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人生的問題,林林總總,似乎說不清也道
不盡。實際上,人生最根本的問題只有一個,
那便是生死。弄明白了生死問題,其他問題,
也都不再是問題?;蛘哒f,人之所以痛苦煩惱
與困惑,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沒有理解生和死。
既然談到了要理解生死,首先一點,要誠
實,不可以對這個問題弄虛作假,引入虛妄的
死無對證的假設(shè)來自欺欺人。在忠實于自己心
智的前提下,然后才能談生死。大部分人談?wù)?/p>
生死,都選擇了自欺欺人。用虛妄的彼岸之物
把生死遮蔽掉,也同時蒙蔽了自己的心智。
在生死問題上的自欺欺人,有的人是因為
恐懼,有的人是因為偷懶,還有的人則是被人
蠱惑。這些人,把自己糊弄了一番便單方面宣
布成功解答了生死的終極問題。生與死,并不
存在這些人所說的此岸和彼岸,因為生和死都
是同時發(fā)生的。它們只是一件事的兩種狀態(tài)。
任意時刻,既可以出生入死,也可以出死入
生。
忠實于自己,敞開自己,給心智解蔽,放
下恐懼和懈惰,那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剖
析生死。人為什么會生,又為什么會死,生之
前在哪里,死之后又去了哪里。生向著死運
動,是不是死也再向著生運動? 這里面的深層
機制到底又是什么?
道德經(jīng)認為,人在生之前是虛無,死之后
又重歸于虛無。生因為動,而趨向死;死因為
靜,而趨向生。生為死之徒,死為生之始。這
便是生死相徒的道理。徒,就是徐徐而動,走
走停停的樣子。
就好比海洋里,有很多波浪。浪花被濺出
水面,為生。浪花落入水面消殞無蹤,為死。
浪花被濺出之前,它就是海洋的一部分。它落
入大海而消殞,則再次化為海洋的一部分。這
個海洋,就是生的來處,和死的歸處,它的名
字叫做道,叫做虛無。
生命像浪花一樣的躍出海面,便是出生。
生命又像浪花一樣的消殞于大海里,便是入
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這句并不是講,十個人里面,有三個死
的,三個活的,還有三個活的一動彈就會死。
也不是講,十個人里面,有三個長壽的,三個
短命的,還有三個長壽的,一動彈就會變成短
命的。人生的夭壽問題,只是生死問題下面的
一個次級小問題。本章講的并非人之夭壽這種
小問題。
它講的不是十個人,而是一個人身上的三
重生死機變。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發(fā)生在他
身上的趨生運動有三分,趨死運動有三分,還
有三分是因為不善于攝生,把原本趨向生的運
動,導(dǎo)向了趨向于死。
徒,它的本意就是步行。所以,理解道德
經(jīng)生死觀的關(guān)鍵,就在這個徒字上面。它不是
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在這一章中,它也
更不是指某某一類的人的意思。
每個人出生到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天命,
也就是自然壽限。這個自然壽限也叫天年,古
人認為人的自然壽限理論上為120歲??墒墙^
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活滿天年。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這一切都是因為什么而造成的呢。為什么
大多數(shù)人,只能活幾十歲呢。這里面的關(guān)鍵,
在于“人之生動之死地”。
再次回到那片海洋。在海面上,一片漣漪
在蕩漾著,波紋很慢,但是卻蕩漾了很久。隨
著風(fēng)越來越大,漣漪變成了波浪,運動的越來
越快,但是每一個波浪的存續(xù)時間,卻越來越
短。風(fēng)更大了,波浪變成了驚濤駭浪,浪花飛
濺,每一滴浪花,飛濺的越猛烈,存續(xù)的時間
就越短。
人的生命運動有兩重。第一重,是道生
人。第二重,是人生事。這第二重,便是生
生。事情越多,越剛猛,越激烈,那么這個
“生生”就會越厚。就像浪花一樣,生命活的
越猛烈,存續(xù)的時間就越短。
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以天下之
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這兩句,則是反過
來,說的是有道之人的活法:出死入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所謂善攝生者,便是出死入生。在生死相
徒的原理中,人之生動之死地,那么也可以人
之死靜之生地。和大多數(shù)人理解的完全相反,
生命不在于運動,而在于恬靜。
這里的人之死靜之生地,不是指生命本身
的死亡,而是指開其兌濟其事的第二重生生
的終止。生命重新歸復(fù)于虛靜,重新扎根在道
中,汲取生命之母的滋養(yǎng)。
人生其事,則必起紛爭。小紛爭,角斗。
再大一些的紛爭,張牙舞爪的爭斗。上升到了
你死我活的生死之爭,則要用兵殺人盈野。兕
虎之斗,甲兵之斗,都是生生之厚把人帶入了
死地。
而善攝生者,則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會
賽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把自己從死地
里拉出來,選擇出死入生。生命那么寶貴,把
它用來和人角斗張牙舞爪的拼命,甚至是生死
相搏,豈不是辜負了生命。
所以,他們?nèi)粘I钪?,不會和人發(fā)生糾
紛和爭斗。如果實在遇到了避不開的禍?zhǔn)滦枰?/p>
用戰(zhàn)爭手段來解決,他們也會傾向于選擇不戰(zhàn)
而勝的上策。而不是選擇以命相拼的下下策。
兕(sì),一種帶角的野獸。從帶角的吃
草動物式的意氣爭斗,到老虎這樣肉食的猛獸
之爭,就發(fā)展到了流血沖突。再到刀兵相見,
則是紛爭和沖突升級到了生死相搏的不可收拾
的地步。一步步的,把生命陷于越來越糟糕的
死地。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這些沖突和紛爭,由何而來? 皆是因為
“人之生動之死地”而來。只要開泄了生命的
精神,那么生命就會選擇在外部世界里面第
二次表達自己。濟其事務(wù),逐其功利,所有的
人,都將生命投向了這個名利場,他們就會把
人生變成了一座斗獸場。
如果反回身,從這個斗獸場里面走出來,
將精神重新內(nèi)守閉藏于生命。一旁看著這座
斗獸場,看里面的血肉飛濺,聽里面的恐怖
慘叫,不由得會感嘆,那么多年輕而美好的生
命,因為一些身外之物,而灰飛煙滅。
那些斗獸場里的野獸和角斗士們,會沖出
斗獸場來追逐場外的人嗎? 他們不會。他們的
角,他們的爪子,他們的利刃,都是為斗獸場
而生。也只能在斗獸場里面使用。這些尖角,
爪子和利刃,都不會投向斗獸場之外的地方。
因為投向那里,又爭不到什么利益。
生生之愈厚,斗爭之愈烈。斗爭之愈裂,
死地之愈深。死地之愈深,則生命愈不可續(xù)
存。
夫何故? 以其無死地。
為什么善攝生者可以避開那些危險的可以
置人于死地的尖角,利爪,和兵刃呢。因為他
們把自己置身于了那座斗獸場之外。
那座斗獸場,名字叫做死地。人只要出離
于生命,把精神投向外部世界,便會加入這座
斗獸場。這是一條選擇了出生入死之路。死地
便是最后的歸途。
人人都知道生命寶貴,但是世間的真正的
貴生者卻少之又少。從死地逃離出來,收回精
神,復(fù)歸于生命本身,并把生命根植于大道,
抱神以靜,守一不離,從而可以長生久視盡其
天年。能做到這樣的人,又能有幾個呢?
生命并不在于運動,而在于虛靜。人之生
動之死地,是選擇走向了一條出生入死之路。
相反,則能靜之生地;這是選擇走向了一條出
死入生之路。唯有出死入生,才能無死地。
道德經(jīng)此章,并非是說,人要能把握掌控
自己的生命,避開世間的是非和災(zāi)禍,只能像
個植物人那樣的活著。而是說,只有出離那個
斗獸場,從外部命運的沉浮中轉(zhuǎn)回頭,才能直
面生死,和自己的生命面對面的對話,直視并
理解生死。知生死之所出,知死生之所去,知
生生死死之所由。才能成為一個善攝生者。
攝生之道,在于虛靜,而非動入死地,亦
非墮入僵死寂滅之境成為一個活死人。靜中有
道,靜中有生,靜中有汪洋。圣人,靜中觀天
地,靜中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