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這種女主真沒見過
在海內外影視劇都緊跟時事熱點,女主角全線拽、狠、颯的時候,稍顯笨拙的禹英禑,非但沒讓人覺得矯情,反而激發(fā)了大家的憐愛之心,以及“如何與障礙群體相處”的反思。
《我的解放日志》完結之后,爆款韓劇出現(xiàn)了短暫的空窗期。
接檔的《紙鈔屋》《安娜》《夏娃的丑聞》《為何是吳秀在》,口碑和收視都很一般。人們似乎已經很難再將大量注意力投入復雜燒腦、暗黑懸疑的題材中,而對于那些真實到令人懷疑人生的電視劇,觀眾們也表示有過一部高質量的就足夠了。
拯救劇荒的《非常律師禹英禑》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它的劇本清新脫俗,畫風溫馨,以單元形式講述了禹英禑的職場成長故事,每集都像短篇小說一樣精巧。

禹英禑所參與的案件,從家庭矛盾到商業(yè)戰(zhàn)爭,基本上都可以在一開頭就猜中結局。每一樁案件的線索都簡單清晰得讓人覺得“膚淺”,觀眾幾乎無法在這部律政劇中獲得解謎樂趣。但人們還愿意陷入其中,只能是因為“大女主”禹英禑。
她是典型的阿斯伯格,屬于自閉癥譜系障礙中的一個分支。這一群體的智商往往正?;虺?,但有著和普通人截然不同的思維體系和行為模式,也因此常常在融入社會時面臨巨大挑戰(zhàn)。
禹英禑是一個“非典型律師”,她并不精明,不夠能言善辯,也不懂得深謀遠慮,難以理解別人說話的更深層含義,對于人情世故幾乎一竅不通。

若是按時下流行的“大女主劇本”,她本應該克服一切偏見與困難進行自我實現(xiàn),向所有因為簡歷的第二頁(自閉癥譜系障礙的診斷書)而拒絕聘用她的律所證明自己。編劇卻不走尋常路,把她放到了一個充滿善意的環(huán)境當中,不僅早早清掃了許多成長障礙,對于她所經歷的苦痛,也描寫得十分克制。
比起讓觀眾去為一種立志奮發(fā)的精神力量而感動,它更希望超越一種固有的殘障者敘事,讓所有人為本就該存在的美好感動。
01
不要“酷颯大女主”,
要可愛的“鯨魚女孩”
自閉癥譜系障礙人群基本上都有自己癡迷的事物,有的人喜歡電梯、有的人喜歡恐龍、有的人喜歡毛衣。這些看似普通且非必要的東西,是他們個人世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帶來極為強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禹英禑最喜歡的就是鯨魚。她的桌子擺件、被子圖案、筆記本封面都是鯨魚,鯨魚在潛意識中一直陪伴著她,是她的守護者,在地鐵敏感的噪聲環(huán)境中給她安慰,讓她在冥思苦想尋求案件突破口的時候平靜下來。
而每當她靈感迸發(fā)的時候,鯨魚就會躍出海面。這對情節(jié)的推進作用,不啻于柯南背后的那道閃電。

鯨魚也是禹英禑和外部世界連接的重要方式。
她擁有過目不忘的能力,對不同品種鯨魚的生活習性了如指掌,可以隨時隨地向別人科普有關鯨魚的知識。一旦開啟這個話題,沉默寡言的她就會滔滔不絕。
偶然得知男主角李俊昊居然對鯨魚感興趣,她便抓住一切機會與對方分享。但從始至終,禹英禑都不需要別人對她的故事進行回應。她給男主打電話講完鯨魚的故事之后就立刻掛斷,在公司里也沒有意識到其他人異樣的目光和厭煩的情緒,她為自己建立了一個自我保護的圍墻,“強大”得令觀眾動容。

自閉癥患者的身份,注定讓她不同于完美的“律政俏佳人”。
她只穿一雙樂福鞋、背一個大大的斜挎包、去人均消費30萬韓元的高級餐廳也只吃紫菜包飯,因為一眼能看到所有的食材“讓她覺得可靠”。
進門前要深呼吸用手指倒數(shù)幾下,自我介紹時強調自己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和第三個字發(fā)音相同,有很強的“強迫癥”,去到哪里都會把桌上的稿紙擺整齊、鋪平紙巾和衣服。

因為爸爸的叮囑,她堅持不能在辦公室談論鯨魚;因為聽法官調侃過別人,她在法庭上辯駁都要舉手發(fā)言;當事人說自己臉黑得鼻子都要掉下來,她也信以為真……
這些毫不做作的舉動不僅常常讓人忍俊不禁,還不斷培養(yǎng)、加深了觀眾的肌肉記憶。禹英禑看到鯨魚時亮晶晶的眼睛、在讓對方律師啞口無言后得意的小表情、像rap一樣的說話速度,都在讓人感嘆,她實在是太靈了。

在海內外影視劇都緊跟時事熱點,女主角全線拽、狠、颯的時候,禹英禑的出現(xiàn)顯得尤為稀奇。更重要的是,禹英禑的可愛讓那些屬于阿斯伯格“奇奇怪怪”的特征——不太靈活的手指、稍顯不自然的企鵝步和單調尖細聲音——都成為了鮮活靈動的部分。
02
這種童話故事,
是在“浪漫化”自閉癥嗎
毫無疑問,《非常律師禹英禑》沒有把女主角看作是一個有缺陷的人,刻畫邊緣群體的電視劇中,最為重要的戲劇沖突——偏見,在這部作品中一次又一次被模糊。
上司在第一集就通過一個案件肯定了禹英禑的能力,為自己的冒犯感到抱歉。為了和她站在同一戰(zhàn)線上,甚至將代理案件的機會拱手讓給了競爭對手。
男主角李俊昊更是實打實的完美暖男。他一開始就和禹英禑同頻溝通,還教她用跳華爾茲的方式通過律所大樓的旋轉門。在其他男律師通過當兵經歷和客戶拉近關系時及時制止話題,在各個場合照顧女主角的感受,韓劇浪漫愛的戲碼在他身上盡數(shù)體現(xiàn)。

其他圍繞在禹英禑身邊的人也充滿善意。
在法學院永遠是第二名的女二號,不但不嫉妒禹英禑,還默默在擰瓶蓋這種小事上關心她;在遇到校園霸凌時,她身邊總有閨蜜董格拉米挺身而出;絕大多數(shù)當事人都沒有懷疑她的專業(yè)能力,完全信任她。

可以說,禹英禑的經歷,就像是一個“一切美好都為你匯聚而來”的童話故事。但問題就在于,童話里的所有人都簡單扁平。
這種完美的包裝讓觀眾相信和沉迷,只是因為我們尤為需要簡單帶來的溫柔、治愈的力量。
也有觀眾質疑,這些是否只是“健全人”的相互取暖?
在龐大的自閉癥譜系當中,許多人不像阿斯伯格一樣,擁有正常的智力,需要進行長年的干預訓練才能基本生活自理。而無論是擁有哪種程度障礙的人士,現(xiàn)實中都會遭受不同程度的異樣眼光,有時也會因為給周圍人帶來麻煩而被嫌棄。用童話的方式一筆帶過背后的艱難,作品“關懷”的對象,還是邊緣群體嗎?

誠然,作品的關懷主題和視覺效果呈現(xiàn)的平衡,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與發(fā)展。
有一位阿斯伯格的父親在豆瓣討論小組中留言,認為編劇像是把不同嚴重程度的自閉癥人群的表現(xiàn)雜糅到了一起。既想突出主角的與眾不同,又想讓主角無所不能;既想插進一些浪漫戀愛,又無法拋棄一些正常人思維的想當然,所以不可避免地產生違和感。
但把“演得不像自閉癥”“美化了自閉癥的生存環(huán)境”作為批評的理由,在某種程度上也會成為一種偏見,阻礙人們去發(fā)現(xiàn)和認可自閉癥光譜中的多元化面向,并抑制我們去想象一個更適合弱者生存的社會。
除此之外,劇中逐漸清晰的感情線也讓一些觀眾覺得難以接受。無論是質疑“自閉癥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缺乏情感感知能力,他們能談戀愛嗎”,還是“請女主認真搞事業(yè),千萬不要被暖男騙了”,都表現(xiàn)出對于禹英禑的低期待,而后者的來源,也是人們對于自閉癥群體的刻板印象。
那些與自閉癥有關的經典影視作品,如《雨人》《海洋天堂》,幾乎都從親情的角度出發(fā)講述自閉癥家庭的矛盾、艱難并最終和解的故事,甚少聚焦在主角的個人情感中,他們也不能夠“擁有愛情”。

而當涉及到和“浪漫”相關的話題時,他們也常被媒體描述成“被剝削的、不幸的對象”,或者是“什么都不懂的無性者存在”。當自閉癥人士進入到韓劇的浪漫框架中,關于愛情的陳詞濫調本身或許就變成了一種反陳詞濫調。畢竟,除了那些有親緣關系的人,他們難道不值得陌生人去了解與喜愛嗎?
03
不僅僅關于自閉癥,
這是所有人的故事
在第三集中,《非常律師禹英禑》探討了一個關于人的價值問題——
一位精神年齡只有六到十歲的重度自閉癥人士,在目睹哥哥自殺時產生了應激反應:救下哥哥后,不斷地捶打他的胸口。正因如此,弟弟被認定為殺害哥哥的兇手。如果要替弟弟減刑,就必須要公開哥哥自殺的事實。
然而,他們的父母在一開始不愿意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孩子是自己人生的成績單”,守護大兒子首爾大學醫(yī)學生的完美形象,比為患有自閉癥的小兒子正名,意義要大得多。不明真相的網友也發(fā)出熱評,“醫(yī)學生死了,留下自閉兒,這根本是國家的損失吧?”

社會精英和自閉癥人士,哪一個人更值得活著?健全就代表正常嗎?只要是“大多數(shù)人”就意味著正常?是什么在決定每一個人的生存價值?
有太多的時候,人們都因為身處于一個“正常”的環(huán)境中,缺乏了對于弱者的想象力。我們所接收到的有關殘障群體的勵志故事都暗含著一個道理——世界上比你更不幸的人還在奮斗,你還能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這些激勵健全人士的雞湯,更容易讓人們專注于自我保護、自我掙扎、自我療傷,感受不到“禹英禑們”的真實處境。
就像劇中的新人律師權敏宇,他只看到了女主角在社會中獲得的小小善意,卻對她所要面對的社會惡意與輕蔑視而不見。把她認為是依靠“走后門”獲得工作機會的特權者,將所謂的公平本身建立在傾軋少數(shù)者利益之上?。

《非常律師禹英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優(yōu)勢地位”并開始反思,這些出于功利主義的傲慢想法,不僅僅針對自閉癥群體,還會影響著我們對于社會上龐大的殘障群體的認識,更關系到我們如何對待自己生活周圍那些與眾不同的人。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挫折和脆弱的時刻,或生理上的、或精神上的,這和禹英禑認為“過旋轉門是工作中最艱難的事情”,以及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對當事人有幫助的律師”是一樣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或多或少地經歷著“面臨障礙的瞬間”,大到因為自己的身份受到職場歧視,小到提著重物但仍需要爬許多層樓梯。只有在這種時候,“健全人們”才能短暫地與障礙者們共情。而對障礙者而言,便利的生活反而是偶然。

在一個人與人因恐懼、焦慮而相互對立的時代里,這部劇依然意圖揭示我們與他人共同的脆弱,在不盡相同的悲歡與難以消解的差異中,呼吁我們體會他人的處境。這個“作為不同的人,如何在‘正?!氖澜缰猩妗钡墓适轮黝},似乎更加貼合時代,也是它取得成功不得不提的原因之一。
它的每一樁案件都在向我們重申:去看見、去接納,真的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
作者:芙若拉
新周刊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