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分的BBC紀錄片天花板丨以科技探究造物之奇

之前看了原版,然后有了中配。
趁著疫情居家辦公,帶著5歲的女兒重溫了這部《綠色星球》,我們兩個都有點意猶未盡。
從熱帶雨林里豐富多彩、生存策略各不相同的植被,到水生植物們在湖面上悄無聲息的、對光和生長空間的爭奪,從熱帶到南北極的四季變遷,到沙漠里的巨大“仙人掌”成就別具一格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從人類對植被的破壞,到我們積極嘗試恢復這個綠色的星球……

4K的畫質、高端的拍攝科技應用、優(yōu)秀的配樂,還有熟悉的老爺爺(大衛(wèi)·愛登堡)的解說……BBC耗時4年、走了27個國家和地區(qū),為我們獻上這場視覺盛宴,而除了紀錄片該有的紀實屬性,這部《綠色星球》,還有一個讓人驚艷的創(chuàng)新——像拍動物一樣拍攝植物。
動物和人類一樣一刻不停地活動著,而植物的生長卻有更漫長的時間尺度,所以我們往往會覺得,植物是安靜的,它們不會思考、沒有意識,只是存在在那里罷了。
《綠色星球》的總制片邁克·岡頓自己也說:“在我們看來,植物是靜止的,它們似乎什么也不做??!?/p>
但在這部紀錄片里,他卻帶領著攝制團隊借助各種高端的科技,為我們展示了植物們的“活躍”:他們首創(chuàng)了機器人移動控制系統(tǒng)(“三角樹”),也會費事費力地為想要拍攝的植被搭建一座模擬真實環(huán)境的水塘,他們等待一場真實的林間大火,然后走進焦黑的土地去探尋數年一遇的開在焦土上的花……

機器人移動控制系統(tǒng)(“三角樹”)


利用突破性的實時、延時攝影技術,他們從植物的視角,“主觀”地記錄植物的世界——于是植物們像動物一樣“活”了過來,它們相互攻擊、彼此競爭,也互相幫助,甚至也有“親子”間的幫扶。
熱帶雨林里,一棵古老的大樹壽終正寢——在它的殘軀上,從蕨類到灌木再到真正的“樹”,不同種類的植物各顯其能,只為在這片新誕生的伊甸園里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狡猾的寄生植物從其他植物身上奪取養(yǎng)分,卻也作為聯系網絡——當有危險到來的時候,每一株被寄生的植物都能得到“警告”。
熱帶水域,水生植物們利用各種各樣的生存策略來擁有更廣闊的水面,但最終,王蓮后來者居上,揮舞著巨錘般的枝葉,占據了整片河床。
日本,球藻把自己滾成圓形,向著更深的水域前進,以躲避水禽的分食。
巴西,人跡罕至之處,難以言喻的清澈池水讓陽光照透其間,植物們靠著光合作用,將整片水域變成氣泡豐裕的“香檳”。
四節(jié)更迭,熊熊大火之后,以年為休眠單位的嫣紅花朵開在廢土般的焦黑之上。
森林之下,菌類將每一棵大樹牽連在一起,親代樹會將營養(yǎng)輸送給自己的后代,而即將死亡的樹木甚至會把殘留的營養(yǎng)分給其他的植被——這是人類從沒有設想過的,植物們會做出的行為。
……
科技的發(fā)展,讓我們可以從全新的角度看待植物,看待不一樣的屬于植物的綠色世界——造物之奇,讓人驚嘆,謙卑,感恩。
而每一集的結尾,正片之后技術相關的花絮,則為我們展示,所看到的畫面是由怎樣的技術、怎樣的用心、怎樣費時費力地得來——人類利用智慧探索世界的樣子,讓人感動、自豪、嘆服。
萬物有靈,世界寬廣,我們能夠做到太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