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等級尊卑淺談元朝蒙古族的衣裝服飾


元朝是一個地域遼闊、種族混居的朝代,從農(nóng)業(yè)文化到草原文化,既有中間文化,也有西亞伊斯蘭文化,還有歐洲基督教文化,多種文化的交織促成了元朝服飾的多樣化。元朝初期服飾沒有區(qū)分,所以皇宮的服飾和民間的服飾較為混雜。后來隨著生活方式的變遷,蒙古族服飾也開始變遷,根據(jù)等級尊卑制度分為皇帝和太子的冕服、百官公服、貴族服飾、及民間服飾等。
?? ? ? ? ? ? 元朝的民間服飾


民間服飾禁止使用龍鳳紋和彩綢,只允許使用暗色系的棉麻布、葛布和絲織品等,朝廷的這些規(guī)定致使染織產(chǎn)業(yè)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暗色系的服飾種類變得越來越多,在陶宗儀的《綴耕錄》中記載的褐色名目就有20多種,如磚褐色、荊褐色、艾褐色、茶褐色、鷹褐色、銀褐色、珠子褐色、藕絲色、露褐色、麝香褐色、檀褐色、山谷褐、枯竹褐、湖水褐、蔥水褐、堂梨褐、秋茶褐、鼠毛褐、葡萄褐、丁香褐等。直至1295年,朝廷又規(guī)定平民亦不能使用綠色、紅白相間色、紫色、梔子紅、胭脂紅等鮮艷的顏色,并且在服飾條紋上做了些許規(guī)定,如五爪雙腳龍、五爪雙角云袖衫、五爪雙角答子、五角雙角六花衫等也只有特定階級可以使用。
因此民間服飾的樣式與顏色較為簡樸。這一時期民間的男女服飾雖然款式各異,但顏色較深,顯得沉悶。元朝對馬緞的生產(chǎn)有嚴格的限制。元朝的紡織業(yè)非常發(fā)達,政府建立了專門的機構(gòu),并雇傭了多名專業(yè)的工匠來進行生產(chǎn)。人們也可以在各種小作坊里生產(chǎn)各種各樣的馬緞?;始荫R緞的私人編織是被嚴格禁止的,而普通等級的馬緞有一部分可以從民間購買。
?

民間藝人通常穿和普通平民一樣的衣服,如果他們需要表演,則不受限制。元代文人深受唐宋頭巾的影響,各行各業(yè)的儒家學(xué)者一般都穿著深棕色窄窄的羅紋襯衫和黑色角帶。在向孔廟獻祭時,儒生也必須帶上自己的唐巾。可以說,即使是元代的老百姓,他們的服飾也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這種象征意義因職業(yè)和社會地位而異。
? ? ???元朝皇帝與太子的冕服

加冕服是漢族對皇帝服飾的一種稱呼。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也有加冕服。元代冕服出現(xiàn)并開始使用是在1253年的秋天汗王加冕時,然而當時加冕所使用的并不是人們認為的中國傳統(tǒng)加冕服,因為在祭祀時需要穿蒙古族的冕服。至于它的形狀特征,由于缺乏史料,目前無法確定。
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汗位,此時使用的加冕禮服仍然是蒙古族的,一個原因是時間比較緊,另一個原因是忽必烈是蒙古帝國的大汗,所以獻祭時不能忘記自己的出身。忽必烈繼承汗位后,一直受到漢族服飾文化的影響,于是他開始改變服裝系統(tǒng)。直到至順元年(1330年),“始服大裘袞冕,親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以太祖配。自世祖混一六合,至文宗凡七世,而南郊親祀之禮始克舉焉,蓋器物儀注至是益加詳慎矣”。

世祖 忽必烈可汗 的冕服
此時,元朝的加冕制度已經(jīng)完全確立。元朝的服飾制度與前代沒有太大不同,只在個別細節(jié)上有所改進。例如,綿毛開始由珍珠和兗州龍符制成,與唐宋相比,圖案也簡化了。

皇帝的冠狀服裝顏色鮮艷,此外還有外國貢品白狐、銀貂等動物毛皮作為裝飾。皇太子服飾和皇帝服飾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皇帝的外衣有太陽、月亮和星星,膝蓋處繡有龍紋,皇冠上掛著的珠子數(shù)量也有所不同。印章服裝制度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美好愿望,歷代皇帝都使用這個制度,但十二種印章圖案在服裝和襯裙上的使用因習俗不同而有所不同。
皇帝的王冠主要在莊嚴的場合中使用,例如祭祀和封印,王冠莊嚴而高貴,是歷代統(tǒng)治者最高統(tǒng)治地位的展示。
? ? ?? ? ? ? ?元朝百官公服

元朝的官服成為君主專制發(fā)展的一個注腳。
蒙古人入關(guān)之前,冬天他們把頭發(fā)扎成發(fā)髻,夏天戴帽子、穿官服。他們的皮帽、毛皮大衣和官方制服大多是由羊皮制成的,羊毛皮夾克通常是方形衣領(lǐng)。
貴族穿奢華的衣服,普通人大多穿大衣。蒙古人入關(guān)后,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服飾,還引進了漢族的祭祀服飾,如皇冠服飾、宮廷服飾、公共服飾等。
男性公共服裝主要是長袍,由羅制成,有大袖子和衣領(lǐng)。元朝官員實行佩戴徽章制度。高級官員戴著金牌,然后是普通金牌和銀牌。元朝絲綢的特點是大量使用一縷金線,紗線、羅拉、捻度和領(lǐng)帶中不添加黃金,元朝稱這種金光閃閃的織錦為“當時的魯錦”,意思是波斯織錦,這是最豪華的材料。據(jù)說元朝的統(tǒng)治者每年舉行13次大的宮廷會議。


皇帝、大臣和親信根據(jù)他們的頭銜、血緣和資歷,穿著不同顏色和質(zhì)量的服飾,在正廳前用金杯敬酒。元朝服飾材料的差別很大,高級官員通常穿著色彩鮮艷的錦緞,用花的大小代表等級高低。元朝北方人通常穿皮靴和氈靴,游牧的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都穿耐磨的靴子。靴子種類繁多,有鵝頂靴、家庭口靴、云頂靴、氈靴、皮靴、韓式靴、金花刺靴等,質(zhì)量與前代相比也有所進步。元朝蒙古人的發(fā)型是從皇帝到平民的“斜腳”。
而婦女則戴著皮帽,穿著貂皮長袍。這種長袍相對較寬,大多為左翻領(lǐng)、窄袖口,長袍拖在地上。等級由衣服的顏色和設(shè)計來表示。
? ? ? ? ? 元朝的貴族服飾


元朝最有特色的貴族服飾是“質(zhì)孫服”,皇帝一般將質(zhì)孫服作為禮物送給大臣,表示他對官員的信任,接受者也會為此而感到自豪。蒙古汗國早期,質(zhì)孫服以毛氈為原料,隨著材料逐漸豐富,質(zhì)孫服的制作開始使用金錢織物,也提升了質(zhì)孫服面料的品質(zhì)。納石失是一種錦緞,其質(zhì)地厚實華麗,后來成為質(zhì)孫服的主要面料。一般皇帝和高級官員的服裝面料由納石失制成,以示富貴。在元朝的服飾中,質(zhì)孫服作為禮服,由禮部保存或發(fā)放,僅僅在節(jié)日慶典時才可穿著,其奢侈華麗對社會的影響極大。

大多數(shù)貴族都穿著毛皮大衣和帽子,以貂皮和羊皮為原材料。男子袍子大多是寬袍型,袖子形狀像燈籠,袖口窄,袖子又寬又肥。
?

元代貴族婦女經(jīng)常戴著一頂又高又長的帽子,這種帽子被稱為“鼓鼓冠”。鼓鼓冠由樺樹皮或竹子、鐵絲和其他材料制成骨架,一根近1米長的桿子從頭頂伸出,桿子的頂部被擴大成一個平帽狀,然后用綠寶石和珍珠裝飾。冠的頂部還裝飾有雉雞羽毛,飄動時顯得非常活潑。這種頭冠一般搭配長袍。蒙古貴族婦女們穿的長袍又寬又長,袖子很大,袖口很窄,衣身很長,下擺拖在地上,走路也不方便,經(jīng)常需要兩個女仆拉著身后長袍的邊角來幫助她們行走。貴族的睡袍通常由錦緞、天鵝絨或羊毛制成。胭脂紅、雞冠紫和泥金等鮮艷的顏色很受歡迎。緊身窄小的服裝風格則反映了漢族文化對蒙古族服飾的影響.
? ? ? ? ? ? ? ? ? ? ? 結(jié)語

蒙古族的服飾主要包括冠、袍、靴、帶,這四種服飾都有著獨特的意義。
蒙古禮帽屬于蒙古族男子的頭衣,又稱首服,為橢圓形,四周有一圈帽檐,多為黑色和棕色,帽筒前面高后面低。而蒙古族婦女一般情況下不戴帽子,她們經(jīng)常把紅色、綠色等顏色的綢子纏在頭上,顯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審美情趣。
不同顏色的蒙古袍有不同的寓意,白色被視為圣潔,一般只有在良辰吉日時才會穿戴;藍色象征著永恒與真誠,男子一般喜歡穿藍色;紅色寓意著溫暖,女子喜歡穿紅、粉等顏色;黃色是至高無上的顏色,只有王公貴族可以穿戴。

?? ? (?大元 完澤篤汗? )? ???
????????? ? ????? / 孛兒只斤?鐵木兒??
男子的袍子比較肥大,女子為了顯示身材,袍子更加修身,這也充分顯示了蒙古民族的豪放性格。由于蒙古族人民長期從事勞動生產(chǎn),所以根據(jù)牧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了各式各樣的蒙古靴,有布靴、皮靴和氈靴,主要用途就是保護腳踝、防寒防沙。
蒙古族的腰帶設(shè)計較為夸張,顏色與蒙古袍的顏色相協(xié)調(diào),主要用于抵抗嚴寒,騎馬的時候也能夠穩(wěn)定身體,以防墜馬,展示了蒙古民族的個性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