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今天的人們格外需要讀《道德經(jīng)》?
在信息時代,“知識”的獲取非常容易,讀書不再是一個很重要的渠道了。這是很多人的看法。
他們不知道在幾十年前,對一些人來說,如果能夠讀到一本好書是多么欣喜的事。那種如獲至寶又恨書太薄的感覺,如今很少還有人能夠體會了。
我認為讀書有兩個大的功能,其一是讓人開拓視野,精神豐盈,獲得一種愉悅感。其二是提升認知,開悟智慧,或是學到某種方法、技藝。
用這兩點來衡量,現(xiàn)在的書籍之多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但真正有價值的書并不多。
實際上,有很多書讀起來不但毫無益處,反而有害。

所以讀書要讀好書,否則就像吃了有毒的食品一樣,傷身傷神不說,還浪費時間。而在少數(shù)值得一讀的書里面,《道德經(jīng)》無疑是排在前列的一本。
在變化迅猛的時代,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大家每天都要面對浩瀚如海的信息,身心皆忙,經(jīng)常感到疲憊不堪,自己的性命沒有一個著落。
變化越多,人越是忙忙碌碌,就越需要一個主宰,只有如此,你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面對世界的復雜多變。
而這個“主宰”主要就是由思想、道德來構造的,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自己精神家園的核心,只要這個核心在,那我們就能夠身心安定。
要知道,自己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如果自己的問題不解決,那外界的問題就不會得到根本解決。

為什么現(xiàn)在的人們格外需要讀《道德經(jīng)》?就是因為它可以幫人們認清現(xiàn)實,真正了解自己。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找個自信的支點。在很多人的頭腦中,錢的多少,當什么官,有多大的名氣和社會地位,這些才是自信的資本。
可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洞察力,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具備“名利權”等條件的人,大都是有掩蓋不了的虛弱和苦惱。其實,他們并沒有別人以為的那么強大和自信。
事實上,真正的自信源于兩點:一個是對事物的認識,比如你對食物很了解,那你在這個領域就很有自信,因為你知道自己比別人更懂行。三百六十行,每一個行當都是如此。
還有一個是對自己的了解,如果你真正有了自知之明,那就自然懂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有什么,必須舍棄什么,怎么達成目標。如此一來,你就會對人生和命運有一種掌控感。這兩種由內(nèi)而外的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和強大。

《道德經(jīng)》這本書文字不多(約5162字),但在這些文字面前,市面上的大多數(shù)包裝精美的書都毫無意義。比如《道德經(jīng)》有一段論自私和無私的關系: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很多人能寫出幾萬字來論述這個問題,但都不如老子這5段話說得透徹。我們現(xiàn)在說利他主義,利他是最大的利己,無私是最大的自私,其實源頭就在老子的這些話里。
對于有慧根有悟性的人來說,他們不用去讀太多亂七八糟的書,只要讀透一本《道德經(jīng)》,就能受益終身。
其實,我一直認為《道德經(jīng)》是可以拿來自我修煉的,這就像古人觀天觀地觀星辰山川就可以修煉一樣。

讀了《道德經(jīng)》,我們就會學到認識世界的思想方法論,萬事萬物皆有因果,只要知其所以然,那自然就知道如何去順勢而為,拿到結(jié)果了。
人生有三大關系: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己。三大關系錯綜復雜,很容易讓人糊涂,但只要用《道德經(jīng)》中的思想來印證和指導,那我們就能夠讓自己站在理性和正確這一邊。
人啊,不是不能認清現(xiàn)實,而是不能認清自己。而要想認清自己,只要你的“一念”就可以,一個人只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想要做什么事,就一定可以做到(王陽明悟道后說“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思想的源頭也可以從《道德經(jīng)》里找到)。
尼采說,《道德經(jīng)》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魯迅說,不讀《道德經(jīng)》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確實是這樣。
總而言之,越是物欲橫流,人們就越需要借助《道德經(jīng)》來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