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忱:空虛感
有些人害怕與才華洋溢的人來往,因為對方的能力會讓自我價值受威脅;有些人逃避專心投入一段關系,因為害怕投入得愈多、傷得愈深;有些人拒絕太深入的交往,因為他們害怕這樣一來難免要把最真實的自己暴露在別人面前;有些人發(fā)現自己正處于一段不滿意的關系時,會選擇擺爛的方式,讓對方來決定這段關系的走向……
因為不想面對上述種種不舒服,最后干脆把自己投擲到一個無須接觸情緒、無需面對外界,甚至無須正視自我的世界,而那個世界的名字,就叫做“空虛”(emptiness)。
空虛,比起許多負面情緒更讓人難以忍受。處在空虛的狀態(tài)里,個體會感到無力感、失去方向、遍尋不著施力點,有些人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沉浸在空虛感里的人對他人與對自己的感受都缺乏敏感,所以他們不清楚自己內在的需求與情緒,當然,也遑論在關系中對他人同理、對自己尊重。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工作很忙卻只是在不斷重復,找不到意義;休息的時候玩游戲看影片,卻體會不到以前的那種快樂;認識的人越來越多,但孤獨卻越來越深;莫名暴躁、心煩,“迷茫”、“無聊”、“沒意思”成為了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不止我們自己陷入了這種糟糕的狀態(tài)里,身邊大多數人,都浸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生活中還有很多“看起來過得很好的人”,拿著優(yōu)厚的待遇,是自己領域的權威,生活方面也是家庭美滿。可他們也經歷著強烈的精神壓力和抑郁情緒,我認識一個“人生贏家”的朋友,就曾因為嚴重的躁郁空白了一年,生活和工作都按下了暫停鍵。
“我以為大家都挺好,原來大家都不好”似乎成為某種共識,我們感受到了自己的疲憊,找不到生活的價值,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種狀態(tài)產生的根源是人的異化。
社會對于美好生活的要求,已經規(guī)訓了我們自身的欲望。我們的欲望不再和自身的需求相連接,所欲求的都是這個社會告訴我們應該追尋的目標,以至于我們難以覺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即便我們實現了世俗意義上的“好生活”,內心依然感到麻木、空虛和無意義。
空虛感究竟從何而來?
人類在襁褓時期因為尚無自我照顧的能力,僅能憑藉大人的喂養(yǎng)、陪伴來滿足生理與心理的需求,因而長出最原初的自卑感。這段時間當他透過哭泣來表達需求,而主要照顧者可以適切地滿足他的所需時,他就會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有價值的。反之,若主要照顧者若無法適切地回應嬰幼兒哭泣背后的需求,個體可能會感覺到自己是無力、弱小而缺乏價值、不被愛的。
當然,這世界不可能全然滿足個人需求、按照個人的需求進行,但若這些挫折是適當、尚可忍受的,個體就能感知到雖然現實生活無法盡如己意、卻也能保有自我價值感、不因此喪失能力感。
成長過程中(乃至于長大后的親密關系),若主要照顧者強烈地以自己的價值觀來教養(yǎng)、將許多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個人就會感受到“原來自己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唯有滿足別人的期待才值得被肯定”“所有的關系都是充滿條件的”。而當他用力地告訴自己“唯有努力要滿足他人的期待與認同才能被愛”,也正式開啟了漠視自己的需求、關閉自己的感受,因而離自己愈來愈遠、內在也愈來愈空虛的寂寞之旅。
如果我們把童年當成一棟房子的地基,那么成年就是這棟房子。要用有缺陷的地基來打造一棟房子當然有可能,而且它的外觀看起來可能和擁有良好地基的房子一模一樣。
不過如果地基有缺損、蓋得歪七扭八或是不夠堅固,它就沒有辦法為房子提供足夠的力量和安全?;蛟S那并不是什么嚴重的缺陷,然而它卻會危害整棟房子的結構—─只要一陣強風吹過,房子就會崩塌。
那些童年情感受到忽視的成年人在外觀上可能看起來很正常,但是他們對于自己地基里頭的結構缺陷卻常常渾然不覺,對于童年對自己的一生有什么影響也沒有概念。
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他們經常責怪自己:為什么其他人看起來都比較快樂?為什么給予比接受還容易?為什么我覺得自己和所愛的人無法更親近?我的內心究竟缺少了什么?
每個人的體驗都不一樣。這個世界上有六十億人口,沒有人的故事是一模一樣的。
我們常以為在關系中主動遠離他人的那一方是充滿自信、有勇氣、睿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然而,許多未經溝通澄清就選擇結束一段關系的那一方,很可能是因為如上所說:害怕被傷害、擔心自我價值被挑戰(zhàn)、避免被拋棄,擔心經歷這些痛苦的事件之后,要血淋淋地去面對內在真實的不舒服,以及,擔心被這些不舒服所打倒的脆弱感。
表面上看起來是由他們來左右這段關系,但事實上,他們也不太敢去正視這段關系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自己在這段關系里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他們只是逃避,逃到一份空虛感里。
可能的緩解方式
從行動層面來看,最恥辱的我想應該來源于逃避,你心中明知道有該做的事情,但卻未行動;利用碎片化時間投入娛樂中一旦停止,便會陷入深深的恐懼和羞恥。進一步而言,娛樂時間越多這種羞恥感越甚,自己敢面對和承認的勇氣也就越少,內心也就越會傾向繼續(xù)沉淪,最終變成惡性循環(huán)。
這也是拖延的額外表現,用娛樂塞滿時間推遲做自己需要但不想做的事。解決的辦法是學會「融入」。把那些逃避的事情嘗試與喜歡的事業(yè)所結合。假設應該做的事本身就讓你快樂,你便不會有自我空虛感。
其次,不妨學著結識些新朋友或參加些活動,別閑下來,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方式后認真投入才是嶄新的開始,試著多留點時間你會收獲許多。當然養(yǎng)寵物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它能在閑暇時間幫助你轉移注意力,從而減少胡思亂想。
以自身經驗出發(fā),別的動物不敢說,小狗絕對是你最忠實的朋友。它有絕對的服從和依賴性,并會在關鍵時刻用生命保護自己的主人。
總結:空虛不是壞東西,學著在每件事上尋找獲得感,從而創(chuàng)造自我價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