(光緒八年冬)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王守愚,河南祥符人,監(jiān)生,七年六月選?!盵]綜上,王守愚于光緒七年簽任,八年冬仍在任,當(dāng)為九年離任。
俞廉三,光緒九年至十二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⑥》載:“俞廉三,現(xiàn)年五十七歲,系浙江山陰縣人……(光緒)九年補寧武府知府,十年閏五月到任……十一年四月署任河?xùn)|道,十一月交卸……十三年閏四月調(diào)補太原府知府……”B0-據(jù)《清
代縉紳錄集成6》中《縉紳全書》(光緒十二年秋)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俞廉三,浙江山陰人,監(jiān)生,九年七月升。” ?綜上,俞廉三于光緒九年七月升任,十年閏四月到任,十三年閏四月調(diào)任太原府知府。
吳鴻恩,光緒十三年至二十七年任。《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⑥》載:“吳鴻恩,現(xiàn)年六十二歲,系四川銅梁縣人……(光緒)十三年八月到省補授寧武府知府……十六年五月調(diào)署太原府知府……十九年大計,保薦卓越,是年回寧武府本任……” -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動》中《縉紳全書》(光緒十六年冬)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吳鴻恩,春海,四川銅梁縣人,壬戌,十三年五月授。” 再據(jù)睛代縉紳錄集成@》中《縉紳全書》(光緒二十七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吳鴻恩,春海,四川銅梁人,壬戌,十三年六月補。”1綜上,吳鴻恩于光緒十三年五月補授,八月到省后補授寧武知府。十六年五月調(diào)署太原知府,同年冬回任。十九年保薦卓越,仍回寧武府繼續(xù)任職。光緒二十七年春仍在任,同年調(diào)任太原府知府。吳鴻恩于光緒二十四年編纂《山西寧武府忠義孝弟祠觀法錄》,其書是繼同治六年文梁編撰《周忠武公實記》后有關(guān)周遇吉祠的又一部重要歷史文獻。
張喜田,光緒二十七年署?!渡轿餮矒後红幼酁榉謩e舉劾屬員各情折》(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初六日)載:“查有署寧武府知府、請補代州直隸州知州張喜田聲名平常,嗜好甚深,請以原品勒令休致。”Bas按:張喜田當(dāng)于吳鴻恩離任后署,署理期間被彈劾休致。
保謙,光緒二十七年至三十年任?!肚宕N紳錄集成@》中《爵秩全覽》(光緒二十七年冬)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保謙,滿洲鑲藍旗人,緡?yán)[生員?!眹鴵?jù)《情代縉紳錄集成心》中《縉紳全書·中樞備覽》(光緒三十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保謙,滿洲鑲藍旗人,緡?yán)[生員,二十七年五月選。” ?綜上,保謙于光緒二十七年五月任,三十年離任。
桑案,光緒三十年至三十四年任?!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⑦》載:“桑案,現(xiàn)年五十二歲,系順天府宛平縣人,祖籍浙江……(光緒)三十年五月奏補寧武府知府,七月接奉吏部咨復(fù),準(zhǔn)其補授……五月十七日由吏部帶領(lǐng)引見,奉旨著準(zhǔn)其升補。” ? ? 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抑》中《縉紳全書·中樞備覽》(光緒三十二年春)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桑案,順天宛平人,附生,三十年七月升。”:“直到光緒三十二年夏,都有桑案的起任時間,即“三十年七月升”。從三十二年秋開始,直到三十四年冬止,均無桑案的起任時間。按書寫體例的差異推斷:桑案于光緒三十年七月升任,三十二年秋離任,直到三十四年冬才正式卸任。
王文員、呼延庚,光緒三十四年署?!豆饩w朝朱
批奏折(第二五輯)》(內(nèi)政·職官)《光緒三十四年七月初八日)再,署寧武府知府王文員,據(jù)報在任病故,所遺員缺,自應(yīng)遴委接署。查有盡先部用知府呼延庚,堪以署理……" 按:《爵秩全覽》(光緒三十四年冬)所載寧武知府是桑案,則王文員在桑案暫時離任后署理,于光緒三十四七月病逝于府署。呼延庚于同年七月繼署寧武知府事,直至新任知府到任后交卸。
宣統(tǒng)朝
李祖年,光緒三十四年至宣統(tǒng)二年春任。《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⑧》載:“李祖年,現(xiàn)年四十二歲,系江蘇武進縣人,由監(jiān)生應(yīng)光緒十七年鄉(xiāng)試,中式舉人。二十年恩科會試中式貢士……于(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簽掣山西寧武府知府?!? “據(jù)《清代縉紳錄集成@》中《爵秩全覽》(宣統(tǒng)元年冬)在“寧武府知府”條中載:“李祖年,江蘇武進縣人,進士,三十四年十二月選?!? 再據(jù)寧武近期發(fā)現(xiàn)的《重修寧武府學(xué)宮記》碑載:“振家于庚戌之春權(quán)篆斯郡……前任李公祖年雖發(fā)起此舉,迄今未葳事而調(diào)任澤州?!瓪q在庚戌七月初七日……花翎選道補府署理寧武府正堂加一級記錄一次孫振家撰文……大清宣統(tǒng)二年孟秋月谷旦立?!辈闄z《清代縉紳錄集成》,從宣統(tǒng)二年春至四年春止,所載寧武府知府均為李祖年,但都無任職的起任時間。按書寫體例的差異推斷:無任職的起任時間或當(dāng)為曲筆,既表明李祖年于宣統(tǒng)二年春調(diào)任澤州,亦暗含在此期間無正式任命的知府。
孫振家,宣統(tǒng)二年至四年署?!肚宕賳T履歷檔案全編⑦》載:“孫振家,現(xiàn)年三十五歲,系山東臨清州人……遵新海防例,報捐知府,指分山西試用。二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經(jīng)欽派大臣驗看,本月十五日由吏部帶領(lǐng)引見。奉旨照例發(fā)往?!?再據(jù)寧武新發(fā)現(xiàn)的《重修寧武府學(xué)宮記》碑文所載。孫振家于光緒二十九年發(fā)往山西以試用知府,因知府李祖年調(diào)任澤州府,于宣統(tǒng)二年春署寧武府事,隨著民國改元,孫振家便成為寧武府最后一位署任知府。
從雍正三年設(shè)府至民國元年廢府改縣,寧武府存在了187年,前后共有54位知府(含署),其中39位是正式任命的知府,15位是署任知府。通過對清代寧武府歷任知府的考證,大致梳理出其任離時間,為該領(lǐng)域的研究提供了較為詳實的資料。所考證任職知府的出身、民族、籍貫等,可為研究清代選官任官的規(guī)律和原則提供第一手史料。期間所任知府,
或有為、或庸碌、或謀私、或鞠躬盡瘁,為官者當(dāng)以民為本,正衣冠而行正途,達到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之價值。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