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經(jīng)(莊子8-16章)
外篇第八章 駢拇
?
駢拇枝指出乎性哉 而侈于德 附贅縣疣出乎形哉 而侈于性 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 列于五藏哉 而非道德之正也 是故駢于足者 連無用之肉也 枝于手者 樹無用之指也 多方駢枝于五藏之情者 淫僻于仁義之行 而多方于聰明之用也 ?
是故駢于明者 亂五色 淫文章 青黃黼黻之煌煌非乎 而離朱是已 多于聰者 亂五聲 淫六律 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 而師曠是已 枝于仁者 擢德塞性以收名聲 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而曾 史是已 駢于辯者 累瓦結(jié)繩竄句 游心于堅(jiān)白同異之間 而敝跬譽(yù)無用之言非乎 而楊 墨是已 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 非天下之至正也
彼正正者 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為駢 而枝者不為跂 長者不為有余 短者不為不足 是故鳧脛雖短 續(xù)之則憂 鶴脛雖長 斷之則悲 故性長非所斷 性短非所續(xù) 無所去憂也
意仁義其非人情乎 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且夫駢于拇者 決之則泣 枝于手者 龁之則啼 二者或有余于數(shù) 或不足于數(shù) 其于憂一也 今世之仁人 蒿目而憂世之患 不仁之人 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 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 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何其囂囂也
且夫待鉤繩規(guī)矩而正者 是削其性者也 待繩約膠漆而固者 是侵其德者也 屈折禮樂 呴俞仁義 以慰天下之心者 此失其常然也 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 曲者不以鉤 直者不以繩 圓者不以規(guī) 方者不以矩 附離不以膠漆 約束不以縸索 故天下誘然皆生 而不知其所以生 同焉皆得 而不知其所以得 故古今不二 不可虧也 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縸索而游乎道德之間為哉 使天下惑也
夫小惑易方 大惑易性 何以知其然邪 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 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 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
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 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則以身殉利 士則以身殉名 大夫則以身殉家 圣人則以身殉天下 故此數(shù)子者 事業(yè)不同 名聲異號 其于傷性以身為殉 一也
臧與谷 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 問臧奚事 則挾策讀書 問谷奚事 則博塞以游 二人者 事業(yè)不同 其于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 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 二人者 所死不同 其于殘生傷性均也 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
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 則俗謂之君子 其所殉貨財(cái)也 則俗謂之小人 其殉一也 則有君子焉 有小人焉 若其殘生損性 則盜跖亦伯夷已 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
且夫?qū)倨湫院跞柿x者 雖通如曾 史 非吾所謂臧也 屬其性于五味 雖通如俞兒 非吾所謂臧也 屬其性乎五聲 雖通如師曠 非吾所謂聰也 屬其性乎五色 雖通如離朱 非吾所謂明也 吾所謂臧者 非所謂仁義之謂也 臧于其德而已矣 吾所謂臧者 非所謂仁義之謂也 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 吾所謂聰者 非謂其聞彼也 自聞而已矣 吾所謂明者 非謂其見彼也 自見而已矣 夫不自見而見彼 不自得而得彼者 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 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 雖盜跖與伯夷 是同為淫僻也 余愧乎道德 是以上不敢為仁義之操 而下不敢為淫僻之行也
?
外篇第九章 馬蹄?
?
馬 蹄可以踐霜雪 毛可以御風(fēng)寒 龁草飲水 翹足而陸 此馬之真性也 雖有義臺路寢 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 曰我善治馬 燒之 剔之 刻之 雒之 連之以羈縶 編之以皂?xiàng)!●R之死者十二三矣 饑之渴之 馳之驟之 整之齊之 前有橛飾之患 而后有鞭囗筴之威 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陶者曰我善治埴 圓者中規(guī) 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 曲者中鉤 直者應(yīng)繩 夫埴木之性 豈欲中規(guī)矩鉤繩哉 然且世世稱之曰伯樂善治馬 而陶匠善治埴木 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 織而衣 耕而食 是謂同德 一而不黨 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 其行填填 其視顛顛 當(dāng)是時(shí)也 山無蹊隧 澤無舟梁 萬物群生 連屬其鄉(xiāng) 禽獸成群 草木遂長 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 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夫至德之世 同與禽獸居 族與萬物并 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 其德不離 同乎無欲 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及至圣人 蹩躠為仁 踶跂為義 而天下始疑矣 澶漫為樂 摘僻為禮 而天下始分矣 故純樸不殘 孰為犧尊 白玉不毀 孰為珪璋 道德不廢 安取仁義 性情不離 安用禮樂 五色不亂 孰為文采 五聲不亂 孰應(yīng)六律
夫殘樸以為器 工匠之罪也 毀道德以為仁義 圣人之過也 夫馬陸居則食草飲水 喜則交頸相靡 怒則分背相踢 馬知已此矣 夫加之以衡扼 齊之以月題 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 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 伯樂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時(shí) 民居不知所為 行不知所之 含哺而熙 鼓腹而游 民能已此矣 及至圣人 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 縣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 而民乃始踶跂好知 爭歸于利 不可止也 此亦圣人之過也
?
外篇第十章 胠篋
?
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 則必?cái)z緘縢 固扃繘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然而巨盜至 則負(fù)匱揭篋擔(dān)囊而趨 唯恐緘縢扃繘之不固也 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 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 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所謂圣者 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 昔者齊國鄰邑相望 雞狗之音相聞 罔罟之所布 耒耨之所刺 方二千余里 闔四竟之內(nèi) 所以立宗廟社稷 治邑屋州閭鄉(xiāng)曲者 曷嘗不法圣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 所盜者豈獨(dú)其國邪 并與其圣知之法而盜之 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 而身處堯舜之安 小國不敢非 大國不敢誅 十二世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 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所謂至圣者 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邪 昔者龍逢斬 比干剖 萇弘胣 子胥靡 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 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 圣也 入先 勇也 出后 義也 知可否 知也 分均 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 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 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 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則齒寒 魯酒薄而邯鄲圍 圣人生而大盜起 掊擊圣人 縱舍盜賊 而天下始治矣
夫川竭而谷虛 丘夷而淵實(shí) 圣人已死 則大盜不起 天下平而無故矣 圣人不死 大盜不止 雖重圣人而治天下 則是重利盜跖也 為之斗斛以量之 則并與斗斛而竊之 為之權(quán)衡以稱之 則并與權(quán)衡而竊之 為之符璽以信之 則并與符璽而竊之 為之仁義以矯之 則并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 彼竊鉤者誅 竊國者為諸侯 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則是非竊仁義圣知邪 故逐于大盜 揭諸侯 竊仁義并斗斛權(quán)衡符璽之利者 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 斧鉞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盜跖而使不可禁者 是乃圣人之過也
故曰魚不可脫于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 天下之利器也 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絕圣棄知 大盜乃止 擲玉毀珠 小盜不起 焚符破璽 而民樸鄙 掊斗折衡 而民不爭 殫殘?zhí)煜轮シā《袷伎膳c論議 擢亂六律 鑠絕竽瑟 塞瞽曠之耳 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 滅文章 散五采 膠離朱之目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毀絕鉤繩而棄規(guī)矩 儷工捶之指 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 史之行 鉗楊 墨之口 攘棄仁義 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 則天下不鑠矣 人含其聰 則天下不累矣 人含其知 則天下不惑矣 人含其德 則天下不僻矣 彼曾 史 楊 墨 師曠 工捶 離朱者 皆外立其德而龠亂天下者也 法之所無用也
子獨(dú)不知至德之世乎 昔者容成氏 大庭氏 伯皇氏 中央氏 栗陸氏 驪畜氏 軒轅氏 赫胥氏 尊盧氏 祝融氏 伏戲氏 神農(nóng)氏 當(dāng)是時(shí)也 民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樂其俗 安其居 鄰國相望 雞狗之音相聞 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若此之時(shí) 則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 曰某所有賢者 贏糧而趣之 則內(nèi)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 足跡接乎諸侯之境 車軌結(jié)乎千里之外 則是上好知之過也
上誠好知而無道 則天下大亂矣 何以知其然邪 夫弓弩畢弋機(jī)變之知多 則鳥亂于上矣 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 則魚亂于水矣 削格羅落堺罘之知多 則獸亂于澤矣 知詐漸毒 頡滑堅(jiān)白 解垢同異之變多 則俗惑于辯矣 故天下每每大亂 罪在于好知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 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 是以大亂 故上悖日月之明 下爍山川之精 中墮四時(shí)之施 惴恧之蟲 肖翹之物 莫不失其性 甚矣 夫好知之亂天下也 自三代以下者是已 舍夫種種之機(jī)而悅夫役役之佞 釋夫恬淡無為而悅夫哼哼之意 哼哼已亂天下矣
??
外篇第十一章 在宥?
?
聞在宥天下 不聞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 恐天下之淫其性也 宥之也者 恐天下之遷其德也 天下不淫其性 不遷其德 有治天下者哉 昔堯之治天下也 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 是不恬也 桀之治天下也 使天下瘁瘁焉人苦其性 是不愉也 夫不恬不愉 非德也 非德也而可長久者 天下無之 ?
人大喜邪 毗于陽 大怒邪 毗于陰 陰陽并毗 四時(shí)不至 寒暑之和不成 其反傷人之形乎 使人喜怒失位 居處無?!∷紤]不自得 中道不成章 于是乎天下始喬詰卓鷙 而后有盜跖 曾 史之行 故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 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 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 自三代以下者 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 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說明邪 是淫于色也 說聰邪 是淫于聲也 說仁邪 是亂于德也 說義邪 是悖于理也 說禮邪 是相于技也 說樂邪 是相于淫也 說圣邪 是相于藝也 說知邪 是相于疵也 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 之八者 存可也 亡可也 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 之八者 乃始臠卷獊囊而亂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 甚矣 天下之惑也 豈直過也而去之邪 乃齊戒以言之 跪坐以進(jìn)之 鼓歌以囗儛之 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 莫若無為 無為也 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故貴以身于為天下 則可以托天下 愛以身于為天下 則可以寄天下 故君子茍能無解其五藏 無擢其聰明 尸居而龍見 淵默而雷聲 神動(dòng)而天隨 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崔瞿問于老聃曰不治天下 安藏人心 老聃曰女慎 無攖人心 人心排下而進(jìn)上 上下囚殺 淖約柔乎剛強(qiáng) 廉劌雕琢 其熱焦火 其寒凝冰 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 其居也 淵而靜 其動(dòng)也 縣而天 僨驕而不可系者 其唯人心乎 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攖人之心 堯 舜于是乎股無胈 脛無毛 以養(yǎng)天下之形 愁其五藏以為仁義 矜其血?dú)庖砸?guī)法度 然猶有不勝也 堯于是放讙兜于崇山 投三苗于三峗 流共工于幽都 此不勝天下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 下有桀 跖 上有曾 史 而儒墨畢起 于是乎喜怒相疑 愚知相欺 善否相非 誕信相譏 而天下衰矣 大德不同 而性命爛漫矣 天下好知 而百姓求竭矣 于是乎斤鋸制焉 繩墨殺焉 椎鑿決焉 天下脊脊大亂 罪在攖人心 故賢者伏處大山嵁巖之下 而萬乘之君憂栗乎廟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 桁楊者相推也 形戮者相望也 而儒墨乃始離跂攘臂乎桎梏之間 意 甚矣哉 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 吾未知圣知之不為桁楊椄槢也 仁義之不為桎梏鑿枘也 焉知曾 史之不為桀 跖嚆矢也 故曰絕圣棄知 而天下大治
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 令行天下 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 故往見之 曰我聞吾子達(dá)于至道 敢問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 以佐五谷 以養(yǎng)民人 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 為之奈何 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 物之質(zhì)也 而所欲官者 物之殘也 自而治天下 云氣不待族而雨 草木不待黃而落 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而佞人之心翦翦者 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 捐天下 筑特室 席白茅 閑居三月 復(fù)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 黃帝順下風(fēng)膝行而進(jìn) 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dá)于至道 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 曰善哉問乎 來 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 窈窈冥冥 至道之極 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 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 必靜必清 無勞女形 無搖女精 乃可以長生 目無所見 耳無所聞 心無所知 女神將守形 形乃長生 慎女內(nèi) 閉女外 多知為敗 我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陽之原也 為女入于窈冥之門矣 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 陰陽有藏 慎守女身 物將自壯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 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 吾形未常衰 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來 余語女彼其物無窮 而人皆以為有終 彼其物無測 而人皆以為有極 得吾道者 上為皇而下為王 失吾道者 上見光而下為土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故余將去女 入無窮之門 以游無極之野 吾與日月參光 吾與天地為?!‘?dāng)我緡乎 遠(yuǎn)我昏乎 人其盡死 而我獨(dú)存乎
云將東游 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游 云將見之 倘然止 贄然立 曰叟何人邪 叟何為此 鴻蒙拊脾雀躍不輟 對云將曰游 云將曰朕愿有問也 鴻蒙仰而視云將曰吁 云將曰天氣不和 地氣郁結(jié) 六氣不調(diào) 四時(shí)不節(jié) 今我愿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 為之奈何 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曰吾弗知 吾弗知 云將不得問 又三年 東游 過有宋之野 而適遭鴻蒙 云將大喜 行趨而進(jìn)曰天忘朕邪 天忘朕邪 再拜稽首 愿聞?dòng)邙櫭伞▲櫭稍桓∮尾恢蟆〔癫恢∮握喵闭啤∫杂^無妄 朕又何知 云將曰朕也自以為猖狂 而民隨予所往 朕也不得已于民 今則民之放也 愿聞一言 鴻蒙曰亂天之經(jīng) 逆物之情 玄天弗成 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 災(zāi)及草木 禍及止蟲 意 治人之過也 云將曰然則吾奈何 鴻蒙曰意 毒哉 僊僊乎歸矣 云將曰吾遇天難 愿聞一言 鴻蒙曰意 心養(yǎng) 汝徒處無為 而物自化 墮爾形體 吐爾聰明 倫與物忘 大同乎涬溟 解心釋神 莫然無魂 萬物云云 各復(fù)其根 各復(fù)其根而不知 渾渾沌沌 終身不離 若彼知之 乃是離之 無問其名 無窺其情 物固自生 云將曰天降朕以德 示朕以默 躬身求之 乃今得也 再拜稽首 起辭而行
世俗之人 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于己也 同于己而欲之 異于己而不欲者 以出乎眾為心也 夫以出乎眾為心者 曷常出乎眾哉 因眾以寧所聞 不如眾技眾矣 而欲為人之國者 此攬乎三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此以人之國僥幸也 幾何僥幸而不喪人之國乎 其存人之國也 無萬分之一 而喪人之國也 一不成而萬有余喪矣 悲夫 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 有大物也 有大物者 不可以物 物而不物 故能物物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 豈獨(dú)治天下百姓而已哉 出入六合 游乎九州 獨(dú)往獨(dú)來 是謂獨(dú)有 獨(dú)有之人 是之謂至貴
大人之教 若形之于影 聲之于響 有問而應(yīng)之 盡其所懷 為天下配 處乎無響 行乎無方 挈汝適復(fù)之 撓撓以游無端 出入無旁 與日無始 頌論形軀 合乎大同 大同而無己 無己 惡乎得有有 睹有者 昔之君子 睹無者 天地之友
賤而不可不任者 物也 卑而不可不因者 民也 匿而不可不為者 事也 粗而不可不陳者 法也 遠(yuǎn)而不可不居者 義也 親而不可不廣者 仁也 節(jié)而不可不積者 禮也 中而不可不高者 德也 一而不可不易者 道也 神而不可不為者 天也 故圣人觀于天而不助 成于德而不累 出于道而不謀 會于仁而不恃 薄于義而不積 應(yīng)于禮而不諱 接于事而不辭 齊于法而不亂 恃于民而不輕 因于物而不去 物者莫足為也 而不可不為 不明于天者 不純于德 不通于道者 無自而可 不明于道者 悲夫 何謂道 有天道 有人道 無為而尊者 天道也 有為而累者 人道也 主者 天道也 臣者 人道也 天道之與人道也 相去遠(yuǎn)矣 不可不察也
?
外篇第十二章 天地
?
天地雖大 其化均也 萬物雖多 其治一也 人卒雖眾 其主君也 君原于德而成于天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 無為也 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 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 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yīng)備 故通于天地者 德也 行于萬物者 道也 上治人者 事也 能有所藝者 技也 技兼于事 事兼于義 義兼于德 德兼于道 道兼于天 故曰古之畜天下者 無欲而天下足 無為而萬物化 淵靜而百姓定 記曰通于一而萬事畢 無心得而鬼神服
夫子曰夫道 覆載萬物者也 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 無為為之之謂天 無為言之之謂德 愛人利物之謂仁 不同同之之謂大 行不崖異之謂寬 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zhí)德之謂紀(jì) 德成之謂立 循于道之謂備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于此十者 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 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若然者 藏金于山 藏珠于淵 不利貨財(cái) 不近貴富 不樂壽 不哀夭 不榮通 不丑窮 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 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 顯則明 萬物一府 死生同狀
夫子曰夫道 淵乎其居也 漻乎其清也 金石不得無以鳴 故金石有聲 不考不鳴 萬物孰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 素逝而恥通于事 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 故其德廣 其心之出 有物采之 故形非道不生 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 立德明道 非王德者邪 蕩蕩乎 忽然出 勃然動(dòng) 而萬物從之乎 此謂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 聽乎無聲 冥冥之中 獨(dú)見曉焉 無聲之中 獨(dú)聞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 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故其與萬物接也 至無而供其求 時(shí)騁而要其宿 大小 長短 修遠(yuǎn)
黃帝游乎赤水之北 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 還歸 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 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瘈詬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 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堯之師曰許由 許由之師曰嚙缺 嚙缺之師曰王倪 王倪之師曰被衣 堯問于許由曰嚙缺可以配天乎 吾藉王倪以要之 許由曰殆哉 圾乎天下 嚙缺之為人也 聰明睿知 給數(shù)以敏 其性過人 而又乃以人受天 彼審乎禁過 而不知過之所由生 與之配天乎 彼且乘人而無天 方且本身而異形 方且尊知而火馳 方且為緒使 方且為物絯 方且四顧而物應(yīng) 方且應(yīng)眾宜 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 夫何足以配天乎 雖然 有族有祖 可以為眾父而不可以為眾父父 治 亂之率也 北面之禍也 南面之賊也
堯觀乎華 華封人曰嘻 圣人 請祝圣人 使圣人壽 堯曰辭 使圣人富 堯曰辭 使圣人多男子 堯曰辭 封人曰壽 富 多男子 人之所欲也 女獨(dú)不欲 何邪 堯曰多男子則多懼 富則多事 壽則多辱 是三者 非所以養(yǎng)德也 故辭 封人曰始也我以女為圣人邪 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 必授之職 多男子而授之職 則何懼之有 富而使人分之 則何事之有 夫圣人 鶉居而彀食 鳥行而無彰 天下有道 則與物皆昌 天下無道 則修德就閑 千歲厭世 去而上仙 乘彼白云 至于帝鄉(xiāng) 三患莫至 身常無殃 則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 堯隨之曰請問 封人曰退已
堯治天下 伯成子高立為諸侯 堯授舜 舜授禹 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 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fēng) 立而問焉 曰昔堯治天下 吾子立為諸侯 堯授舜 舜授予 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 敢問其故何也 子高曰昔者堯治天下 不賞而民勸 不罰而民畏 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 德自此衰 刑自此立 后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邪 無落吾事 挹挹乎耕而不顧
泰初有無 無有無名 一之所起 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 且然無間謂之命 留動(dòng)而生物 物成生理謂之形 形體保神 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 德至同于初 同乃虛 虛乃大 合喙鳴 喙鳴合 與天地為合 其合緡緡 若愚若昏 是謂玄德 同乎大順
夫子問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 可不可 然不然 辯者有言曰'離堅(jiān)白 若縣寓 '若是則可謂圣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 勞形怵心者也 執(zhí)留之狗成思 猿狙之便自山林來 丘 予告若 而所不能聞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 無心無耳者眾 有形者與無形無狀而皆存者盡無 其動(dòng)止也 其死生也 其廢起也 此又非其所以也 有治在人 忘乎物 忘乎天 其名為忘己 忘己之人 是之謂入于天
將閭?cè)x見季徹曰魯君謂葂也曰'請受教 '辭不獲命 既已告矣 未知中否 請嘗薦之 吾謂魯君曰必服恭儉 拔出公忠之屬而無阿私 民孰敢不輯 '季徹局局然笑曰若夫子之言 于帝王之德 猶螳螂之怒臂以當(dāng)車軼 則必不勝任矣 且若是 則其自為處危 其觀臺多物 將往投跡者眾 將閭?cè)x覤覤然驚曰葂也汒若于夫子之所言矣 雖然 愿先生之言其風(fēng)也 季徹曰大圣之治天下也 搖蕩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 舉滅其賊心而皆進(jìn)其獨(dú)志 若性之自為 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若然者 豈兄堯 舜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子貢南游于楚 反于晉 過漢陰 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 鑿隧而入井 抱甕而出灌 愲愲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 子貢曰有械于此 一日浸百畦 用力甚寡而見功多 夫子不欲乎 為圃者仰而視之曰奈何 曰鑿木為機(jī) 后重前輕 挈水若抽 數(shù)如泆湯 其名為槔 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聞之吾師 有機(jī)械者必有機(jī)事 有機(jī)事者必有機(jī)心 機(jī)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 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 神生不定者 道之所不載也 吾非不知 羞而不為也 子貢瞞然慚 俯而不對 有間 為圃者曰子奚為者邪 曰孔丘之徒也 為圃者曰子非夫博學(xué)以擬圣 於于以蓋眾 獨(dú)弦哀歌以賣名聲于天下者乎 汝方將忘汝神氣 墮汝形骸 而庶幾乎 而身之不能治 而何暇治天下乎 子往矣 無乏吾事
子貢卑陬失色 頊頊然不自得 行三十里而后愈 其弟子曰向之人何為者邪 夫子何故見之變?nèi)菔〗K日不自反邪 曰始吾以為天下一人耳 不知復(fù)有夫人也 吾聞之夫子事求可 功求成 用力少 見功多者 圣人之道 今徒不然 執(zhí)道者德全 德全者形全 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 圣人之道也 托生與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 汒乎淳備哉 功利機(jī)巧必忘夫人之心 若夫人者 非其志不之 非其心不為 雖以天下譽(yù)之 得其所謂 熬然不顧 以天下非之 失其所謂 儻然不受 天下之非譽(yù)無益損焉 是謂全德之人哉 我之謂風(fēng)波之民 反于魯 以告孔子 孔子曰彼假修渾沌氏之術(shù)者也 識其一 不識其二 治其內(nèi)而不治其外 夫明白入素 無為復(fù)樸 體性抱神 以游世俗之間者 汝將固驚邪 且渾沌氏之術(shù) 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
諄芒將東之大壑 適遇苑風(fēng)于東海之濱 苑風(fēng)曰子將奚之 曰將之大壑 曰奚為焉 曰夫大壑之為物也 注焉而不滿 酌焉而不竭 吾將游焉 苑風(fēng)曰夫子無意于橫目之民乎 愿聞圣治 諄芒曰圣治乎 官施而不失其宜 拔舉而不失其能 畢見其情事而行其所為 行言自為而天下化 手撓顧指 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此之謂圣治 愿聞德人 曰德人者 居無思 行無慮 不藏是非美惡 四海之內(nèi)共利之之謂悅 共給之之謂安 怊乎若嬰兒之失其母也 儻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財(cái)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來 飲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 此謂德人之容 愿聞神人 曰上神乘光 與形滅亡 是謂照曠 致命盡情 天地樂而萬事銷亡 萬物復(fù)情 此之謂混溟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于武王之師 赤張滿稽曰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 門無鬼曰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 其亂而后治之與 赤張滿稽曰天下均治之為愿 而何計(jì)以有虞氏為 有虞氏之藥瘍也 禿而施髢 病而求醫(yī) 孝子操藥以修慈父 其色燋然 圣人羞之 至德之世 不尚賢 不使能 上如標(biāo)枝 民如野鹿 端正而不知以為義 相愛而不知以為仁 實(shí)而不知以為忠 當(dāng)而不知以為信 蠢動(dòng)而相使不以為賜 是故行而無跡 事而無傳
孝子不諛其親 忠臣不諂其君 臣 子之盛也 親之所言而然 所行而善 則世俗謂之不肖子 君之所言而然 所行而善 則世俗謂之不肖臣 而未知此其必然邪 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 所謂善而善之 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 然則俗故嚴(yán)于親而尊于君邪 謂己道人 則勃然作色 謂己諛人 則怫然作色 而終身道人也 終身諛人也 合譬飾辭聚眾也 是終始本末不相坐 垂衣裳 設(shè)采色 動(dòng)容貌 以媚一世 而不自謂道諛 與夫人之為徒 通是非 而不自謂眾人也 愚之至也 知其愚者 非大愚也 知其惑者 非不惑也 大惑者 終身不解 大愚者 終身不靈 三人行而一人惑 所適者 猶可致也 惑者少也 二人惑則勞而不至 惑者勝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 予雖有祈向 不可得也 不亦悲乎 大聲不入于里耳 折楊 皇荸 則嗑然而笑 是故高言不止于眾人之心 至言不出 俗言勝也 以二缶鐘惑 而所適不得矣 而今也以天下惑 予雖有祈向 其庸可得邪 知其不可得也而強(qiáng)之 又一惑也 故莫若釋之而不推 不推 誰其比憂 厲之人 夜半生其子 遽取火而視之 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百年之木 破為犧尊 青黃而文之 其斷在溝中 比犧尊于溝中之?dāng)唷t美惡有間矣 其于失性一也 跖與曾 史 行義有間矣 然其失性均也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 使目不明 二曰五聲亂耳 使耳不聰 三曰五臭熏鼻 困惾中顙 四曰五味濁口 使口厲爽 五曰趣舍滑心 使性飛揚(yáng) 此五者 皆生之害也 而楊 墨乃始離跂自以為得 非吾所謂得也 夫得者困 可以為得乎 則鳩鸮之在于籠也 亦可以為得矣 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nèi) 皮弁鷸冠搢笏紳修以約其外 內(nèi)支盈于柴柵 外重纆繳睆睆然在纆繳之中 而自以為得 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于囊檻 亦可以為得矣
?
外篇第十三章 天道
?
天道運(yùn)而無所積 故萬物成 帝道運(yùn)而無所積 故天下歸 圣道運(yùn)而無所積 故海內(nèi)服 明于天 通于圣 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 其自為也 昧然無不靜者矣 圣人之靜也 非曰靜也善 故靜也 萬物無足以撓心者 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須眉 平中準(zhǔn) 大匠取法焉 水靜猶明 而況精神 圣人之心靜乎 天地之鑒也 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 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故帝王圣人休焉 休則虛 虛則實(shí) 實(shí)則倫矣 虛則靜 靜則動(dòng) 動(dòng)則得矣 靜則無為 無為也 則任事者責(zé)矣 無為則俞俞 俞俞者 憂患不能處 年壽長矣 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 萬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鄉(xiāng) 堯之為君也 明此以北面 舜之為臣也 以此處上 帝王天子之德也 以此處下 玄圣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而閑游 江海山林之士服 以此進(jìn)為而撫世 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靜而圣 動(dòng)而王 無為也而尊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 此之謂大本大宗 與天和者也 所以均調(diào)天下 與人和者也 與人和者 謂之人樂 與天和者 謂之天樂 莊子曰吾師乎 吾師乎 赍萬物而不為戾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長于上古而不為壽 覆載天地 刻雕眾形而不為巧 此之謂天樂 故曰知天樂者 其生也天行 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 動(dòng)而與陽同波 故知天樂者 無天怨 無人非 無物累 無鬼責(zé) 故曰其動(dòng)也天 其靜也地 一心定而王天下 其鬼不祟 其魂不?!∫恍亩ǘf物服 言以虛靜推于天地 通于萬物 此之謂天樂 天樂者 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夫帝王之德 以天地為宗 以道德為主 以無為為常 無為也 則用天下而有余 有為也 則為天下用而不足 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 上無為也 下亦無為也 是下與上同德 下與上同德則不臣 下有為也 上亦有為也 是上與下同道 上與下同道則不主 上必?zé)o為而用下 下必有為為天下用 此不易之道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 知雖落天地 不自慮也 辯雖雕萬物 不自說也 能雖窮海內(nèi) 不自為也 天不產(chǎn)而萬物化 地不長而萬物育 帝王無為而天下功 故曰莫神于天 莫富于地 莫大于帝王 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 此乘天地 馳萬物 而用人群之道也
本在于上 末在于下 要在于主 詳在于臣 三軍五兵之運(yùn) 德之末也 賞罰利害 五刑之辟 教之末也 禮法度數(shù) 刑名比詳 治之末也 鐘鼓之音 羽旄之容 樂之末也 哭泣衰綕 隆殺之服 哀之末也 此五末者 須精神之運(yùn) 心術(shù)之動(dòng) 然后從之者也 末學(xué)者 古人有之 而非所以先也 君先而臣從 父先而子從 兄先而弟從 長先而少從 男先而女從 夫先而婦從 夫尊卑先后 天地之行也 故圣人取象焉 天尊地卑 神明之位也 春夏先 秋冬后 四時(shí)之序也 萬物化作 萌區(qū)有狀 盛衰之殺 變化之流也 夫天地至神矣 而有尊卑先后之序 而況人道乎 宗廟尚親 朝廷尚尊 鄉(xiāng)黨尚齒 行事尚賢 大道之序也 語道而非其序者 非其道也 語道而非其道者 安取道哉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 先明天而道德次之 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 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 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 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 貴賤履位 仁賢不肖襲情 必分其能 必由其名 以此事上 以此畜下 以此治物 以此修身 知謀不用 必歸其天 此之謂大平 治之至也 故書曰有形有名 形名者 古人有之 而非所以先也 古之語大道者 五變而形名可舉 九變而賞罰可言也 驟而語形名 不知其本也 驟而語賞罰 不知其始也 倒道而言 迕道而說者 人之所治也 安能治人 驟而語形名賞罰 此有知治之具 非知治之道 可用于天下 不足以用天下 此之謂辯士 一曲之人也 禮法數(shù)度 形名比詳 古人有之 此下之所以事上 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昔者舜問于堯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堯曰吾不敖無告 不廢窮民 苦死者 嘉孺子而哀婦人 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美則美矣 而未大也 堯曰然則何如 舜曰天德而出寧 日月照而四時(shí)行 若晝夜之有經(jīng) 云行而雨施矣 堯曰膠膠擾擾乎 子 天之合也 我 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 古之所大也 而黃帝 堯 舜之所共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 奚為哉 天地而已矣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 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 免而歸居 夫子欲藏書 則試往因焉 孔子曰善 往見老聃 而老聃不許 于是繙?zhǔn)?jīng)以說 老聃中其說 曰大謾 愿聞其要 孔子曰要在仁義 老聃曰請問仁義 人之性邪 孔子曰然 君子不仁則不成 不義則不生 仁義 真人之性也 又將奚為矣 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 孔子曰中心物愷 兼愛無私 此仁義之情也 老聃曰意 幾乎后言 夫兼愛 不亦迂夫 無私焉 乃私也 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 則天地固有常矣 日月固有明矣 星辰固有列矣 禽獸固有群矣 樹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 遁遁而趨 已至矣 又何偈偈乎揭仁義 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意 夫子亂人之性也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圣人也 吾固不辭遠(yuǎn)道而來愿見 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今吾觀子非圣人也 鼠壤有余蔬而棄妹 不仁也 生熟不盡于前 而積斂無崖 老子漠然不應(yīng) 士成綺明日復(fù)見 曰昔者吾有剌于子 今吾心正郃矣 何故也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 吾自以為脫焉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粑荫R也而謂之馬 茍有其實(shí) 人與之名而弗受 再受其殃 吾服也恒服 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綺雁行避影 履行遂進(jìn) 而問修身若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 而目沖然 而顙頯然 而口闞然 而狀義然 似系馬而止也 動(dòng)而持 發(fā)也機(jī) 察而審 知巧而睹于泰 凡以為不信 邊竟有人焉 其名為竊
老子曰夫道 于大不終 于小不遺 故萬物備 廣廣乎其無不容也 淵淵乎其不可測也 形德仁義 神之末也 非至人孰能定之 夫至人有世 不亦大乎 而不足以為之累 天下奮柄而不與之偕 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 極物之真 能守其本 故外天地 遺萬物 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通乎道 合乎德 退仁義 賓禮樂 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世之所貴道者 書也 書不過語 語有貴也 語之所貴者 意也 意有所隨 意之所隨者 不可以言傳也 而世因貴言傳書 世雖貴之 我猶不足貴也 為其貴非其貴也 故視而可見者 形與色也 聽而可聞?wù)摺∶c聲也 悲夫 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聲 果不足以得彼之情 則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而世豈識之哉
桓公讀書于堂上 輪扁斫輪于堂下 釋椎鑿而上 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 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讀書 輪人安得議乎 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 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 斫輪 徐則甘而不固 疾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 口不能言 有數(shù)存乎其間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 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 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 然則君之所讀者 古人之糟粕已夫
?
外篇第十四章 天運(yùn)
?
天其運(yùn)乎 地其處乎 日月其爭于所乎 孰主張是 孰維綱是 孰居無事推而行是 意者其有機(jī)緘而不得已乎 意者其運(yùn)轉(zhuǎn)而不能自止邪 云者為雨乎 雨者為云乎 孰隆施是 孰居無事淫樂而勸是 風(fēng)起北方 一西一東 有上仿徨 孰噓吸是 孰居無事而披拂是 敢問何故 巫咸袑曰來 吾語女 天有六極五常 帝王順之則治 逆之則兇 九洛之事 治成德備 臨照下土 天下戴之 此謂上皇
商大宰蕩問仁于莊子 莊子曰虎狼 仁也 曰何謂也 莊子曰父子相親 何為不仁 曰請問至仁 莊子曰至仁無親 大宰曰蕩聞之 無親則不愛 不愛則不孝 謂至仁不孝 可乎 莊子曰不然 夫至仁尚矣 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過孝之言也 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于郢 北面而不見冥山 是何也 則去之遠(yuǎn)也 故曰以敬孝易 以愛孝難 以愛孝易 而忘親難 忘親易 使親忘我難 使親忘我易 兼忘天下難 兼忘天下易 使天下兼忘我難 夫德遺堯 舜而不為也 利澤施于萬世 天下莫知也 豈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 夫孝悌仁義 忠信貞廉 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 不足多也 故曰至貴 國爵并焉 至富 國財(cái)并焉 至愿 名譽(yù)并焉 是以道不渝
北門成問于黃帝曰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 吾始聞之懼 復(fù)聞之怠 卒聞之而惑 蕩蕩默默 乃不自得 帝曰汝殆其然哉 吾奏之以人 徵之以天 行之以禮義 建之以大清 夫至樂者 先應(yīng)之以人事 順之以天理 行之以五德 應(yīng)之以自然 然后調(diào)理四時(shí) 太和萬物 四時(shí)迭起 萬物循生 一盛一衰 文武倫經(jīng) 一清一濁 陰陽調(diào)和 流光其聲 蟄蟲始作 吾驚之以雷霆 其卒無尾 其始無首 一死一生 一僨一起 所常無窮 而一不可待 汝故懼也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 燭之以日月之明 其聲能短能長 能柔能剛 變化齊一 不主故?!≡诠葷M谷 在坑滿坑 涂郃守神 以物為量 其聲揮綽 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 日月星辰行其紀(jì) 吾止之于有窮 流之于無止 子欲慮之而不能知也 望之而不能見也 逐之而不能及也 儻然立于四虛之道 倚于槁梧而吟'目知窮乎所欲見 力屈乎所欲逐 吾既不及 已夫 '形充空虛 乃至委蛇 汝委蛇 故怠 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 調(diào)之以自然之命 故若混逐叢生 林樂而無形 布揮而不曳 幽昏而無聲 動(dòng)于無方 居于窈冥 或謂之死 或謂之生 或謂之實(shí) 或謂之榮 行流散徙 不主常聲 世疑之 稽于圣人 圣也者 達(dá)于情而遂于命也 天機(jī)不張而五官皆備 此之謂天樂 無言而心說 故有焱氏為之頌曰聽之不聞其聲 視之不見其形 充滿天地 苞裹六極 '汝欲聽之而無接焉 而故惑也 樂也者 始于懼 懼故祟 吾又次之以怠 怠故遁 卒之于惑 惑故愚 愚故道 道可載而與之俱也
孔子西游于衛(wèi) 顏淵問師金曰以夫子之行為奚如 師金曰惜乎 而夫子其窮哉 顏淵曰何也 師金曰夫芻狗之未陳也 盛以篋衍 巾以文繡 尸祝齊戒以將之 及其已陳也 行者踐其首脊 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將復(fù)取而盛以篋衍 巾以文繡 游居寢臥其下 彼不得夢 必且數(shù)瞇焉 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 聚弟子游居寢臥其下 故伐樹于宋 削跡于衛(wèi) 窮于商周 是非其夢邪 圍于陳蔡之間 七日不火食 死生相與鄰 是非其瞇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 而陸行莫如用車 以舟之可行于水也 而求推之于陸 則沒世不行尋?!」沤穹撬懪c 周魯非舟車與 今蘄行周于魯 是猶推舟于陸也 勞而無功 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無方之傳 應(yīng)物而不窮者也 且子獨(dú)不見夫桔槔者乎 引之則俯 舍之則仰 彼 人之所引 非引人者也 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 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 不矜于同而矜于治 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 其猶柟梨橘柚邪 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故禮義法度者 應(yīng)時(shí)而變者也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 彼必齔嚙挽裂 盡去而后慊 觀古今之異 猶 猨狙之異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 其里之丑人見之而美之 歸亦捧心而顰其里 其里之富人見之 堅(jiān)閉門而不出 貧人見之 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惜乎 而夫子其窮哉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 乃南之沛見老聃 老聃曰子來乎 吾聞子 北方之賢者也 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度數(shù) 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陰陽 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然 使道而可獻(xiàn) 則人莫不獻(xiàn)之于其君 使道而可進(jìn) 則人莫不進(jìn)之于其親 使道而可以告人 則人莫不告其兄弟 使道而可以與人 則人莫不與其子孫 然而不可者 無它也 中無主而不止 外無正而不行 由中出者 不受于外 圣人不出 由外入者 無主于中 圣人不隱 名 公器也 不可多取 仁義 先王之蘧廬也 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覯而多責(zé) 古之至人 假道于仁 托宿于義 以游逍遙之虛 食于茍簡之田 立于不貸之圃 逍遙 無為也 茍簡 易養(yǎng)也 不貸 無出也 古者謂是采真之游 以富為是者 不能讓祿 以顯為是者 不能讓名 親權(quán)者 不能與人柄 操之則栗 舍之則悲 而一無所鑒 以窺其所不休者 是天之戮民也 怨 恩 取 與 諫 教 生殺八者 正之器也 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 故曰正者 正也 其心以為不然者 天門弗開矣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老聃曰夫播糠瞇目 則天地四方易位矣 蚊虻鐕膚 則通昔不寐矣 夫仁義慘然 乃憤吾心 亂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 吾子亦放風(fēng)而動(dòng) 總德而立矣 又奚杰杰然若負(fù)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夫鵠不日浴而白 烏不日黔而黑 黑白之樸 不足以為辯 名譽(yù)之觀 不足以為廣 泉涸 魚相與處于陸 相呴以濕 相濡以沫 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見老聃歸 三日不談 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 亦將何規(guī)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見龍 龍 合而成體 散而成章 乘乎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 予口張而不能搚 予又何規(guī)老聃哉 子貢曰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 雷聲而淵默 發(fā)動(dòng)如天地者乎 賜亦可得而觀乎 遂以孔子聲見老聃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yīng) 微曰予年運(yùn)而往矣 子將何以戒我乎 子貢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 其系聲名一也 而先生獨(dú)以為非圣人 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進(jìn) 子何以謂不同 對曰堯授舜 舜授禹 禹用力而湯用兵 文王順紂而不敢逆 武王逆紂而不肯順 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進(jìn) 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黃帝之治天下 使民心一 民有其親死不哭而民不非也 堯之治天下 使民心親 民有為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 舜之治天下 使民心競 民孕婦十月生子 子生五月而能言 不至乎孩而始誰 則人始有夭矣 禹之治天下 使民心變 人有心而兵有順 殺盜非殺人 自為種而'天下'耳 是以天下大駭 儒墨皆起 其作始有倫 而今乎婦女 何言哉 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名曰治之 而亂莫甚焉 三皇之知 上悖日月之明 下睽山川之精 中墮四時(shí)之施 其知慘于蠣蠆之尾 鮮規(guī)之獸 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 而猶自以為圣人 不可恥乎 其無恥也 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六經(jīng) 自以為久矣 孰知其故矣 以奸者七十二君 論先王之道而明周 召之跡 一君無所鉤用 甚矣 夫人之難說也 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幸矣 子之不遇治世之君 夫六經(jīng) 先王之陳跡也 豈其所以跡哉 今子之所言 猶跡也 夫跡 履之所出 而跡豈履哉 夫白鶂之相視 眸子不運(yùn)而風(fēng)化 蟲 雄鳴于上風(fēng) 雌應(yīng)于下風(fēng)而風(fēng)化 類自為雌雄 故風(fēng)化 性不可易 命不可變 時(shí)不可止 道不可壅 茍得于道 無自而不可 失焉者 無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 復(fù)見 曰丘得之矣 烏鵲孺 魚傅沫 細(xì)要者化 有弟而兄啼 久矣 夫丘不與化為人 不與化為人 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 丘得之矣
?
外篇第十五章 刻意
?
刻意尚行 離世異俗 高論怨誹 為亢而已矣 此山谷之士 非世之人 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語仁義忠信 恭儉推讓 為修而已矣 此平世之士 教誨之人 游居學(xué)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 立大名 禮君臣 正上下 為治而已矣 此朝廷之士 尊主強(qiáng)國之人 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 處閑曠 釣魚閑處 無為而已矣 此江海之士 避世之人 閑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 吐故納新 熊經(jīng)鳥申 為壽而已矣 此道引之士 養(yǎng)形之人 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 無仁義而修 無功名而治 無江海而閑 不道引而壽 無不忘也 無不有也 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 此天地之道 圣人之德也
故曰夫恬淡寂漠 虛無無為 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zhì)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 平易則恬淡矣 平易恬淡 則憂患不能入 邪氣不能襲 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 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 動(dòng)而與陽同波 不為福先 不為禍?zhǔn)肌「卸髴?yīng) 迫而后動(dòng) 不得已而后起 去知與故 遁天之理 故無天災(zāi) 無物累 無人非 無鬼責(zé) 其生若浮 其死若休 不思慮 不豫謀 光矣而不耀 信矣而不期 其寢不夢 其覺無憂 其神純粹 其魂不罷 虛無恬淡 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 德之邪也 喜怒者 道之過也 好惡者 德之失也 故心不憂樂 德之至也 一而不變 靜之至也 無所于忤 虛之至也 不與物交 淡之至也 無所于逆 粹之至也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 精用而不已則勞 勞則竭 水之性 不雜則清 莫?jiǎng)觿t平 郁閉而不流 亦不能清 天德之象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 靜一而不變 淡而無為 動(dòng)而以天行 此養(yǎng)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劍者 柙而藏之 不敢用也 寶之至也 精神四達(dá)并流 無所不極 上際于天 下蟠于地 化育萬物 不可為象 其名為同帝 純素之道 唯神是守 守而勿失 與神為一 一之精通 合于天倫 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 廉士重名 賢士尚志 圣人貴精 故素也者 謂其無所與雜也 純也者 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 謂之真人
?
外篇第十六章 繕性
?
繕性于俗學(xué) 以求復(fù)其初 滑欲于俗思 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 以恬養(yǎng)知 生而無以知為也 謂之以知養(yǎng)恬 知與恬交相養(yǎng) 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 和也 道 理也 德無不容 仁也 道無不理 義也 義明而物親 忠也 中純實(shí)而反乎情 樂也 信行容體而順乎文 禮也 禮樂遍行 則天下亂矣 彼正而蒙己德 德則不冒 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古之人 在混芒之中 與一世而得淡漠焉 當(dāng)是時(shí)也 陰陽和靜 鬼神不擾 四時(shí)得節(jié) 萬物不傷 群生不夭 人雖有知 無所用之 此之謂至一 當(dāng)是時(shí)也 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 及燧人 伏羲始為天下 是故順而不一 德又下衰 及神農(nóng) 黃帝始為天下 是故安而不順 德又下衰 及唐 虞始為天下 興治化之流 梟淳散樸 離道以善 險(xiǎn)德以行 然后去性而從于心 心與心識知 而不足以定天下 然后附之以文 益之以博 文滅質(zhì) 博溺心 然后民始惑亂 無以反其性情而復(fù)其初 由是觀之 世喪道矣 道喪世矣 世與道交相喪也 道之人何由興乎世 世亦何由興乎道哉 道無以興乎世 世無以興乎道 雖圣人不在山林之中 其德隱矣 隱故不自隱 古之所謂隱士者 非伏其身而弗見也 非閉其言而不出也 非藏其知而不發(fā)也 時(shí)命大謬也 當(dāng)時(shí)命而大行乎天下 則反一無跡 不當(dāng)時(shí)命而大窮乎天下 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 不以辯飾知 不以知窮天下 不以知窮德 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 己又何為哉 道固不小行 德固不小識 小識傷德 小行傷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 非軒冕之謂也 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 今之所謂得志者 軒冕之謂也 軒冕在身 非性命也 物之儻來 寄也 寄之 其來不可圉 其去不可止 故不為軒冕肆志 不為窮約趨俗 其樂彼與此同 故無憂而已矣 今寄去則不樂 由是觀之 雖樂 未嘗不荒也 故曰喪己于物 失性于俗者 謂之倒置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