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齋筆記&我家舊事】毛衣:與愛有關(guān)的故事

(聲明:本文首發(fā)bigfun)
緣起:印象·毛衣
我好像很多年沒穿過毛衣了……也不能這么說。
剛?cè)攵蚴情_春的時候,呢子大衣下面是一件襯衫,外罩一件薄毛衣,這就算御寒了?,F(xiàn)在穿的毛衣很舒服很暖和,樣子也不錯,但和我印象里的毛衣總是有些出入。
我記得的毛衣,應(yīng)該是粗毛線織出來的,看上去又厚又重,樣子不算難看卻也不好看。穿著特別“扎脖子”,好不容易穿習(xí)慣了又得拿去洗,再穿新的還是一樣的“扎”。
最重要的一點,應(yīng)該是奶奶一針一針織出來的。

家里的老人們手都很巧。爺爺喜歡玩樂器,這事值得以后單列一文,奶奶做針線活更是有一手,小時候穿的毛衣毛褲,還有“襪套”——類似毛襪子一樣的東西,這些都是她親手做的。
老人們似乎格外的敏感與謹(jǐn)慎,對外面賣的東西總是不太信任,認(rèn)為商家多多少少是在“騙人”。菜里有害人的“添加劑”,包子里的肉都是“血脖肉”(淋巴附近的肉),衣服也是穿不住的“水貨”,只有自己買毛線織出來的才是最好的。
于是兒時的毛衣無一例外,都是奶奶親手織的。
毛衣是奶奶每年都要織的,用上一件毛衣的線。
所以小時候經(jīng)??吹竭@樣的場景:奶奶戴著老花鏡,盤腿坐在火炕上。過了許久,找出衣服上的線頭,抬手一扥,扥出一條毛線。線越扥越長,毛衣也越來越小,最后這件毛衣就算被拆掉了,只剩身前那一堆亂糟糟的。然后她和爺爺(有時候是我)重新把毛線捋好,繞成線球,準(zhǔn)備織下一件毛衣。
毛線球是我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東西之一。
喜歡貓的人也許想象得到小貓玩毛線球的樣子,其實這東西不光是貓喜歡,小孩子也很喜歡玩。
那時家里沒有貓(當(dāng)然現(xiàn)在也沒有),我總是趁著奶奶不注意,動幾下線球,那東西在炕上咕嚕咕嚕地滾動,線的那一段牽著奶奶手上的毛衣針。
毛線球漸漸變小,我的新毛衣就這么織出來了。
家里的針織品都是舊毛線織出來的,但也不是沒有新的。記憶中有這么件事,好像是小學(xué)五年級以前發(fā)生的(因為場景是老家的宅子,五年級以后我家搬到了車站附近的樓里),某一天奶奶買回了很多毛線,要給爺爺織新毛褲。在使用之前,好像還用拿熱水洗過。
毛線能用熱水洗嗎?我到現(xiàn)在也不知道這合不合理,只是那股味道,那股毛線被熱水泡過的味道讓人覺得很奇妙,不難聞,反而有一種棉絮獨有的香味。就像每件毛衣剛穿上時聞到的那樣。
彩色的毛線泡過之后,水也變成了相應(yīng)的顏色,很好看。
前面說了,新毛衣剛織好一定穿得很難受。因為總是有股子說不出的“扎脖頸”的感覺,穿著恨不自在。但不穿又沒法過冬,只能強忍著套上。更重要的是每次我說“難受”奶奶還不信,好像我在撒謊一樣。
那時我確實撒了許多謊,成績,人際關(guān)系,隱瞞在心底的小小的愛戀……唯獨這件事沒有說謊,因為難受這種事小時候是不會忍耐的。
印象最深的除了新毛衣的感受,還有當(dāng)時的各種圖案。
最初奶奶織的毛衣是素色的,后來不知從哪里借了本書,開始研究起了毛衣的圖案。
奶奶的手很厲害,書看了沒多久就開始對我穿的毛衣進行了改造。和織毛衣一樣,用彩色的線頭一點一點填充在縫隙上,過了沒幾天,書上的點陣圖被原模原樣的移到了毛衣的胸前。
記得圖案的花樣很多,有鸚鵡,有一些卡通角色,有風(fēng)景……不過沒有建筑之類的,奶奶聽別人說小孩子的毛衣不能繡建筑,說是不太好。
這份“殊榮”令我在學(xué)校也備受矚目。雖然十多年前市面上好看的毛衣已經(jīng)很多了,可是能把圖案做得那么精致,卻是很少見的。有人甚至問我這衣服是不是從國外買來的。就連那些女老師也時不時在我那里停下,在我們做練習(xí)題的時候研究我的那件毛衣。

余韻:愛這種東西
穿著毛衣毛褲的時光就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扎脖頸”的奇妙觸感,伴隨著我度過了懵懂的歲月。
后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再也沒穿過奶奶織的毛衣了?
高中?大學(xué)?忘了。只是當(dāng)我察覺到這件事的時候,我長大了,奶奶老了。
現(xiàn)在買衣服很方便,某寶上輸入幾個關(guān)鍵詞就能看到許多中意的服裝,我也不再需要為了毛衣的事犯愁,更何況時下的衣料都很柔軟,那種“扎人”的感覺,只存留在我的記憶中。
奶奶不再織毛衣了。
前幾天回家給爺爺@老頭有樂拍視頻,問起毛衣針的事,老人說搬家沒拿,畢竟以后也用不到。
找不到的話我自己再買吧,因為我也想試試織毛衣了。
也許在無聊的時候,我也會像奶奶那樣織一件毛衣。不是為了向別人展現(xiàn)“男子力”,也不為樹立所謂“溫柔好男人”的狗屁人設(shè),我只想給自己織一件毛衣,也許穿著不太舒服,也許又厚又重,也許看著不是那么好看。
但毛茸茸的觸感里,卻有著手心與指尖的溫度。這份溫暖,亦如同那位年邁的女性傾注其中的……
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