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反思20230914
從小,我在思考儒家的“禮”是什么。今天我的答案是:“當下的人之道”。(環(huán)境不同、文化不同、其“禮”不一樣)
比如:在宋朝隨便在大馬路上和女孩子搭訕。就是“非禮”。但是放在今天就不算。

儒家有尚古、尚賢的習性,這將導致一個問題:
即,誰是權威他們那就信奉什么。
當孔子是權威時,儒家思想尚為開明。
當漢武帝把持儒家時,董仲舒那一套就是當下標準(禮)
當宋朝朱熹這些人具備說話權時,三從四德就變成當下的標準(禮)
/
所以,儒家本質上不具備懷疑精神、探索精神。他們崇尚人類社會的圣賢、權威而不是天道。如果權威是中正的還好,不是中正的人就會把人帶偏。
儒家最終在歷史的長河中變成統(tǒng)治者的工具。
【反面】
佛家、道家則反對崇賢。
比如:
佛陀是反對世人為自己雕刻塑像的。佛家認為“佛”是覺醒的眾生,眾生是未覺醒的“佛”。人人都有佛性。
道家以天地規(guī)律為參照看世間萬物,反對儒家的尚賢。因為尚賢搞得不好就容易“作”,勞命傷財。道家早就把人性看透了。所以才有那句話:“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想一想,貧富差距變大不就是這么回事嗎?
【因此】
統(tǒng)治者只要不違背《論語》的要義,隨意過分擴大論語的意思,將道德拔高到不可逾越的程度。民眾就要自我反思,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不會去反思是不是統(tǒng)治者出了問題。
所以,儒家的道德標準被無限擴大后的結果,就是底層人民被無限的PUA。
/
想一想,很多古代名言為何被斷章取義,曲解。
道德標準被拔高,人們達不到,但是又不得不去遵守。虛偽不就產生了嗎?
所以,五四運動中,當時儒家思想被批判是不冤枉的??鬃颖慌?,確實冤枉。
2023年9月14日阿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