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一劍倚天寒---徐紀

2018-08-15 05:28 作者:知樂庵主人-知了  | 我要投稿

資料源于網(wǎng)絡,侵刪。

 

中國武術的兵器,品類紛雜...... 而劍,在這兵器大家族中,獨占了好幾個暢銷第一名:

 

        劍最蒙練武的人士所愛習,排行第一!

 

        劍也受到并不練武的各界人士所寵愛,排行第一!

 

        劍的技術,在諸多兵器之中,最罕傳,最失真;奇談最多,誤解最大,也是排行第一!

 

            ★                      ★                    ★                     ★

 

        敢請一思:

 

        武術在今日,并不熱門。 為什么劍,獨能流行于社會各階層?

 

        續(xù)請再思:

 

        兵器在一百年前,就被火器打敗了。 冷兵器遂因不能殺敵,而全面淘汰。 為什么劍,卻能屹立于時代大潮之中流,一「枝」獨秀?

 

        還請三思:

 

        今日所見武術表演中的劍,武術比賽中的劍,美則美矣,也頒了金、銀、銅質(zhì)的獎牌。 然而、有多少算得上是「舞」劍? 有多少其實是<劍舞>?

 

            ★                      ★                    ★                     ★

 

        歷史,是既成的事實。 無法否認,改寫,和屈解。

 

        根據(jù)史實,劍、早從漢朝以來,就不是戰(zhàn)場上的主要兵器了——主兵一直是刀、是槍。

 

        保家衛(wèi)國的大戰(zhàn)也好,報仇爭勝的私斗也罷。 白刃相交,性命相博的拼殺,是認真的、慘烈的。 而不是浪漫的、兒戲的。

 

        沒有人敢挺著一具技術不足,威力難伸的劍,去臨陣求敗,助敵殺我。

 

            ★                      ★                    ★                     ★

 

        劍是以殺人為目的的工具,也就是兇器。 千百年來,為什么那么普遍地廣受不練武不殺人的各行各業(yè)所恩寵? 實在是一個謎......

 

        劍、一直流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是鐵一般的事實。

 

        但是,劍的興旺,并不等于劍術——武術的一種——的普及。

 

        劍術,是武術;而「劍文化」,則繽繽紛紛地出現(xiàn)在舞蹈、戲劇、圖案、繪畫、塑雕、飾品、儀仗、法器、章回小說、連環(huán)卡通、功夫電影片、武俠連續(xù)劇、仿古收藏物、地方特產(chǎn)品,以及晚近的計算機游戲機等等各方面。劍、真的是活生生地存活在今日的生活中。

 

            ★                      ★                    ★                     ★

 

        這自然是一項可喜,而且可以自豪的成就。 「劍文化」不但點綴生活,帶來美感,還多少傳導了些武勇的氣息,有益身心。

 

        不過,其同時,也從反面映照、襯見了「武術之劍」的沉淪,與沒落;以及武術家們并不知悉,且不介意的寂寞、與無奈......

 

            ★                      ★                    ★                     ★

 

        如果還需要從一點——最佳的觀察點——切入,而剖析全面的話,則就是今日的「武術劍」,其「劍鍔」,竟然上下顛倒,是裝反了的!

 

        耐人尋味的是:國畫中的劍,為美人,為名將,為歌妓,為雅士...... 其「劍鍔」、是對的。 戲臺上的劍,昆劇、京劇、歌仔戲、布袋戲...... 其「劍鍔」、也是對的。美術的劍,工藝的劍,為門神、為天王、為案上擺飾、為小孩玩具...... 其「劍鍔」、還是對的。

 

        似乎只有武術名家,劍術大師手中的劍,其「劍鍔」、才是十之八九不對的。 毫不擔心「劍鍔」方向的正誤,可以導致決斗的勝負,性命的生死。

 

        當然啰,今日已經(jīng)不再用劍上戰(zhàn)場,也不可以用劍作私斗了。 而劍術比賽是只比套路,不比對擊的個人「秀」。 則劍術的用法既然不講,「劍鍔」的正反呢?哎喲也就一樣啦!

 

            ★                      ★                    ★                     ★

 

        也曾有收藏家,捧出古董劍,讓實證實物說實話。

 

        這些歷朝諸代之所留存下來,各色各樣的古劍中,究其「劍鍔」,絕大多數(shù)是對的;而,的確也有少數(shù)是反的。

 

        令人絕倒的是,這些「劍鍔」不正的古劍,絕大部份是珍品。 想當年,一定是懸掛在不必上陣、只作指揮的帝王將相之腰下。 難怪它們都裝具華麗、飾以金玉,價值連城。無論古人今人,非常人之所能擁有。

 

        像這種劍,是權貴的象征,儀式的需求。 到今日,則是收藏的拱珍,好古的玩賞。 與武術,不相干;與作戰(zhàn),沒關連。 「劍鍔」的顛倒反正,是看那些龍、鳳、獅、虎、與蝙蝠、燕子們?nèi)绾闻つ葑鲬B(tài)的美術設計為思考而作決定的。

 

            ★                      ★                    ★                     ★

 

        「劍文化」自自然然地存活于今日,雖非顯學,而流傳浸廣...... 是只應贊美,不宜揠苗的一種自然而然之現(xiàn)象。

 

        「武術劍」本來應該是「文化劍」的依憑之所在。 時至今日,怎么反而有意無意地去混同「劍文化」? 以其實并不相干的流行形象來壯膽、自欺;以期不勞而獲,不求長進。

 

        而、如果與「文化劍」劃清界線,「武術劍」單薄的身影,竟已是一脈如縷,雖尚幸存,亦甚可危了。 劍術沒有聯(lián)合國的科教文委員會的人類文化遺產(chǎn)的認證;沒有國際環(huán)保組織為了維護生態(tài)平衡來請命;也沒有愛護動物協(xié)會認養(yǎng)、繁殖、訓練與野放的一貫作業(yè)。劍術的孱弱之軀,近年來更還在經(jīng)受著「商業(yè)劍」如苦雨凄風的惡劣影響......

 

        這些品牌越來越眾多,競爭越來越惡質(zhì)的「劍商業(yè)」,挾經(jīng)營理財之強勢,以賺錢發(fā)家為天職,藉宣傳廣告為手段,更拿出劍的宗主國、發(fā)源地為權威。諸子百家,互競神奇;國際市場,一片混亂。

 

        其實,能將古代的劍轉(zhuǎn)形成為現(xiàn)代的商品,養(yǎng)活數(shù)以萬計之民人,確實有大本事,是好事情。

 

        只不知,依賴著「劍商業(yè)」為生命的個人與公司,是否能夠為劍、也做一點賺錢以外,卻是本份以內(nèi)的工作?

 

        例如:探討文化,而非創(chuàng)造神話;推廣「舞」劍,而也提倡<劍舞>;發(fā)揚武術,而不只是利用武術。

 

        劍是什么東西呢? 劍者、器也。 本來就是待價而沽的。 能把劍給賣到全世界,「劍商業(yè)」怎么能說不成功? 只是、是不是也能夠?qū)ι唐返脑搭^——武術,給予一些既為武術,也為自己的尊重?而對所生產(chǎn)的商品——劍,再作一些研究與發(fā)展呢?

 

        至低限度,有沒有那位肯鑄一把合情合理的劍呢? 也好讓武者劍家,一雪至少半個世紀之奇恥,不要再「劍在手中,羞在臉上」呵!

 

           ★                      ★                    ★                     ★

 

        茍自過去世觀之,武術本是文化之一部。 武術中的劍術,焉能沒有文化? 既使遠古工具與兵器不分的時代,劍的出現(xiàn),也仍然記載了人類文化雖蹣跚、卻自然的腳步...

 

        是故,「武術劍」從不可能與「文化劍」絕對區(qū)隔。 事實是「武術劍」的自救自強之道,除了直接地提倡劍術之外,切莫忘記了文化的營養(yǎng)。如果沒有如此如此的文化,那來這般這般的劍術?

 

        古時鑄劍,必有劍匠。 雖然工藝的技術,難比現(xiàn)代。 但是,虔誠、認真,就非今日的「劍商業(yè)」可比。

 

        那時,自然是全憑手工。 歲歲、年年...... 就這么在敲敲打打中逝去。 一批批手工打造,漫無標準的產(chǎn)品中,偶而、亦有出眾的杰作,就叫做「寶劍」——因為是必受武林、軍將、高官、顯宦所「寶」愛的難得之「劍」,青史留名。

 

        只是,從來沒有巨匠名師,能把每一把劍打造成同樣的質(zhì)量。 這固然是手工業(yè)的無奈,卻也是師匠的自尊。

 

        現(xiàn)代神州大陸「商業(yè)劍」的產(chǎn)銷,絕不拒接國外的訂單,敢簽合約,必收訂金;然后、再作內(nèi)部人手之組合,產(chǎn)品質(zhì)量之調(diào)整。 只要如期交貨,而貨不一定要對辦;只有「銀貨兩訖」,沒有「售后服務」。反正海天遙阻,其奈我何?

 

        這種新式生產(chǎn),一鄉(xiāng)一縣、一家老小、全民投入,半人工打造的劍,僥天之幸,祖宗之靈,也不可否認,偶然就真出了一把「寶劍」——也很可能就出于婆婆媽媽掙零花,不理廠商叮囑,不受干部催促的慢工細活之捶煉。只是、沒有可能每一把都維持一定的水平。 究其原因? 則一是沒有技術之把握;一則更是不求質(zhì)量,只圖利潤、殺雞取卵的心態(tài)。

 

            ★                      ★                    ★                     ★

 

        至于武術界,則除了一二特例,曾經(jīng)設法鑄劍,藉以自珍自豪之外,從未鑄造過一把既有文化背景淵源,又有商業(yè)產(chǎn)銷潛力的劍。

 

        深深以為:當代武林所最最需要的,就是一把依據(jù)文化史實,符合商業(yè)時潮,能夠大量生產(chǎn),又能質(zhì)量如一,真真實實,而又老老實實的——時代之劍。

 

        如此這般的一把現(xiàn)代劍,汲古之神,有器之用,必須嚴守三個最最基本的條件,分別是:功能、美學、與服務。

 

        先說服務:服務就是要使練武愛劍的小青年們,人人都「買得起」,「用得起」,其至還要「丟得起」!

 

        年輕人大多沒錢,吃得又多。 太貴的劍,姑不論值不值那種天價,也不問是不是稱手好使,反正,都買不起!是故,「武術劍」必須要走低價位的服務路線——以服務代替叫賣。

 

        什么叫做「用得起」呢? 「武術劍」不是真古董,也不是仿古物。 它不是為墻壁買的,掛著好看。年輕人的劍,是要天天刺砍揮劈,一不小心,就蠻可能斫地伐樹的鍛煉器材。 太貴了,舍不得用時,劍術還能復興嗎?

 

        至于說到「丟得起」,則就是以防萬一了。 萬一媽媽來叫,朋友來找,不小心把劍給丟在校園、公園、公交車站、火車站了。失物招領,登報尋劍;卻是已被珍藏,難歸故主了。 此時,傷心失悔,自所難免;立刻再買,談何容易? 然而,三兩個月,節(jié)省、打工,就一定能夠另買一把新的,才是考慮周全的服務之心愿。

 

            ★                      ★                    ★                     ★ 

 

        其次,再談美學。 而所要強調(diào)的是:以華夏美學為基礎,固然要緊;作現(xiàn)代美感之發(fā)揮,更不可缺。

 

        今日之劍今日造,取現(xiàn)代的材料,用現(xiàn)代的工藝,而求現(xiàn)代的美感。 去此一步,就成了「拷背」。雖為好古人士之嗜痂,卻非一般活人之興趣。

 

        因之,當代武壇所應運使的這把「武術劍」,生于文化,指向商業(yè),就必須以碳鋼鍛造「劍身」,以玻璃纖維精制「劍鞘」,堂堂無愧地代表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人、與劍。

 

        至于打造的過程,則人力與機械力相摻揉;追求最高可能的產(chǎn)制效率,呈現(xiàn)自我尊貴的現(xiàn)代美感。

 

        那怕是千百年后,考古隊挖劍出土,收藏家購劍競價之時,只要一落眼,就應該要能辨識這柄國歷歲在戊子、公元二00八年的——劍。

 

            ★                      ★                    ★                     ★

 

        最后,討論功能:而功能實在是最最緊切重要的處所。 也可以說無功能,就無「武術劍」;功能不足,「武術劍」就一定不好。

 

        這項要求,全面關系到「劍身」、「劍鍔」、與「劍把」等三個部份。 而檢討的標準,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實用。

 

        先說「劍身」,也就是鋒刃,是一把劍的主體,致實用的依憑。 大致,可分「劍鋒」形制、「劍脊」或「劍槽」、與重心配置等等三事。

 

        「劍鋒」雖利,形制無殊,一般都是狹長尖細,一鋒兩刃,頭小尾大,前輕后沈的構造,少有例外。講究的是:如何使得一片頑鐵,在再三捶煉之下,作怎樣的漸尖、漸薄、漸輕、與漸窄? 此中辛苦,不但難度甚大,掌控非易;而且同一目標,各人所得的結果,每致差異。

 

        而這,也正就是一把劍的價值之所在。 是佳作與劣品的區(qū)分。 對于仿冒者,意圖低價作競銷者而言,則是最大的難題與挑戰(zhàn)。

 

        「武術劍」是兵器,不是表演的道具,儀式的法器。 它既以刺擊為目的,「劍身」上就需要有「劍脊」,一線隆起,通貫首尾。有逐漸隆升的,也有兀然凸起的。

 

        而如果不起「劍脊」,就必開「劍槽」。 可以是中間一線而下的單槽,也可以是平排并列的雙槽,抑或是前一后二的三槽等形式。

 

        無論「劍脊」與「劍槽」,其目的均在供敵血流瀉...... 才能在一擊必中之后,不被敵人的體腔吸牢,立即拔劍,迎向群敵。

 

        否則,劍入敵身,而敵血不瀉,我劍難拔...... 那么,一擊之后,竟成徒手! 后果,還能問嗎?

 

        新鑄「武術劍」的「劍脊」,分寸拿捏在漸隆與兀起之間。 弧度優(yōu)美,卻是研磨非易。它與整個「劍身」一體,摒棄了打磨——顯微鏡下,看似平滑的「劍身」平面,實呈銳刺叢林之狀的一般技術;而采用刨光,「劍身」平面隱隱然作起伏山丘之狀,光可鑒人。

 

        最后,也是最常引人爭議的,乃是重心。 有人認為稱手即可,不必講究;也有人認為用久成習,慣了就行。但是,也頗有人斤斤計較,百般挑剔;以示內(nèi)行,以示高明。

 

        其實,個人的習慣,確應尊重。 只是,買劍也像買時裝,除非量身訂做,否則大致合身就好。要緊的仍然是在先天的麗質(zhì),后天的氣質(zhì),不在錙銖必較的名牌穿著與舞臺裝扮。

 

        劍的重心,只有一前、一后,兩個位置而已。 重心在后,大約「劍鍔」之前三四寸的,為步戰(zhàn)用劍;「武術劍」即采此式。另一重心在前,約離「劍尖」三四寸的,則是騎兵馬戰(zhàn)之器。

 

        若問為什么老說三四寸? 不能明確標示幾寸幾分幾厘嗎? 則其原因有二:一是劍,一是人。

 

        劍的輕重,有頭有尾,其重心之設定,關系到全劍——包含「劍鍔」、「劍把」、「劍鼻」等等的用材,及其粗細厚薄之比例。每一批劍,確可標明精準之重心,然卻不能以之權衡另一批,或某一枝劍的是非正誤。

 

        至于練武習劍的人,只要劍技在身,就應有能力,去調(diào)節(jié)自己用劍的分寸,也就是人去合劍。如果嬌慣自己,不作此求,那么,平時得劍,尚可漸作熟習;戰(zhàn)時急切抓劍,那管我劍敵劍,立即爭鋒當先,如何能講究以劍合人?

 

                ★                      ★                    ★                     ★

 

        劍把的常見錯誤,就是太胖。 圓乎乎的,猶如刀把。 似不了解刀握滿把,劍把在活;而活是靈活。但、靈活又絕對不是花式的耍弄,那就成了<劍舞>,而不是「舞」劍了。

 

        武術中所謂的「活把劍」,是指擊刺中敵時的手感,凌空揮殺時的稱心,沾黏敵械時的知覺...... 也就是用手轉(zhuǎn)動「劍把」,指揮「劍身」,以掌握攻防的一種感覺。

 

        「劍把」之所以纏索,目的有三:一、增加磨擦,擊刺得力。 二、換招變式,加強操控。以及三、敵械的企圖,更易感知。 至于繩索質(zhì)量的講究,花色的選擇,根本不是大事,只要喜歡,只在方便而已。

 

        從前,無論「劍把」、「劍鞘」,常以鯊魚皮貼裹。 「劍鞘」在呈其裝飾之美、與保護之固。「劍把」,就有助抓拿,增強手感了——尤其是顆粒凸起的魚皮。 當然,也有在魚皮之上,再纏索繩的。

 

        否則,就是在「劍把」上刻劃條紋,其目的與作用,一如纏索。 其優(yōu)點不在環(huán)保意識,不在節(jié)省耗材。而是繩索無論貴賤,久用必然松動、損耗。 時常需要準備材料,重新纏結。 也因而,漂亮的絲絳,多見于尊貴的「文化劍」上,「武術劍」就不如從簡了。

 

            ★                      ★                    ★                     ★

 

        前曾述及的「劍鍔」,在「文化劍」中,大多正確。 大約是去古未遠,代代傳承的緣故。令人敬佩,不必多講。

 

        現(xiàn)代小工坊特鑄的「商業(yè)劍」,常常喜歡在「劍鍔」上做文章,形狀競取俗艷,再取個武俠小說式的劍名,配上一段故事之后,再訂個嚇唬人的超高價來作最最有力的裝飾,就可以上市,擇人而售了。

 

        不過,本是買賣,手法在人。 只要雙方滿意,各取所需,自然皆大歡喜,無可厚非。

 

        真正出奇的仍然是「武術劍」的「劍鍔」,不知始自民國某年,竟然一聲口令,就一同「向后轉(zhuǎn)」了?。慷?、尤其令人不解的是:武師劍客,持之用之,至于今日,「凡四十年」,并未扼腕!? 絕不堵心!? 只怕這并不是相安無事的好現(xiàn)象,而是因為劍術始終不昌盛,無法以實踐來檢驗真理的緣故吧?

 

        明末吳殳的<手臂錄>中,明明白白地批評當時的武者用劍,己經(jīng)是「斫砍如刀法」,「此技世已久絕」的了。

 

        專精槍法,而兼及諸種兵器的吳殳,在書中自承:「余擅梨花三十年,五十衰遲遇劍仙」...... 而所謂「劍仙」,也只知道其名號是漁陽老人。 生平? 傳承? 一概不述。 就連他傳給吳殳的劍法,也要求保密,曰:「君得之,慎勿輕傳于人」。吳殳也是一位詩人,一方面「恐此技終致不傳」;一方面「顧念老人之語」...... 便用一長、一短兩首詩,欲隱還晦地留下了一些:會的人讀之「會」心,不會的人讀亦不「會」的、可貴亦復可憐的吉光羽片。

 

        傳統(tǒng)如此,風氣如斯:劍術也好,武術也罷,怎么能夠不失傳呢?

 

        這么看來,「劍鍔」的倒置,不但只是一椿小事;根本,就是勢所當然的正理了!

 

            ★                      ★                    ★                     ★

 

        引文致此,理所當然地,應該介紹流傳不替,尚可尋覓的「武術劍」。 希望有心之士,同來習練、繼承:而提倡、光大。

 

        因為見聞不廣,亦憾機緣有限,在此,只能勉強將己身之所曾經(jīng),整理出了一個體系。

 

        可以大膽地說:循此以求,去古不遠,復古不難,劍術或能幸獲一線之生機。

        但是,絕對不敢以有限的經(jīng)歷,就魯莾地評述全局。 深信,除了此處所述之外,必有更多,更好,更具偉大價值的劍術,與劍術家,不但普遍存在,而且是在默默耕耘的......

 

            ★                      ★                    ★                     ★

 

        「三才劍」——韓慶堂老師傳授。 有「基本劍訣」、「三才劍」,與「三才對劍」等三部份。

 

        人盡周知,「武術劍」必須要講求用法;而「三才劍」的用法,主要在推敲一個「漏」字。亦即是「找漏」、與「補漏」;兩個相反相背,而又互為誘因,互尋戰(zhàn)果的關系法則。

 

        「三才」,當然就是天、地、人。 而其實,也就是武術中劃分目標區(qū)的上盤、中盤、及下盤。日常用語,就叫它高、中、低即可。

 

        這趟名劍的歷史欠詳,十分遺憾。 因為曾在「中央國術館」中列為教材,會練的人多,流行得就廣。只是,似乎并未蒙受愛劍者的青睞,罪名居然是:「不好看」。

 

        「三才劍」謹守「武術劍」的分寸,不改原貌,不求花妙。 而、證之以少數(shù)雖然又練又教「三才劍」,卻是努力?;ㄕ姓叩奈枧鲬B(tài),用法全失之下場,可以充分說明:好看未必好用;而好用的不在好看不好看!

 

        學習此劍,必須先練「劍訣」,也就是用劍的技巧。 比如:刺、劈、點、崩等等...... 至于有人練十個「劍訣」,有人則練十二個用法,出入無多,不必計較。 真要計較的是熟練成功,確切地掌握這三尺寒泉,一尖兩刃的攻防技術,才是一切劍的不二法門。

 

        然后,則練套路。 而「三才劍」的套路是將「劍訣」融入了步法,配合上身法,以習「找漏」、「補漏」之攻防的一長串連續(xù)動作...... 三盤互變則高矮速動、三門互換則左右急變...... 與假想敵搏命拼殺,不斷地用招、變招;再變招、再用招地操演,務使劍招純熟,心意明確,而為「三才對劍」之基礎。

 

        值得特別介紹的是:所謂「三才對劍」,就是把「三才劍」的套路,從中間一半之處折開,使成上下兩趟,就可以與同學劍士,一攻就一防,一防則一攻地「對劍」合練;而且嚴然合縫,若合符契。不必另學新的「對劍」套路,便可以將「找漏」、「補漏」的原理與實技,實地檢驗,而發(fā)現(xiàn)缺點,尋求進步了。

 

        還需要指出的重要技巧是:「三才劍」的實用,講究要劍劍到肉,截腕刺心;而絕不以劍格劍,叮叮當當...... 如武俠電影中火星交迸,傻氣十足,在銀幕上大開鐵匠鋪的荒唐之劍。

 

        武諺有云:「劍是等勁」。 又說「后發(fā)而先至」。 其體現(xiàn)在「三才劍」一系列鍛煉中的,就是先去人手,以殘甚劍;而后從容生擒,或徑予刺殺的一貫要求!

 

            ★                      ★                    ★                     ★

 

        「昆吾劍」——劉云樵老師傳授。 有「基本劍訣」、「昆吾劍」、與「昆吾對劍」等三部份。

 

        這一系列劍法的訓練要求,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個「黏」字。 而其精義在:「黏」住敵方兵刃、「黏」開敵人門戶,兩大訴求。

 

        「昆吾」兩字,一說是古代諸侯的名字,一說是諸侯「寶劍」的名字;又有說是國名,也有說是山名,莫知孰是? 只知即使挖出之竹簡,連系上了諸侯;甚或掘得了「寶劍」,鑄有劍名。仍與今日流傳的數(shù)種大同小異的「昆吾劍」,沒有任何關連。

托古改制,依附權貴,乃是文化,不出人性;是好是惡,只得由他。 而「昆吾劍」則是大名鼎鼎的滄州——「武術之鄉(xiāng)」——之名產(chǎn)

 

        劉老師的「昆吾劍」,得之于師兄弟第五路總指揮張驤伍將軍。 而張將軍與其兄弟行——河北省督辦李景林將軍,同其傳承。 再向上找?就是掌故、傳奇,不能詳矣。

 

        李將軍有「天下第一劍」之譽,曾任「中央國術館」副館長。 支持過民初年代許多的武術表演與比賽。 而他本人每次表演,一定是劍術的示范。

 

        今世盛傳,以崇尚實用負譽的「武當劍」,據(jù)說就是李將軍所提倡的。 若問此劍由來? 則竟是神仙所授了! 真有傳述「武當劍」的專文、與專書,張皇此說。而、也有一說認為:乃是李將軍之所編造;原因竟然是不肯將生平秘技「昆吾劍」,公開傳授——信不信由人!

 

        李將軍之劍,能活用就能自編。 今傳「楊式太極拳」中三套由來不同的「太極劍」,有一套,即出李將軍手。

 

        「劍訣」自然是入門之階,其技術內(nèi)容,也仍然是刺也、劈也、點也、崩也...... 與任何「劍訣」,并無多大的不同;不同的是在執(zhí)行這些「劍訣」時,對于這「囊中三尺練」的認知;那就是劍雖一體,前、中、后段各有職守,相互為用。夫然后,「黏」字字訣,及其吸納敵械,開啟契機之功能,斯能實踐。

 

        這也就是說,最好是在這一劍三用的知能俱備之后,斯可以習練「昆吾劍」的套路。

 

        「昆吾劍」的支系雖多,套路的出入不大。 其真正的差別,不在多一招、少一式;次序顛倒,同名異技等等的枝節(jié),而要問是否真正已具「劍訣」的營養(yǎng)?

 

        不問某招某式「向哪里去」? 只問該招該式「應怎么去」? 「有形刴形,無形刴影」。 手中劍、心上人;務求劍也、人也、步也、身也,結為一體,周身靈動。而這、也正是學習「昆吾對劍」的條件。

 

        「昆吾對劍」的雙人套路,是必須另外新學的。 其中的攻防招式,雖然是往「昆吾劍」中擷取,但有些次序不一,銜接有異;也有些動作的本身,也不盡全同了。

 

        「昆吾對劍」的雙練,不但授人以一劍三節(jié),一招三意的實操經(jīng)驗,而且,極其注重步法。 因為腳底下的進退、高低、與角度,才是手心上的攻防、吞吐、與虛實的依據(jù)與保證。

 

        不能夠進退如風,焉能夠運劍成風呢?

 

            ★                      ★                    ★                     ★

 

        「八極劍」——劉云樵老師傳授。 有「基本劍訣」、「八極劍」,「八極對劍」等三部份。

 

        前人用劍,必求實效。 私斗,則一劍穿心,劍起頭落! 身手力道,已非容易。 公戰(zhàn),更有盔甲護體,茍無勁力,如何能斬強敵?致戰(zhàn)果?

 

        所以,「劍訣」的追求,就主要傾注在如何運全身之力,聚于一擊;必期能力透重鎧,致果殺敵這一個課題上頭。

 

        「八極拳」各門各家的兵器中,想必也有劍術。 是否就叫「八極劍」? 尚待確認。 有些系統(tǒng)中,也采用有別的門派的劍,很不一致。

 

        這里望能一敘的這趟「八極劍」,來源特殊。 應視之為極有意義的美談呢? 還是蠻有意思的奇跡? 這就端頼沈醉在傳奇風尚之下的個別武者來品評擇取了。

 

        時間,是民國二十二年的春天。 地點,是山東黃縣(今龍口縣,黃城區(qū)。 )第五路軍指揮部。 人物,是劉云樵老師每天跟他「八極拳」、「劈掛掌」,以及「八卦掌」(宮寶田老先生門下。)的師兄——張驤伍將軍,勤習「昆吾劍」,而師尊李書文老先生,望而鄙之,譏為無用。

 

        李老先生隨命張將軍試劍:則將軍之劍不但無法進招,還根本無法握固:不是拔擲在地,就是震飛上天!

 

        于是,李老先生為說「劍勁」之重要;無「劍勁」而有「劍招」,徒成畫餅,不能充饑! 因為二徒正練「昆吾劍」,便藉「昆吾劍」的套路,一手一式,析解劍中陰柔的纏勁,與剛猛的斫勁...... 日復一日,不知不覺地,就在這么不改套路之順序,也不另加新動作的情況下,誕生了后來才錫之以嘉名的:「八極劍」。

 

        所以,「八極劍」的套路,與「昆吾劍」全同。 「劍譜」,一樣。 劉老師在民國七十九年冬天出版的〈昆吾劍〉,常被習慣性地叫做「昆吾劍」一路。而民國八十二年冬天出版的〈昆吾劍〉續(xù)集,其內(nèi)容就是此處介紹的「八極劍」;也習慣性地被叫做「昆吾劍」二路。

 

        整理定名的考慮,有名、與實兩個方面:究其實質(zhì)內(nèi)容,權衡輕重,稱「八極劍」,更覺名實相符。 而從名的角度來看,滄州有若干「昆吾劍」的系統(tǒng),傳承流布;更有好幾種〈昆吾劍〉的書,從來沒有二路,更沒有三路。

 

        倚多為勝,已經(jīng)有不武之譏了。 更何況,雖不明說,仍似是在誤導同道:我有「昆吾劍」一、二、三路,因完整而必高明。 別人只有一路,一定是假的。這種事情,壯夫不為,能避免就避免了吧!

 

        而況,那套「八極對劍」——習慣性地被叫做「昆吾劍」三路的——完全不是兩人對舞的什么套路;而是雙方對擊的散劍。 無約定、守規(guī)矩、維安全...... 帶領著學習者,逐漸踏上實戰(zhàn)用劍的途路。

 

        分析其技,首先是「劍術三門左右中,右虎中蛇左曰龍」的入手法門。

 

        復次,則是「虎躍不入龍,龍翻不入虎,龍翻虎躍皆蛇行」的步劍合參。 也就是劉老師述而不授的「一步一劍、一步兩劍、一步三劍」之秘技。

 

        最后,則萬法歸宗,從「直行當胸不可阻」,而悟出了「直行直用是幽玄」。 劉老師所謂的劍去不回,連發(fā)至再,甚至于左右換把,而仍只此一劍沖陣的劍法,神乎其技,莫可名狀矣!

 

            ★                      ★                    ★                     ★

 

        劍、原只是一件兵器,全世界各國各族,無不皆有。

 

        而、只有中國,竟然形成了「劍文化」,舉世獨尊。

 

        然而,不知始于何時,逐漸地,劍已只是「劍文化」中的象征。 而幻化無窮,無孔不入...... 千百年來,引領著人們的情感,隨順其「劍鋒」所指,走入了文化。 而不知已遠離了劍,這件兵器;及劍術,一項武技。

 

        這種文化的走向,是自然而然的,是無罪無私的。 有罪的,是武術自己;是武術自己的弛怠,輕忽,所以才疎離了武術。更因為自己的僥幸、自欺,所以也斫傷了文化。

 

        文化,總是像母親一般的慈愛寬容...... 如今,是要看劍術,這名遍體鱗傷的壯士如何來下決心、作選擇了。

 

        如果情愿暝目于母親溫暖的懷中,那么,就請安息......

 

        如果仍想奮興、再起,則韓慶堂老師,劉云樵老師的神劍猶在,無論國內(nèi)、國外;武術界只怕無心,如果有意,必可逐步整建中國劍術有人有馬的龐大陣容。

 

        雄劍無言,絕學善默,真正愛劍練劍諸君子,是不難起愿發(fā)心,尋師訪友,共耕同修,以期必成的。

 

        那么,劍、幸甚;「劍文化」、也幸甚了......


一劍倚天寒---徐紀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获嘉县| 宜丰县| 尼勒克县| 安仁县| 东光县| 洛宁县| 冕宁县| 杭锦后旗| 丰都县| 柯坪县| 安国市| 富川| 济阳县| 襄樊市| 屯昌县| 平凉市| 蓬安县| 海原县| 宁阳县| 饶阳县| 陆河县| 梁河县| 涟源市| 长乐市| 松滋市| 太白县| 赤峰市| 桦甸市| 方城县| 德惠市| 灵武市| 龙里县| 西林县| 长丰县| 陈巴尔虎旗| 斗六市| 永州市| 达尔| 濮阳市| 包头市| 凤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