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道不為而成,天下無事而取。這是前面兩
章所講的道理。道無為,萬物自成;圣人無
事,百姓自安其事。
在道家思想里,心只是物的映像。一事
一物,而生一心一意。在《黃帝陰符經(jīng)》一書
里面,就提到了心與物之辨:
“心生于物,死
于物,機(jī)在目。”關(guān)于道家思想里的心物之辨,
這就說的很具體了。
圣人執(zhí)大象,事無事,無身無己。所以,
對于圣人來說,那就是無事無物,而生無心無
意。這就是圣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道以萬物之成為己成;圣
人以百姓之事為己事。故而,圣人以百姓之心
為己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德經(jīng)》里,所有的善字,都不是指流
俗的人倫意義上的善良之意。而是指,德行合
乎道,為善,背離道,為不善。
百姓的德行,合乎道的,圣人以道佐之。
百姓的德行,不合乎道的,圣人亦以道佐之。
這才是圣人之德,真正合乎了大道。此謂德
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經(jīng)》里,所有的信字,也都不是指
流俗的品格意義上的誠信。而是指表述、表
達(dá)等等之意?!靶挪蛔阊桑胁恍叛伞薄捌渲杏?/p>
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言不美,美言
不信”。這些章句里的信字,意義是一致的,
都不是指誠信,而是指表述、表達(dá)、體現(xiàn)、呈
現(xiàn)、彰顯之意。
德行合乎道,為善,違背道,為不善。對
于善者,道德是對他彰顯的,此謂信者。對于
不善者,道德對他而言,是被遮蔽不可見的,
此謂不信者。
而不管百姓是否自我遮蔽于大道,圣人都
會無差別的對待他們,以道生之養(yǎng)之。百姓自
我遮蔽于大道,但是大道卻從不會遮蔽于百
姓。這就是德信,道真實(shí)不虛,并不會因?yàn)槿?/p>
們見或者不見道,它就會消失。
圣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惵惵(dié),本意是指恐懼的樣子。這
里指的是,圣人對百姓,就像母親對孩子那
樣,提著心的關(guān)心樣子。注,本意是灌,這里
是注入的意思。
圣人本身,已經(jīng)無身無己,亦無常心。而
圣人要治理天下,那么他的心,就會因天下而
生。渾其心,是說,天下萬物,皆如大水一樣
從圣人心里涌流而過。
渾濁,渾和濁的含義是不一樣的。渾,水
像大軍一樣的涌流而來,這是指水不再靜了,
很多東西,都隨著水流而泛起。濁,水里面有
雜質(zhì),渾了之后,水和雜質(zhì)相混合,水不再清
了。渾是不再靜了,濁是不再清了。
這支像大軍一樣,涌流進(jìn)圣人之心的,便
是天下百姓。心生于物,死于物,機(jī)在目。圣
人生天下之心,是因?yàn)樗难劾锟吹搅颂煜律n
生,他的耳朵里,聽到了天下疾苦。
道衣養(yǎng)萬物,如同萬物是他的孩子一樣。
圣人衣養(yǎng)天下百姓,也是如此,在他心里,百
姓都是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