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船細節(jié)】信濃在想象婚后的生活~

信濃號航空母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于二戰(zhàn)期間建造的最大航空母艦,并且刷新了世界上噸位最高的航空母艦的紀錄——該記錄直到戰(zhàn)后美國興建福萊斯特級和小鷹級航空母艦才被再次打破。該艦艦名取自日本的古令制國名,信濃國。
如果信濃號航空母艦能按設計建成服役,那將成為日本海軍有史以來,乃至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艦。
信濃作為大和級戰(zhàn)列艦的三號艦(第110號艦),該艦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工建造,因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zhàn)后日本海軍海航力量損失慘總,日本海軍緊急決定對航戰(zhàn)進行重建,啟動一系列緊急航母建造計劃,同時出現“改造信濃為航空母艦”的討論。再者于1942年9月,運送460mm主炮的專用運輸艦的樫野在臺灣海域執(zhí)行運輸任務時,被潛艇黑鱸擊沉,令從吳港運送460mm炮至橫須賀無比困難。綜合因素下,已完工70%的信濃在橫須賀船臺放棄戰(zhàn)列艦建造案,軍令部與艦政本部明確要求對信濃進行航母改造。
信濃最初作為戰(zhàn)列艦設計,因此在基礎設計上就具有超過航空母艦標準。信濃的舷側裝甲最厚處直奔270mm而去(參考:光輝舷側裝甲最厚114mm)真·裝甲空母。航空甲板裝甲延續(xù)大鳳的理念使用20mmDS鋼+75mmCNC鋼的裝甲甲板覆蓋機庫上方,但機庫采取了開放式機庫,機庫天井處同樣鋪設了20毫米DS鋼板和14毫米DS鋼板保護。在艦載機搭載方面,軍令部給的初設指標要求信濃可搭載“36艦戰(zhàn),18艦攻,9艦偵,共63架”,但是因為艦政本部的終設要求額外搭載燃油與彈藥以支援其他航母,故在原本就很低的搭載量上進一步壓縮:艦政本部設計案計劃搭載25架烈風,25架流星與7架彩云,其中機庫只能收納42架,甲板系泊15架。這個載機量低的令人發(fā)指。(參考:飛龍最大載機量為70余架,而飛龍排水量只有21000噸)
1942年末至1943年正是瓜島周邊一系列海戰(zhàn)最激烈的時候,橫須賀迎來了大量傷艦與新艦建造任務,信濃進度數度中斷。而在1944年6月的菲律賓海海戰(zhàn),日航的慘敗極大刺激了日方神經:7月1日確定艦名后,信濃被要求必須在10月5日下水,8日舉行命名式,15日前完成建造,哪怕采取些“一次性武備”,甚至簡化乃至省略測試流程——這導致信濃的收尾工程十分“草草了事”。 1944年11月19日,信濃竣工服役。
1944年11月28日,為脫離已在美軍攻擊范圍內的橫須賀,進一步完善自身舾裝,信濃在沒有搭載艦載機的情況下起航前往吳港,與日本殘余艦隊會合準備緊急投入戰(zhàn)局。該航程由濱風,磯風,雪風護衛(wèi),但在約17小時后,信濃在離岸105km的位置被美軍潛艇射水魚的4枚魚雷命中擊沉——竣工后10日,首次出航后17時,信濃除了“當時最大航空母艦”外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尷尬的紀錄,那就是“艦歷最短的軍艦”。(真海上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