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菩提非正果,今日方知我是我——荒落的讀書筆記(一百二十五)
《道德經(jīng)》的開篇是玄妙的,因為老子一上來便提出了“道”這么個終極命題。 他能解釋一切,是一切真理的初始,也是萬物的根基所在。而且不同于科學上的起源,也不是宗教的那種創(chuàng)世神。道是哲學上的根源,是思想的終極形態(tài)。 這么說比較玄乎,但就我個人理解來說,也沒有更好的語言來解釋“道”了。畢竟名可名,非常名。 但若是舉例來說,大概就是洛水小說《知北游》里的自在天,一個所有人都在追求的、屬于自己的目標。 所以這個命題實在太大了,大到我們將“道”的這種涵義應(yīng)用在了各個場景,卻絲毫不違和。 而如何才能抵達這種“道”的境界呢? 首先,老子認為天地萬物最初都不是人來定義的,所以也不能敘述其形態(tài),屬于一種“混沌”。而我們能觀察到的東西,能描述乃至理解的東西,那就是萬物的源頭。 所以老子提出了他的看法以及通往這種“道”的方案——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即保持一個虛無、絕對客觀且通透的狀態(tài),也就是萬物最初的形態(tài)去看待萬事萬物,就能知道其本質(zhì);保持物質(zhì)的形態(tài),來去觀察其物質(zhì)的形態(tài)。 所以說,清靜無為只是抵達“道”的過程,也只是道的一面,并不能概括這個“道”。 所以總得來說,老子先提出了一個“道”的命題,來作為萬事萬物的根源與解釋。然后在追尋這個道的方式上,給出了他的方案。 這就是我理解的《道德經(jīng)》的總綱。
標簽: