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關于自我人格的形成和自我療愈
最近一直在探討自我人格成長的原因。
缺乏安全感的人很大一部分則源于原生家庭。
“有些人用一輩子來治愈童年。”這句話似乎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里。
但,當一旦有這個想法形成的時候,便開始不自覺地對號入座。
其實我自認,我自小并不缺愛,但我一直從他人身上找到對于自我價值的肯定。
而更多的時候,一個性格的產(chǎn)生是有許多多方面因素的,而我們當認定了原生家庭的問題之時,就會忍不住的對號入座了,并且甚至在很多時候將后天性格的弊端歸于其來逃避自己性格的缺陷是不道德也并不合理的。
而更多的是,這個社會的教育體系和道德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襯到家庭的影子之中。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似乎從小就要教導我們要注重長幼次序,”謙讓“是良好品德。
那現(xiàn)在回頭看這個故事,似乎總是在贊賞讓梨這個行為,而缺少強調他其實也是在保證自身擁有的情況下給予他人。
而這個社會給予我的絕大部分,自小到大就是,“懂事”。
不知道這幾個字的枷鎖有多深,但至少我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反叛,又矛盾又糾結。
但似乎單單追求原因是沒有意義且徒勞無功的事情,畢竟過去之所以是過去,是無法改變和糾正的,似乎也無法從追根溯源的源頭來規(guī)避。
這是阿德勒告訴我的,他說“人類的一切矛盾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畢竟人是社會型動物,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是因為人是精神性的,而意識的形成則來自于認識到自己與他人他物的不同。
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要將從原因的局限里脫離出來,畢竟其實做出一切選擇和造成其結果的都是我們自己。
“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p>
“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自我療愈的過程是個漫長的過程,畢竟自我人格的形成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但只要你在這個世界上,盡自己可能去改變,才可能將能量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