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為人知的宋代成都三大名士家族
家族文化是中華文化數(shù)千年傳承的核心,以姓氏血緣關(guān)系為人際紐帶的一些民間大姓豪門家族,從漢代開始出現(xiàn),一直綿延到現(xiàn)代,往往成為漫長歷史進程中的一種十分突出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不同的歷史階段里,這些姓氏家族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各有不同。
從兩晉到隋唐,著名門閥家族既享有社會名望也擁有特殊待遇,宋代以后的著名姓氏家族,則往往通過幾代人努力維系其士大夫特色。一般或以學術(shù)、或以名望再加官職累積才形成社會地位,并不具有傳統(tǒng)世襲的特殊性,所以這些家族若能享有幾代聲譽,一定都是能人輩出的杰出典范。宋代有許多這種新型的世家大姓,而且以文化積淀比較深厚的地方比較突出,像成都這一重要古城,宋代就出現(xiàn)過王氏、范氏、宇文氏等幾大家族,但世人知道其淵源和事跡的恐怕并不多。
一、王氏
成都王氏的籍貫是今天城南的華陽,古代屬于成都府華陽縣。成都王氏在宋代涌現(xiàn)的人物比較多,以王珪為代表也算有名,客觀來說,論仕途不比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等人,論文才也不如四川三蘇等人天下皆知。
這一家人也有一種緊扣宋朝特色的本領(lǐng),就是在科舉十分興盛的背景下,成都王氏一門涌現(xiàn)的科舉人才實在不少,中進士的非常多,像王珪更因此做到丞相,封岐國公,要算這家人中非常優(yōu)秀的人物。
二、范氏
范氏,從兩漢以來就是巴蜀地區(qū)的豪強大姓,宗族勢力龐大,比如兩晉出現(xiàn)過天師道宗師范長生,輔佐氐羌流民首領(lǐng)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漢,范氏家族在成都一帶就留有子孫。而宋代成都范氏自范鎮(zhèn)開始,在史學界傳有"三范修史"的佳話,三范指范鎮(zhèn)、范祖禹、范沖三代人。
范鎮(zhèn)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籍貫也是華陽縣,哲宗元祐二年(1088)卒,享年八十一歲,時間比另一范氏名臣范仲淹稍晚。這兩個宋代范家名人一個來自西南,一個來自東邊,據(jù)說祖上都認唐代初年的范履冰(河內(nèi)郡人,今河南沁陽)為祖宗。雖然后來天南地北,但古人特別重視祖宗名望,哪怕幾百年下來早已經(jīng)是不同的兩個家族,可追溯起來也算有著共同的血脈淵源。

三、宇文氏
關(guān)于歷史上的宇文氏,不少人都知道并非漢人姓氏,而是北周鮮卑皇族大姓。經(jīng)過隋唐300多年變遷,不僅后裔減少,即便留在中原的宇文氏子孫已經(jīng)漢化,宋代實際已經(jīng)沒有純正的鮮卑人。很少有人知道,宇文氏后人在四川的家族卻頗為壯大,在北宋后期和南宋時期的歷史上,宇文家族甚至還算得上頗為重要。
宋代四川境內(nèi)的宇文家族不止一家,以綿竹和廣都雙流兩支最主要,本質(zhì)上他們屬于同宗。今天綿竹屬于德陽市,這一支從宇文之邵開始享名,北宋仁宗時獲進士及第,神宗時期退居十五年,常為經(jīng)史琴酒之樂,學者稱止止先生。他與司馬光、范鎮(zhèn)、文同等人都有不錯的交情,神宗元豐五年過世。
廣都這一支屬于今天成都范圍,宋代起始的名人宇文邦彥比綿竹的宇文之邵小近二十歲,在古代可算低一輩分了。初名褒,登元豐進士第,任朝奉大夫、尚書屯田員外郎,后累贈太師、齊國公。他的幾個兒子乍看感覺陌生,其實卻很有名,就是閎中、粹中、虛中、時中四兄弟。
姓氏資料來源:https://www.zupu.cn/ba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