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品金庸,識江湖,重塑傳統(tǒng)文化

金庸先生于1955年開始,在報紙上連載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其一生著作匯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改編之作《越女劍》,共15部作品。

六十多年過去了,其作品被千千萬萬的讀者所喜愛,儼然成了華語通俗文學的新基石。曾經(jīng)流傳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
金庸與眾多武俠小說家為華人搭建其中華文化所獨有的“武俠世界”,在文學上重構了華夏歷史,在華人群體形成了新的“意識共同體”。
一、射雕英雄傳——本人最愛
射雕是金庸先生第三部武俠小說,與“寫實感”較強的前兩部不同,射雕開啟了“武功已致幻境”的新派武俠世界,它創(chuàng)造了金庸江湖最著名的組合“五絕”——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并奠定了“內力為本,招式為末”的武功規(guī)則,而內力與修煉時間成正比,因此年紀越大,武功越高。

射雕是一個標準的武俠故事,它包含了復仇(殺父之仇)、寶藏(武穆遺書)、成為天下第一(華山論劍)等,這些武俠小說脫離不了的核心主題。
射雕還是一部講述少年成長的小說。郭靖由一個腦筋慢半拍的少年,經(jīng)過多位師傅的教誨與江湖磨練,最終成為江湖新一代之中的頂尖者。
少年成長是金庸武俠作品的永恒主題!
二、神雕俠侶
神雕立意本是披著武俠外衣的愛情故事,楊過與小龍女走出古墓之日起,就開始了男追女的尋愛之旅。

縱觀楊過一生,在江湖中行俠仗義,闖出神雕大俠的名號,幾乎全發(fā)生在他與小龍女分別的十六年之中。
十六年后兩人重逢,兩軍陣前擊殺大汗蒙哥,解襄陽之困。隨后兩人即回歸古墓,遠離塵世,過起了平凡的夫妻生活。
神雕中郭靖、黃蓉夫婦則是最重要的配角。中年時期的郭靖,鎮(zhèn)守襄陽抵抗蒙古大軍十多年,最終全家與城共存亡,完美展現(xiàn)了金庸先生心中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黃蓉從年輕時的古靈精怪、作的可愛,到中年時標準的儒家好妻子形象,全力輔佐丈夫、教育子女、夫唱婦隨。兩人在神雕的只言片語中,完成了由少年到中年的人生轉變。
對本人來說,神雕更像是為郭靖、黃蓉伉儷而創(chuàng)作的射雕后傳。只因對神雕男主角楊過的所作所為,實在是無法認同。主要有兩點:
其一,書中楊過三番兩次想要殺郭伯父,而郭靖是全書中除其母外對他最好的長輩。黃蓉有私心時刻提防著他,但郭靖則是真心對這個侄兒。對郭靖動殺心,這絕不是正面角色所為。

其二,楊過肉爛嘴不爛的性格。小時逞口舌之能,因“阿Q的精神勝利法”,吃了不少虧。青年時明明心中只有小龍女,卻遇到美女就言語撩撥,成就了所謂一見楊過誤終生的“美談”。既然不愛,請別傷害。
真正楊過沒有撩撥,因為其男子漢氣概而愛上他的,全書只有郭襄。在小東邪眼中,這位大哥哥就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對愛情忠貞不二。
而神雕女主角,冰霜美人小龍女,性格模糊,對其認知僅有“冷若冰霜”四個字,完全體會不到她的純情,也感受不到其魅力。
三、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中金庸嘗試多主角平行敘事,最后將故事匯聚于一處。虛竹、段譽兩位依舊是少年的成長,但絕對主角喬峰卻一改常態(tài),變成武俠小說極少涉及的“中年危機”主題。
喬峰一出場武功、江湖地位均已達巔峰,類似人到中年,該有的全有了。但人生突發(fā)變故,契丹血統(tǒng)被抖出后,事業(yè)倒塌,朋友反目,瞬間所擁有的一切化為烏有。身份認同上的危機,將其前半生的全盤否定,迫使他踏上了尋找自我的旅程。

喬峰是金庸筆下僅有的悲劇性主角:昔日雁門關外截殺其父母的兇手,后來竟成了他的恩人;而殺其養(yǎng)父母與恩師、栽贓嫁禍于他的仇人,卻是其親生父親。有恩不得報,有仇不能報。
這還不夠,非要他親手錯殺摯愛阿朱,并夾在宋遼兩國之間受氣。試問武俠世界中還有誰比喬峰更慘?

喬峰也是金庸筆下最有血有肉的大英雄。不同于“完美大俠”郭靖,在其成年之后思想就不在變化,人物臉譜化扁平化,缺少了立體感,反而被“架空”。同樣為國為民的大俠喬峰,卻經(jīng)歷了天翻地覆的人生巨變,徹底擊碎了他之前的認識。他所謂的國并非自己的國,他一直獵殺的卻是自己的同胞。

這一刻起,喬峰與郭靖的人生軌跡不再相同,仿佛在“平行時空”中去探討人生的另一種可能。經(jīng)過痛苦掙扎之后,喬峰重新找回人生定位,變成了蕭峰。最終選擇自我犧牲來阻止戰(zhàn)爭,為宋遼兩國百姓謀求福祉,在小說的立意上更高一籌。
四、倚天屠龍記
倚天的故事前后有條明顯的斷層:前期主角是張翠山夫婦,主題是尋寶,圍繞武林至尊屠龍寶刀的爭奪展開。中期筆鋒一轉主角變成了張無忌,突然變換主角這在小說中僅此一例。

圍繞張無忌的早期主題之一是復仇:小時候江湖各門派都要通過他找謝遜復仇(還要奪寶)。武藝初成時,化名曾阿牛力斗六大派,為的是替被其逼死的父母“報仇”。趙敏出現(xiàn)后發(fā)現(xiàn)其手下的阿大、阿二、阿三等人,才是殘害俞三叔,并嫁禍給母親殷素素的黑手,所有的舊仇找到了根源。而在最后“屠獅大會”,化解了整個武林這幾十年的仇恨。

張無忌雖然身背大仇,但觀眾卻不會感受到他無盡的復仇怒火,更多是體會到他性格中溫順,甚至優(yōu)柔寡斷、毫無主見的一面。他的性格并不招人喜歡,反倒是女性角色各個性格鮮明,代表著不同的人群。

小昭溫柔體貼會照顧人,是傳統(tǒng)賢妻良母的形象。
周芷若弱小無助時被滅絕師太所收養(yǎng),恩威并施下被迫接受“厭男”思想。與張無忌愛恨糾纏,最終變成了另一個滅絕師太。
趙敏則敢愛敢恨,為了愛情可以拋棄國家背叛家族。有著典型的女生外向,夫為妻綱等傳統(tǒng)腐朽思想的影子,類似評書大西唐演義中的樊梨花。
【射雕宇宙】
射雕、神雕、倚天被稱為射雕三部曲,若加上天龍則組成射雕四部曲。其實這種說法有些牽強:
神雕可以看成射雕的續(xù)集,兩者劇情緊密結合,人物重合度高。但倚天與神雕的關系十分薄弱。僅僅是神雕結尾處出現(xiàn)張君寶,而倚天開篇又見郭襄與張君寶,這種淡淡的呼應關系。此外,倚天劍與屠龍刀里的秘籍跟前作有關,但也就僅此而已。若更換掉這些設定,倚天的故事照樣成立。

最后,天龍勉強可以算作前傳性質,但實際上與射雕三部曲真就沒有一丁點兒關系。只有丐幫的降龍十八掌與打狗棍法兩套絕學被后世所繼承。
弱關聯(lián)串起來的所謂“射雕四部曲”,卻有著一脈相承的武學體系,以及相同的武俠世界設定。這個設定超脫于現(xiàn)實,但故事背景卻又與歷史有些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似真似幻,為讀者打開了無盡幻想的空間。
五、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有深層隱喻的寓言式武俠小說。無論是形式至上:文成武德、千秋萬代、一統(tǒng)江湖的東方教主;還是原幫派帶頭大哥似的任我行,奪回大位后,蕭規(guī)曹隨,受用教眾叩拜,成為“一統(tǒng)江湖的圣教之主”;以及拉幫結派、壓制盟友、愛搞窩里斗的野心家左冷禪;還有沽名釣譽、暗下毒手的偽君子岳不群等,都是金庸先生諷刺對象。

只有隨性灑脫、以誠待人、無為而治的令狐沖才是其心中武俠版“理想國”中的哲人王。
令狐沖是金庸筆下唯一的御封“浪子”。但細看令狐沖所做作為,他只是不愿受繁規(guī)縟節(jié)所累,因此被衛(wèi)道士們稱為“放浪形骸”。實際上,他僅是在堅守武林正道的同時,活出了真我。

從華山派首席大弟子到魔教圣姑座上客,最后稱為衡山掌門。令狐沖在江湖上一直都有著自己的江湖地位,這與古龍筆下那些有一天沒一天掙扎在江湖上的浪子大盜,還是有著明顯區(qū)別的。令狐沖更像古龍筆下的游俠,而非混跡江湖的落魄浪子。
六、俠客行
俠客行講述一個標準的少年成長的故事:一個無名無姓的小乞丐,最終習得神功,成長為江湖上的翹楚。

俠客行推崇的是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當各路武林豪杰在俠客島數(shù)載,絞盡腦汁也無法參透石壁上雕刻的《太玄經(jīng)》時,大字不識的石破天卻棄文讀圖,憑借文字的圖畫感取得真經(jīng),煉成神功。
這與《天龍八部》中虛竹誤打誤撞,破了玲瓏棋局異曲同工——不知才得真知。
竊以為,這或多或少有點反智思潮!

七、連城訣
連城訣就是武俠版的《基督山伯爵》,狄云被陷害入獄,無意間習得絕世武功。但復仇并不是這本小說絕對主題,誤解才是。

何為好人?誰是壞人?
光鮮亮麗、名聲顯赫者,徒有其表,齷齪內心;衣衫襤褸、微不足道者,卻是古道熱腸、心胸坦蕩。
連城訣骨子里是一部反傳統(tǒng)武俠、反江湖的小說。

這是一個充滿心機的武林,師傅私藏,徒弟弒師,父親為私利用女兒做誘餌,大戶與衙門勾結草菅人命。
它并非少年們夢想中那俠肝義膽、扶危濟困的江湖,而是吃人不吐骨頭之地。江湖險惡,人心叵測,連城訣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八、鹿鼎記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最后一部武俠小說。嚴格意義上它其實并不算武俠,主角韋小寶幾乎不會武功。他行走廟堂之上,游蕩江湖之間,靠的也不是武藝與品德,恰恰相反卻是油嘴滑舌、滿腹鉆營。

韋小寶是古代社會厚黑學的典型案例,鹿鼎則是金庸版的官場現(xiàn)形記,它本是對世間庸俗風氣的嘲諷,可笑的是事與愿違,它帶來是更多人對鉆營之人的贊賞。
【按語】
鹿鼎記是我唯一沒有讀完原著的金庸小說,拿起過兩三次,每次在韋小寶遇到茅十八之后不久就讀不下去了。

首先,這個開篇并不吸引人,毫無武俠感覺。金庸先生也沒有把它作為武俠作品來創(chuàng)作。
其次,里面韋小寶張口閉嘴各種臟話,讓人看不下去。類似的還有倚天中五散人周顛,每次看到他都想快進。確實,這很符合韋小寶的市井出身與人物性格。但文中看到這些字,真的很刺眼。
九、書劍恩仇錄
書劍是金庸第一部小說,因為創(chuàng)作年代早,許多地方不如之后的作品成熟,在金庸小說中只算做中下水準。
主角紅花會少幫主陳家洛,一露面就是滿級賬號,整部小說下來,幾乎沒有成長與改變。只是最終被親哥哥乾隆欺騙后,認清現(xiàn)實、心灰意冷而已。小說主角的性格模糊不清,心路歷程缺少必要的起承轉合,導致讀者無法與其共情。遠不如女主霍青桐與妹妹香香公主讓人印象深刻。

陳家洛的存在感,甚至還不如幫中其他幾位當家的。例如:奪命追魂劍無塵道長、千手如來趙半山、奔雷手文泰來、魅力人妻鴛鴦刀駱冰、“只愛餃子”的余魚同等。
紅花會眾當家的江湖名號與排行,很有傳統(tǒng)評書英雄大排位的味道。

陳家洛在回疆神秘山洞里,找到一本古人爭奪的秘籍,竟然是《莊子》一書。并由此悟出了一套庖丁解牛拳法。
千方百計、巧取豪奪、舍命相爭的“寶藏秘笈”,最后竟是一本中原地帶唾手可得的修心讀物?不知是否為金庸先生原創(chuàng),但此類劇情在后世的小說、影視作品中頻頻使用。
十、雪山飛狐+飛狐外傳
雪山飛狐是金庸第二部武俠小說,而飛狐外傳則是其前傳性質的作品,但因成書在后,里面許多設定與雪山飛狐中相悖,這也是續(xù)寫前傳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

雪山飛狐表面寫長大后的胡斐為父母報仇的故事,其實是用第三人視角側面講述俠肝義膽、豪氣沖天的遼東大俠胡一刀,他與愛妻相濡以沫,與金面佛苗人鳳惺惺相惜,被卑劣小人田歸農(nóng)所害的故事。這里的胡斐只是一個工具人,將當年事件的親歷者聚集一堂而已。

但飛狐外傳確實完完全全講述少年胡斐的故事,他與袁紫衣、程靈素的三角戀情。還有“吃書部分”,提前與金面佛苗人鳳的交集,到雪山后反倒是兩人素未相識。
雪山結尾,金庸給出了一個開放式結局。胡斐與苗人鳳因誤會決斗,生死之間只差一招。到底是胡斐使出破招之法,親手殺死“準老丈人”苗人鳳?還是選擇不用此招,父子兩人同喪命于苗人鳳絕招之下?
to?be?or not to?be,?that's a question!
十二、碧血劍
《碧血劍》中規(guī)中矩,非上乘之作。主角袁承志的故事,遠不如配角金蛇郎君夏雪宜的更有看點。

夏雪宜身背一家人的血海深仇,向溫家五老報復的手段也是夠狠毒。最終被溫儀的憐愛所感化,竟然與五老“和解”,卻中計被害成了廢人。其妻溫儀生下女兒溫青青后,最終也被溫家所害?;⒍静皇匙?,碧血劍中的溫家,可謂是壞到頭了。只有《連城決》里的凌退思,可與一戰(zhàn)。
十三、鴛鴦刀
這是金庸的一部短篇小說,故事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但“太岳四俠”的印象卻很深,特別是其中一位扛著石碑做武器。
鴛鴦刀的秘密就是四個大字“仁者無敵”,歷經(jīng)千難所獲竟是一場空,尋覓的過程才是最終要的成長印跡。現(xiàn)在看這個梗兒已經(jīng)不在新鮮,很多電影都有類似的設定。比如《功夫熊貓》中空無一字的“神龍卷軸”等。

十四、白馬嘯西風
白馬嘯西風是一部中短篇作品,因其平庸,所以常常被人忘記。本書與雪山飛狐、鴛鴦刀三個短篇,合編為一本書。隱約記得是以女性做為主角,發(fā)生在少數(shù)民族之間,講述的人心險惡的故事。

番外篇:越女劍
越女劍是金庸先生根據(jù)古代傳說而改編創(chuàng)作的一本“同人”小說,不在十四部原創(chuàng)小說之中,時常被讀者所忽略。

原本金庸先生想按《三十三劍客圖》逐一重寫這些古代俠客故事,但最終只完成了《越女劍》。不過在出版的金庸小說集中,附錄了聶隱娘、虬髯客、紅線、昆侖奴等原文。這些“唐傳奇故事”,堪稱最早的武俠小說。
金庸先生僅創(chuàng)作了十四部作品,但卻奠定了華語通俗文學的巔峰,成為了武俠小說領域的泰山北斗。
讀懂金庸武俠,就能看透文人那顆想牽制廟堂之心,讀懂五千年國人的明君夢、忠臣夢、俠客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