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著驢車狼狽逃命的趙光義,為了登基做盡壞事,卻是一個有道明君
提起趙老二趙光義,在歷史上名聲似乎很不好,壞事糗事很多。

偽造的“金匱之盟”
按照趙匡胤和趙光義的母親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趙匡胤之后應該是趙光義即位,趙光義之后應該是老四趙廷美即位。
趙廷美之后,又輪到了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即位。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杜太后害怕出現(xiàn)年幼的皇帝,不如后周恭帝郭宗訓即位時年僅七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范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趙匡胤負責軍事事務。結果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奪了老柴家的江山。所以宋朝皇帝必須是一個成年男子即位,才能保證趙官家的江山永固。
“燭影斧聲”是一個歷史之謎,野史中說他殺害了趙匡胤,才奪取帝位的。
但趙光義即位之后,卻改變了這一規(guī)矩。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逼宋太祖之子趙德昭自刎身亡;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太祖次子趙德芳離奇病死。而宋太祖的四弟趙光美,也被他流放而死。
“金匱之盟”在宋太祖時代,人所未聞。而在宋太宗時期卻橫空出世,似乎在告訴天下人趙光義獲得即帝位的合法性,時至今日,后代學者大多考證,“金匱之盟”為宋太宗命趙普助其偽造,目的以鞏固其統(tǒng)治合法性。
阻礙遷都
趙匡胤是一個軍事家,他以軍事家的目光審視汴梁,覺得此地周圍一馬平川,無險可守,不是一個當國都的好地方。太平時節(jié)倒是沒什么,萬一起了戰(zhàn)端,敵人可以從四面八方迅速攻打過來,汴梁城立即局陷入了危機之中。
而沒有天險和地利,只能靠人力,就必須在汴梁駐扎大量的軍隊,比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陌耸f禁軍。但這樣平時就要消耗大量的糧草物資,加重了國家的負擔。
那么選哪里當首都呢?
趙匡胤選洛陽。
洛陽的地理位置極佳。
洛陽盆地是河洛地區(qū)的核心,這里“河山控帶,形勝甲于天下”。周圍是山脈,雄關林立,形勢險固,周圍設置函谷,伊闕、廣成、大谷、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大關,合稱“八關都邑”。
洛陽盆地內(nèi)主要河流有洛河、伊河、澗河、汝河等,這些河流既可以解決了洛陽飲水,還可以運輸問題,在戰(zhàn)時還是絕佳的防御工事。
曾有多次,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但都遭到了趙光義為首的一班大臣的阻撓。
阻撓的原因趙光義說了一句:“在德不在險”。

其實這是一句廢話。
你能給敵人將“德”嗎?用什么給敵人講?歲幣嗎?
因為汴梁城正處于大運河的南北交通樞紐,南北來往的商客極多,南北貨物齊聚,非常繁華,簡直是花花世界。趙光義等大臣在這里醉生夢死,早已忘記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趙光義作為開封府尹,早已在這里培植了自己大量的勢力,這是是自己的地盤。
而朝中的文武百官則在汴梁購買了華宅美屋,莊園田產(chǎn),自然不肯遠離自己的安樂窩。
百年后,金并南下,一路暢通無阻,直抵汴梁,造成了“靖康之變”。

歷史網(wǎng)友們送他一個外號:高粱河車神。
趙匡胤在沒有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之前就病逝了,趙光義即位后繼續(xù)進行統(tǒng)一戰(zhàn)爭。 “吳越歸地,泉漳納土” ,統(tǒng)一南方。
宋軍攻滅北漢,完成了柴榮和趙匡胤沒有完成的艱巨任務。

趙光義不顧宋軍連續(xù)多日作戰(zhàn)的疲敝,強令宋軍進攻幽州,結果大敗。趙光義大腿上也被射中兩箭,不能騎馬,只能趴在一輛驢車上,狂奔七十里,逃回涿州城才轉危為安。
數(shù)年后,他因為箭傷發(fā)作而死。



如果從以上事件來看,這趙老二趙光義人品不咋地,戰(zhàn)略眼光很差,軍事才能更糟,似乎是個昏君暴君。
但其實拋開這些,看他在位期間的一些施政,還是可圈可點的,不失為一個有道明君。
元朝官修正史《宋史》評價他:“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
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
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游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nóng)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p>
從以上評價我們可以看出,趙光義在位期間,非常簡樸,所穿的衣服都是洗過多次的;把那些奇技淫巧的器物都毀掉,不接受進獻歌姬舞女和樂器,也不去野外打獵,因為玩物喪志;
他關心農(nóng)事,注重文治,對那些言辭激烈的進諫者也不怪罪,氣量很大。

至于戰(zhàn)爭,雖然在他在位期間多有戰(zhàn)事,但都發(fā)生在邊關,對內(nèi)地沒有什么影響,以至于老百姓都不知兵戈。因為治理有方,所以即使有的地方發(fā)生水旱蝗災,因為賑災及時,所以也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動亂。
由此可見,趙光義治理國家還是非常不錯的。
在他登基之前,他曾長期擔任開封府尹,鍛煉了自己的政治才干,所以登基稱帝之后治理國家得心應手。

文治天下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太平總類》(又名《太平御覽》)。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nèi)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這是對我國文化事業(yè)的一個重大貢獻。
宋太宗治國之余,規(guī)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nèi)全部看完。左右覺得他每天處理那么多國家大事,還要抽出時間讀書,太辛苦了,勸他少看些。他卻說道:“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边@就是成語“開卷有益”的來歷。

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源自《宋史·本紀第五·太宗二》: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太宗“召賜京城高年帛,百歲者一人加賜涂金帶。是日,雨雪,大寒,再遺中使賜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
北宋的都城開封位于北方,冬季天寒地凍,富人自然可以身穿裘皮大衣圍爐賞雪,而窮人實在難熬。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二月的一天,天降大雪,整個汴梁城銀裝素裹,天寒地凍。
宋太宗心憂城中老人,于是下詔賜給京城老者御寒衣物,百歲老人則另外加賜涂金帶,又派人給孤老貧窮者每人千錢及若干米、炭。
作為一個皇帝,在寒冷的冬季,心系天下蒼生,十分難得。不管是否是做做樣子,起碼幫到了百姓。
“雪中送炭”這成語就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


《宋史·太宗本紀》:“故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后之不成喪,則后世不能無議論焉?!?/span>
也就是說,除了我們開頭說的趙老二的那幾件齷齪丟人事之外,他的治國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有道明君、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