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小技巧(19)總結(jié)錯題的關(guān)鍵是「打標簽」

「總結(jié)錯題」是很多考生注重的技巧。這里西瓜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那就是給錯題「打標簽」,從而強化印象,對類似的題型加大掌握力度?!复驑撕灐沟姆椒ǎ?/p>
1.表述不必太精確,寬泛一些就可以。
比如「因不仔細而錯題」可大致分為「抄錯答案」「審題不仔細」和「其他」3類,再詳細分就沒必要了。
2.要學(xué)會「歸類」。
這里的「歸類」強調(diào)的是在自己「不同的錯題」中找共同點,從而對相關(guān)題型認識更加深刻。例如「言語理解與表達-段落概括」題中常出現(xiàn)「二選一選錯」的情況,這種題目就要學(xué)會單獨歸類。
3.將「做不出來的題」和「花費時間太長的題」單獨挑出來。
很多小伙伴是無法在考試時間內(nèi)做完行測題的,因此如果有題目根本做不出來,或者「花費時間太長」(比如1道「數(shù)量關(guān)系」題花了超過4分鐘),那就要單獨挑出來。對于此類題要好好規(guī)劃,確定要盡量做出來還是「多長時間做不出來,就直接放棄(蒙一個)」。
舉例來說,像下面這道題:
【2022四川】絲綢之路連通了亞洲各國,各種文明在交流互鑒中互通有無、攜手前行,飲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人類從荒昧走向文明,學(xué)會馴化動植物是成因之一;文明的發(fā)展與繁榮,則在于這種技藝的傳播與改進。原產(chǎn)于西南亞的小麥和大麥沿東西向傳播,支撐起亞歐非無數(shù)個古典文明;誕生于中國的稻米,至今仍哺育著世界近一半的人口;現(xiàn)在餐桌上常見的玉米、大豆、馬鈴薯、西紅柿、黃瓜等,都是從初始的馴化地沿著貿(mào)易路線最終遍布全球的。換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br>(A)飲食的發(fā)展史與文明的發(fā)展史有著相同的脈絡(luò)
(B)亞洲人民在飲食文明傳播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C)世界各地的飲食中鐫刻著文明的印記
(D)美食將亞洲乃至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br>(A)飲食的發(fā)展史與文明的發(fā)展史有著相同的脈絡(luò)
(B)亞洲人民在飲食文明傳播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C)世界各地的飲食中鐫刻著文明的印記
(D)美食將亞洲乃至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
正確率52%,易錯項C
概括題干之后可發(fā)現(xiàn)本文核心為「飲食和文明共同發(fā)展」,A「飲食的發(fā)展史與文明的發(fā)展史有著相同的脈絡(luò)」正確。
這道題BD的錯誤較容易排除。B中「亞洲人民的貢獻」明顯不是全文重點;D「美食將亞洲乃至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中的「連成了一個整體」并未體現(xiàn)。C有一定難度,它強調(diào)的「飲食鐫刻著文明的印記」不符合常識,如果改為「文明鐫刻著美食的印記」才較符合題干要求。
因此,本題如果誤選了B,則說明考生對「概括段落」「找重點」的能力較為欠缺,需要補足基礎(chǔ);如果誤選了D,則可能是讀題不仔細,把對「世界飲食」的介紹腦補成了「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如果誤選了C,則可能需要強化下語法的學(xué)習(xí),掌握「鐫刻」一詞的準確用法。
如果「打標簽」的話,本題就是這樣的:
誤選B:概括重點錯誤
誤選C:語法、語義錯誤(鐫刻)
誤選D:讀題不仔細
「標簽」打多了后再「歸類」,就知道自己需要針對性補足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