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奇跡教學(xué)--《奇跡課程》之于海倫
(Helen Schucman: Her Study and Practice of "A Course in Miracles)
每個人的使命都是:拋棄昨日之我、晉升為王;不是人間之王,而是成為自己心靈之王,成為你的自性之王。故JC在《練習(xí)手冊》說:“我的自性是宇宙的主人”
------------------------------------------
我有些先入之見,請您指教。
一般人通常接觸了《奇跡課程》,只要按部就班操練,心會變得更平安,就算未必在人生大夢中活得幸福快樂,至少能更常回到“正念之心”,直到有一天恍然覺醒,明白什么事也沒發(fā)生。但海倫的一生卻不是這種典型,
肯恩答:
的確,海倫并不是奇跡“學(xué)員”。雖然《課程》的緣起本是為了療愈她跟比爾彼此的關(guān)系,但在形式的層面并未如此。比爾倒是更認(rèn)真學(xué)習(xí)《課程》,比海倫更常研讀,尤其喜歡《練習(xí)手冊》,操練過不只一遍。海倫則從沒好好讀過,所以我說她不算學(xué)員。她并不需要成為學(xué)員;以她的程度,并不需要《奇跡課程》。她叫人家不要學(xué)她,我也引用過這話。面對人時,她的態(tài)度很明確:“別拿我當(dāng)榜樣!”
值得稱贊的是,她從不自以為可取,也從不掩飾自己根本沒修。她會告訴別人:如果你覺得寬恕、放下怨恨、療愈關(guān)系讓你比較好過,那就去做。同時,我猜她會偷偷地說:“但我可不這么做。”這就是海倫。
我常說,她有某種智慧,給別人的勸告有時很管用,而且立論深遠(yuǎn)。她對《課程》內(nèi)容了然于心,所以不必再學(xué)。有時候,她請我讀幾個段落給她聽,她幾乎不讀此書,卻對我所引述的內(nèi)容一清二楚。因她在接收訊息時,并非如一張白紙,亦非腦袋空空。應(yīng)該說,《課程》是透過“人”傳來的:她既是筆錄者,也是訊息來源。這不是說她成了JC,而是,她心中的愛已不被小我所限,正如西方世界所認(rèn)識的JC一般。雖在“形式”層面,她是筆錄者,傾聽內(nèi)在的聲音,把它傳達(dá)出來;但她真正的任務(wù)在于“內(nèi)涵”層次,也就是恢復(fù)一個“大智者”的身分。
《教師指南》一開頭,JC談到資深的上主之師時,說資深的上主之師具備十項特質(zhì)。可以說,他們來人間就是為了恢復(fù)“自性”的本來面目,這是他們給世界的禮物。他們的出現(xiàn)本身即是禮物,展現(xiàn)形式有所不同而已。譬如那些偉大的藝術(shù)家,就像我在研習(xí)中常提到的貝多芬,他也有很深的使命感。他自己說年輕時就知道自己是為人間釀出美酒的巴克斯。巴克斯是古希臘的酒神。貝多芬知道自己會成為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這是他帶給世界的禮物。
有些人確實知道自己來人間的目的,然而海倫并沒有這方面的自覺;重點不在特殊稟賦,否則我們會把那些天才看得很特殊。所謂禮物,指的是“恢復(fù)自性”。正如《亨利四世》第二部結(jié)尾,哈爾王子說:“莫視我為昔日之物,因為神知道,世人也將知道,我已拋棄昨日之我?!?/p>
每個人的使命都是:拋棄昨日之我、晉升為王;不是人間之王,而是成為自己心靈之王,成為你的自性之王。故JC在《練習(xí)手冊》說:“我的自性是宇宙的主人”。
由我作主,王國指的是心靈的王國,它由我作主。有些人在這點上已達(dá)到相當(dāng)純熟的境界,因此留給世界一份大禮,諸如偉大的藝術(shù)家和思想家,當(dāng)然也包括《課程》本身,都留給世人一記提醒:莫忘自己的真實身分。有的是留下方法、有的是留下歷程,幫我們憶起自己的本來面目,正如《課程》所教。提醒的方式很多,但獻(xiàn)給我們這些提醒之禮的人,都已拋棄了舊有的自我,恢復(fù)了真實的自性。
所以我認(rèn)為,海倫是一個資深教師的典范,某方面來說,她并不需要《奇跡課程》。其實不只“某方面”而已,她根本就不需要《課程》。因為在筆錄之前,她就已經(jīng)熟悉,聽過所有內(nèi)容。所以,她很擅長根據(jù)《課程》給人建議,她只是選擇不修,至少如此公開表態(tài)。但就拋棄舊有的自我這一點來說,她非常忠于《課程》的精神,讓真實自性之愛流露出來。就像李爾王自詡的一樣,她也已徹底成為一位祭司,成為原本的自己,永恒如是的自己。這是我今天一開始提到的,人們往往見到她流露出威嚴(yán)的神情,同處一室時,很難忽略她的存在,即使她靜默不語,你仍會感到她的存在。
我想朗讀海倫的詩《安魂曲》作結(jié)尾,同許多詩作一樣,這首詩也有個背景故事。當(dāng)時我們和幾位馬里諾修會的修女很熟,她們住在曼哈頓的下東城區(qū),其中一位是瑞吉娜,人很好,海倫非常喜歡她,她也喜歡海倫。瑞吉娜母親臨終前,瑞吉娜飛到佛羅里達(dá),去陪伴母親。她母親顯然已不久人世,我把握機(jī)會對海倫說,妳若能為瑞吉娜的母親寫一首詩就太好了,瑞吉娜一定會很感動。
海倫照做了。她不是每次都肯照我的話做,但有時候會。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心想:這不單是一首好詩,而且是海倫的詩,是海倫寫給自己的安魂曲。
下面就是這首詩。敘述者可以是任何一位安慰死者的人,也就是說,這是一首致亡者的詩。詩中有兩重指涉,分析起來可能有點令人困惑,天人中介的JC,角色有些類似上主。一開始,是JC在呼喚那人,后來變成上主的召喚,你會發(fā)現(xiàn)全詩在兩者之間往返。
你只來了一會兒。
當(dāng)JC召喚,你便欣然離去。
誰肯留下,天天看著白日沒入暗夜,如此凄涼的循環(huán)?
人間不是你的家。
上主豈容祂的孩子長久流浪,失落祂親自點亮的家?
當(dāng)?shù)k終于對你說“來吧”,你便滿懷感激,闔上疲憊的雙眼。
你忘懷一切。
所有傷痛之念、一切悲愁悔恨,從此不復(fù)記憶。
呼喚你的那一位,已解開你的鎖煉,放你自由。
因為我愛你,我讓你走。
因為我愛祂,我不哭泣。
因為祂愛你,榮光追隨你。
在那榮光中,你好似入眠。
祂懷慈悲而來,我感謝祂讓你留下,直到見祂對你微笑,
告訴你:“都結(jié)束了”。不消多久,
祂也將如此接引我。
我為此堅定等待,
創(chuàng)造星辰的那一位不會將我遺忘。
我將欣見祂向我微笑,
也或許,祂選擇再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