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縣劉莊塔崗梁東周墓
原平縣劉莊塔崗梁東周墓
山西忻州地區(qū)文物管理處
文物 1986-11-27
1984年12月,山西省原平縣閻莊鎮(zhèn)劉莊村塔崗梁村民挖土?xí)r發(fā)現(xiàn)青銅器,我們聞訊趕到現(xiàn)場,作了實地勘豪。
塔崗梁位于滹沱河支流云中河畔,劉莊村西南0.5公里。據(jù)了解,青銅器出自兩座墓葬。在同一地點斷崖上還暴露出兩座古墓,1985年4月進行了清理。前兩座編號為
M1、M2,后兩座為M3、M4(圖一)。
四座墓葬的方向基本一致,為北偏東20度。形制大體相同,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幕,無慕道,未見有封土堆。墓室上部已遭破壞,M3深達(dá)3米,其他墓室深0.7-2.2米,墓室內(nèi)填土經(jīng)夯筑,夯窩不明顯。M3長3.4、寬2.5米(圖二),M1、M2長2.2、寬1.5米,M4長2、寬1米。四墓口均略大于墓底,近角處有腳窩可供上下。都用卵石塊砌棺,橫木蓋頂。從朽木痕跡觀察,蓋板每塊寬約25、厚10厘米。石棺每邊厚度在50厘米左右,齊墓壁建筑。各幕人骨架已腐朽,從痕跡觀察,M2、M4為仰身直肢葬,M1不詳,M3人骨架放在墓室北壁壁龕內(nèi)。壁龕上部呈弧形,下部平直,高50、深30、底寬100厘米。人骨重疊雜亂,可能是屈肢葬。腐朽較甚,性別無法鑒定。
四座墓中以M3出土器物最多。青銅器5件,皆置于墓室西北角;鐵鋒1件放在壁龕內(nèi);玉、骨、金器重疊置于正北偏東處。M1、M2均為村民挖掘,出土器物位置不詳,M4無隨葬品。
M3隨葬器物:
銅蓋豆 1件(M3:1)。蓋作覆淺盤豆式,上有圈足式捉手;器子母口微斂,圓腹,兩側(cè)附環(huán)耳,柄較短,下端擴大成喇叭形足。蓋紐凹入部分中心作渦狀卷云紋和斜三角雷紋,周緣飾絢索紋、雷紋和斜三角雷紋,蓋面中心部分飾貝紋、絢素紋、雷紋和三角雷紋四周,邊緣飾“C”形蟠虺紋;器腹部也飾“C”形蟠虺紋,腹下部和柄的下端飾蟠螨紋組成的垂葉紋,足飾夔鳳紋。
通高21.5、口徑17、腹徑18、圈足徑20.5厘米(圖版伍:5;圖四)。
銅豆形器1件(M3:2)。蓋較扁平,上有四個環(huán)形紐,腹平面橢圓形,子母口,器腹長徑兩側(cè)各有一附耳,圓底,柄較粗短,喇叭形足。蓋上滿飾勾連雷紋,紐飾絢索紋;器腹部飾勾連雷紋,上下以云雷紋作界;再下飾凸起的絢索紋一周。通高22.4、口長徑20.5、腹長徑22.5、圈足徑11.6厘米(圖版伍:1;圖五)。
銅單耳壺1件(M3:3)。蓋平緩,上有三環(huán)形紐,子母口;器散口,細(xì)頸,斜肩,寬腹,小平底,肩部附單環(huán)耳。通體無紋飾。通高19.2、口徑10、腹徑16、底徑8.8厘米(圖版伍:2;圖六:1)。
銅舟1件(M3;4)。平面橢圓形,平沿,方唇,圈底,矮圈足,腹部短徑兩側(cè)各有一只環(huán)形耳。頸、腹部飾4S”形云紋,中部突起絢索紋一道;雙耳上飾重環(huán)紋、絢素紋;圈足飾粗絢索紋。通高7,4、口徑12.9-15.6厘米(圖版伍:3;圖六:2)。
銅匕1件(M3:5)。首平面橢圓形,靠柄處上翅,彎柄上寬下窄。柄飾菱形幾何紋,柄與首結(jié)合部飾豬首,首部飾一對相背要龍,以勾連雷紋為地。通長22.2、柄長17.2厘米(圖六:3;九)。
鐵鑄 1件(M3:6)。長方形,直疊,平刃。銹蝕嚴(yán)重,鰲口內(nèi)殘存朽木。長14.5、寬6、盎口5×1.8厘米(圖三)。
金絲2盤(M3:7、8)。呈螺旋狀。應(yīng)是耳環(huán)(圖一三)。
金泡 1件(M3:9)。半球狀,背面有一橫梁供穿系。直徑1.3厘米(圖一三)。
金串珠 44顆(M3:10)。細(xì)長圓管形,似米粒,中有一孔供穿系。長0.3-0.4厘米(圖一三)。
綠松石項珠 共645顆(M3:11)。分大小5種,皆為扁體方形,中有一孔供穿系。大者0.7×1厘米,中者0.5×0.5厘米,小者0.15×0.4厘米(圖一八)。
料器 3件(M3:12)。呈校柱狀,中腰突起,中空呈管狀。長12、直徑4厘米。
骨珠506顆(M3:13)。皆為扁圓形,中有一孔供穿系。
M1隨葬器物:
銅蓋豆1件(M1:1)。形制與M3:1豆大致相同,蓋上圈足形捉手柄與器圈足柄均較高。蓋紐內(nèi)緣飾蟠螭紋,蓋面飾乳丁菱形幾何紋,云雷紋襯地,上飾垂葉紋;器腹紋飾與蓋面相同,唯垂葉紋向下;足飾蟠螭紋
和絢索紋。通高26、口徑17、腹徑18厘米(圖版伍:4;圖七)。
銅舟1件(M1:2)。平面橢圓形,敞口,斂頸,圍底,圈足。在短徑兩側(cè)各附一環(huán)耳。腹飾“C”形蟠胞紋。通高6.9、口徑11.5-13.2厘米(圖八、一一)。
銅蓋弓相12件(M1:3)。斷面略呈三角形,中空,尾部附圓環(huán)。素面。長2.5厘米(圖一四)。
銅劍1件(M1:4)。劍身起脊,刃鋒利;長條形莖,剖面梭形,上有一穿。通長
28、莖長4.5厘米(圖一O:4;一二)。
銅戈1件(M1:5)。長胡三穿,內(nèi)一穿。通長20厘米(圖一O:2;一六)。
銅削1件(M1:6)。背、刃皆微呈弧形,扁條柄,柄首有橢圓環(huán)。通長19、柄長8.4、環(huán)徑2.6厘米(圖一O:3;一五)。
M2隨葬器物:
銅戈1件(M2:1)。長胡三穿,內(nèi)一穿,殘長25,5厘米(圖-O:1;一七)
這三座基的隨葬銅器中,M3無籃,而用蓋豆代替。蓋豆在春秋晚期出現(xiàn),是籃、敦交替之際的過渡型器物。同時,銅壺、舟成為器物組合的一部分。出土器物上的紋飾以蟠虺紋和云雷紋居多。因此,我們認(rèn)為M3青銅器當(dāng)屬春秋晚期遺物。M1、M2青銅器,就造形及花紋來看,當(dāng)屬戰(zhàn)國早期。
這批青銅器,就形制而言,與山西渾源李峪春秋墓①、河北唐山賈各莊戰(zhàn)國基②出土的同類青銅器極為相似。例如豆形器(M3:2)、蓋豆(M3:1)與李峪春秋基豆形器、蓋豆,高柄豆(M1:1)、戈(M1:5)、劍(M1:4)與賈各莊戰(zhàn)國墓蓋豆(18:8)、戈(8:3)、劍(8:1)的器形基本相同。在紋飾上,畫(M3:4)頸、腹部的“S”形雷紋與李裕春秋基胞紋期的腹部紋飾,蓋豆(M3:1)蓋上捉手中央的潤狀卷云紋和雷紋與李裕春秋蒸夔龍盔蓋上兩組渦雷紋,蟠隱紋、垂葉紋與賈各莊墓報告圖17第8號拓片,高柄蓋豆(M1:1)上菱形紋與賈各莊戰(zhàn)國基盤(18:5)腹部菱形紋均相似。這些紋飾是河北燕文化地區(qū)的典型紋飾,與晉國銅器紋飾風(fēng)格有一定的差別。
根據(jù)以上比較,原平這四座基可能是燕國基葬。
原平一帶發(fā)現(xiàn)這類基葬還是第一次,目前發(fā)掘的基數(shù)和出土器物還很少,認(rèn)識還很不全面。但這些墓葬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燕國歷史及燕晉關(guān)系提供了有價值的資料。
清理工作參加者;李有成、郭俊卿、高茂杰、薛樸會
執(zhí)筆;李有成繪圖:李夏廷 攝影;李建生
溫馨說明:本平臺目的在于集中傳遞全國各縣考古成果,不作為任何商業(yè)目的,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chuàng)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諒解!如有涉及版權(quán)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圖文編輯校對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錯誤,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我們將及時糾正修改。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