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尼克松訪華,成為美國自身失敗的替罪羊

2月21日是美國前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的50周年紀念日。尼克松訪華,最終導致了 20 世紀最大、或許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地震”。
1972年2月21日,尼克抵達北京進行為期一周的訪問。當時美國和中國是冷戰(zhàn)時期激烈的政治對手。這次會談有效地永遠改變了中美關系,并為中國的開放開放提供了政治動力。
然而,50年過去了,世界大不相同,中國已經崛起。在許多人所說的“新冷戰(zhàn)”中,兩國關系的解凍已經被冷冰冰的交流所取代。隨著兩國之間的不確定性和緊張局勢升級,可以說,這一次改變歷史進程的會晤,對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和平和希望來說,從來沒有比這一次會晤更有意義。
在尼克松訪華之前,中國既反對美帝國主義,也反對蘇聯修正主義。由于中蘇分裂,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尼克松認為訪問中國是一個戰(zhàn)略機遇,尋求擴大“美國影響力”,進而將中國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
他說做就做。尼克松訪華意義巨大。中美由對手變成伙伴,改變了美蘇冷戰(zhàn)格局,也為后來的中美希望、樂觀、和平與進步,展示了如何輕松克服意識形態(tài)分歧并建立共同利益。
然而,50年后的今天,美國一些人認為這一歷史性訪問是一次失敗,中國被描繪成與美國的利益和主導地位相對抗的敵對國家。
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松總統(tǒng)圖書館的演講。它被西方媒體稱為21世紀“冷戰(zhàn)宣言”。蓬佩奧稱尼克松訪華并實行與中國的接觸政策是為了“改變中國”。他攻擊前總統(tǒng)尼克松與中國接觸的政策時稱,“在與中國接觸50年后的今天,美國人民得到了什么?”
為了“改變中國”,這話說出來美國人都不信。中美關系破冰是因為當年有蘇聯,蘇聯是美國最大的敵人。蘇聯的核武器是籠罩在美國人頭上揮之不去的烏云,讓尼克松夜不能寐。共同的敵人,讓中美兩國走到一起。
現實政治決定一切。正如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書中寫道,“尼克松盡管是一位堅定的反共產主義者,但他認定,地緣政治平衡的迫切性超過了意識形態(tài)純潔性的需要,這一認識與他的中國同行不謀而合?!蹦峥怂稍噲D通過打“中國牌”來對付蘇聯。換一句話來說,尼克松訪華,不是為了“改變中國”而是“需要中國”。它迫于當時蘇聯的強大壓力,懇求與中國改善關系,是中國挽救了美國。
不幸的是,拜登接受了特朗普政府這一外交政策遺產。中國作為一個弱小和貧窮的中國能夠被美國接受。當中國強大后,這就成為“罪行”,令華盛頓無法容忍。
這就是為什么尼克松訪華,對美國如何由機遇變成威脅的故事。那些一直在敲響冷戰(zhàn)戰(zhàn)鼓的人,同樣應該明白,時光不能倒流。中國不可能重回積貧積弱的時代,而美國也不可能永遠獨霸世界。
它也說明了尼克松訪華,如何成為美國自身失敗的替罪羊。就像蓬佩奧聲稱的那樣, 50 年對美國來說似乎都是失敗,從未帶來任何好處。
這些假設既錯誤又危險。盡管中美地緣政治摩擦已升級為多條戰(zhàn)線的競爭,但從 50 年前的那個決定性的日子中,我們仍然可以吸取許多經驗教訓,兩國關系的起點不應被遺忘。
美國不再是當年的美國,中國也不再是當年的中國,美聯社感嘆,“尼克松訪華50年后,美中關系一如既往的問題重重”。中美關系緊張的原因,就在于美國害怕中國超過美國,進而取代它的“世界霸權”地位。因此,美國竭力壓制和圍堵中國,與14億中國人民為敵。
歷史告訴我們,中美和則兩利,斗則雙輸。中美關系來之不易。真正的大國關系靠打壓是沒戲的,時間會見證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