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為何文化名人輩出?
文章來源:洛兒?金荷文化?
如果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第一次文化高潮的話,那么,中國的第二次人文文化高峰,毫無疑問,是民國時期。 這個時期,是中國近百年最災難深重的時期。一方面,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剛剛被推翻,舊的社會制度被廢除,但新的社會制度和秩序尚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中華民族由半封建社會,又加上了半殖民地的蹂躪。文人們急于發(fā)表自己救國救民的觀點,因而出現(xiàn)了大量有思想的學者。 受西方民主和科學的影響,中國于1915年起開始了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新文學和新道德,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一次非常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造成了民國文化繁榮、學者眾多的現(xiàn)狀。 實際上,民國時期的這種情況,歷史上曾經出現(xiàn)過。可以說,民國時期出現(xiàn)那么多大師,算得上是中國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以來,出現(xiàn)的第二波文化高峰。那么,為什么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之后,一直沒有文化高峰,直到兩千多年后,才出現(xiàn)第二波文化高峰呢?
1,帝制消失
民國時期是一個亂世。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不少亂世,但是沒有一次亂世像民國時期那樣,出現(xiàn)眾多的文化大師。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民國時期,中國一直處在帝制時代。 帝制時代有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專制。這種專制,不僅僅是政治專制,同時也是思想文化專制。生活在帝制時代的人,是很難發(fā)聲的。自從秦始皇“焚書坑儒”,用暴力消滅肉體的方式,進行思想文化鉗制開始,接著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一次對繁榮的思想文化進行了禁錮。 此后,整個封建時代的大統(tǒng)一朝代,都會對思想文化進行一次禁錮,而且越是到了近古,這種對思想文化的鉗制越厲害。明清時期,甚至出現(xiàn)非常多非常可怕的文字獄。讀書人說話,就算實際上并不是那個意思,統(tǒng)治者也會認定你有那個意思,而對說話的人進行大加構陷。比如“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實際上是一句非常有趣古雅的話,但是清朝統(tǒng)治者卻認為這是在諷刺他們。 如果不是大統(tǒng)一時代,而是亂世,依然處在帝制時代。所有思想文化的核心,不過是為了如何獲得重新統(tǒng)一,如何重新回到大一統(tǒng)的帝制時代。因此,這時候是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文化繁榮的。 而民國時期不一樣,民國時期處在帝制消亡的時候。帝制消亡以后,便再也沒有帝制禁錮,因此,思想才會蓬勃發(fā)展起來,出現(xiàn)文化大繁榮。
2,思想流派甚多
新式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和壯大,尤其是清末派遣出國的留學生這時已經紛紛回國,成為新式知識分子群體中的中堅力量,他們與國內舊有的思想文化形成鮮明的對立,造成了多元思想文化格局。 報刊業(yè)的發(fā)達助推了文化繁榮和社會輿論的相對自由,給思想界精英自由表達思想和主張,提供了可能。思想群體和流派甚多,比如新青年派、現(xiàn)代評論派、甲寅派、學衡派、新月派、獨立評論派、新路派、村治派、中國農村派、戰(zhàn)國策派、新觀察派等就有二、三十個之多。他們代表各自的思想,發(fā)表文章進行論爭,這些論爭的內容,有孔教之爭、東西文化之爭、白話與文言之爭、科學與玄學之爭、“工化”與“農化”之爭、問題與主義之爭、新舊文學之爭、無政府主義之爭、社會主義之爭、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中國社會性質論戰(zhàn)、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唯物辯證法論戰(zhàn)、民主與獨裁之爭、“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之爭、“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之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化”的爭論、唯心與唯物的爭論等等??梢哉f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文化論爭最多的一個時期,這些爭論對推動民國思想的發(fā)展和轉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文人對社會變革的強烈關注
和春秋戰(zhàn)國一樣,民國時期,還是一個社會轉型的時代。社會急需要轉型、變革,面臨著國家向何處去的問題。是繼續(xù)維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狀態(tài),還是獨立、民主、統(tǒng)一?面對西方列強的步步蠶食,大家都有振興民族的思想。代表舊制度的清王朝已經被推翻,但代表新秩序的一套完整的制度并沒有建立起來。人們需要一種新型的社會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也是亂世。但是和此后的亂世不一樣。春秋戰(zhàn)國時期,處于社會轉型階段,整個社會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折。因此,這時候探討怎么樣才能讓自己的國家和百姓更能夠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就成了那時候的思想中心。 而這種探討,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漢武帝獨尊儒術后,才算告一段落。 民國時期也一樣。當時帝制已經垮臺,封建社會正在走向滅亡??墒牵碌纳鐣螒B(tài)是怎樣的,人們并不清楚。當時的人,極力追求的,就是共和。認為共和是解決專制帝制的根本辦法,但是,共和卻并沒有給社會帶來統(tǒng)一,而是帶來了更加的混亂。與此同時,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又一次加劇這種苦難和混亂。 正因為如此,尋找救國救民的訴求,就讓當時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思想,形成了一種思想大繁榮的局面。
4,重視文化人的勞動成果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多家影響力頗大的出版單位在上海成立。上海成了中國的一大出版基地。 這時,中國的稿酬制度已經建立,并且,由于很多文化人從國外回國,帶回了國外的稿酬情況。政府適時建立了稿酬制度。 有三種基本形式:一是稿費,行內又叫“潤筆之資”、“潤筆費”。二是版稅,又叫“提成費”、“版費”。三是版權買斷費,也叫“作價購稿”。 當時的稿酬標準各地、各個作家都不同。 據記載,北京官方報紙、雜志和文學期刊(也包括學術期刊),稿酬是每千字4-5元(銀元)。上海的報刊,一般是每千字1-3元(銀元)。 由于讀者對于各位作家的喜愛程度不同,因此,各家報刊給每位作家的文章稿酬也多少有點區(qū)別。據有人記載,魯迅的文章,一般稿酬是沒千字3-6元(銀元),應該是當時上海較高的稿酬了。 上海出版界制定的版稅標準一般在10-25%之間。按照有人記載的情況,郭沫若、胡適、魯迅的版稅都不同,當時最高的,可能是梁啟超的版稅。 按照民國前期的情況,一個作家獲得的稿酬養(yǎng)活一大家子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也是民國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作家、學者的一個重要原因。作家和其他勞動者一樣,畢竟也是人,每個人的勞動成果都應該得到尊重。 而且作家的勞動更是一種特殊的腦力加體力的雙重性質的勞動,看似生產的是精神財富,但付出的辛苦和努力,往往是更大、更繁重、更復雜的勞動,受到當時全社會的尊重。
5,思想活躍、碰撞,文化多元,社會輿論相對自由
民國思想界具有明顯的多元文化特征,思想斗爭異常激烈和復雜,民主與科學逐漸深入人心,多種思想文化并存。民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斗爭,和民國時期的政治斗爭一樣,也因多種思想文化的并存而異常尖銳、激烈和錯綜復雜。 思想活躍與碰撞帶來文化大師,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根據當代學者們的一些考察,認為當時之所以出現(xiàn)諸子百家的現(xiàn)象,是因為包括道家、墨家等等,都有來自于印度或者兩河文明地區(qū)的思想文化的引入。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引入,才激發(fā)了百家爭鳴的情況出現(xiàn)。 后世在佛教、伊斯蘭教等進入中國以后,都曾引起過中國文化的繁榮。 而民國時期,這一種情況更加明顯。那時候,西方的各種思想大量涌入。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見,第一次聽說,自然有非常大的新奇感。 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的同時,自然要和中國古典文化發(fā)生沖突。于是,有人堅持中國文化為主,有人徹底揚棄中國文化接受西方文化,有人把兩種文化結合起來。 新舊思想碰撞和激烈的思想交鋒,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大師?!扒迦A四導師”之一的陳寅恪,原本是一名非常傳統(tǒng)的舊文人,但經留學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后眼界大開,以西方研究歷史的方法解讀中國歷史,自成一派,奠定了中國歷史科學研發(fā)方法的基礎。
再有胡適,積極引進西方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中國的公共輿論。
同時,創(chuàng)建民國的人多數(shù)有留學歐美日本的背景,在那樣一個中西合璧、文化和社會大融合的時期,“文化”是他們的長處和武器。他們是白話文以來新文體的創(chuàng)作的第一批人,他們不懼錯,敢于大膽嘗試,比如新詩和新式小說。再者,這些人都有比較深厚的人文背景和家學。特別是江浙一帶,文化傳統(tǒng)深厚,產生了魯迅、郁達夫、徐志摩、林徽因、矛盾……等一些后世耳熟能詳?shù)奈幕恕?/p>
應該說,民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這時候出現(xiàn)許多了不起的“文化大師”,正是處在那樣一個新舊交替的亂世之中,各種因素交疊生長的結果。
附文:民國算是一個朝代嗎?
中國歷史上的民國,是一個社會轉型期,是一個結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時期。從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后只有38年歷史,它其實并不能算是一個朝代。 1912年,孫中山推翻了清王朝,中國就再也沒有什么封建王朝了。再者,民國雖然有一個統(tǒng)一的政權。但是在大統(tǒng)一的時代披風下,是綿綿不絕的軍閥混戰(zhàn)。當時的國家,依舊處在一個分裂的狀態(tài)。 翻看一下歷史。從1912年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段時間,更像是一個亂世。因為不管你躲在什么地方,你都無法擺脫掉戰(zhàn)爭的陰影。 例如,在1915年,袁世凱復辟,激起了國人的反對,而后,爆發(fā)了護國戰(zhàn)爭。袁世凱死后,中國就陷入了軍閥割戰(zhàn)的時期。他的手下,吳佩孚,還有段祺瑞,和張作霖,都成了一方軍閥;自己占領一部分土地,做起了土皇帝。 當然了,這只是其中幾個比較有名的大軍閥,而其他的小軍閥就更多了。再后來,國軍崛起進行北伐。直到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中國才實現(xiàn)了形式上的統(tǒng)一。 但是,統(tǒng)一過后,國內又發(fā)生了很多事。 先是國共兩黨感情出了問題,然后1931年,日本入侵東北。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后。解放戰(zhàn)爭,又正式拉開帷幕。所以,從民國成立,到國民黨退出大陸。這37年,國內一直是戰(zhàn)爭不斷。 要說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朝代,還不如果說,是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畢竟,統(tǒng)一過后,整個國家,依舊是處在一種分裂的狀態(tài)。所以,在歷史上,民國更像是一個過渡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